搜山求雨

搜山求雨

搜山求雨,羌族信仰習俗。搜山就是嚴禁任何人上山砍柴,挖藥或打獵,以順天意不違背生生之德。四川理縣,通化,桃坪等鄉寨組織已婚婦女到高山白石神前焚香敬酒,哭訴乾旱之苦,唱一些形容男女性行為的歌曲。在汶川縣龍溪鄉布蘭村至今還時有這樣的活動舉行。

搜山求雨搜山求雨
羌族信仰習俗。若遇天旱,人們便舉行搜山儀式,祈求降雨。屆時,禁止人們上山進行打獵、砍柴、挖藥等活動,違者將受譴責或遭痛打。若仍不降雨,再到高山之巔舉持祈雨儀式。現在這種活動在部分地區還留有遺存,據知,在汶川縣龍溪鄉布蘭村至今還時有這樣的活動舉行

簡介

搜山求雨搜山求雨
求雨前必搜山.所謂搜山即嚴禁任何人上山砍柴,挖藥或打獵,以順天意不違背生生之德.禁令一經公布,各寨即聯合派人上山巡邏.若遇違禁者.則給以譴責痛毆.直至流血為止.以為非如此不足以取悅天神.使之降雨.若搜山後仍不降雨,則組織大規模的求雨法事.四川理縣通化,桃坪等鄉寨組織已婚婦女到高山白石神前焚香敬酒,哭訴乾旱之苦,唱一些形容男女性行為的歌曲.歌詞以性行為譬喻行雲降雨,以此感動天神.使普降雨露.汶川綿池鄉一帶,有趕"旱魃"的求雨法事.以一人扮作"旱魃",躲藏山林中,然後以巫師為首,率眾人敲鑼呼喊,遍山搜尋,直至將之尋獲,驅趕下山.以為如此可獲瑞雨.這種趕"旱魃"的習俗其實在漢區是非常流行的.傳說"旱魃"即是黃帝之女.趕"旱魃"的習俗應該是受到漢族地區的影響.而在很多地方的羌民則於天旱時集眾趕往高山"龍池".殺雞求雨.並向"龍池"鳴槍,促使"龍王"降雨.

羌族

羌族

搜山求雨羌族
是一個古老的民族,早在三千多年前,殷代甲骨文中就有關於羌人的記載。他們主要生活在青藏高原東部邊緣,以農業為主,以畜牧業為副,以狩獵和多種副業為輔助。羌族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羌語支。許多人懂漢語。沒有文字,長期通用漢文。羌族的祖先党項羌曾創造使用過西夏文。保存至今的西夏文文獻直到本世紀初才被少數學者解讀。

南北朝時“後秦”(公元384—417年),是由羌族姚氏建立的第一個地方政權。姚氏統治下的民族,其主體雖然不是羌族,但其政權卻具羌族特色,並繼承了過去那種多民族相結合的封建統治傳統。党項羌是中國古代分布於西北地區羌族的一支,西夏王國(公元1038—1227年)是以党項羌為主體建立的我國歷史上又一著名的地方政權。

來源

搜山求雨搜山求雨
祭山”或“祈雨”時。有關史料表明,從祭山的意圖和目的看,祭山很可能與古代羌人由遊牧轉向農耕的社會經濟生活有關。祭山來源於古代人們對日、月、山、水的崇拜,每年為了慶祝五穀豐登,在農曆六月初六、七月初七、八月十五等不同季節的時間裡,殺雞宰羊祭奠山神的恩惠,這一種古老的習俗在一直延續,到現在,此風俗在大潭一帶的部分地方仍有保留。在羌族的宗教祭祀活動中還有一種山巫師主持的祈雨活動,俗稱“搜山求雨”,羌族地區入夏以後常遇乾旱,祈雨便成為經常的宗教活動,這與大潭一帶流傳的“祈雨”風俗同出一轍。十年前,筆者也曾目睹大潭一地久旱時祈雨的場面:只見烈日下,人們抬著佛像,司公打著扇鼓,很賣力地唱著,周圍人山人海,場面頗為壯觀

相關詞條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