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戈大戰

在遙遠的古代,羌人的祖先從西北向西南遊牧遷徙。

內容

當其中的一支游移到岷江和湔江上游豐美的河谷台地時遇到了名叫“戈基”的一個部落。其人高鼻樑深目,身強力壯,能征善戰。羌人與之幾起交鋒,屢戰皆敗,已經到了準備棄地而逃的地步。幸運神靈在夢中啟示,乃於頸上帖羊毛作標記,以尖硬鋒利的白石英石為武器,再與戈基人沙場決鬥,終於戰而勝之。從此羌人得以在岷江和湔江上游安居樂業,發展生產,成為“有語言、有耕牧、知合群的民族”。為了報答神恩,羌民族世世代代都以白石象徵最高的天神,供祭於廟宇、山坡以及每家每戶的屋頂白塔之中,朝夕膜拜,虔誠之至。這一習俗一直沿襲至今。

主要特徵

《羌戈大戰》史詩內容的主要特徵是:

1、修建廟宇、朝夕膜拜、虔誠之至。

2、通過釋比(端公)言傳身教、教育羌族後代熱愛家鄉,團結互助,尊老愛幼遵紀守法。《羌戈大戰》這一史詩能教育人民熱愛國家、熱愛自己的民族,凝聚力量,能激發羌族人民的自尊自信,使之羌族人民和其他民族一道共同向前發展,與時俱進。

羌族無本民族文字,但能歌善舞,口頭文學極為豐富,主要依靠人民民眾世代口授和長期歌唱而傳承。《羌戈大戰》廣泛流傳於崛江上游羌族地區的民間敘事體長詩,其中包涵著大量遠古的歷史信息。該史詩以生動的富有神話色彩的敘述乎法將一段羌族祖先的傳奇經歷展演得淋漓盡致,同時還伴隨著大量關於“戈基人”形象的矛盾描述,反映了占羌人對待“戈基人”的複雜心理狀態,兩個古民族之間之間相互鬥爭融合的歷史關係。同時也從側面反映了戈基族的一些歷史情況。

原文

 羌戈大戰
天上幾波爾勒神①,
向羌人戈人高聲喊:
“羌人戈人齊聽著,
雙方不要再交戰,
日補壩②上停決鬥,
讓我為你們做裁判。”
大雪紛飛的日補壩,
羌戈雙方各一邊。
羌人首領白構躍馬相待,
戈人首領格波整兵備戰。
幾波爾勒神走上前,
發給羌人白雲石;
幾波爾勒神來陣中,
發給戈人白雪團
神人站高處,
用眼仔細看:
白構指揮羌人兵,
格波統率戈基人。
神人幾波爾勒說:
“戈人先打羌人三雪團
羌人再打戈人三雪團
然後兩軍再決戰。”
格波用盡全身力,
打出手中三雪團,
雪團擊中白構身,
--四處飛雪濺。
戈人心中甚驚異,
個個跳躍人人喜;
認為初戰很順利,
全勝必然屬自己。
神人誇獎戈基人,
說他英雄很出色;
戈人聽後一陣歡,
齜牙咧嘴更輕敵。
白構出陣很沉著,
三塊白石擊戈人;
白石擊中格波頭,
頭破滿臉鮮血淋。
天神一聲喊,
羌戈開了戰,
白石雪團亂飛舞,
霎時天昏地也暗。
羌戈第一戰,
羌人得勝凱歌還;
消滅無數戈基人,
鮮血灑滿大雪山。
雪壓日補壩,
羌戈再決戰,
雙方各準備,
神人做裁判。
幾波爾勒神,
給戈人兵器--麻稈;
幾波爾勒神,
給羌人兵器--藤條。
天神高處站,
用眼兩方看;
羌人隊整齊,
戈人隊形嚴。
天神吩咐說:
“戈人先打羌人三鞭,
羌人再打戈人三鞭,
然後雙方再交戰。”
戈人先出陣,
手拿三麻稈,
對準羌人頭,
用力擊三鞭。
一鞭打去麻稈折,
二鞭打去麻稈斷;
三鞭打去麻稈碎,
戈人陣上笑翻天。
神人又夸戈基人,
個個真是鐵打漢;
戈基人人更得意,
昂首闊步團團轉。
戈人自認有本事,
戰勝羌人不甚難;
戈人兵丁齊歡躍,
張口嘻笑陣腳亂。
羌人出了陣,
藤條拿手邊;
對準戈人頭和臉,
打得戈人血滿面。
神人一揮手,
羌人戈人開了戰,
藤條對麻稈,
兩軍馬嘶人又喊。
羌戈二次來交戰,
羌人勝利搶了先;
打死戈基人不少,
鮮血染紅大草原。
日補壩上風雲變,
不久羌戈重開戰,
神人又來作吩咐:
這是雙方大決戰。
幾波爾勒神有主意,
戰場設在牙衣山;
牙衣山③上盡峭壁,
羌戈各自站一邊。
羌人站岩左,
戈人岩右站;
羌人束帶多英武,
戈人聳肩四面看。
幾波爾勒神站岩邊,
對著羌人戈人把話傳:
“岩下是樂土,
岩下幸福園,
誰先到達岩腳下,
天下的牛羊歸他管。”
羌人事先有準備,
一早藏在岩下邊;
岩上設立草把人,
穿衣束帶巧打扮。
神人走向羌人處,
一個一個往下掀,
然後探頭岩下問:
“岩下生活歡不歡?”
羌人岩下忙答應:
“岩下生活好,
岩下花好看;
岩下甜果多,
岩下快活似神仙。”
天神回頭望戈基:
“戈人快快趕,
趕在羌人前,
遲緩一步失樂園!”
羌人岩下歡,
戈人心不甘,
懵懵懂懂往下跳,
大部摔死岩下邊。
自從這次決戰後,
戈人無力再作戰;
阿巴白構率羌人,
進駐格溜④建家園。
戈人有流散,
逃亡山林間;
羌人林中設夾板,
香甜食物放中間。
戈人逃進林,
肚餓進夾板;
來了一個死一個,
來了兩個齊完蛋。
戈人有流散,
逃亡山洞間;
羌兵四山細巡邏,
搜了岩洞又搜山。
從此牛羊不丟失,
萬千羌人心喜歡;
從此四山不報警,
羌人老少享平安。
重建家園
日補壩,寬又寬,
萱草長滿山;
羌人戰敗戈基人,
歡歡喜喜建家園。
吹起牛角號,
號聲洪亮多莊嚴;
敲起羊皮鼓,
鼓聲咚咚震雲天。
阿巴白構率羌人,
威風凜凜來草原;
十八大將前開路,
九個兒子跟後邊。
羌入進駐格溜地
建村築寨紮營盤;
阿巴白構令羌兵,
上下九溝把寨安。
格溜本是戈人地,
柴多水足廣出產;
十八大將⑤駐隘口,
各溝各寨設柵欄。
格溜地方好,
綠水繞青山;
四山水草茂,
氣候更溫暖。
格溜地方三條河⑥,
沿河儘是大草原;
大河上頭九條溝,
溝溝翠綠山果甜。
阿巴白構心歡暢,
上對蒼天表心愿;
白石台前設供物,
皮鼓聲聲禱上天:
“阿巴木比塔,
恩澤實無邊;
木姐來引路,
爾瑪人人歡!”
九溝裡頭砍木頭,
九匹山樑背石片;
九溝清水調泥巴,
羌人重把碉樓建。
如烏山上采青石,
青石塊塊做牆面;
木西嶺上砍鐵杉,
鐵杉做柱又鋸板。
尼羅甲格萬年椿,
香椿神木做棟樑;
錫普⑦岩上煉白鐵,
白鐵火圈排用場。
羌人堡寨修好了,
白石神供在房頂上;
碉房密密圍四周,
碉樓高聳好望。
阿巴白構住寨內,
日夜操勞百事管;
分派九子住九寨,
十八大將鎮四邊。
大兒合巴基,
進駐格溜大草原;
二兒洗查基,
進駐熱茲花果山。
三兒楚門基,
進駐夸渣好山川;
四兒楚主基,
進駐波洗防敵犯。
五兒木勒基,
進駐茲巴開草山;
六兒格日基,
進駐喀蘇把民安。
七兒固依基,
進駐尾尼辟草原;
八兒娃則基,
進駐羅和守邊關。
九兒爾國基,
進駐巨達防戈人,
九子人人有駐地,
十八大將分守十八關。
阿巴白構管羌地,
六畜興旺人心歡;
幸福時日想過去,
羌人歡樂謝上天。
大小首領來議事,
團團圍坐火塘邊;
阿巴白構心歡暢,
對著首領一一談。
“大村自有根,
大河自有源;
我們不忘祭天事,
應該好好來盤算。
牛羊羌地有,
雜酒容易辦;
戈地肥豬產夷多⑧,
肉嫩肥美味道鮮。
派人夷多去買豬,
沿途路遙很艱險;
阿巴白構派合巴,
夷多地方把豬趕。
大兒合巴基,
往返一月半;
夷多肥豬趕回了,
大小一共五十三。
大豬有千斤,
用來祭上天;
小豬送到各村寨,
要在羌地把種傳。
氂牛殺了十二頭⑨,
牡羊黑羊三十三;
千斤肥豬宰九條,
祭品供在白石前。
篝火燒了十八堆,
雜酒罈子擺中間;
羌人歡慶幸福日,
酒歌聲中鼓喧天。
大樹九枝椏,
枝枝葉長滿;
羌地上下十八溝,
溝溝人旺畜滿山。
大樹從小芽長起,
大河匯集著滴滴清泉;
羌人能安居樂業,
是前人用血汗來換。
憑了祖先的智慧,
爾瑪人的子孫才有今天;
憑了祖先的勇敢,
爾瑪人的子孫才居住在岷江兩岸,
歌聲鼓聲響徹雲天,
祖先的功勳數不完。
(選自《木姐珠與斗安珠》,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版)
責任編輯安殿榮

注釋

①幾波爾勒神:羌語,傳說是天神的大兒子,也稱神人或天神。
②日補壩:羌語,地名,在茂汶縣境內。
③牙衣山:羌語,紅岩山,在茂汶縣境內。
④格溜:羌語,地名,在茂汶縣境內。
⑤十八大將:是羌人古代英雄,人名難考。
⑥三條河:即堰江、黑水河、雜各腦河。
⑦如烏、木西、錫普:均羌語,山名,在茂汶縣境內。
⑧夷多:羌語,即成都。
⑨這裡所宰殺的牲畜數,均為羌人大祭典時所用牲畜數。

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1)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