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河戲

西河戲

西河戲流行於星子、德安、九江縣市一帶。其主要聲腔為皮黃,又稱"彈腔戲",俗名"星子大戲",因有西河水流經星子,1982年定名為"西河戲"。

形成

西河戲西河戲

乾隆年間,贛江下游的南昌地區,以及贛江主支流"西河"流域的永修、德安、九江、星子等縣,是弋陽腔、宜黃腔、青陽腔和湖北漢劇頻繁活動的地區。清嘉慶年間,諸腔合流,首先在南昌形成一種亂彈班,影響甚廣。清道光年間,著名藝人湯大樂(今德安縣高塘人,1801年生),先後在南昌的亂彈班和漢口的漢劇班唱戲,後載譽歸鄉,與其兄湯大榮一起,在老家湯家坂組織湯家戲班,排演黃皮戲。湯大樂與星子諸多湯姓同族共譜,湯於道光末年至同治初年(1850-1862)來星子教戲,廣收藝徒,建立了星子第一個彈腔戲班,演出劇目30餘出。

1874年,星子藝人周自秀出任班頭,戲班定名為青陽公主星邑義和班,簡稱義和班。周自秀,星子縣蘇家擋人,生於1844年,自幼聰明異常,後習伶人之業,故對於古往今來之歷史,莫不知其大略,悲欣歡樂之態,盡皆形人(摘自周自秀墓誌)。其子周招生素稱良善於優伶摘自周招生墓誌)。

其孫周楊鑫、楊銀、楊錠,均能繼續先人之業"(摘自周自秀墓誌),後皆為西河戲名藝人和義和班骨幹成員。同班人還有郭德英、劉忠化、黃以政等星子著名藝人。當時義和班所演劇目的《打龍蓬》 、《清官冊》、《過昭關》、《三關調將》、《白虎關》、《二進宮》等50餘出大本,30餘出小本。唱腔以二黃、西皮為主,演出多沿高腔舊習如:破台、放五昌、報台、登二場"等。角色分為十大行,即一末二淨三生四旦五老六外七醜八貼九小十雜。戲班除在星子本地演出外,常往來於永修、德安、九江、都昌等地(舊時多屬南康府、府治星子縣城)。

發展

西河戲西河戲

1888年,星子藝人劉郭原(星子蓼南人,1856年生),從"瑞祝班"歸來加入義和班,並繼周自秀出任班頭。1889年,星子藝人湯再樹(星子溫泉人,1864年生),從湖北"漢班"回來加入義和班。1919年,星子藝人萬正榜(星子蓼花人,1891年生)自景德鎮"串堂班"回來入班。這些老人"雖英年家寒,在外飲午",然"天資敏捷,才智過人,能演古,能排劇"(摘自湯再樹墓誌)。他們從外地帶來新的劇目,改造了一批老唱腔,如將西皮頂板(板頭起唱)改為器板(即第三眼起唱),大大豐富了西河戲的藝術。星子其他職業藝人英才輩出,群芳濟濟,義和班迅速擴大。

1910年,義和班出於繁忙演出的需要,分為南北兩班。北班由湯再樹領班,南班由周招生領班,基地分別設於溫泉和蘇家擋。義和班自1910年分班,1924年合班至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前後共27年,是義和班鼎盛時期。班裡有眾多優秀藝人,先後有11名藝人獲獎掛牌14次。當地有故事傳說,譽稱周招生、萬正榜、湯再樹、劉敦厚、梅傳信為夜皇帝、夜沙帽、夜官、戲櫃、全國三個半乖人中的半個。義和班除在本縣參加各種廟會、祠堂、擂台演出外,不斷往來於德安、永修、九江、都昌等地巡迴演出。長年南征北戰、東奔西馳而在外飲午。所演之處,人皆津津樂道以為快(分別摘自湯大榮、劉敦厚、周自秀墓誌)。

義和班發達之時,民間業餘演出也方興未艾。各地除增修大量戲台外,村村供奉樂王菩薩,每年8月28日做樂王會,祭祀戲神。每逢年節,村村聘請戲師,教戲排劇。是時,鳴炮開台,鑼鼓管弦,通宵達旦,數日不絕。這些"徒弟戲"也大多遵循義和班習規,如立樂王位、丑角開臉、藝人破台,第一出報台,第二出登場,末晚演"福戲"圓台等等。

抗戰時期

1937年抗日戰爭開始,鄱陽湖域處於戰爭狀態,危及沿湖一帶城鎮。西河戲活動,也從沿海地區向內地轉移。星子以華林為中心的廬山南麓各鄉,業餘演出仍很興盛,義和班也多在這一帶活動,華林有名藝人20餘名,占當時全部藝人五分之二。1938年日軍入境,星子縣政府遷往都昌,湖面封鎖,星子沿湖多築日軍炮台,西河戲活動迅速失敗,義和班進入困難時期。雖偶有演出,也是入不敷出,藝人多轉而操演皮影戲,聊以餬口。1942年,日偽縣長令義和班在蓼花漢嶺演端午節戲,許多藝人不從而逃往外地。其餘藝人流離顛沛,朝不保夕,竟有藝人抱病轉操皮影戲而終歿他鄉。

義和班解散

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縣政府從都昌遷回星子。8月,義和班在縣城舊府堂門前戲台上演西河戲3天,以示慶祝。上演節目有《大審玉堂春》等戲。以後西河戲活動得以逐漸恢復。但舊政府不求圖治,卻忙於徵兵、勘亂、競選,甚至忙于禁戲。其理由是"近來各鄉間遊手好閒者,恆多演戲集賭,小則傾家蕩產,大則流於匪盜,影響社會,良非淺鮮。"城門失火,殃及池魚,一有賭情,則拆除戲台、扣壓戲師。"倘有循私包庇者,撤職查辦"。"如有反抗各等情況",立即鎮壓(摘自舊政府告示)。1949年,解放軍入境,舊政府卷席而逃。1950年,義和班解散。

新生

建國後,義和班難以恢復,但農村業餘演出卻蓬勃興起,藝人多以教戲為業。縣文化部門非常重視西河戲對活躍農村業餘文化生活的作用,舉行各類西河戲調演、匯演和學習班,西河戲迅速恢復和發展。逢年過節,村村場場演唱西河戲,自娛娛人,已成鄉俗。現時農村各類喜事加上大學、參軍、遷新居、婚嫁日甚至農業承包、企業開張等,人們都願意花不多的錢,請個業餘劇團演唱西河戲招待賓客,以示慶賀。

著名藝人

黃紀進黃紀進

星子戲最有影響的老藝人,當推黃紀進。黃紀進字新民,生於光緒甲午年(1897年),卒於1990年,星子縣橫塘鄉東邊黃村人。幼時讀私塾八年,好習詩文,家庭頗富,承父業經商,在老家開有小店,後以演戲教戲為業。黃於24歲拜西河戲藝人周昭生為師學習西河戲,發蒙戲為"過昭關"。

歷三年刻苦學習,初通技藝,正式加入義和班。主演行當為文正生,兼演文淨、大醜等行當,有時兼吹笛。身材高大,臉堂寬闊,膛音宏亮,很快成為班裡的主要正生,堪稱台柱,並隨戲赴各地巡迴演出。1930年,黃被推為班主,其技藝日益精通。1935年抗戰前夕,戲班在縣城演出《梅龍鎮》,黃飾演正生--"正德皇帝",舊政府授於銀質獎牌一塊,牌上有"聲色俱佳"四字。抗戰開始,戲班解散,黃繼續經商。

一年後,星子縣已被日軍占領,縣政府退至鄱陽湖對面都昌縣。正值都昌文詞班和星子西河戲部分藝人同時在閻王廟戲台演出,每日輪流上演。當時文詞班在都昌名聲很大,觀眾甚多,而西河戲班演出時則門可羅雀。星子縣張縣長令人回縣請黃趕赴都昌。黃見班子所演劇目皆為宋德宏藝人主演的武戲,便立即改演文戲,當天白天公演《轅門斬子》和《紀信替死》,黃飾主角楊廷昭和紀信,觀眾果然叫好。晚上便上演《四郎探母》,戲票搶購一空。接著,第二天晚上演《天水關》黃飾孔明,第三天晚上演《宋江殺惜》黃飾宋江,觀眾滿座,文詞班被迫停演。張縣長大喜,贈黃景德鎮瓷器一套。

傳承和發揚

西河戲西河戲

西河戲本身就是一種文化,一種藝術形式。她以多取材於歷史故事,內容推崇忠、孝、節、義,從一個側面推動和活躍了鄉村文化。

退一步講,五六十年代的人很少接受系統的歷史教育,但戲迷大多數對歷朝歷代的典故了如指掌;“百善孝為先,忠孝節義…”這些好的行為規範對自身的修為也或多或少影響,就像《大染坊》中陳壽亭一樣,誰說文盲就不懂歷史,就沒有修為!而作為我們這一代,有好的學習條件,多數為功利和實用而學,比起前輩們,實在是發汗。

很多劇種都在現代的經濟浪潮的衝擊下逐漸萎縮,西河戲也不例外。大多數年輕人都在外打拚,即使是過年回家,也很少有人對此感興趣了。

現在讓多數人參與演出可能性是不大了,但完全可以通過一些專業的整理來達到保護的目的。大致可從以下方面著手:首先收集以前的劇本整體編排,刊印。其次對一些經典的劇目進行錄製存檔。有條件和話可通過組建一支業餘演出劇團進行演出,如個別單位需要也可通過商業贊助的行式進行;若能完全商業化也可借簽紹興的社戲一樣加以推廣。再次,對一些對西河戲感興趣的青年進行重點培養。

聞聽九江正在對西河戲進行搶救性保護,甚感欣慰。寧願相信西河戲她會永遠地演下去。即使將來的一天,西河戲被淹沒在歷史的滾滾洪流中,她曾經帶給我們的歡樂與啟迪和也會隨著歷史永流傳。

保護

西河戲西河戲

建國後,黃多次參加縣、地區級調演。1980年10月,獲江西省文化局獎勵,獎狀曰:黃紀進同志積極從事西河戲的搶救、繼承和革新,作出了較大的貢獻,特發此獎,以資鼓勵。黃在一生演出中,非常注意劇本文句的優劣,遇有不當之處,他均認真修改,並整理改編了傳統戲劇《徐策跑城》、《二堂舍子》、《滿堂福》等。黃一生共授徒5人,皆成優秀藝人。由該5人下傳的藝人則不下70人,黃紀進當為西河戲德高望重的藝人。

西河戲是江西省碩果僅存的幾大古老劇種之一,2008年6月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2010年5月份被列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

2010年11月份,為保護和挖掘地方優秀傳統文化遺產,星子縣編撰、整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類書籍《西河戲》正式出版發行,這是該縣出版的第一部專門介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類書籍。該書由中華詩詞出版社出版,由星子縣西河戲愛好者朱貴濤等人自費出資,花費兩年時間編撰整理而成,按歷史沿革、劇目、音樂唱腔、表演藝術、人物、雜記等篇章,彙編劇目204個,單摺子50個總計50萬字,對於保護、發掘、弘揚西河戲這一優秀傳統文化遺產將起到積極的推進作用。

現狀

西河戲西河戲

西河戲由於沒有專業戲班,很少有專業演出,但在星子、德安、九江等地的業餘演出到常有。主要是在有的村裡有大事(比如建祖堂、修路築橋、或過年節喜慶)時才開演。

劇本:劇本多為歷史典故,比如《三國》里有26本、《隋唐》23本之多,也有些民間故事如《四郎探母》等上百種。確定劇本後,由村子請師傅教戲。
 
角色:與其它劇種一樣,分“生旦淨末醜”,以前均為男性演員,近年也有婦女加入,身穿戲妝,平時種田的婦女也英姿颯爽,巾幗不讓鬚眉;怪不得古代花木蘭從軍沒人認出來。每個演員大都來自本村村民,角色根據各自特點進行協商。演出不計酬,排戲演出費用自理。
戲台:相比紹興的社戲等其它戲劇專用戲台,西河戲的業餘演出戲台可謂寒酸。一般為木板搭的臨時戲台。雖然簡陋,但卻不缺乏氛圍:紅紅的戲台兩邊貼有對聯,屏風前有龍飛鳳舞的書法,台上進出口有古色古香的裝飾,戲台兩旁坐有鼓樂手,鎖鈉手,屏風后有報本(台詞)的先生(一般師傅唱戲不用報本)。
觀眾:有喜事大家都高興,除村里人外,每家每戶還要請自家的親戚來一起看戲,當然也不了十里八鄉的戲師傅,還有附近村裡的一些戲迷。

專著出版

西河戲西河戲

由星子縣朱貴濤宋崇鳳和民間老藝人周中鐸合作編著的書籍《西河戲》由中華詩詞出版社出版發行。這是第一部專門介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西河戲的專著。
西河戲俗稱“星子大戲”,與京劇及贛劇同源,以二黃、西皮為主要聲腔,雜以青陽高腔和當地民間小調的彈腔,又稱“彈腔戲”,是流行在我省星子縣及周邊共青、德安、九江縣部分鄉鎮的地方戲劇,有著160多年的演出歷史,1981年收入《中國戲曲劇種大辭典》,2008年6月入選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今年5月被列為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

該書作者花費盡3年時間走訪星子、共青、德安、九江、都昌和南昌等城鄉調查,蒐集到大量珍貴的第一手資料。在編撰整理上,按歷史沿革、劇目、音樂唱腔、表演藝術、人物、雜記等篇章,彙編劇目204個,單摺子50個、民歌小調小戲63篇總計18萬餘字,並配有大量圖片。

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1)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