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壇傳說

天壇傳說

2010年5月18日,中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民間文學類別的第一項:由北京市崇文區申報的“天壇傳說”入選。

天壇結構

天壇是名聞中外的中華古建築,但箇中的奧秘,恐怕就 不是人人皆知了。
天壇初建是合祀天地的場所,故名天地壇,這從現今天 壇壇牆的形狀仍可看出。其壇牆有內外兩重,都是南方北 圓,正符合我國古代天圓地方的傳統觀念。雖然從嘉靖九年改為天地分祀,在北郊另建了地壇,而天壇的圍
牆並未改動。 一般人都認為天壇即祈年殿,這又是一大誤會。年字的 本義是五穀豐收的意思,在篆文中從千,從禾,是形。所以 祈年殿實際是帝王祈禱風調雨順、五穀豐登的地方,而行禮的場所是殿下的圓台,那並非祈年殿的殿基,其名為祈谷壇。祈年殿不過是為祭祀時遮避雨雪的房子,初建時為寬 !%間,縱深#&間的黃瓦玉陛重檐重脊的方形大殿,名大祀殿。嘉靖十七年嘉靖皇帝才將它改建成圓亭式 金頂大殿,名大享殿,到乾隆時重修,才建成現在的模樣。據說,在!’’(年的一場雷雨中,祈年殿被雷火所焚,因其楹柱 為檀香木,香飄數里。我們現在見到的祈年殿,是那以後重 修的。真正祭天的地方是圜丘壇,即天壇。“圜”在漢語中即為 天的意思。易經《兌卦》中說:“乾為天,為圜。”《楚辭·天問》中也有“圜則九重,孰營度之”的句子,即“天有九重,是誰在主持經營它呢?”這座漢白玉石壇與祈年殿一樣,是我國古 代的優秀建築。因圜丘是祭天的地方,所以其建築尺寸只能使用“天數”,不能用“地數”。所謂“天數”,即一、三、五、七、 九等奇數。因《周易》上說:“陽卦奇,陰卦偶。”天為陽,故只 能用奇數。所以修建時,全部結構都是用“鴛鴦尺”丈量出來的。“鴛鴦尺”即古尺與今尺合用,用古尺丈量壇面直徑,用今尺丈量壇高。壇三層,頂層直徑九丈,為“一九”,中層!"
丈為“三五”,底層%!丈為“三七”,全為“天數”。三層合計 )"丈,為“五九”,正好符合《周易》中“九五,飛龍在天,利見 大人”的吉兆。《周易》中還說:“太極生兩儀,兩儀生四象。”
於是頂層的中心安放圓形中心石,又稱太極石。太極石四周嵌九塊扇形石板,以後逐層遞加,均為九的倍數,共九層,合九九之數,又象徵天有九重。天帝的牌位就安放在太極石上,象徵天帝高居九重天上。中層、底層的石板數也均為九的倍數。壇面周圍的欄板數也有象徵意義,頂層四面欄板,每面!’塊,共*%塊,中層!$’塊,底層!’$塊,總計#&$ 塊,合“一周天”#&$度之數。正因此壇修建奇巧,所以乾隆 特地賞賜給工匠頭目們六品、七品、無品級三等頂戴。 圜丘之南為昭亨門,門西有#座大石台,是樹立燈桿用的。桿長原制為(丈(寸。燈徑&尺,高’尺,如一間小房, 裡面點燃鑄有龍紋的“蟠龍通宵寶蠟”。是用川、桂進貢的
黃蠟製成,長)尺,粗!尺,點燃後不滅,不流油,不必剪燭花,可連續燃燒!%小時,是珍貴的工藝品。 天壇是明清兩朝皇室舉行祭天大典的祭壇,是天子向天帝表達敬意,祈求國泰民安、國運長久的祭祀場所。皇室每年要在天壇舉行3次祭祀活動——祈谷、祈雨、祭天。有人統計,明清兩朝前後28位皇帝,曾有22位皇帝在天壇舉行過654次祭天大典。

建築風格

天壇的建築,有圓的壇、方的牆,外壇牆和內壇牆構成了北圓南方的形狀,這個形狀正是中國古代“天圓地方”和“天人合一”宇宙觀的具象體現。“天人合一”宇宙觀的融入,使被賦予祭祀功能的天壇建築群和由皇帝主持的祭天活動,具有了神聖而獨特的人文寓意。北京城區的市民和周邊郊區的鄉民,因直接受到天壇建築群神秘性和神聖性以及祭天大典的激發和影響,久而久之,便創作出了一些關於天壇的口頭傳說。這些口頭傳說的產生,以及對一代代民眾的影響,從根本上說,表達與反映了長期處於農耕社會下的廣大民眾的生存意願和現實訴求。天壇建築群的一柱一礎,祭祀活動的一鱗一爪,因其蘊含著天地溝通的神聖寓意,而給了參與傳說創作的民眾以靈感的空間與想像的激發。受傳說的內在規律的支配,愈是神聖的或神秘的領域,就愈能激發人們的想像力和創造力,因此,圍繞天壇和祭祀而產生的民間口頭傳說,既有神聖性,也有世俗性,聖與俗的統一,成為天壇傳說的一個顯著特點。
根據北京市民間文學工作者和文化工作者的歷次調查採錄,特別是2010年的調查採錄所獲得的口述記錄文本來看,天壇的傳說大致可分為五類:

傳說內容

建壇傳說

《天壇的由來》、《天壇建立之說》、《建祈年殿的故事》、《嘉靖重修祈年殿》等傳說,從不同角度講述了皇家與天壇千絲萬縷的聯繫。如《神童相助修圜丘傳奇》中講述說,乾隆擴建圜丘時,一個要飯的小童,幫助工匠們畫出“九九祭壇圖”,完成了皇上要求的“從壇面到台階,所用石料都應是九或九的倍數”,闡釋了天壇建築中的“九”的象徵意義。

景物傳說。

景物傳說或風物傳說,在我國特別發達。老百姓把自己家鄉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都賦予靈性,創造出美麗動人的傳說,成為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天壇的景物也一樣,成為老百姓口頭創作的重要題材。對於北京地區的老百姓來說,天壇是皇帝與天對話的地方,是個神聖而神秘的地方,所有的建築都充滿了神奇色彩,每座建築的構成都由“天”主宰,體現著“天為陽,地為陰”“天圓地方”“天人合一”“天人感應”的觀念。值得注意的是,作為天壇景物傳說題材的天壇建築群大多不是自然物,而屬於人造物,工匠們把建築科學與人文理念融為一體。我們看到,天人感應觀念的融入,為天壇的景物傳說塗上了一層神奇和神秘的色彩。

天壇故事。

傳說的創作,一般是有現實生活的人物或事物作為依據,其體裁特點是解釋性的。而天壇的民間傳說中,有一些在流傳中顯然突破了傳說體裁特點的限制,雖然也還保留著某些解釋性的痕跡,卻更像是幻想故事或生活故事。如“益母草的傳說”。清乾隆年間汪啟淑著《水曹清暇錄》里就有關於天壇益母草的記載,清道光時麟慶著《鴻雪因緣圖記》中有《天壇採藥》一章,清吳長元著《宸垣識略》中也有此傳說的記載,這說明,民間早就有關於益母草的種種傳聞,逐漸被民眾附會到天壇的傳說中來了。再如《甘泉與天壇的甜水井》的傳說,也是有淵源來歷的,清人王士禎曾做詩:“京師土脈水甘泉,顧渚春芽枉費煎。只有天壇石好,清波一勺買千錢。”這裡的“清波一勺買千錢”指的就是傳說中天壇甜水井的水,說明天壇甜水井的傳說,至少在清代就已廣為流傳。

壇根兒傳說

“壇根兒”是北京老百姓對天壇周邊地區的稱呼,以天壇為中心,北有金魚池、西有天橋、東有法塔和四塊玉、南有筒子河,這些地方俗稱“壇根兒”,歷來都是普通勞動者的聚居之地。在這裡流傳的傳說很多,如《金魚池和龍鬚溝》、《龍晴金魚》、《沈萬三腳跺金魚池》等,反映出生活在社會最底層的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望。被稱為“壇根兒”的天壇周邊地區的一些傳說,被逐漸附會、納入、融合或兼併到了天壇傳說的系統中,從而豐富、擴大了天壇傳說的內容和領地。從“壇根兒”的傳說中,我們發現,隨著社會的進步,天壇傳說中神聖性的部分,受到現實生活變革的制約,呈現出逐漸減弱的趨勢,而屬於世俗性的部分,則逐漸擴大,越來越多。
 

人物傳說

歷代帝王天壇致祭活動的逸聞軼事,近現代歷史人物的有關行跡,歷來成為市民的街談巷議,在坊間廣為流傳。在這類傳說中看到的乾隆光緒等封建帝王,都是民眾通過一兩件事情來展現,而不是對這些人物的整體描寫,不可避免地偏離人物或史實本身,有一定程度的虛構。但在這些傳說里,老百姓對這些人物有自己的褒貶評價,有時不免黑白分明,臉譜化了,但他們所表達的無疑是平民的立場和觀點,跟正史不會一樣。而這正是這類傳說的價值所在。

綜述

天壇傳說在北京地區已經傳承了幾百年,這些傳說的傳承,靠的不是書面記載,而是口頭相傳:社會的傳承、鄰裡間的傳承、家庭的傳承、公園職工的傳承等。它之所以能在北京這樣的大都市中流傳,其原因仰賴於融合了“天人合一”宇宙觀的天壇建築群,和歷代帝王的祭天活動。如果再深究一步,天壇傳說是農耕文明條件下的精神產品,而社會的主體民眾的生存與發展,要靠自然的賜予,靠天吃飯,靠對“天”的信仰。他們也對皇帝舉行的祭天儀式、祈雨儀式、祈谷儀式,從而達到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給予認同和寄予希望。這就是天壇傳說之所以能在北京這樣五方雜處的社會成員中得以傳承和傳播的社會歷史條件。如今,原始的和初級的農耕社會條件已經漸行漸遠了,北京市已經由一個帝都城市發展成為現代化的國際大都市,也就是說,天壇傳說之生存、傳承、增益、延續所依賴的農耕社會條件,尤其是對“天”的信仰,已經基本上不存在了,傳承的群體——舊時的市井與市民也已發生了巨大變化。天壇傳說的生命力出現了衰減的趨勢。隨著天神信仰體系的衰微,天壇傳說以及其他地方傳說的功能和性質,開始發生著轉變,文化遺產、文學作品、知識庫、審美載體、兼具科學價值和認識價值的社會歷史資料的角色和功能,越來越凸顯出來。同時,隨著城市規劃和格局的變化,四合院變成了高樓,人們聚在一起談天講故事的機會和環境少了,而且能夠講述這類傳說的,其平均年齡也多在70歲以上了,因此,以人為傳承載體的天壇傳說,也出現了傳承危機。

傳說之一

天壇,這么一個莊重嚴肅的場所,竟還有一個令人毛骨悚然的地方,名叫“鬼門關”。祭祀時用的禽畜養在犧牲所,在圜丘、祈谷兩壇之西,而宰牲亭及製做貢品的神廚,卻在兩壇之東。按規定,祈年門與成貞門間的神道上,除飛鳥無法禁止外,是禁止任何活物通過的,祭祀用的禽畜也不許經 過昭亨門與北天門。於是人們在神道下修了個門洞形隧道,祭祀用的牛羊雞兔等從此送宰牲亭宰殺,因其一去無回,故 此處人稱“鬼門關”。當時還傳說洞中鬧鬼,關著犯了天規的天師,所以人們都不敢隨便出入這一地區,祭祀時從祀人員也儘量繞開這裡,以免惹鬼上身,沾染晦氣。 天壇中還曾有過許多特產,其一是水。北京城內苦水井 居多,而天壇內神廚的井水卻是甜的。道士們說,這口井上通天河,是神水,以此騙人錢財。王士禎的一首詩中就寫道:
“京師土脈水甘泉,顧渚春芽枉費煎。只有天壇石好,清波
一勺買千錢。”價格也真夠貴的。此外,天壇的沙參、益母膏、
龍鬚菜也曾很出名。龍鬚菜本為一種普通野菜,但因康熙特 別喜歡吃天壇的龍鬚菜,並列為御膳房貢品,一下子竟然身價百倍,不到京城著名的大飯館,人們就吃不到它。到同治 時,天壇龍鬚菜不再入宮,達官貴人們也就不再光顧它了。天 壇的沙參與益母膏是貨真價實的好藥材。龍其是益母膏,一 度為北京名產,曾被洋商看中,是我國最早的出口商品之一。
益母膏的主要原料益母草,本是野生的。天壇神樂觀的道士 將野生藥草移到天壇內刻意栽培,當然長得更好,藥效更大。 北京一首竹枝詞就寫道:

“方莖紫萼產天壇,芟草熬膏性入
肝。療血補虛能益母,兒將買去孝何安?”

當然,這兩種藥在道士們的口中自然又被吹成神藥了.

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1)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