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山歌

九江山歌

九江山歌被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新入選項目)。

簡介

九江山歌九江山歌

九江山歌又稱“三聲腔”。九江縣山歌廣泛流傳於城門、馬回嶺、黃老門、獅子、城子鎮等周邊地區,山歌題材廣泛,以激發人們勞動熱情、生活感情、男女愛情為主要內容,形式分高腔、平腔、低腔.因其每首歌中只出現三個音,故又稱“三聲腔”或“三音山歌”。“三聲腔”山歌廣泛流傳於民間。它演唱形式極其簡單,而歌詞內容又十分豐富。如歌中唱道:“唐朝起(來)宋朝興,自古流傳到如今,祖祖輩輩把田種,世世代代傳歌聲,唱支山歌解心悶”。
九江縣“三聲腔”山歌流傳於民間,人們在勞動生活中,口傳心授,代代相傳。山歌有固定的曲調,各類山歌唱時有特定的環境。山歌是人民勞動生活中的精神食糧,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增強人們勞動熱情,是民間文化的瑰寶。
九江縣已故音樂家謝成功同志以及前輩們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為使這一民間瑰寶得以傳承和發揚,九江縣政府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專家指導小組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對九江縣“三聲腔”山歌進行搶救性保護,組織專門人員對“三聲腔”山歌傳承人進行登記,並對老藝人及其演唱曲目進行錄音、錄像和文字記錄。同時對已收集、整理的九江縣“三聲腔”山歌進行彙編成冊。現已將其列為第一批縣級保護名錄,並成功申報了第一批市級保護名錄,順利通過省級專家認定。 列入第二批省級非遺保護名錄。2010年經國務院批准正式列入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歷史沿革

九江山歌省級傳承人趙萬江九江山歌省級傳承人趙萬江

九江縣山歌歷史悠久,清末時期就廣泛存在於現九江縣的城門鄉一帶,並且不斷受到各地方文化的影響,在與本地文化的碰撞下才逐漸形成了今天的山歌樣式。2007年,九江三聲腔山歌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九江山歌以城門鄉為中心,向九江縣周邊的鄉鎮發展,並滲透到九江市區。如今,在市區還有很多人能唱、愛唱九江山歌。
九江山歌名聲在外,市里接待外來訪問團時還將九江山歌作為特色節目演唱給來賓欣賞,像湖北湖南等地訪問團在聽到九江山歌后無不稱讚動聽、感情充沛,香港特首來訪時也受到這樣的待遇,引起了特首的極大興趣。在民間,九江山歌更受歡迎。在起源地——九江縣城門鄉,每個周末都要舉行九江山歌擂台賽,少則幾十人,多則上百人。雖然經歷過起落,但現在的九江山歌已經進入新一輪的發展時期。
九江三聲腔山歌在九江縣境傳唱已有千餘年歷史。唐代詩人白居易《霖雨苦多江湖暴漲塊然獨望因題北亭》中“籬根舟子語,巷口釣人歌”的詩句,反映了九江當時山歌流傳盛況。明代九江府志中,有“山歌本是古人留,不唱山歌忘了祖”的記載。
據九江縣城門鄉趙氏族譜記載:清鹹豐年間鄉人趙華堂自幼喜唱山歌。其子趙通利,生於光緒27年自幼得其父傳授喜唱山歌,為當地人稱山歌王。趙通利之子趙萬江生於1939年,從小受父親影響,耳濡目染,為山歌演唱佼佼者,現為省級九江三聲腔山歌代表性傳承人。
九江縣“三聲腔”山歌流傳於民間,人們在勞動生活中,口傳心授,代代相傳。山歌有固定的曲調,各類山歌唱時有特定的環境。山歌是人民勞動生活中的精神食糧,表達人們的思想感情,增強人們勞動熱情,是民間文化的瑰寶。
九江縣已故音樂家謝成功同志以及前輩們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為使這一民間瑰寶得以傳承和發揚,九江縣政府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專家指導小組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對九江縣“三聲腔”山歌進行搶救性保護,組織專門人員對“三聲腔”山歌傳承人進行登記,並對老藝人及其演唱曲目進行錄音、錄像和文字記錄。同時對已收集、整理的九江縣“三聲腔”山歌進行彙編成冊。現已將其列為第一批縣級保護名錄,並成功申報了第一批市級保護名錄, 2007年,九江三聲腔三歌被列入江西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藝術特點

九江山歌九江山歌

九江縣的九江山歌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最大的藝術特點是“三聲腔”,內容多為男女情歌和百姓日常的勞動,可謂見情唱情,見物唱物。所謂“三聲腔”是指九江山歌的每首歌中只有三個音,如:1 2 5、6 1 2、5 6 1、等,歌曲在三個音中輾轉騰挪,組合出不同的曲調來。“三聲腔”山歌與九江縣的地方語言有關,是在以當地地方語言特色的基礎上逐漸形成的。

內容上,九江山歌多以情歌為主,這點與國內其他地區的山歌有共同之處。山區男女戀愛多對歌,彼此傾慕者在綿長柔軟的歌聲中完成感情的表達,不同的是各地的山歌都建立在本地的語言和風俗的基礎上,所以以“三聲腔”為主的九江山歌就有別具一格的風味,唱起來風趣,曲調優美,深受百姓的歡迎。

此外,日常的勞動也成為歌唱的內容。人們在勞動時,唱歌起到調節心情的作用,歌聲伴隨著勞動的節奏,因而田間地頭看見的景物和事物都成了歌唱的對象。

定調高,句幅寬,拖腔長的為高腔山歌;定調較低,句幅勻稱,刻畫細膩的為平腔山歌;而發音低微,昔日所謂“讀歌本”的山歌為低腔山歌。紛呈的山歌中,“三聲腔”山歌最能體現九江縣山歌的顯著特色,而平腔山歌《新打腳車四步頭》是它們中的代表,歌腔靜中有動。

演唱中高音運用假嗓子,猶如二胡中的人工泛音,光澤明亮,婉轉動聽。風趣的上下滑音,別致的滾動顫音,加上唱詞的每一個字後幾乎都有“來、嘞、呀、噫”之類的襯字,更渲染了鄉土氣息和田園色彩。這首靠口傳演唱的三音山歌與地方語音調緊密結合,受地方口音和語勢的調節與制約,形成了具有伸縮性的基本歌腔,當地人長期以來以它靈活的填詞行歌,從來也不感到乏味和厭倦。

發展現狀

九江山歌九江山歌

在改革開放的年代,“三聲腔”山歌成了人民民眾的精神食糧,它表達人的思想感情,增強了人們的勞動熱情。在勞動中,人們以詩一般的語言說明五穀雜糧、吃飯、穿衣以及美好的未來,並用饒有趣味的內容去調節勞動氣氛,加快勞動節奏,農閒時分,人們也常用山歌吟唱長篇故事,談古論今;“山聲腔”山歌成為人們愛情的抒懷詩。表現愛情在城門山歌中占有極大的比例,在內容上,多以排比句式表達相互間的愛戀,以爽朗的語言體現性格的開朗,以靈巧的手法描述人物的心曲;“三聲腔”山歌還是文化知識的教科書。人們在生活中唱古人,學習歷史知識,唱地名,學習地理知識,唱農時節令,五穀雜糧等,增進勞動知識,唱長篇故事,增進文學知識,唱哲理,教人奮進向上……

過去一段時期,由於受當代全球經濟一體化思潮的影響,原生態“三聲腔”山歌出現生存危機,加上年青一代價值取向轉變,傳承古老山歌的熱情正在喪失,這一切是造成“九江山歌”面臨瀕危的社會歷史文化背景。

近年來,國家制定了一系列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目標、方針和工作原則,九江縣抓住機遇,乘此東風,下大力氣,奮力搶救和保護。組織了大批人員對“三聲腔”山歌進行蒐集、記錄、分類和編目等方式,建立完整的檔案,同時採取錄音、錄像、數位化多媒體等手段。對“三聲腔”山歌進行真實、全面、系統的記錄,並對調查資料及相關事物作妥善的保存。

至目前為止,已收集、整理《九江縣民歌集》260餘首,其中“三聲腔”山歌100餘首。對有影響的代表性傳承人進行重要保護。同時,加強對傳承人(繼承人)的培養,並注重在青少年中形成傳習自覺,組織中青年山歌傳承骨幹到山歌流傳的重點區域傳播演唱技能。近年來,縣文化部門會同城門鄉政府組織各類山歌賽100餘場,參加人數達10000餘人次。

利用廣播、電視、網路、報刊等媒體對“三聲腔”山歌進行廣泛宣傳,定期舉辦山歌演唱會,擴大了“三聲腔”山歌的影響。縣政府成立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導小組、專家指導小組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研究制定了對“三聲腔”山歌進行搶救文化性保護措施。縣、鄉兩級財政投入資金30餘萬元,在縣文化藝術之鄉――城門鄉專門搭建了文化活動中心,讓民眾唱歌有去處,活動有平台。民眾用山歌唱道:“改革開放30年,文化春風吹心田,政府為我搭平台,我唱山歌像過年,小康生活比蜜甜”。

非物質文化遺產

2010年5月18日,“九江山歌”入選中國文化部公布了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列入傳統音樂項目類別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其申遺項目解說詞

藝術學院到九江縣調研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九江山歌”藝術學院到九江縣調研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九江山歌”

坐落在江西省北部的九江縣,依廬山、傍長江,與湖北黃梅、安徽宿松隔江相望。古為“吳頭楚尾”。面積873平方公里,人口63萬。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積澱著深厚的文化底蘊,被人稱“淵明故里,東方田園”。在眾多的地方文化中,九江山歌可稱為一絕。至於起源無從考證,但有鄉間流傳的山歌唱道:
[山歌:唐朝起(來)宋朝興,自古流傳到如今,祖祖輩輩把田種,世世代代傳歌聲,唱支山歌解心悶]
演唱山歌是這裡世代相承的習俗。題材廣泛,歌詞大多以勞動和生活感情為主要內容。九江山歌,易記易唱,形式平直,語調自然流暢,內容純樸感人。曲調有高腔、平腔、低腔之分。
高腔定調高,句幅寬,拖腔長。
平腔相對略低,句幅勻稱。
低腔發音低微,習慣用於吟唱長篇故事,俗稱“讀歌本”。
專家評述
在紛呈的山歌中,“三聲腔”是九江山歌中最突出的特點。也是其它原生態歌曲無法比擬的。以“(1)25”五句三聲宮調式為例,主音上方五級“5”,以“2”為槓桿,向下“511.211”作回挽狀進行、並作“25252125––”上下連續跳躍,使歌腔靜中有動。形成動力美感,推動鏇律發展。平腔山歌“新打腳車四部頭”最能體現這一特點。
[平腔山歌“新打腳車四部頭”唱起]
除“(1)25”外,還有“(5)61、(3)51等,其中放牛山歌很有特色。
[放牛山歌唱起]
九江山歌鄉韻濃郁,藝術感染力強。這是祖先留給我們珍貴的財富,也是民眾的精神食糧,它是勞動人民傳唱形成的,根本沒有經過作曲家的任何修飾加工,但卻創造得如此隨手拈來,朗朗上口。在生產中可消除疲勞,增加勞動熱情,在生活中交流思想感情,增添了生活激情,同時也表達了對美好生活的熱切的嚮往之情。
九江山歌既是一本抒情詩,也是一部教科書,是活在人民口頭上的一個文化符號。歌詞內容不僅涉及勞動、愛情,還涉及天文、地理、五穀、花鳥、生活哲理及歷史故事等。具有情感性、趣味性、知識性等多重功能。1996年出版的《中國民間歌曲集成(江西卷)》50首中,九江的“三聲腔”最獨具特色,為音樂工作者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其代表作《新打腳車四部頭》獲華東地區民歌演唱會改編一等獎、演唱一等獎。先後刊登在《音樂通訊》、《天津音樂》、《江西民歌》、《心聲歌刊》等刊物,被譽為民歌中的一朵奇葩。
九江山歌原本是當地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人們隨性吟唱,自然而流。隨著時代的發展,經濟浪潮的衝擊,原生態的九江山歌面臨著危機。現在青年人的價值取向發生轉變,老一輩歌手相繼去世,能系統地演唱九江山歌的藝人已剩無幾。
為了保護好這一非物質文化遺產,九江縣對九江山歌實施了搶救性保護措施,現已將九江山歌列入第一批縣、市和省第二批保護名錄。
九江縣文化部門組織專業人員對九江山歌作了進一步挖掘、整理,對有影響的代表性傳承人進行重點保護,採取錄音、錄像、數位化多媒體等手段,對九江山歌的傳承和發掘進行了真實、全面、系統的記錄並建立完整的檔案。充分利用文化館、學校、傳習所等陣地,加強對青少年的培養,以致形成傳習自覺。並在媒體對九江山歌進行廣泛宣傳、定期舉辦山歌演唱會,擴大九江山歌的影響,同時組織撰寫理論文章編輯出版九江山歌集成。
一份耕耘,必有一份收穫。我們有理由去珍惜它、愛護它,更有責任去了解它、研究它。我們鍥而不捨,不斷挖掘、傳承、創新,讓九江山歌能經久不衰流傳下去,讓原生態的九江山歌能發出更加奪目的光芒。

歌詞鑑賞

藝術學院到九江縣調研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九江山歌”藝術學院到九江縣調研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九江山歌”

1、我在此地唱一聲
我在此地唱一聲
看姐知音不知音
如要是個知音姐
山歌就是做媒人
慢慢唱動姐的心
叫我唱歌唱起來
先打鑼鼓後開台
你做師傅掌鼓板
我做丑角搭戲台
丑角引出牡角來
叫我唱歌我唱歌
我今年小未學多
一冇學熟梁山泊
二冇學熟二懷川
三冇學熟三久蓮
唱唱歌歌來開心
不唱歌兒悶死人
唱歌由於看到姐
聽歌由於看到嬌
這個日子容易消

2、姐在屋裡織綾羅
這首山歌是女方在聽到男方山歌求愛時的反應。
姐在屋裡織綾羅
郎在外面唱山歌
這個山歌唱得好
唱得我腳酸手軟
手酸腳軟
踏不得踏板,坐不得坐板,系(註:音ti,四聲)不得鬃板

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1)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