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雪芹傳說

曹雪芹傳說

收集整理了西山地區現存的有關曹雪芹的傳說、故事七十餘篇,內容涉及到曹雪芹的生平經歷、性格為人、生活狀態、才華品貌,《紅樓夢》的創作、流傳,以及西山地區的名山勝水、風土民情等。

傳說內容

“黛玉”的由來

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紅學家胡德平為非遺揭牌全國政協常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紅學家胡德平為非遺揭牌
《紅樓夢》中的林黛玉,據說在最初的《石頭記》里不叫這個名字,而是曹雪芹後來改的。
相傳曹雪芹的家原來住在城裡,搬到西郊時,家裡已經很窮了。為了寫書,他省吃儉用,可有時還是買不起紙墨。一天,他正寫著書,墨用光了,這下他可犯了難。正在這時,好友鄂比先生來訪,便對他說,在櫻桃溝里有一種黑色的石頭,叫黛石,當地的女人們常用它描眉,所以也叫畫眉石,自己曾試著用它畫過畫,何不找來試一試?曹雪芹聽他這么一說,當天下午就去了櫻桃溝,果然找到一些黑色的石頭。拿回家一試,還真能寫字,只是顏色淺了點兒。於是找來一些碎墨兌在一起,再一試,字跡清晰,接著便用它寫起書來。
自從有了“黛石”,曹雪芹再也不愁沒有墨了,一有空兒就到櫻桃溝里撿上幾塊,然後兌點兒碎墨混合著用。因黛石給他寫書提供了方便,為了記住它,便在修改初稿時,把女主人公的名字改成了“黛玉”。在《紅樓夢》第三回中,就有關於黛石的描寫。

《好了歌》原名《神仙調》

《紅樓夢》里有一首著名的《好了歌》,傳說是曹雪芹根據民間的打夯調改寫成的。
那是乾隆年間,皇帝為了檢閱八旗軍,便在香山腳下開始修建演武廳。一天,曹雪芹來到工地,往四下里一看,好不熱鬧。這時,一陣打夯的調子聲把他吸引了,連忙側耳細聽:“人人那個都說呀/神仙好呦/我說那個呀/功名那個呀/他忘不了呦/古有多少帝王將呀/死了只有土蓋了呦/嗨呦!……”這打夯調來回唱了三遍,曹雪芹聽得入了迷。回到家裡,他還反覆琢磨著那首打夯調,覺得挺有趣,既上口,又很有哲理,於是就找出紙筆,想把那打夯調的詞記下來。可想了半天,也沒有把那詞記全。第二天他又去了工地,找到了昨天那位領號的師傅,想問問那首“人人都說神仙好”的調子,叫什麼名。那位老師傅告訴他這調子叫《神仙調》,是很有名的打夯調,接著又唱了兩遍,這回曹雪芹把詞全記了下來。
後來,他把這首《神仙調》的詞,經過一番改編,又加了不少新詞,寫成了歌謠,既上口,又好記,日子不長,就在香山一帶傳開了。再後來他又把這首歌謠的詞仔細地修改了一下,叫成了《好了歌》,並寫進了《紅樓夢》里。
 

曹氏風箏

曹雪芹心靈手巧,還是製作風箏的好手兒,他糊的風箏不但樣式多,而且造型獨特,飛得很高,人稱“曹氏風箏”,在乾隆年間曾被譽為京城“四大流派”風箏之一,與當時著名的哈氏風箏、金氏風箏、馬氏風箏齊名。同時他對風箏頗有研究,專門寫了一本有關風箏的書,叫《南鷂北鳶考工記》。
據傳,曹雪芹十幾歲的時候,家裡還很富有。傭人中有位姓劉的花匠,會糊幾十種風箏,於是曹雪芹很快也學會了。後來曹家被抄,曹雪芹回到了北京。當他搬到香山以後,家已經很窮了,有時連寫書用的紙墨都買不起。一天,他見有人在河灘里放風箏,忽然想起自己曾學過的糊風箏方法,就糊了幾個。那做小買賣的鄰居見了後,就要幫他拿到集市上去賣。曹雪芹一想自己正缺錢買紙墨,就同意了。因曹雪芹的風箏做得獨具一格,剛拿到集市上,就被賣完了。那鄰居把賺來的銀子遞給曹雪芹時說:“您只管做,這賣就包在我身上了。”於是曹雪芹便放下正在寫著的書稿,用了三天的工夫趕製出了十幾個新穎別致的風箏,讓那鄰居去賣,結果賺了不少銀子,給他寫書解了燃眉之急。
因為這風箏出自曹雪芹之手,又做得獨具匠心,所以就被人們稱為“曹氏風箏”。沒出兩年,這種風箏就出了名。後來,曹雪芹在寫《紅樓夢》時,還專門寫過放風箏的事,不信您翻開第七十回看看,準能找到。

後四十回書稿的由來

提起《紅樓夢》的後四十回,一般都認為是高鶚續寫的,可在香山一帶卻傳說那也是出自曹雪芹之手。
據傳,曹雪芹用了近十年才寫完了《紅樓夢》,然後進行反覆修改,前前後後修改了五次。可他對書的後四十回總是不太滿意,於是就將書稿的前八十回拿給親朋好友看,誰知不久就傳抄開了,而那後四十回卻一直在修改之中。這時候他的身子骨越來越差了,不久就去世了。
在料理他的後事時,有人找出許多寫滿字的紙張,可一想人都沒了,留著這些紙也沒有用,於是就都剪成了紙錢。就在要燒的時候,被曹雪芹的好友鄂比看見了,連忙搶了過來,展開一看,正好是《紅樓夢》的後四十回書稿,雖然被剪得很亂,好在所有的紙都不缺,只要小心拼對,能夠復原,於是將所有帶字的紙收集起來。
給曹雪芹辦完喪事後,他就開始修補那些被剪壞的書稿。可誰知,他修補了沒幾天就病倒了,這一病就是兩年多。等他的病剛有好轉,就接著修補起書稿來。因為這書稿剪得太亂,數量又多,於是就找來一位叫高鶚的私塾先生幫助修補,二人用了很長的時間才將書稿修補好。高鶚先將書稿拿回去閱讀,他是越看越愛看,真是從心裡喜歡,於是用了一個多月的時間把整個書稿重抄了一遍,並在上面寫下許多眉批。可他還沒來得及還給鄂比,就又叫幾位朋友借去了。從此,《紅樓夢》的後四十回就開始在民間流傳開了。因為曹雪芹已去世三年多了,那書的前八十回早已流傳到了民間,而那高鶚的眉批寫得頗有文采,人們就誤以為這後四十回是高鶚續寫的,所以傳抄時就把他的名字寫在了曹雪芹的後面。其實這《紅樓夢》的一百二十回,全部出自曹雪芹之手。

有關曹雪芹的三大發現

第一大發現是正白旗村的題壁詩

圖書圖書
北京香山兩翼的山麓之下,至今還有正白旗村紅旗村、鑲紅旗車站、正藍旗車站的地名。這是過去清朝八旗軍營的舊址,可以說整個香山八個旗營的遺址現在都清晰存在。
正白旗村三十九號是一所非常別致的院落,《曹雪芹在西山》一文對此院作了詳細的描述。
在這優美的環境中,欣賞香山一帶的山川景色、花鳥草木,置身在風吹擺柳、月上枝頭的山村里,定會愜意非常。如果是一位熟悉生活又才華出眾的人,一定會才思如泉,揮筆如涌,寫出“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一類生動的作品。誰曾料到,1971年,這家旗下老屋的西小間西牆壁的牆皮脫落,露出了裡面的一層白牆皮,竟有墨書的文字出現。經房主人三天細心的剝揭,最後揭出了滿牆排列有序的八組詩文。
詩文面積占整個西牆壁百分之六十以上。八組詩文,有兩處落款——“學題拙筆”、“歲在丙寅清和月下旬,偶錄於抗風軒之南幾,拙筆學書”。八組詩文有兩種筆體,出於“拙筆”之手的就有七組。以後又清理出一些灰牆皮,其中的文字有一字的、兩字的、三字的,最多者為四字,此外還有畫有蘭草、花箭、蘭葉的灰皮殘片。尤其有重要意義的發現,就是西牆題壁詩文的中心位置書寫的即是張永海老人所說的那副對聯,但文字稍有不同,“遠富近貧以禮相交天下少,疏親慢友因財而散世間多。真不錯。”文字排成菱形,並註明此房為抗風軒。這是有意保護的一面題壁詩。詩壁外糊一層萬字不斷頭的團花紙,再用一層白灰塗抹掩蓋,因年代久遠,團花紙已鈣化印在外牆皮的內側。應該說這是研究曹雪芹生平活動的一項重大發現。至此,張永海先生對曹雪芹對聯的記述有了確切的文字依據,從而大大提高了這位老人對曹雪芹傳說的學術價值。第一環節和第二環節完全可以聯繫起來,傳說和文物的一致性是無人能作偽的。

第二大發現是曹雪芹的書箱。

1977年,吳恩裕同志曾著文論及北京工人張行的一對黃松木書箱。第一個書箱右下角刻有怪石蘭花一叢,箱上部刻詩一首為《題芹溪處士句》:“並蒂花呈瑞,同心友誼真;一拳頑石下,時得露華新。”這是一件了不起、破天荒的發現。芹溪即曹雪芹的號,這是關於曹雪芹生前有名字記錄的珍貴文物的第一次發現。是否有偽呢?再看第二個書箱,第二個書箱左下角亦刻蘭花一叢,箱上部刻有兩行小字:“清香沁詩脾,花國第一芳”。年款為“乾隆二十五年歲在庚辰上巳”,右下角鐫有“拙筆寫蘭”四字。竟然又是“拙筆”!此處“拙筆”和題壁詩“拙筆”的筆法、筆跡完全一致。可惜有關曹雪芹確切、又被公認並帶有姓名的文物在此之前還無一件,若有便可以參合對校辨偽了。但有了“拙筆”這一人物,這一問題就可能得以解決。拙筆這裡仍是泛稱和謙稱,但其意義已大大不同了。署“拙筆”落款之人,不管自己如何自謙,別人如何認為是泛指,但必有其具體一人,原來認為拙筆對抗風軒主人十分尊重,不但對
自己稱拙筆,還進一步把自己的文字水平視為拙筆的學題、學書,可知謙恭到何等地步。那副對聯也是他對抗風軒主人的由衷讚美,並附以“真不錯”的評價。張永海老人關於讚美曹雪芹的口傳的對聯,及拙筆書寫的對聯,已經說明了曹雪芹和拙筆有一定的關係。書箱的發現則完全揭示了曹雪芹和拙筆是一對好朋友,而且關係非常密切。結論就是“拙筆”不但把他送給曹雪芹的對聯書寫到曹家的牆壁上,而且還在書箱上為曹“題句”、“寫蘭”。因此,我們可以說,拙筆在題壁詩和書箱的出現就把第二環節和第三環節聯繫起來,坐實了拙筆和曹雪芹的關係,曹雪芹寫作的工作間,就叫抗風軒。“拙筆”一人坐實,書箱中又出現“芳卿”一女性。箱中還有工整的五行楷書:“為芳卿編織紋樣所擬訣語稿本”,“為芳卿所繪彩圖稿本”,“芳卿自繪編錦紋樣草圖稿本之一”,“芳卿自繪編錦紋樣草圖稿本之二”,“芳卿自繪織錦紋樣草圖稿本”。以上說的關於編織、編錦紋樣等五條目錄的稿本,寫在那對黃松木書箱中一塊可以開合的木板背面,據吳恩裕先生考證,這是曹雪芹的手書。敦誠的悼曹詩中確有曹的“寡婦”、“新婦”的文字記錄。

第三大發現是《廢藝齋集稿》。

吳恩裕先生於上世紀七十年代,經孔祥澤先生介紹,就開始研究曹雪芹《廢藝齋集稿》一書。《廢藝齋集稿》有八冊本。第一冊鐫刻金石,名為《蔽芾館鑒印章金石集》。第二冊講扎糊風箏,名為《南鷂北鳶考工志》。第三冊至第六冊講編織、脫胎、印染、宮燈、宮扇、竹器。第七冊講園林建築藝術,名為《岫里湖中瑣藝》。第八冊講烹調,名為《斯園膏脂摘錄》。這均為孔祥澤先生向吳恩裕教授提供的材料,並見諸發表的文字,現又經孔老訂正。他說在該書中“有一冊是專講編織的,編錦和織錦都是在一冊裡面的,……據說那冊書里紋樣很多,如萬字不斷錦、回紋錦、福壽聯綿錦、鹿鶴回春錦、仙壽百齡錦、鴛鴦戲水錦、吉祥如意錦、世世平安錦、盤古錦等等。……到了曹雪芹手裡,就把他們的做法編成書,目的是為了教給沒有生活出路的盲人們,學會一種謀生手藝”(《曹雪芹佚著淺探》,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26頁)。可見曹雪芹對編織、編錦、織錦是多么熟悉,多么內行。
據此,吳先生認為黃松木書箱中曹雪芹手書的編織紋樣目錄和其他文字,“可以證明我們過 去發現的《廢藝齋集稿》殘篇確是曹雪芹的著作,無可置疑”(《曹雪芹佚著淺探》第7頁)。
黃松木書箱編織稿本目錄(下文簡稱稿本)的發現,說明曹雪芹和芳卿正在編寫一本新作。稿本和《廢藝齋集稿》專講編織內容的第三冊相比,二者行業相同,專業一樣。曹家三代四人任管理皇家內務府江寧織造署之職,曹雪芹自幼耳濡目染,自應對綾羅綢緞的編織、紋樣不陌生,也可能十分熟悉內行。《紅樓夢》中第一次寫到榮國府榮禧堂的威嚴氣勢,最榮耀的就是“萬幾宸翰之寶”,最有趣的就是烏木聯牌鑲著鎏金字跡的一副對聯:“座上珠璣昭日月,堂前黼黻煥煙霞。”珠璣黼黻能否表現三代江寧織造世家的一些氛圍呢?“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不也是對皇家織造的自諷嗎?這是以真實的稿本求證《廢藝齋集稿》真實性的證據之一。
稿本講的編織品和《南鷂北鳶考工志》(下文稱《考工志》)講的風箏都是手工製品。兩者的工藝製作流程都有歌訣和圖案作說明。歌訣在稿本中稱之為“訣語”。在《考工志》中,風箏的製作則有“扎糊訣”和“畫訣”之分。稿本風箏的製作有圖案化、擬人畫的畫技,稿本中
也有“彩繪圖稿本”、“芳卿自繪編錦(織錦)紋樣草圖稿本”。兩者工藝流程有雷同之處,
且“紋樣”等用語也相同或相似,因此可以起到互相印證真實性的作用。此為證據之二。
稿本和《廢藝齋集稿》的創作意圖十分明確,並且一致。《廢藝齋集稿》創作目的是使“廢 疾而無告者,謀其有以自養之道也”(《考工志》自序)。稿本的創作意圖同樣如此。芳卿深受曹雪芹影響,她的編織技藝很好,能自編自繪很多圖樣,常以漢班昭曹大家(ɡū)為著書榜樣,又睥鄙南齊蘇蕙以“回文璇璣圖詩”哀勸丈夫竇滔的舉止。蘇蕙並不是壞女人,她同樣是位才女。只是芳卿瞧不起蘇蕙的全部精神世界,心中只有丈夫一人。她的“迴文詩”只是期待丈夫不要遺棄她,她何錯之有?可見芳卿也是一個心比天高,個性極強,常和曹公開玩笑,又那么執著地追隨曹公事業的女性。請看她的悼亡詩:
不怨糟糠怨杜康,乩諑玄羊重鮨傷。
睹物思情理陳篋,停君待殮鬻嫁裳。
織錦意深睥蘇女,續書才淺愧班砎。
誰識戲語終成讖,窀穸何處葬劉郎!
這又是一例互證真偽的根據。可作證據之三。
《考工志》的風箏歌訣絕不是簡單的兒戲之作,其詩文的通俗、自然、優美、活潑自不待言 ,而且作者還能把他的心緒愛好、工藝訣竅寫進詩中,請看作者寫的“半瘦燕畫訣”:
新燕至秋羽初豐,貌擬少年弱冠容。
黃口猶存童稚意,青衿已具成人形。
神凝兩目澄秋水,氣貫雙眉聳劍峰。
世事未諳多稜角,胸懷坦蕩喜爭雄。
清晨戲蝶翻花圃,黃昏逐蝠入雲層。
邀集新雨覓仙境,會同故友訪武陵。
奮翼千仞沖宵漢,展翅萬里乘長風。
宇內翱翔無所羈,明春北返憶歸程。
作者把長大成形的新燕比作青衿少年,劍峰稜角,坦蕩爭雄。人們都愛已知的曹雪芹,而未知的曹雪芹,人們未必注意。我認為這就是曹雪芹的其人其詩,任何人很難模仿。曹雪芹還打破陳腐的審美觀念,又製作出“富非所望不憂貧”的七字風箏,表現了他的人生態度。這是《廢藝齋集稿》自身的內證,可作證據之四。

申遺視頻

曹雪芹西山傳說-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片

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1)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