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細先基

中國彝族支系阿細人的創世史詩。流傳在雲南省彌勒縣西山一帶。用固定的先基調傳唱。

介紹

光未然曾於1943~1944年間,進行過整理,並出版,書名《阿細的先雞(基)》。“先基”,阿細語意為歌或歌曲。全詩分兩部分。第一部分“最古的時候”,敘述天地萬物的起源和人類早期的生活習俗。第二部分“男女說合成一家”,記敘阿細人獨特的婚姻和風俗習慣。長詩內容廣泛,生動、形象地反映了阿細人民從原始社會到階級社會的各個階段的不同生活側面,神話和現實交織,理想和事實融合,既是文學,也是歷史。1959年出版了新版的《阿細的先基》

圖書發行

雲南新華印刷廠印刷

雲南省新華書店發行

開本:787x1092毫米

1959年10月第一版

圖書簡介

“阿細的先基”是彝族支系阿細人的史詩,流傳在雲南彌勒縣西山一帶的阿細人民口頭上。“先基”是阿細語“seiji”的譯音,為“歌”之意,是這一作品詩歌和曲調的總稱。用“先基”調唱的傳統詩歌,內容基本上是固定的、系統的,它構成了一部完整的敘事長詩。解放前夕和解放後,阿細人民也運用“先基”調唱出了許多歌頌革命鬥爭和社會主義建設的詩歌;但從詩歌的內容和結構來看,它們已是另外一些作品,和古老的敘事詩無有機的聯繫。整理者們根據自身的認識水平,對所蒐集到的材料進行了初步的研究和處理:1、“先基”的材料很多,不同的地方不同的歌手唱的,都有若干差異,整理時有所選擇。2、對同一事件說法不同和細節描寫差異的處理,從史詩反映的時代性和民族特點來考慮,注重採用阿細人中最古的、最具有民族特色的說法。3、整理時注意了精華和糟粕的鑑別。4、精簡了原詩某些地方的重複拖沓。5、原詩都是五言韻詩,翻譯成的漢語形成了長短句,對語言作了適當的加工,並在表情達意的前提下,儘量使其押韻。6、原詩沒有標題,加入了大小標題,在每個小標題下又分了段。

目錄

引子

最古的時候

一造天地、造人

二人是怎么生活的

三世上的幾代人

四分年月、盤莊稼

五造房、祭神男女說合成一家一我多傷心啊二唱調子的路不能斷

三鋪好了愛情的路

四我們兩個到山上去

五要象天上的彩虹,生死永不離

六我們兩個啊!已經是夫妻了

七在荒地上種莊稼

八穿上了麻布衣

九到外面去賣工

十回家收割莊稼

十一讓我們的孩子去種莊稼

尾 聲

關於“阿細的先基”的幾個問題

《阿細的先基》是彝族支系阿細人的一部宏偉史詩,“先基”是阿細彝語音譯,意即歌或歌曲。長期口耳相傳在雲南省彌勒縣西山一帶的阿細人民中間。《阿細的先基》認為“最古的時候,沒有天和地”。天地是由“雲彩”這種具體物質演變而來的:“雲彩有兩層,雲彩有兩張,輕雲飛上去,就變成了天”,“重雲落下來,就變成了地。”天地形成後不穩,是阿底神用四根柱子把天穩住,是銀龍神和阿托把地穩住,隨後,再和金姑娘,金龍神和阿托把地穩住,隨後,再和金姑娘,金龍神等眾多的神人一起,改善了天地,創造了天地間的萬物。

《阿細的先基》認為人類的男始祖“阿達米”和女始祖“野娃”是由男神阿熱和女神阿咪分別用黃泥和白泥製造出來的。說:“男神阿熱,女神阿咪,他們來造人。要想造人嘛,山就要分雌雄,他們來造人。樹就要分雌雄,石頭就要分雌雄,草就要分雌雄。不分出雌雄來嘛,就不能造人。”用樹皮和石皮給人類當衣服褲子,人類由“爬到樹上住”到“人們跑到石洞裡邊”住,再到他們會砍樹、割草、蓋房子;從此人類一步步朝前發展。

世紀版《阿細的先基》的介紹

(內容提要):據說,地球上五千年一滿,天神就要發一次災,把地球上的人全收掉,只留下兩個傳種的好人。人類的第一次災難是天上出了七個太陽,把世上的人類和其他動物全部曬死,每樣只留下一對傳種的。人類的第二次災難是水牛和山羊打鬥時淬出的火星點燃了枯草而引發了一場大火災。一個五千年又滿了,人多得盛不下了,天神決定發一洪水泡天,就派譴使者金龍潑下凡查訪兩個傳種的好人。彝族支系阿細人的敘事長詩《阿細的先基》就是講述這一“生天生地”和人類三劫難的故事。
《阿細的先基》因氣勢宏偉,結構龐大,內容豐富而被文學界人士和民族學專家譽為東方的創世紀史詩。《阿細的先基》形象生動地反映了阿細人從原始社會到階級社會的一個側面,貫穿了勞動創造美好生活的思想,把阿細先民百折不撓地征服自然的鬥爭歷程,表現得真實有力,生動感人。作品是神話與現實的交織,理想與生活的融合,具有很高的文學價值與藝術價值。
據考證,《阿細的先基》發源於今雲南省彌勒縣西二鎮矣維村公所樂多寨的“魯依噔嫫”(意為大石窩水塘)。確切地說,這是一種押韻的五言長詩,它用詩的方式記載了阿細人遠古時代的傳說,讀著朗朗上口,聽著悅耳動聽。它與現行的阿細口語有很大的差異,從組詞與譴詞造句的角度來說是古代彝語,其顯著的特點是有較多的單音節詞。
在悠久燦爛的彝族歷史文化中,《阿細的先基》因其規模龐大,內容豐富而遠古,氣勢雄偉,結構嚴瑾,修辭手法的嫻熟多變而成為一部空前絕後的奇書,是當之無愧的東方的“創世紀史詩”,內容包括天文、地理、民族遷徙、風俗起源、人物傳記等,是阿細人的百科全書。到目前為止,誰也不知道《阿細的先基》到底有多少行(實際上也無法統計)。
這部史詩最先由著名詩人,作家光未然(張光年)先生於1944年記錄整理完稿,由取名為《阿細的先雞》。1945年夏,北京大學袁家驊用國際音標記下了由阿細學生畢榮亮所唱的“先基”原歌,對先基字句採取直譯,著重研究其音樂,語彙和語法特點。於1946年7月在南開大學《邊疆人文》第三卷第五、六期合刊上刊發。1952年1月,袁家驊對畢榮亮所唱的“先基”原歌進行重新整理,於1953年6月列入《語言學專刊》,由中國科學院出版,題為《阿細民歌及其語言》,1953年,光未然又重新修訂《阿細先雞》,更名為《阿細人的歌》,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發行。1958年9月,為了對《阿細的先雞》作全面系統的調查收集,由中國作家協會,昆明分會和昆明師範學院共同組織了以昆明師範學院1955級部分學生為主的雲南省民族民間文學紅河調查隊成員深入彌勒西山對先基進行了廣泛的蒐集。1958年11月,人民出版社再版光未然的《阿細人的歌》。1959年,紅河調查隊整理出版新版《阿細的先基》(名稱從此固定,為阿細人所承認沿用。筆者注),先連載於《邊疆文藝》第7、8期上,後由雲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單行本。1960年人民出版社予以重版,1978年10月雲南人民出版社重版。
法國傳教士保羅·維亞爾(Paulvial,漢名鄧明德)當是最早關注彝族文學的西方學者。他在雲南彌勒彝區生活的30年中,對彝族歷史、文化做過深入細緻的研究,造詣頗深,其著述主要有用彝漢文對照的彝文經典《宇宙源流》,其中收入了《天地起源》、《洪水泛濫》等彝文經籍。
直接關注彝族神話與史詩的日本學者是伊藤清司教授,他從比較民俗學的角度,對彝族口承文化傳統、創世史詩、火把節習俗、儺戲等進行了深入探討,發表了一系列的論文,成為彝族文化與日本文化的比較研究成果,其中《〈天婚〉故事的結構研究》一文中涉及到的“天婚”故事或母題,引證了彝族洪水史詩(有諸多的異文)的內容;《神話中的性》引述了袁家驊先生早年蒐集的《阿細民歌及其語言》一文中關於“兄妹婚”的神聖敘事;《眼睛的象徵》(1982)大量引用了史詩《查姆》和《阿細的先基》中關於“眼睛”與人類發展的敘事。
《阿細的先基》的出版發行,它使民間口頭流傳的先基推向外界,提高阿細人的社會知名度,無論是增強民族的自信心、或是培養民族的自豪感都有積極的意義。但是,由於主觀與客觀的原因,以前所出的幾個版本各有所得,所存在的主要問題是:
1、在蒐集整理過程中,以求同存異的方式,經過藝術加工的先基,將不同流傳地區的先基很生硬地融為一體,以致使其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它本來的風貌。
2、由於政治因素的干擾或社會環境的影響而顧此失彼。比如:《阿細民歌及其語言》用較大的篇幅記錄求愛、成家,又增悲歌,而1978年的再版本《阿細的先基》則視成家中的每些片斷為“混雜有迷信色彩”,視陰間相愛為“氣氛相當陰暗(筆者在阿細先基的思想內容中論及其中一節)而刪之,其實,這么做也既不符合歷史唯物論也不符合辯證唯物論。
3、當時的蒐集整理者主要從文學的角度出發,而缺乏民俗學,特別是缺乏彝族歷史文化等知識,顯得心有餘力而力不足,再加之思想局限性,使先基有很多不盡人意的地方。
4、擔任翻譯工作者的漢語(語言文學)水平不高(這是失真的主要關鍵)。在這樣的前提下整理出來的先基,自然難免詞不達意或偏離原意。例如:原詩為有韻的五言詩,但整理後卻成了長短句,這主要是翻譯者力不從心所致。其實,五言是彝族語言、詩歌、民謠、經典文獻的主要模式,為了符合這個模式,往往把雙音節詞改成單音節詞,不夠五言的加虛詞湊成五言。翻譯者如有較高的漢語水平和一定的文學修養,可以在一定的程度上保持原詩的五言風貌。
5、阿細先基作為一部優秀的民間敘事史詩,其思想內容寬闊,具有較高的歷史學價值和美學意義。然而,作為彝族歷史文化叢書中的一部經典,竟然然遺漏了阿細先基的產生與發源及情歌對唱中的不少章節,這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
鑒與以上存在的不足,阿細作家、阿細歷史文化專題研究員張彥鑫(彝名:張吉野鶴)對這部長詩進行了全面的蒐集,蒐集到二萬多行的原始資料,刪去了部分獨立的片斷,翻譯整理出長達一萬三千餘行的世紀版《阿細的先基》。這次重新蒐集整理出版發行的重要意義在於對以前所有版本的曾補和修訂,還其“五言詩”的本來面目,具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收藏價值。
相關連結:漫談版《阿細先基漫談》,電視散文《阿細的先基》,電影文學劇本《阿細的先基》

第三批國家級非遺名錄(1)

“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下面是第三批非遺名錄推薦項目。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