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魂

羌魂

《羌魂》,創作背景,“5·12”特大地震使豐富的羌文化資源遭遇了重創,茂縣的災後恢復重建規劃中,始終貫徹一個理念,保護、傳承和弘揚羌族文化。

大型原生態羌族歌舞《羌魂》大型原生態羌族歌舞《羌魂》
羌族,是生活在我國四川省的少數民族之一。2008年的汶川特大地震,給30萬羌族人民民眾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影響,大量珍貴的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也受到嚴重威脅。為了搶救和保護羌族非物質文化遺產,2008年11月,在黨和國家的大力支持下,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授牌成立了“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隨後,在各級政府的關心下和羌族民眾的積極參與下,2009年,“羌年”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今天,作為集中體現羌族文化獨特性和豐富性的“羌年”,以“羌魂”為主題,通過鎧甲舞、羊皮鼓舞等優秀節目,表現了羌族人民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和建設美好精神家園的偉大實踐。
羌族,中華民族中最古老的民族之一,遠古時生活在中國的西北部廣大疆土地區,從事畜牧業生產,被稱之為西戎牧羊人,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古羌人與生活在同一地區的姬姓氏族聯姻,逐漸向中原地區遷移,形成了華夏民族的前身,自稱“麥”、“爾瑪”。後因部落之間爭奪地盤,古羌人因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限制,不斷被外族侵略,逐步由西北向南移。其間,古羌人的若干支系,如氂牛羌融入青藏高原的土著民族中,向南遷徙的一支經四川到雲南,向東遷徙的一支稱青衣羌,定居在湖北、湖南一帶。經過先秦、隋唐時期規模較大的遷徙,“氐羌”、“白馬羌”支系在岷江上游的河谷地帶定居下來,完成了從遊牧部落向農耕文明的演進。羌族史詩《羌戈大戰》中記敘,羌人來到岷江上游後,遇到了身強力壯的“戈基人”,羌人與之戰鬥,屢戰不勝。天神木比塔啟示羌人,在頸上系羊毛線為標誌,用堅硬的白石與木棍作武器,終於戰勝了用麻桿和雪團作武器的“戈基人”。歷史上的羌族,是一支高度文明的部落,曾有神農氏、大禹等中國歷史上早期政治家誕生於這個部落。
羌民族在遷徙和定居的歷史進程中,創造了豐富燦爛的農業文明,營盤山墓葬群的考古發現,證明了羌族先民的文明程度,把巴蜀文明的歷史,提前到公元前5000―6000年。羌民族儘管古老,但沒有自己創製的文字,他們用自己的智慧和雙手創造了獨特的文明之火。羌族文化的傳播者首推“釋比”或稱“許”,他通過口傳心授把羌族文明從歷史的大幕帶到今天。“釋比”經典中涉及到天文、曆法、地理、風俗等,有大量口傳歷史,如“羌戈大戰”、“木姐姝與斗安珠”等。羌族建築可謂中國民族建築史上的明珠,多以“依山而居,壘石為室,高數丈,謂之邛籠”;羌族服飾獨具特色,在自製土布上繡制花鳥蟲魚、日月星辰外,依稀可見繁複而簡潔的象形文字。
羌民族的飲食文化豐富多彩,桿桿酒、臘獵膘、木桶酸菜、土豆糍粑,稱羌族飲食一絕。羌民族有自己的圖騰信仰,羌民族崇尚火,崇尚白石和羊頭。口傳“釋比”經典,是羌族文化、宗教的大百科全書。
《羌魂》創作背景: “5·12”特大地震使豐富的羌文化資源遭遇了重創,茂縣的災後恢復重建規劃中,始終貫徹一個理念:保護、傳承和弘揚羌族文化。
2008年11月,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羌文化保護,隨即在全國啟動了羌族文化生態保護試驗區工程。作為全國羌族文化生態保護實驗區核心地的茂縣,茂縣縣委、縣政府把羌文化重建納入全縣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中。融合羌民族悠長、神秘、濃重的文化元素,體現其原生性、真實性和典型性,同時展現羌族人民面對困難時的豪情壯志和感恩的情懷——羌族原生態歌舞《《羌魂》借勢而生。
《羌魂》劇情介紹: 《羌魂》以“羌人、羌風、羌韻”為主題,分為“序、祭、耕、韻、情”5個章節,集中展現了羌民族古老的生活方式以及獨特的羌民族文化風情和歷史文化背景。悠長的羌笛、神秘的索橋與碉堡、濃重華美的羌繡、雄勁豪壯的羊皮鼓舞,中國少數民族音樂中最古老的多聲部音樂“羌族古聲部民歌”等展現出濃郁的羌民族風情和歷史文化。《羌魂》包括了4項國家級、3項省級非物質遺產在內的眾多羌文化藝術瑰寶,並集中展示了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公布的“急需保護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羌年。
“序”:精煉介紹了這個被人類文化學家稱為“輸血的民族”,簡略介紹了神農氏、大禹等古遠而輝煌的歷史;
“祭”:通過“釋比開路”、“供奉萬物”、“長歌祭祖”等,展現羌年時盛大的祭山還願活動;
“耕”:生動展示了“二牛抬槓”、“打糍耙”“打糧桿”等農耕文化場景;
“韻”:用“沙朗舞”、“羌笛”、“花兒納吉”、“推桿”等再現了羌族人的豐富的文化娛樂生活;
“情”:用典型的“羊皮鼓舞”展示鮮明的男子舞蹈非凡的技藝,“羌族古聲部合唱”的宏大場面表達了羌人經歷磨難,堅忍不拔,感恩萬物的民族特性。
《羌魂》特色(民族風情的“活態”傳承 舞台上的非遺傳習所)
《羌魂》整場演出堅持了高度的原生態,放棄了舞台“程式化”。近100名羌族演員組成演出陣容中,年齡最小的只有16歲,最大的已過70歲,全部都是最普通的羌寨百姓,獨特的演出陣容使節目以一種充滿睿智和靈動的激情還原著羌族文化的本來面目,再現了羌族歷史的古老足跡,全方位展示羌族人民的精神世界和文化風采。
“把普通百姓請上舞台,意在傳承。” 整個劇目由15個節目組合而成,羌族的傳統祭祀儀式、婚禮習俗、推桿等都被搬上舞台。該劇在創作之初採用了“專業羌族演員+普通羌族百姓”的演出陣容,劇中《姜德里學》等羌族山歌的演唱都由普通百姓完成。
這些活態的演出,讓震後顯得越發珍貴的羌文化在舞台上“立”起來。羌文化這塊古華夏文化的活化石,煥發出穿越時空的藝術魅力,和令人敬畏的文化厚重感。同時,演出的錄音錄影資料,又將成為保護與傳承羌文化的重要載體,並極大豐富羌文化“申遺”資料的內容,有效助力羌文化“申遺”進程。最終,使更多的羌文化瑰寶成為國家級、世界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更好的保護、傳承和光大。
《羌魂》感恩行全國巡迴演出
為了搶救、保護、傳承、弘揚好羌文化,尤其是羌族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抓好災後精神家園重建;同時,結合災後茂縣中國最大羌城項目建設步伐,加大對羌民族及羌文化的宣傳力度,充分展示羌民族輝宏燦爛的文化精髓,拓展茂縣中國羌族文化核心區地位;向全國人民匯報茂縣羌民族災後恢復重建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成果,為進一步擴大珍貴的羌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全國的影響力,通過歌舞《羌魂》在全國範圍內巡演,實現羌文化對外交流和極重災區人民的感恩之情。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