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年

羌年

羌年,為羌族傳統節日,又稱小年,於每年農曆十月一日舉行。在茂縣一帶,過羌年有特殊規定:當年全寨沒有成年人死亡過羌年,否則只能過春節。牛羌傳統節日於每年農曆十一月一日舉行,節期一天。此日,要讓耕牛休息,餵以面饃和麥草。有的地方,要做日月形饃饃掛在牛角上,然後放其出圈自由活動。主人到牛王廟焚香燒紙,並宰羊一隻、雞一隻以祈求牛王爺保佑耕牛平安不遭瘟疫。2008年6月7日,四川省茂縣、汶川縣、理縣、北川羌族自治縣申報的羌年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信息

節日簡介

羌年羌年

羌年(羌歷新年)為羌族傳統節日又稱小年,為每年農曆十月一日。羌歷年亦稱羌年節,羌語稱“日美吉”,意為吉祥歡樂的節日。也是羌民族一年一度慶豐收、話團圓的民族傳統盛會。其內涵與漢區之春節,藏區之藏曆年等民族節日相近。

“羌年”於2006年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列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羌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近年來,由於人們的遷徙活動日益頻繁、年輕人對羌族傳統文化的興趣不斷減弱,加之外來文化的衝擊,慶祝羌歷新年的人越來越少;2008年汶川大地震摧毀了許多羌族村莊,羌族人民聚集區遭到嚴重破壞,羌歷農曆新年也因此陷入岌岌可危的狀態。

l987年農曆十月初一,省民委在成都舉行了慶祝羌年大會。自次以後,羌族地區就統一以每年的農曆十月初一為“羌年”,開展慶祝活動。l988年茂縣、汶川、理縣、北川4縣政府聯合舉辦了為期4年的“日麥節"(羌歷年)活動,同年,該活動被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人民政府確定為羌族同胞的法定節日。
自此,羌族傳統節日“日麥節"(羌歷年)方得到了有效保護。十幾年來北川的羌歷年慶祝活動從未間斷。和過去不同的是,慶祝活動不僅以村寨為單位,還以鄉鎮組織,在縣城舉行的全縣慶“羌年”活動尤為隆重。羌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歷史的民族之一。現主要聚居在四川阿壩州境內的茂縣汶川理縣以及松潘部分地區。羌族最重要的的傳統節日是羌歷新年。

慶典

羌年羌年

羌年節於每年農曆十月初一舉行慶典,一般為3-5天,有的村寨要過到十月初十。按民間習俗,過羌年時還願敬神,要敬祭天神、山神和地盤業主(寨神)。全寨人要吃團圓飯、喝咂灑、跳莎朗,直到盡歡而散。整個活動儀式由“許”主持,咂酒則由寨中德高望重的長者開壇。節日期間親朋好友可互道祝賀,相互迎請。

節日在茂縣一帶,過羌年有特殊規定:當年全寨沒有成年人死亡過羌年,否則只能過春節。牛王會羌族傳統節日。節期一天。此日,要讓耕牛休息,餵以面饃和麥草。有的地方,要做日月形饃饃掛在牛角上,然後放其出圈自由活動。主人到牛王廟焚香燒紙,並宰羊一隻、雞一隻,祈求牛王爺保佑耕牛平安不遭瘟疫。家人團聚,各戶都用麵粉做成各種形狀的雞、羊、牛等祭品,用以祭祖,然後把羊肉分給各家各戶。再邀請親友鄰里到家,飲自釀的“砸酒”,邊飲邊歌。還跳“鍋莊舞”、“蘭壽舞”、“皮鼓舞”和舉行“推桿”比賽。

梵淨山麓

羌年羌年

農曆的十月初一,羌族村寨、江口縣漆樹坪的羌族民眾迎來了他們隆重的節日——過羌年,當天全寨家家戶戶貼對聯、殺豬宰羊,載歌載舞喜迎新年。地處梵淨山東面的江口縣桃映鄉漆樹坪羌寨在海拔900多米的高山上,整個羌寨有280多人,是我省唯一的羌族民眾聚居村寨,至今仍保留著本民族的風情習俗。

蘿蔔寨

羌年羌年

走進羌家過羌年--蘿蔔寨羌年慶十一月十日,農曆十月初一,蘿蔔寨村民按傳統習俗,舉行了一年一度的祭山還願活動,祭山活動在悠揚的嗩吶聲中開始。寨中老釋比王明傑帶領寨中的年長者和村民吹著嗩吶抬著祭祀的山羊從寨內出發,圍著寨子行走一圈,然後到達寨後的林盤山前,圍著神樹帶領眾人邊跳羊皮鼓舞邊誦唱釋比唱經,祭祀山神、樹神、寨神等,表達他們萬物有靈的宗教信仰和對五穀豐登的達謝,也表達他們對來年風調雨順和平安吉祥的祈盼。夜晚時,村民聚在篝火旁,烤羊、唱山歌、跳莎朗、然後大家圍在一起吃上一頓團圓飯,盡情地喝酒對歌。

來源

“羌年”有悠久的歷史淵源。羌族原始宗教的上壇經典《木姐珠》上說,天神木比塔的么女兒木姐珠,執意下凡與羌族青年斗安珠結婚。臨行時,父母給了樹種、糧食和牲畜作陪嫁。木姐珠來到凡間以後,很快繁衍了人類,所種的樹木驟然成林,糧食豐收,牲畜成群。木姐珠不忘父母的恩澤,便在秋收以後把豐收的糧食和肥壯的牲畜擺在原野上,向上天祝壽。從此以後,“羌年”就成為羌民喜慶豐收、感謝上天的日子。

歷史記載

羌年羌年

歷史上有“東夷、北狄、南蠻、西羌”的說法。甚至《史記•六國年表》稱“禹興於西羌”。《吳越春秋•越王無餘外傳》亦云:“鯀娶於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年壯未孳,嬉於砥山,意為人所感,因而妊孕,到脅而產高密。家於西羌,地曰石紐,在蜀西川也。”“禹生西羌”的說法從一些古代典籍和民間傳說中都能得到廣泛的證實。近人章太炎先生對禹生石紐、“羌”與“姜”都作過研究,“知羌亦姜姓”

《國語•晉語》說:“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姜姓出於西羌,非西羌出於姜姓”。顧頡剛先生在《禹與四川之關係》一文說:“夏民族發源於西北,發祥於黃河和岷江上游之地,故黃河及岷江上游多夏族之遺蹟。

羌年羌年
許慎《說文•羊部》釋羌:“羌,西戎牧羊人也。從人,從羊;羊亦聲。”古羌人以牧羊為生,羊成為羌人最早的圖騰崇拜。但正因為這種崇拜占據了主導地位,人們自然而然淡忘了另一個重要的歷史事實。

“牛”雖然無法從文字學角度像“羌”那樣與古羌人扯上聯繫,但一個重要的民間風俗則從側面高訴我們,“牛”很早以前就被羌人馴養,並且成為農耕文明在古羌出現的重要標誌。羌族祖先每逢農曆十月初一過年節時,要祭祀圖騰、祭祀祖先,其中包括祭祀牛王的內容。所以,年節又稱牛王節(牛王菩薩的生日)。每年這天,家家戶戶都拿幾升面餵牛,用青稞面做成饃饃穿成串掛在牛角上,還要給牛掛紅,用豬油或酥油把牛角擦亮,然後趕上山,任其自由自在玩耍。可見,古羌人在尊重牛、崇拜牛這個問題上一點也不比羊差。

文化研究

羌年羌年
羌人由“逐水草而居”,到“依山居之,壘石為室”,即由遊牧民族過渡到農耕民族後,按照古羌太陽十月曆和羌族“釋比”的鐵板算,推算出羌歷九月初一(即農曆十月初—)為羌歷年,並以這—天作為本民族最隆重、最喜慶的節日。

從春種到秋收,辛勞了一年的農人進人了農閒季節,辛苦了一年的耕牛也由此而獲得了短暫的自由,被放上了山。糧食進了倉,豬羊進了圈,這自然是一件令人十分高興的事情,外出務工的人也紛紛趕回了家,因而人們開始載歌載舞,歡慶豐收。

由於羌人實行靈物崇拜,多神信仰,因而進人農業社會後的羌人,不僅把命運和土地緊緊聯繫在了一起,還把希望寄託於上天,希望天神保佑羌人,年年風調雨順,歲歲吉祥安康,因而每年羌歷年期間,均要舉行“祭天還願”儀式。與此同時,羌人在長期的生產勞動中同耕牛結下了特殊的感情,羌人認為,糧食的豐收同樣離不開牛王爺的幫助,故在一些地區至今仍保留著“牛王會”習俗。

從嚴格意義上講,“祭山會”是表達羌人美好願望的一種寄託行為(民間稱為“許願”),而羌歷年則是表達羌人美好情感的一種答謝方式(民間稱為“還願”)。因而,祭山會屬“春禱”,羌歷年屬“秋酬”。同屬農事活動,其間不僅折射出羌族古老民族傳統文化的光芒,也集中展示出羌族民俗文化的深刻內涵。

歌舞

羌年羌年

羌族族過羌年要過到家農曆的十月初十,有時候的話現在去還可以感受得到,這段時候羌民家都開始殺豬了,可以去吃血饃饃。羌族最重要的的傳統節日是羌歷新年。時間是農曆十月初一。節日期間停止勞動、出門。聚集家中,用麵粉做成各種形狀的小牛、小羊、小雞等祭品,以祭祀祖先和天神。有的地方還由端公跳神至神樹林,殺羊撒血在祭壇前敬神,羊肉分給各家帶回,再合家並請親友飲自製的咂酒,唱酒歌、跳鍋莊舞,共慶豐收。

羌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男女老少大都會唱本民族的民歌,不論是在勞動生產、婚喪嫁娶,都要唱歌跳舞。而節日則是唱跳的最好時機。因此,逢年過節,羌民都要盡情歌舞。酒歌是年節時“咂酒”對唱的一種傳統的歌唱形式。唱時主客並排而坐,輪流對唱,節奏緩慢而鏇律優美,聲音高吭,拖腔婉轉,具有典雅樸素的優美風格。歌詞長,多表達吉祥,視賀與酬謝謝意或敘述家史與追憶祖先業績。節日的歌唱常常伴以舞蹈。形式有“跳鍋莊”,“跳盔甲”、“皮鼓舞”等,而以“跳鍋莊”最為流行。舞蹈時,一唱一落,男女互相變換位置,造成節日熱烈歡樂的氣氛。約半分鐘後,一闋才終二闋又起。參加的男女多至數十人,並伴以唱咂酒,往往歌舞達旦。歌舞時伴奏的樂器主要是羌笛。這是一種古老的六聲階的雙管豎笛。此外是小鑼、手鈴、嗩吶、羊皮鼓、胡琴、口弦等樂器。這些樂器能吹、奏、彈出具有獨特風格的民族樂調,使節日的人們異常歡樂。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