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羌鄉[且末縣]

阿羌鄉[且末縣]
阿羌鄉[且末縣]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阿羌鄉,中國鄉鎮級行政區劃名稱,一是指維吾爾自治區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縣阿羌鄉,二是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和田地區于田縣阿羌鄉。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縣阿羌鄉位於縣城南面96公里處,總面積1.4萬平方公里,山與沙漠占總面積的90%以上,平均海拔3100米。2002年被列為自治區級貧困鄉。下轄4個行政村、5個村民小組、29個牧點。全鄉現有人口1169人,均為維吾爾族。氣候乾燥多霧少雨,平均年降水量157毫米,年蒸發量2308毫米,無霜期為120天,1月最低氣溫-20℃,7月最高氣溫36℃,一般風力4-5級,最大風力12級。全鄉為半牧半農經濟,草場為131.25萬畝,主要以根系粗壯、枝葉小、臘質多的芨芨、蒿草、黑刺等,現有耕地3047畝,主要種植飼草(苜蓿)、豌豆、青稞、小麥等,無自然林木,有人工林2.8萬株。鄉境內主要山脈為崑崙山和阿爾金山,各種礦產資源豐富,如銅、鋅礦石、玉石等,主要河流14條,湖14個。境內野生動物有盤羊、青羊、狼、雪雞、氂牛、駱駝等。

基本信息

在中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阿羌鄉總共有兩個,分別是: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縣阿羌鄉和新疆和田市于田縣阿羌鄉。且末縣隸屬於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位於地處塔里木盆地東南緣,崑崙山阿爾金山北麓,東與若羌縣交界,西與和田地區的民豐縣毗鄰,南屏阿爾金山與西藏接壤,北部伸入塔克拉瑪乾沙漠與尉犁縣和阿克蘇地區的沙雅縣相望,總面積為14.025萬平方公里,為全國面積第二大縣。于田縣位於東經81º9'~82º51',北緯35º14'~39º29'。東連民豐,北臨塔克拉瑪乾大沙漠與沙雅縣相壤,西臨策勒縣,南與西藏自治區改則縣、日吐縣相接全縣總面積達3、95萬平方公里。

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且末縣阿羌鄉

阿羌鄉[且末縣]阿羌鄉胡楊林
概述:阿羌鄉位於縣城南面96公里處,總面積1.4萬平方公里,山與沙漠占總面積的90%以上,平均海拔3100米。2002年被列為自治區級貧困鄉。下轄4個行政村、5個村民小組、29個牧點。全鄉現有人口1169人,均為維吾爾族。氣候乾燥多霧少雨,平均年降水量157毫米,年蒸發量2308毫米,無霜期為120天,1月最低氣溫-20℃,7月最高氣溫36℃,一般風力4-5級,最大風力12級。全鄉為半牧半農經濟,草場為131.25萬畝,主要以根系粗壯、枝葉小、臘質多的芨芨、蒿草、黑刺等,現有耕地3047畝,主要種植飼草(苜蓿)、豌豆、青稞小麥等,無自然林木,有人工林2.8萬株。鄉境內主要山脈為崑崙山阿爾金山,各種礦產資源豐富,如銅、鋅礦石、玉石等,主要河流14條,湖14個。境內野生動物有盤羊、青羊、狼、雪雞、氂牛、駱駝等。

全鄉七站八所健全。鄉有綜合學校一所,教師29人,學生273人,國小6個年級7個班159人,國中3班114人;國小喀特勒什分校2個班37人;各村均已解決了照明用電,各村都有電視發射器一台,廣播發射接收器一台;鄉衛生院一所,職工11人,病房2間,床位8張;全鄉有文化站一個,建築面積300平方米;郵電所一個,職工1人,安裝有衛星電話。治保會4個20人,調委會4個23人;村聯防隊4個36人,重點人口3名。

經濟:阿羌鄉把牧民增收作為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依託礦產資源,加快培育新的經濟成長點;進一步深入開展“二幫一”黨員聯繫富裕戶共同幫助貧困戶的“結富幫困”活動;做大做強草業、地毯業、礦業三個產業;對山羊、驢、綿羊、氂牛進行品種改良,實現人均3畝草,人均圈養6隻羊,人均增收300元的目標。思路就是出路,思路清析的鄉黨委、政府在縣委確定的“3821”經濟發展戰略上,結合本鄉實際,找準了鄉經濟發展的最佳結合點。2003年,阿羌鄉牲畜存欄已由2002年的39979頭(只)增加到2003年的44449頭(只),增長了10.6%。牲畜成活率由2002年的78%提高到現在的93%,羊羔成活率和存欄數都達到了歷史較好水平。生產母畜達到30550頭(只),較2002年增長了21.9%。國民生產總值由2002年的306.034萬元增加到2003年的391.348萬元,增長了29.18%。人均收入達到824元。

2003年10月30日,阿羌牧區300多戶1100多名牧民難以忘記那個激動人心的日子。那一天,總投資1082萬元,新架設35千伏線路78公里,惠及阿羌高寒牧區兩個村上千牧民民眾的農網建設工程項目竣工通電。189戶724名牧民用上了農村網電,116戶445人用上了光伏電源。現在,阿羌鄉大部分家庭同縣城居民一樣照上了電燈,看上了電視,他們徹底告別了祖祖輩輩點油燈的歷史。包鄉住村的63610部隊贈送10萬元現金,20台電腦。高山牧區的學生用上了電腦。

發展:過去的阿羌鄉,由於山高路遠,土地貧脊,生活在這裡的牧民常年處在貧困的生活線上。幫思想、幫信息、幫技術、幫資金、幫生產、幫生活,吹響了向貧困宣戰的號角。通過紮實有效地開展黨員“結富幫困”活動。採取一名黨員聯繫一名富裕戶或致富能手,共同幫扶一名貧困戶,從信息、技術、資金、生產、生活方面給予結對幫扶。2003年,全鄉44名牧民黨員聯結44名富裕戶,共同幫扶了44戶特困戶,使特困戶增收累積達21萬餘元,特困戶人均增收954.55元。

為了拓寬農民增收渠道,鄉黨委、鄉政府一班人積極商討,探索出了利用牧民家庭女勞動力空間多,發展織毯業增加牧民收入。“思則變通”,通過發展織毯業,有200戶戶均1人從事織毯,年人均收入增加182.20元。

引進的72隻絨種山羊,預計3年100%完成品種改良到2006年僅此一項人均增收690元,引進的庫車大種驢,在縣上舉行的品種改良展示會上,獲頭冠得一等獎,到2006年人均增收132.72元;從巴音布魯克引進黑頭種羊,預計到2006年100%完成綿羊改良,預計屆時人均增收可達486.47元。以上合計,預計到2006年人均增收可達2540.78元。

阿羌鄉通過加大陣地建設力度,自行籌措資金啟動新建四個村委會辦公室,將結束依山乾村、薩勒肯其村兩個村建國以來無辦公室的歷史。

新疆和田市于田縣阿羌鄉

(圖)且末縣阿羌鄉織毯致富(圖))阿羌鄉織毯致富

概述:

阿羌鄉位於縣城南面50公里處,東與民豐也亦克鄉相接,南靠西藏,西與策勒縣的奴爾鄉相連,北與奧依託格拉克鄉、阿熱勒、阿熱希和蘭乾鄉毗鄰。南北長170公里,東西寬122公里,總面積10247.26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積28442畝,林業面積 2617.1畝 ,草地面積5818500畝,冰川、山脈、戈壁面積 8876.2 平方公里,占總面積的66.83% 。

鄉境地處崑崙山脈和山前礫石戈壁帶,地形分三個區域:南部崑崙山地槽褶皺帶,海拔3300 — 6962米;北部為山前礫石戈壁地,海拔在 1431.9 — 2500米;其次是山腰起伏拗陷帶,海拔在 3300 — 6962 米。

鄉境年平均降雨量113.1毫米,年平均氣溫6.2 ℃,1月最低氣溫零下30 ℃,7月最高氣溫 25 ℃。全年無霜期 170 天,一般風力4級,最大風力8級。

阿羌,維吾爾語意為山坡上的分叉路之意。據考證,因地形而得名。該鄉境普魯村,曾盛產銷藏民傳統手工業毛製品氆氌,有採礦業和傳統氆氌等布、氈手工業,清代已設官廠采玉。1969 年建國營煤礦,主供民用煤和水泥配料。舊時有傳統商道南逾克里雅山口入西藏。

1990 年在普魯村南側發現石器時代晚期遺址。民國27年(1938 年)年稱于田縣第六區 ,民國 32 年( 1943 年)設永裕鄉,1953 年改稱為于田縣第八區,1959 年成立人民公社,稱崑崙公社。1982 年改名阿羌公社。 1984 年建鄉稱為阿羌鄉 。

特產:全鄉農牧兼作,生產小麥、玉米、青稞豌豆、油菜,盛產核桃等水果。該鄉鄉域遼闊,資源豐富,人文景觀誘人。

鄉境的崑崙山儲藏有黃金、、鐵、硫磺雲母石膏石等礦。于田縣較為著名的四大礦區均分布在該鄉的崑崙山中,馳名中外的于田羊脂玉就產於該地。除此之外,還產花崗石、石灰岩,火山岩等用石材料。
該鄉還有崑崙探險、旅遊之鄉的美譽。這裡有崑崙雪峰,冰川群帶,高原湖泊,高原村寨,舊時器文化遺址,亞洲最年輕的火山群等景觀。

地震:和田地區2008年3月21日發生的7.3級地震造成6萬8千多人受災。災區抗震救災、災後重建工作正在有序進行。截至到22日早上8點,地震受災區域涉及和田、于田、策勒、洛浦和皮山5個縣的43個鄉鎮。經初步核查,地震共造成546間房屋倒塌,21100間房屋損壞,倒塌和損壞畜圈1724間,毀壞道路230米,損壞校舍13788平方米,受災民眾達6.89萬多人。

災情發生後,自治區黨委副書記、自治區主席努爾•白克力要求自治區各有關部門全力做好抗震救災工作。國家民政部、自治區民政廳救災工作組已抵達災區。國家減災中心、民政部救災司已對地震災區啟動災害四級回響。已向災區運送帳篷211頂、麵粉10000公斤,被褥500套,棉衣200件,組織轉移安置受災民眾9384戶、34594人。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