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熱勒鄉

阿熱勒鄉

且末縣阿熱勒鄉位於車爾臣河東岸,距且末縣城3.5公里處,三面被塔克拉瑪乾沙漠環抱,西面隔車爾臣河與縣城隔河相望。阿熱勒鄉在維吾爾語中的意思是大沙漠中的一個島嶼,地勢呈東南高、西北低的傾斜向。全鄉總面積52平方公里,轄3個行政村、8個村民小組,是以農業為主要產業的鄉,2003年全鄉人均收入3175元。鄉政府駐地阿熱勒村,全鄉共有農牧民523戶、2200餘人,由維、漢、回、蒙、瑤等民族組成,以維吾爾族居多,漢族次之。

基本信息


基本情況

莎車縣阿熱勒鄉位於雪域高原帕米爾山腳下,塔克拉瑪乾沙漠西邊緣,美麗的葉爾羌河畔西岸。東面以葉爾羌河為界;南面與莎車縣恰爾巴格鄉毗鄰;西面與縣城相接;北面與米夏鄉隔河相望。全鄉占地面積69.32平方公里,平均海拔高度1226米,屬亞熱帶內陸型氣候,土壤土質為沙土地。

阿熱勒在維吾爾語中意思為“島嶼”,因處於葉爾羌河和瓊孜勒恰克河流域之間的綠洲而得名。1984年設鄉。各行政村名稱分別為:布力買村恰吐克村蘇蓋提力克村托蓋塔塔爾村喀拉鐵熱克村吐克曼比西爾村、喀爾扎克村、色熱克都維村、塔熱木博依村、瓊吾斯塘村、薩萬拉村、巴依都維村、阿恰提托克村、阿孜乾巴格村、桑霍依拉村、麥當農場。

阿熱勒鄉全鄉耕地面積47477畝,總人口14075人,總戶數3015戶,有15個行政村,76個村民小組;全鄉有31個黨支部(其中:老年支部2個),“三老人員”96人,團支部17個。主要農作物為小麥、水稻、玉米等糧食作物和棉花、瓜菜類等經濟作物及盛產經“綠色有機認證”的巴旦姆。林果業特別是巴旦姆是阿熱勒鄉的特色產業,種植面積達20000畝。2006年底全鄉牲畜存欄總數29027頭(只)。有大型農用機械148台(套),小型機械1282台(套)。水、電、路基本暢通。

全鄉有學校7所,其中:鄉中學1所,9年一貫制中學1所,農牧民科技(職業)中學1所,國小4所和13個農牧民教學點。有180多名教職工,在校學生4100名。含衛生院在內的站社所共21個。2006年實現社會總產值6531萬元,人均收入2564元。

歷史發展

(圖)阿熱勒鄉阿熱勒鄉

“阿熱勒”系哈薩克語譯音,為“島”之意。1958年建火箭公社,後改稱紅旗公社,1982年更名阿熱勒公社,1984年改鄉。位於縣城西,與縣城毗連。面積4556平方公里,人口1萬,有哈薩克、漢、回、蒙古等民族,其中哈薩克族約占79.2%。轄喬夏、呼爾森、阿克郎克、闊布、肯莫依納克、布魯克、塔拉特、庫爾迭寧、拉斯特、杜爾根、喀讓格托海、庫木喀仁、冬特13個村委會。農業以種植小麥為主,畜牧業以阿勒泰大尾羊為主。

阿熱勒鄉屬於乾旱性沙漠氣候,乾旱而少雨,風沙大,年降水量不足20毫米,晝夜溫差大,適合棉花、瓜果生長,其棉絨長,瓜果含糖量高。全鄉2003年種植紅棗4766畝:養牛604頭、羊4087隻;糧食產量1267噸;棉花種植面積為5756畝,總產量達到678噸;大棚蔬菜250畝;種植優質牧草420畝。由於該鄉水緣、地緣優勢,全縣40%的蔬菜基本來自該鄉。阿熱勒鄉是抑制全縣東西沙漠推進的唯一途徑,故其植樹造林不僅有長遠的可利用價值,而且有深遠的歷史意義,阿熱勒鄉人民2003年種植防風林3500畝,為全縣人民的生活、生態環境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主要特色

(圖)阿熱勒鄉阿熱勒鄉綜治聯席會

鄉鎮企業玉沙液酒廠在原來的基礎上,由單一品種發展到現在10餘個品種的玉沙系列白酒,成為該縣知名品牌,遠銷庫爾勒及其他周邊地區。年生產能力由建廠之初的5噸擴大到現在的500噸。充分利用酒糟,促進全鄉畜牧業增量、增效。

2003年完成水土開發4600畝,使該鄉耕地面積由1.08萬畝增加到1.54萬畝。利用項目資金完成7.3公里的鄉村柏油路鋪設工程,全鄉鄉村公路主幹道實現了柏油化。完成農村農網二期改造工程,全鄉受益面達98%。完成農村防病改水二期工程,全鄉92%的農民飲用上乾淨、衛生的自來水。閉路電視主線已拉到各村,76戶農民安裝了閉路電視,占總戶數的18%。

全鄉現有維、漢中心學校1所,該校教師隊伍強大,教學設備齊全,專任教師合格率為100%,全鄉現有農牧民文化技術學校1所,村級技術學校3所,鄉政府配有專職成人教育專乾2名,兼職農牧民文化學校教師4人,全年培訓農牧民達到87.9%。

文化站藏書達2000餘冊,並在農閒之際及時向廣大農民進行開放,配備的活動室也在節假日對外開放。廣播站1個,及時向全鄉人民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及科學文化知識。

全鄉有衛生院1所。該院基礎設備齊全,醫療設備配套,基本達到了防疫、檢查、治療一條龍服務,大大解決了全鄉民眾看病難的問題。

政策

相關部門維護農民的利益,加強監督制度,確保農民直補款直接到農民手中.青河縣阿熱勒鄉做好農資直補工作,專門成立了以主要負責人為組長的工作領導小組,並要求鄉幹部要以高度的責任感為農民服務好,一定要確保農資直補發放到農民手中。現實使得阿熱勒鄉黨委認識到,“窮村官”推不動奔小康的“大車輪”,廣大黨員幹部光有對黨和人民的忠誠之“心”是不夠的,還要有帶頭致富,帶領民眾致富的能力和本事。一位當了多年村幹部的老黨員說:“現在民眾心裡最清楚,黨員、幹部有本事,能帶頭致富,說話就管用;村幹部自己沒什麼本事,民眾誰跟著乾?”

阿熱勒鄉通過致富技能培訓和信息、文化下鄉等活動的開展極大地提高了民眾和基層黨員的致富能力,湧現出了一大批致富、科技人才,他們中有的對黨懷有樸素的感情,把入黨看作上進的表現;有的一心想改善家鄉的面貌,可就是苦於沒有平台施展抱負;有的黨員是致富能手,雖然沒想過走上村幹部的崗位,但他們經營能力強,民眾基礎好。但是由於種種原因,他們的先鋒帶頭作用並不明顯。

(圖)阿熱勒鄉阿熱勒鄉

為充分發揮農村基層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和致富能人的科技示範作用,使之優勢互補、形成合力。2007年阿熱勒鄉黨委將結合“黨員承諾制”、“萬名農牧民黨員能力建設工程”,在“雙培雙帶”的基礎上深入開展“雙帶三培養”活動,活動提出,由黨員帶頭致富、黨員帶領民眾致富,把致富能手培養成黨員、把黨員培養成致富能手、把黨員致富能手培養成村幹部,力圖在增加農牧民收入,強化基層組織等方面起到積極作用。

於是,如何將更多思想好、能力強的年輕人吸收到黨組織中來,進一步提高黨員素質,成了這一工作的重點。阿熱勒鄉組織部們把提高基層黨員幹部的科技文化素質和致富能手的思想政治素質作為“雙帶三培養”活動的基礎性工作。

自然環境與氣候

(圖)阿熱勒鄉阿熱勒鄉

阿熱勒鄉屬典型的亞熱帶內陸型氣候,四季分明,冬夏漫長,光照充足,乾旱少雨,且蒸發量大。晝夜氣溫溫差較大,年平均氣溫13℃,年溫差50℃-60℃,晝夜溫差10℃-15℃,7月份平均最高溫度32.8℃,年平均最低溫度5℃,1月平均最低溫度-12℃。歷年極端最高溫度達41.5℃,大於30℃的天數平均為85-94天;極端最低溫度-23.5℃,小於-10℃的天數30-49天。全年大於10℃的積溫4082℃,穩定通過10℃的日數為218天,歷年平均地溫15℃,7月最高地溫達33.5℃,1月最低地溫為-7℃,凍土層40-60cm,太陽輻射量135千卡/平方厘米,年平均日照 2950小時,無霜期約173天。

年降雨量不足50毫米,蒸發量達2240毫米,冬季積雪少,四季以西北風為主,年平均風速1.9 -2.1米/秒,最大時達29米/秒,7-9級風速平均10-16天,最多年份達24天,春夏季風速較大,秋季風速稍小,風沙性災害天氣集中在4-5月。阿熱勒鄉屬灌溉農業,水的來源主要依靠葉爾羌河。

人文景觀

阿熱勒鄉巴依都瓦村祈富台是國家A級景區,自治區級保護文物,當地人稱巴依都瓦衣,位於阿熱勒鄉巴依都瓦村,距縣城中心4公里。公元前65年為西漢莎車王萬年所建,高12丈(合40米),占地24畝,上有亭台、牌樓。清乾隆年間重修一次,牌坊上書“共尊漢室,同拒匈奴”。相傳西漢衛候馮奉世在平定莎車王及匈奴童僕都尉勾結髮動的叛亂之後,與龜茲、溫宿、姑墨、于闐、皮山諸國踐盟於此地,故又稱踐盟台。當時莎車王老死無後,上書皇帝乾隆,要求派解憂公主的兒子萬年到莎車來做王,徵得乾隆皇帝的同意後萬年到了莎車做王,因思念父母和希望葉爾羌汗國人民能夠富裕,所以在巴依都瓦村修建了此祈富台,祈禱葉爾羌汗人民富裕、家人平安。

社會和經濟情況

全鄉有學校7所,其中:鄉中學1所,9年一貫制中學1所,農牧民科技(職業)中學1所,國小4所和13個農牧民教學點,有180多名教職工,在校學生4100名。含衛生院在內的站社所共21個。2006年實現社會總產值6531萬元,人均收入2564元。
有著“巴旦姆之鄉”美譽的阿熱勒鄉全體各族幹部民眾在莎車縣委、縣人民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經過自己的努力和辛勤的汗水正使阿熱勒鄉變的越來越美。

莎車縣的鄉鎮

莎車是中國漢代西域都護府所轄諸國之一﹐也是莎車國都城。“絲綢之路”南道要衝。位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里木盆地西緣﹐莎車縣﹑葉城縣一帶﹐東界塔克拉瑪乾沙漠﹐西鄰帕米爾高原﹐南傍喀喇崑崙山。旅遊資源豐富,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和民俗風情特色突出。旅遊景點有喀爾蘇的沙漠景觀,達木斯的原始森林,依乾其水庫、維吾爾音樂經典《十二木卡姆》的創作者阿曼尼沙汗陵墓等。

新疆阿勒泰地區行政區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