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拉蘇鄉

喀拉蘇鄉

喀拉蘇鄉政府位於縣城西部30公里,東與加哈烏拉斯台鄉接壤,南至喀什河,西與蘇布台鄉相連,北與伊寧縣毗鄰,總面積86.28萬畝。

基本信息

簡介

喀拉蘇鄉政府位於縣城西部30公里,東與加哈烏拉斯台鄉接壤,南至喀什河,西與蘇布台鄉相連,北與伊寧縣毗鄰,總面積86.28萬畝,其中農田5萬畝(農田中有水田3萬畝、旱田2萬畝)、草場、土地、有岩石裸露,水域面積81.28萬畝。主要居住著維吾爾哈薩克錫伯、回等民族。
喀拉蘇系哈薩克語,意為冬天不結凍的水。本鄉哈薩克族為克扎依部落的後裔。18世紀末,維吾爾錫伯族人來此定居,從事種植業、畜牧業生產。俄羅斯族於20初遷居喀拉蘇,全盛時達50戶。漢族是1930年後遷入喀拉蘇的,主要從事農業生產。

人口與經濟

喀拉蘇,哈薩克語,意為“冬天不結凍的黑水溝”,距縣城30千米。東與庫克拜牧場加哈烏拉斯台鄉接壤,南至喀什河,西與蘇布台鄉相連,北與伊寧縣毗鄰。總面積57520公頃。200

民族刺繡民族刺繡

7年,全鄉有2586戶,總人口13825人,其中少數民族2476戶,人口13285人,占96.09%;貧困戶900戶,貧困人口3897人,占全鄉總人口的28.19%。有8個行政村。有耕地1818.93公頃,其中水田412.6公頃、旱田1406.33公頃。土地為四級地,土質為栗鈣土。有可利用草場44206.27萬公頃,其中冬草場14786.33公頃、夏草場16938.74公頃、春秋草場12481.2公頃。年末牲畜存欄104912頭(只)。全年完成總產值4880.2萬元,農牧民人均純收入2177元,較上年人均增收313元。農作物主要有小麥、胡麻、玉米、大麥、甜菜等。適應種植紅花、薄荷、打瓜、杜仲等經濟作物。牧業方面,主要以新疆褐牛伊犁馬、哈薩克羊為主,重點發展了草原土雞、草原鵝、鴨、火雞等特色養殖。新建了民族刺繡中心,其民族刺繡品享譽疆內外。

歷史發展

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後,喀拉蘇是尼勒克縣的六區一鄉。1958年,喀拉蘇地區成立兩個合作社。衛星合作社駐大喀拉蘇,轄大小喀拉蘇、吐普辛、加林果勒、加爾托乾等地區;東風合作社駐麻。1959年又將2個合作社並為東風人民公社,駐蘇布台。
喀拉蘇鄉的前身是1958年10月成立的衛星人民公社。1963年,東風人民公社從衛星人民公社分出,1982年改稱喀拉蘇人民公社。1984年4月,改喀拉蘇人民公社為喀拉蘇鄉。喀拉蘇鄉黨委、鄉人民政府駐大喀拉蘇村。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後,喀拉蘇是尼勒克縣的六區一鄉。1958年,喀拉蘇地區成立兩個合作社。衛星合作社駐大喀拉蘇,轄大小喀拉蘇、吐普辛、加林果勒、加爾托汗等地區;東風合作社駐麻扎。1959年又將2個合作社並為東風人民公社,駐蘇布台。1964年喀拉蘇從東風公社析出成立衛星人民公社,駐喀拉蘇。1981年將衛星人民公社改為喀拉蘇人民公社。1984年11月改置為喀拉蘇鄉,下轄喀拉蘇、塔克爾買里、克其克喀拉蘇、庫孜巴斯、加林果勒、加爾托汗、喬拉克布拉克、吐普辛、喀拉巴斯陶村。1987年11月,喀拉蘇鄉人民政府下轄11個村。1990年6月,克什喀拉蘇村與9村合併,稱克什喀拉蘇村。1999年3月,喀拉巴斯陶村併入吐普辛村。2001年9月,塔克買里村併入塞[普勒村。2001年9月,橋東村併入大喀拉蘇村。2006年12月,喀拉蘇鄉人民政府下轄8個行政村。喀拉蘇鄉黨委、鄉人民政府駐大喀拉蘇村。

資源

喀拉蘇河北岸,繁生著大量的小葉白蠟。它是地質第三紀帶闊葉殘遺闊葉老。在國內,成片的小葉白蠟僅在於喀什河流域,總分布面積1萬畝。喀拉蘇河段內的塔克買里小葉白蠟、索爾布拉克小葉白蠟次生林,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小葉白蠟自然保護區之一。

莎車縣的鄉鎮

莎車是中國漢代西域都護府所轄諸國之一﹐也是莎車國都城。“絲綢之路”南道要衝。位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塔里木盆地西緣﹐莎車縣﹑葉城縣一帶﹐東界塔克拉瑪乾沙漠﹐西鄰帕米爾高原﹐南傍喀喇崑崙山。旅遊資源豐富,自然風光、人文景觀和民俗風情特色突出。旅遊景點有喀爾蘇的沙漠景觀,達木斯的原始森林,依乾其水庫、維吾爾音樂經典《十二木卡姆》的創作者阿曼尼沙汗陵墓等。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