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村鎮

夏村鎮

夏村鎮位於乳山市境中部偏南,是乳山市人民政府所在地。南鄰乳山口鎮,北毗育黎鎮和午極鎮,東接城北鎮和大孤山鎮,西隔乳山河與乳山寨鎮相望,總面積94.9平方公里。鎮機關駐騰甲莊村。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明代洪武年間,夏姓居此立村,以姓命名夏村。1941年2月牟海縣建立後,設夏村鄉,轄10個村。1942年9月,牟海縣全境解放,行政區劃調整,建夏村鎮,轄15個村。1944年9月,撤夏村鎮建牟海縣十四區,轄36村。1945年1月,牟海縣更名乳山縣,同時十四區更名為夏村區,轄36村。1949年10月重建夏村鎮。1956年2月16日,撤騰甲莊區、石村區、夏村鎮,建夏村區。12月,夏村區改稱夏村鎮。1958年9月2日,取消鄉鎮建制,成立政社合一的夏村人民公社。1982年1月,撤銷夏村人民公社恢復夏村鎮至今。

自然狀況

夏村鎮夏村鎮
該鎮域內北部為丘陵地帶,南部為平原地帶,地勢北高南低。東西最大距離11公里,南北最大距離14公里,總面積9490公頃,其中耕地面積2810.8公頃。主要河流有夏村河、崔家河,境內流長16.5公里,流域面積78平方公里。適合種植的農作物主要有小麥、地瓜、玉米、穀子等,經濟作物主要有花生、大豆、蘋果、等。全鎮植被面積7970公頃,覆蓋率84%。

全鎮轄51個行政村,總人口5.66萬人,2000年人口自然增長率0.3‰。全鎮少數民族有維吾爾族、朝鮮族、藏族等,少數民族人口總數為213人,占全鎮人口總數的0.38%。全鎮姓氏有100餘個,其中,於、王、劉、宋、姜、李姓約占全鎮總人口的40%。

經濟狀況

夏村鎮夏村鎮
建國初期,全鎮農村經濟總收入120萬元,1978年為520萬元,2000年為14.33億元。2000年完成地方財政收入2825萬元。年末社會金融各項存款餘額達1.2億元。該鎮工業發達,1944年興建的益泰酒廠為境內第一家工業企業。之後,乳山釀造廠、肉聯廠、建材廠、啤酒廠、果汁廠、鋼鐵廠、造鎖廠等國營、集體、鎮辦企業相繼興建,促進了全鎮農業、工業、交通業、商業、飲食服務業的發展。至2000年底,全鎮個體私營企業達到120家,個體工商戶4200個,從業人員1.8萬人,年實現稅收1000萬元,占全鎮稅收總數的1/3。

2006年完成工農業總產值30.5億元,比去年增長10%,其中工業總產值27.1億元,農業總產值3.4億元,完成農村經濟總收入19.63億元,同比增長10.6%,完成財政收入3125萬元,同比增長20%,其中,完成地稅1477萬元。2006年農民人均收入5886元,同比增長12%。中學1所,國小3所,在校學生2089人。

強鎮由來

該鎮農村經濟總收入和財政收入都名列乳山市鄉鎮第一名,是威海市五項指標前十名鄉鎮和山東省百強鄉鎮之一。獲得的榮譽稱號主要有:山東省精神文明建設示範鎮、山東省安全文明鎮、山東省科技鄉鎮、山東省鎮村建設明星鎮、山東省體育先進鄉鎮、山東省成人教育先進鎮、威海市發展外向型經濟先進單位、威海市加工貿易先進單位、威海市經濟強鎮、威海市文明鎮、威海市黨管武裝先進黨委、威海市先進黨委、威海市計畫生育先進鎮等。

經濟發展

夏村鎮夏村鎮
第一產業1946年10月,實行土地改革,糧食總產210萬公斤,1949年境內糧食平均畝產116公斤,總產達到326萬公斤。1962年後,貫徹落實中共中央《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草案)》,確立了“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管理體制,農業經濟得到逐步恢復和發展。70年代,通過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推廣先進耕作方式,農業持續穩步發展,1978年,全鎮糧食平均畝產310公斤,總產達到871萬公斤。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全鎮實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調動了農民生產積極性。同時,提倡科學種田,對境內2800公頃農田進行了經濟田和責任田劃分,實現了糧食和經濟作物的多種經營,高產、優質、高效的現代農業初步普及到每家每戶。2000年,為加快現代農業發展步伐,鎮政府進一步加大對農業的投資力度,鎮村兩級累計投入資金1500萬元,立項水利工程19個,動用勞力3.5萬個,機械800餘台次,修復台依水庫西主幹渠1.3萬米,配套水利設施13個,新打機井13眼,修復機井30餘眼,開挖平塘(2畝以上)3個,改造中低產田67公頃。2000年雖然天氣乾旱,但興修的水利設施發揮了極大效益,全鎮糧食平均畝產980公斤,總產達1600萬公斤,比上年增產3%。

為進一步提高農民收入,1990年以來,全鎮大力發展高效、優質農業,並根據市場需求和土地實際情況,積極進行種植業結構調整,大力發展經濟作物。至2000年,全鎮共發展經濟作物840公頃,其中乾雜果118公頃,優質水果287公頃。建冬暖蔬菜大棚270個,小拱棚840個,主要種植黃瓜、豆角、芹菜、葡萄、韭菜等10餘種瓜果蔬菜。2000年,果品產量達到1.2萬噸,蔬菜總產量2000噸,總收入6000萬元。糧、經作物種植面積比為7:3,經濟產值比為5:5。農業機械化普及率達90%。該鎮重視植樹造林、保護生態環境,境內林地面積1570公頃,林種主要有松樹、刺槐、楊樹、蘋果、梨、板栗、桑等15個種類。農田林網、街道綠化及“四旁”植松樹、楊樹650萬株,育苗80公頃,既綠化了環境,又取得了相當高的經濟效益。2000年,全鎮實現農村經濟總收入14.3億元,其中種植業5662萬元,林業86萬元,畜牧業4711萬元。

夏村鎮夏村鎮
第二產業工業:建國初期,僅有少數紅爐、白鐵、磚瓦窯、白灰窯等零星私營手工業,從業人員不足500人。1958年開始先後建起運輸隊、農具廠、麵粉廠,從業人員1300人,固定資產30萬元。1978至1979年,又辦起磚瓦廠、建築建材廠、陶瓷廠、紡織廠、食品加工廠、木器廠、服裝廠、紙箱廠、工藝繡品廠、拖拉機維修廠、鑄造廠,從業人員3000人,實現鎮辦企業總產值500萬元,村辦企業總產值80萬元,實現利稅60萬元。至1989年,鎮村企業發展到150家,從業人員1.5萬人,工業總產值達8000萬元。進入90年代後,該鎮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加大資源型、加工型工業企業向外向經濟型轉移的工作力度,走調整之路、聯合之路、科技之路,外引內聯,工業產業結構逐步調整,形成了以建築機械、建材為龍頭的機械、石材、鑄造、化工、輕紡、啤酒、工藝繡品等行業快速發展的工業格局。2000年開發建設私營園區3處,使全鎮工業企業達到160家,從業人員1.8萬人,產品達到300個品種,年末固定資產原值2.3億元,完成工業總產值11.7億元,創利稅6484萬元。名優產品主要有:曙光啤酒有限公司生產的“威島”牌12度啤酒,獲第31屆世界食品博覽會金獎、山東省優質產品、山東省名牌產品、哈爾濱名酒名飲交易會“金天鵝”獎;儀表廠生產的“山一牌”家用煤氣灶具、三眼中餐大型高效食堂粒子爐,獲部優、省優產品稱號;“新蕾”牌磁力自控豆芽機獲山東省科技進步三等獎和山東省優秀新產品二等獎,產品出口新加坡、荷蘭等國家和地區;塔機限制器廠生產的LXQ型塔機限制器創省優,填補國內空白;華冕石材廠引進義大利石材加工流水線生產的“乳山黑”“乳山紅”薄型板、異型板暢銷日本、美國;內燃機配件廠生產的“鷹目”牌氣門導管、氣門座,獲山東省優質產品稱號,出口荷蘭、澳大利亞等國家。

第三產業建國前,由於夏村地處乳山政治、經濟中心,商業、飲食業、服務業、錢莊等店號相對較多。夏村集市規模較大,為遠近聞名的商品交易中心,素有“夏村大集”之稱。建國初,鎮政府發動民眾入股辦起夏村供銷合作社,集體商業經濟日益壯大。1978年後,國家產業政策逐漸放開,個體私營商業、飲食業、服務業網點迅速增多,產業經濟得到補充和發展。1981年,有國營服務網點25處,集體100處,個體商販600戶。進入90年代後,個體私營經濟步入快車道,國營、集體商業服務網點大多實行私人承包。鎮黨委、政府為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最佳化發展環境,相繼出台《夏村鎮關於進一步加快個體私營經濟發展的意見》《夏村鎮招商引資鼓勵辦法》等優惠政策。先後建起海峰街、商貿城、富山路、向陽街四個農貿市場和於家莊、井子村兩個集市市場,並開發建設私營園區3處,建特色農業專業村8個。至2000年底,全鎮個體工商戶達到3200戶,私營企業86家,個體運輸戶420家,第三產業從業人員8700人,年末固定資產原值5.62億元,實現總產值2.1億元,創利稅6250萬元。

產業發展

夏村鎮雪啤酒
特色產業

夏村鎮地處乳山市文化、經濟的中心,區位優勢明顯,鎮內一、二、三產業大都圍繞發揮這一優勢而興起,其中啤酒生產和房地產開發尤為突出。鎮內的乳山市曙光啤酒有限公司,是乳山市惟一一家啤酒生產企業,其“威島”牌系列啤酒主要有:適合春夏飲用的冰、雪啤酒,秋冬飲用的冬、暖啤酒及火鍋啤酒,高檔次的精製、極品啤酒,淡爽型的乾啤酒,適應女士、兒童飲用的果汁啤酒以及SOD保健啤酒等6大系列36個品種,年生產能力10萬噸,暢銷於浙江、山東、陝西、新疆、吉林、上海10多個省、市、自治區。自1995年以來企業的生產規模和經濟效益以每年16%的速度遞增,成為全鎮的重點工業企業。另外,房地產開發也是該鎮的特色產業,是鎮域經濟的支柱之一。2000年有建築公司和房地產開發公司15家,年房地產開發面積33萬平方米,創利稅5600萬元,比上年同期增長13.8%。

建築業

1972年4月,夏村公社招收木瓦匠40人,成立了乳山境內第一個公社建築工程隊。80年代末,隨著城鄉經濟的快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房地產業崛起,鎮、村建築隊伍迅速發展壯大。至2000年底,鎮村建築公司發展到12家,從業人員4000人。各公司設計、施工、質檢、預算、財會、電工、裝飾等各類專業人才配備齊全,有兩家企業達到二級施工資質,具備了承建高層工程的能力,並已到青島、煙臺、威海等地參與建設施工。2000年,建築面積達28萬平方米,創利稅4500萬元,所承擔的建築項目全部達到合格或優良。

工業發展

夏村鎮夏村鎮
夏村鎮工業起步較早,主要產品有威島啤酒、內燃機配件、石村加工、皮革製品、造鎖設備、工藝繡品等,形成了飲食業、建築業、鍛壓鑄造三大支柱產業。2006年完成技改項目6家。技改投入8000萬元,開發新產品18個,銷往30多個城市。夏村鎮共有28家企業,幹部職工2540多人(包括鎮經貿辦15人),固定資產12580萬元,正常運轉14個單位,其中有5家為改制企業,5家租賃企業,3家未改制,關閉企業13個單位,其中8家企業靠財政所撥款發放工資等費用,5家企業靠房租發放工資等費用,僅鋼鐵廠為破產企業。

社會事業發展

夏村鎮夏村鎮
文教科技清末民初,境內所辦私塾和私立學校僅3所。1932年8月,夏村國小成立。1949年,境內有國小4所,在校生502人,適齡兒童入學率40%。建國後,教育事業空前發展,幼兒教育、普通教育、成人教育全面發展。全鎮51個行政村都創辦了農民夜校,經十餘年努力,青壯年文盲被全部掃除,多數學員達到國小以上文化水平。80年代,全鎮校舍、教學設備均達到省級標準。90年代,鎮村兩級投資2000萬元建起了3所高標準國中和4幢教師公寓,4幢村級國小樓。2000年,全鎮有中學3所,國小9所,在校生6000人,教師370人。學生入學率、鞏固率及學校設施均達到省級標準,先後為國家輸送大中專學生3017名,其中本科生1205名,專科生798名。

1988年以來,鎮科協聯合有關部門,通過趕科普大集、發放明白紙、播放科普音像、辦科技培訓班等方式普及農業科技知識,推廣科技成果,培養農業科技人員,從而帶動全鎮“兩高一優”農業的發展。1993年被山東省政府授予“科普先進鄉鎮”稱號。2000年,全鎮共有科技人員1200人,累計取得各類科技成果25項。

夏村鎮歷史悠久,數千年來,勞動人民在社會實踐中,創造了光輝燦爛的文化。諸如舞蹈、地方戲、書法、雕刻、泥塑等民間文化藝術代代相繼。建國後,民眾文化更加活躍繁榮。1956年建夏村廣播站、電影隊,文化站。80年代,各村和機關、學校都建起了圖書閱覽室。建國前,境內醫療條件較差,只有12名中醫,幾個大村有中藥鋪,1950年,51個村組織民眾集資入股成立醫療合作社。1958年夏村鎮衛生院成立,有床位40個。1983年,夏村衛生院改建為乳山縣中醫院。60年代末至70年代,各村成立衛生室,配“赤腳醫生”,實行合作醫療制度。1987年對農村衛生室進行整頓,取消不合格的農村衛生室8個。2000年達到甲級診所的衛生室43個。

境內體育活動活躍,鎮、村、企業都有體育場和文體活動室。1997年被省政府授予“體育先進鎮”稱號,所轄的南莊村獲威海市“體育先進村”稱號。

人民生活建國前,人年均糧食50公斤,經濟收入不足20元。建國後,隨著經濟的恢復發展,農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70年代,農村民眾以玉米、地瓜等粗糧為主食,基本解決溫飽問題。1978年全鎮人均純收入167元,人均糧食190公斤。80年代以小麥麵粉等細糧為主食,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90年代,糧食、雞、魚、肉、蛋等極大豐富,人民民眾的生活已由溫飽型轉為營養型,絕大部分民眾生活已達小康水平。穿著方面,70年代穿青、藍、白單調衣服,如今穿著顏色多彩,樣式新穎,逐步向高檔發展。房屋由土石結構的草房,發展到磚瓦、水泥結構的標準房。至2000年,全鎮人均住房面積20平方米,電話裝機總量12000部,有線電視普及率達到80%,全鎮51個村均實現“四通”:通電、通自來水、通公路、通電話。60%的農民加入社會養老保險。全鎮有機動車輛18000輛,其中個人擁有17200輛。2000年,全鎮農民人均純收入3391元。

夏村鎮夏村鎮
鎮村建設建國前,人均住房僅4平方米,並以草房為主。建國後,實行土地改革,民眾住房逐步向土石、水泥結構的標準房發展。1978年人均住房面積達14平方米,2000年達20平方米。1983年12月,夏村鎮實現了“三縱三橫”公路網路建設的目標。1988年,鎮駐地主要街道全部硬化、綠化。夏東、東耿家、黃埠崖、金青嶺、東里村、打磨等村被省政府命名為“村鎮建設名星村”。1990年以來,全鎮共投入建設資金6000萬元,投工20萬個,新建樓房150棟,拓寬改造街道7條,總長12.5公里。被省政府命名為“村鎮建設明星鄉鎮”“百新工程試點鎮”,被威海市政府表彰為“土地執法模範鎮”。

集體福利全鎮福利事業蓬勃發展,有31個村對60歲以上男性、55歲以上女性的老人實行勞保退休制度,有43個村建立了甲級診所,有3.6萬名農村民眾辦理了社會養老保險。與此同時,鎮政府還投資20萬元辦起鎮敬老院,使孤寡老人在敬老院歡度晚年。自1983年以來,鎮政府共投資1000萬元,興建和改造了全鎮所有中國小、幼稚園校舍,購置教學用品等配套設施。對考入高中和大學的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由村里每年發給每人200至1000元的獎學金。該鎮710戶優撫對象、復員軍人、老黨員補貼金額年年兌現,做到了政治上關心,生活上體貼,生產上幫助。連續多年被威海市授予“民政優撫先進單位”。

旅遊資源

夏村鎮夏村鎮
西北莊村稀世古藤

夏村鎮西北莊村幸福院的院內,生長著一株主幹胸圍達1.1米的藤蘿,攀繞著一株約17米高的小葉朴樹扶搖直上,氣勢凌雲。據老人介紹,此藤為清乾隆年間所生,幼藤時期攀附一株樗樹出生,後樗樹枯死,又在藤蘿旁載一小葉朴,藤隨小葉朴攀援生長,樹藤相依,粗壯茂盛。每年四五月份藤蘿開花時節,簇簇紫白色的藤花,宛如串串晶瑩的葡萄掛滿樹上,散發出誘人的芳香。

贏得眾多遊人前來觀賞。此古藤列為乳山市重點保護的自然植物

地方名人

冷泮林(1717~1783)字若萬,號?谷,冷家村人。少時讀書甚篤,青年時涉足教育,“教授生徒,遠近多所成就”。清乾隆九年(1744年)中舉。勤書法,工詩詞,所作書文,時在膠東頗具影響,所著《登州山川風俗及郡縣沿革歷代人物記略》等留存至今。乾隆四十三年,任江西龍南知縣。任職其間,關心百姓疾苦,變賣家私、山巒以資治理。在任多年,居官清廉,政績卓著,曾獲御賜“半朝鑾駕”。晚年擢升知府,因積勞成疾,赴任途中病發而卒。

夏村鎮邢洛書
邢洛書(1767~1824)字范九,號龍圖,桑行埠村人。少時家境殷富,父邢鑾樂善好施,對其影響頗深。8歲練武習文,十幾歲即武藝超群。清乾隆五十三年(1788年)中武舉,授地安門把總。嘉慶元年(1796年)中武進士,被嘉慶皇帝欽點為藍翎侍衛。後任淮安府都司、河標右營游擊。他為官清廉,體察民情,上司交章薦之,累升海州參將、河標中軍副將、徐州鎮總兵等職。為官時重視治理河務,防止水患,深得地方百姓擁戴。道光四年(1824年)八月十五日病卒於位。鹹豐初年,御旨重修其墓。

昭隆(1930~1992)原名倪文典,小疃村人。出身革命家庭,自幼受革命薰陶,10歲參加八路軍。入伍後,刻苦學習文化知識,1945年8月入山東軍區“抗大”進修,結業後任膠東軍區記者、宣傳幹事。1947年11月加入共產黨。1950年隨中國人民志願軍赴朝作戰。1958年轉業後,先後任黑龍江省合江農墾局《農墾報》總編輯、中央農墾部東北農墾總局《東北農墾報》總編輯。1965年調國家第二輕工業部任職。“文化大革命”期間,遭到政治迫害。1979年後歷任國家輕工業部宣傳處副處長、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黨委副書記、《中國輕工業報》報社社長、中央工藝美術學院黨委書記等職。1992年11月20日因病於北京逝世。

中國鄉鎮大全7

中國的鄉鎮很多,但真正了解它們的卻不是很多,讓我帶您去領略它們的風土人情吧。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