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都鎮

果都鎮

果都鎮地處新泰市中部偏西,總面積51平方公里,多為平原,轄34個行政村,人口3.8萬人,京滬高速公路(有出口),牛(泉)石(萊)公路,四(槐樹)良(良莊)公路並匯其間,2004年在新泰市率先實現村村通公路,交通十分便利。

基本信息

行政區劃

轄:小譚村、瑞谷莊、王莫莊、果都村、大譚村、洪路莊、杜莫莊、楊莫莊、坡里村玉石村、王家莊、梁家莊、馬家莊、西張莊、馬趙村、陳家莊、杜家莊、明義莊中坦村、毛家莊、成家樓村、東石溝村、楊家官莊、北石溝村、南石溝村、東下務村、段孟李村張官屯村橋西頭村、大下務村、王官屯村田家莫莊、蔣家石溝村、小蘿芙峪村、大蘿芙峪村

基本介紹

果都鎮桑蠶
該鎮工業以煤炭為主,現已形成機械製造、紡紗織布、建築建材、金屬加工、交通運輸、醬菜加工、草製品加工、飲食服務等門類齊全的工商業發展體系,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民營企業有18家,投資500萬元以上的有32家,較大的項目有新泰三友紡織有限公司、萬通玻璃鋼有限公司、山東凱翔機電有限公司、新泰市晟祥特種耐火材料有限公司、中韓合資泰山銀閃帽業有限公司等。現該鎮正處在工農業齊頭並進的發展階段。2006年,工農業生產總值19億元,財政收入3044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4309元,比上年增長430元,增長率10%,其他各項事業也都得到全面發展,先後獲“山東省雙文明鄉鎮”、“泰安文明鄉鎮”、“泰安市模範鄉鎮”等榮譽稱號。

該鎮歷來以農業為主,素有“新泰小糧倉”之稱,鎮黨委、政府以開發促調整,以調整促效益,大力發展“蔬菜、林果、桑蠶、畜牧”4大主導產業。2006年,全鎮有大、小拱棚3500個,蔬菜6300畝,桑園1000畝,林網綠化4500畝,規模養殖場280個,養殖小區6處,年出欄生豬7605頭,出欄肉鴨、肉雞100萬隻。

果都鎮始建於秦朝年間,史有“古漢城”之稱,面積51平方公里,轄區共有34個行政村,38000人,境內交通便利。北臨濟新路四良路橫貫東西,牛石路縱穿南北,京滬路穿境而過,並在果都設有出口;2004年果都鎮在全市率先實現了村村通公路,形成了四通八達的交通網路,交通優勢非常明顯。2005年實現社會總產值19億元,實現工農業總產值16億元,農村經濟總收入17億元,實現財政收入2490.9萬元,實現農民人均純收入3909元。

工業發展

果都鎮煤礦
擁有1處年產15萬噸的羊泉煤礦。在莫莊嶺設總規劃面積為1500畝的鎮項目集聚區。其中610畝已被上級批准為建設用地。該項目區全部達到了“五通一平”,並進行了美化、綠化。項目集聚區建有投資1000萬元以上的民營企業24家,投資500萬元以上的企業達60家。主要行業有“機械加工製造、紡織、玻璃鋼製品、耐火材料、草制工藝品、化工產品等。”比較大的項目有:新泰三友紡織有限公司,投資3500萬元,年銷售收入1.16億元,利稅868萬元;萬通玻璃鋼投資4000萬元,主要生產玻璃管,年產值1億元,利稅3000萬元;金星拖拉機廠投資8500萬元,年產拖拉機30000台,年銷售收入1.5億元,利稅1200萬元;新泰市晟祥特種耐火材料有限公司,總投資5000萬元,主要生產鋼廠用塞棒、過濾水口等高科技特種耐火材料,年產值4500萬元,實現利稅1200萬元;中韓合資“泰山銀閃帽業有限公司”,投資200萬美元,產品全部外銷,年創利稅500萬美元,可帶動周邊5萬多戶從事草辮加工。
果都鎮秸稈碳
秸稈碳山東明珠新能源有限公司

山東明珠新能源有限公司位於新泰市果都民營工業園,建於2002年6月,是山東農技協會員單位,主要生產秸桿。該廠技術人員於2006年8月開始研製秸稈碳化技術。2002年10月項目初期試驗獲得成功,已建成標準碳化爐8個,擁有蜂窩煤機5套,攪拌機10台,粉碎機10台,該廠已成為集節能科研、基地建設、生產經營、技術推廣於一體的教科研基地。

該廠自主研製的秸稈生物質能碳化成型技術路線獨特,工藝先進,尤其是對產於我國北方的玉米秸稈和棉花秸稈進行生物質能碳化成型技術屬國內首創。該廠研製成功的“秸稈碳化成型技術”,“秸稈氣化技術”系列項目,已通過山東省農技協會專家顧問團的認定,被確定為“山東農技協重點推廣技術產品項目”,同時該廠也被確定為“科技興農”省級科普示範單位。

隨著國家建設節約型社會步伐的推進,大力倡導可再生能源的推廣利用,生物質碳易燃、方便、快捷、清潔、安全、環保,熱值高、火力旺、省錢,又屬可再生能源,在市場上具有極高的競爭力。年生產秸稈碳5400噸,年銷售收入540萬元,利稅高達400萬元。

果都鎮新泰市鑫綠源苗圃
新泰市鑫綠源苗圃

本圃位於山東省新泰市的西部,京滬高速50公里果都出口處;緊鄰244.103省道,交通十分的便捷;該圃是一個集“花木交易、園林建設、產品銷售”於一體的園林綠化公司,占地220餘畝,並下設兩個分圃;還採取“公司+示範園+農戶”的運營模式,集生產.購銷.經營於一體。該圃現有專業人員20餘名,並多次承接綠化工程。經營品種有:一.喬木類:楊、柳類、國槐、金枝槐、火炬、合歡、苦楝、欒樹、青桐、法桐、五角楓、白蠟等工程苗。二.花灌木:紫荊、紫薇、紫葉李、紅葉碧桃、西府海棠、櫻花、榆葉梅、金銀木、丁香、珍珠梅、錦帶、木槿、紅瑞木、黃櫨、紅櫨、連翹、迎春、棣棠、(紅.白)玉蘭、紅葉小檗、金葉女貞等工程苗。三.常綠類:雪松、白皮松、蜀檜、雲杉、冬青、小葉黃楊檜柏球、(大、小)葉扶芳藤等。

招商引資

果都鎮果都鎮
果都民營項目聚集區於2002年2月份規劃建設,總規劃面積1500畝。一期規劃610畝,是京滬高速公路取土後的棄地,2002年4月20日爭取省國土資源廳免費批覆為建設用地。果都鎮高速度、高質量的抓好園區平台建設,實現了道路、供電、排水、排污、通訊、廣電、網路寬頻、土地平整“七通一平”。充分發揮交通優勢與土地資源優勢,組織精幹招商隊伍,上下左右協調服務,創建最好招商環境,吸引了眾多客商進園入區。已進區項目29個,外資項目3個,投產項目9個,在建項目20個,投資在1000萬元以上的項目12個,投資在3000萬元以上項目6個。2005年1-12月份,完成投資額55980萬元,累計完成投資60280萬元,安置職工4800餘人,其中,國內契約招商引資額30800萬元,實際到位資金19600萬元;契約利用外資830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345萬美元。園區實現銷售收入67566萬元,利稅7860萬元,取得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計畫在到2010年底,園進區項目150個,外資項目20個,投資在1000萬元以上的項目50個,投資在3000萬元以上項目20個。實現固定資產投資額200000萬元,安置職工13000餘人,國內契約招商引資額60000萬元,契約利用外資3000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800萬美元。園區實現銷售收入200000萬元,利稅28000萬元。

地方特色

果都鎮果都陳氏醬菜
果都鎮陳氏醬菜

果都陳氏醬菜始於清朝嘉慶年間,由創始人陳振山先生首創,是唯一採用祖傳配方精心釀造而成的民間地方名吃,具有營養豐實,風味獨特,口感醇厚清香等特點。特加是海味辣椒,在1972年被評為進京產品,五香疙瘩被評為省優產品。2003年在首屆“泰山特產”評選活動中被評為“泰山名優特產。”

本廠主要生產:甜麵醬、豆瓣醬、醬黃瓜、醬萵苣、春醬毛桃、醬包瓜、醬磨茄、大醬、糖蒜、五香疙瘩、海味芹菜、海味辣椒、什錦鹹菜,辣味豆豉、醬油麩子等20餘個品種。味美價廉,實為餐桌食用、出外旅行、節日饋贈之佳品。

城鎮建設

果都鎮黨委在全鎮認真開展繼續解放思想,推進科學發展活動。在幹事創業中謀求大發展是果都鎮的共識,鎮黨委從改善鎮容鎮貌入手,道路兩側整修花池,加大硬化面積,綠化道路兩側,整修兩側樹木,安裝美觀路燈,使我鎮的小城鎮建設規模得到提高,深受人民民眾好評。

黨建工作

果都鎮果都鎮
建設一批典型站點。按照教室好、桌椅好、線路好、環境好和防火、防盜、防水、防潮的“四好四防”要求,努力打造一批精品站點。已建成大霞霧村、謝家莊、段孟李、楊莫莊、馬趙村、毛家莊、王家莊等十個精品站點。

建設一支高素質管理員隊伍。通過舉辦業務培訓班和現場觀摩交流會的形式,不斷提高管理員業務技能。藉助鎮一中多媒體教室,先後舉辦培訓班6期,多角度、全方位對全鎮管理員進行培訓,大大提高了管理員操作水平。先後在大霞霧村、段孟李、毛家莊、王家莊等四個村舉辦4次現場觀摩交流會。各村管理員相互交流,共同學習,取長補短,操作水平普遍提高。

制定一套完善的教學計畫。立足實際,鎮村兩級制定了遠程教育年度教學和學習計畫。突出農村政策法規、先進實用技術和市場經濟知識的學習,規定黨員幹部每周至少學習4個學時,根據農時季節,合理安排學習時間和內容。

推廣一種科學的學用模式。建立霞霧村無公害蔬菜基地、楊莫莊村大棚基地、大峪村養殖基地、洪路莊桑蠶基地、王家莊繡花項目,實行並推廣了“課堂+基地+項目”的教學模式,幫助民眾學以致用、選好項目,增強學用實效。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