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廟鄉

戴廟鄉

戴廟鄉是泰安市最西端的一個鄉鎮,面積88平方公里,位於東平湖西畔、黃河岸邊,220國道縱貫南北。全鄉人口3.6萬人,其中回族人口占1%。戴廟鄉歷史悠久,古蹟眾多,文化底蘊深厚,民風純樸。據記載,明洪武年間,戴姓在此建村,並在村邊建一廟宇,故名戴廟。該地是商紂王庶兄封地,是東平縣第一個黨支部誕生地。

基本信息

基本介紹

戴廟鄉戴廟鄉
1、交通:戴廟距京九鐵路梁山站僅30公里,220國道南北貫穿該鄉,黃河上最大的浮橋位於該鄉西部,全鄉所有的村都通上了柏油路。水路交通運輸暢通,南水北調工程完工後,將建成貨運碼頭和客運碼頭各一處,可以乘船直下江南。

2、水產:戴廟鄉東臨東平湖,擁有3萬畝優質水面,桑園、土山、東金、戴廟村之間湖灣廣闊,波平浪靜,水草豐美,適宜發展圍網、網箱養魚。金山生態示範園融科研、生產、旅遊、觀光於一體,擁有6000畝耕地,1000個標準魚池,30000畝天然湖面。該鄉出產的特種魚類-烏鱧,已榮獲全國無公害農產品認證,被稱為“魚中珍品”,色鮮味美、營養豐富,暢銷上海、北京、武漢等大中城市,現發展烏鱧養殖面積4000畝。東平湖蟹、麻鴨、大鯉魚是風味獨特的水產上品,享譽齊魯。歷史名吃“吉順”糟魚、由鱗魚、鯉魚、鏈魚、蝦魴魚、花生油、大料等配製而成,採用傳統工藝,肉質鮮嫩,風味獨特,年加工能力20噸,產值80萬元,實現利稅35萬元,廣銷省內外。

戴廟鄉小尾寒羊
3、畜牧:全鄉小尾寒羊飼養量達10萬隻,“魯寒”牌小尾寒羊以其品質純正,適應性強,名譽九洲。它易飼養,節糧高效,一年多胎,一胎多羔;肉質鮮美、細膩,被稱為“雪花羊肉”。現已占據內蒙、河北、吉林等地市場,成為魯西南最大的繁育集散地,歷史名吃“文祥”驢肉,營養豐富、風味獨特、回味悠長、名譽各地,戴店鄉現已建成占地100餘畝,全省面積最大的小尾寒羊交易市場,將會大大帶動齊魯大地小尾寒羊養殖業的發展。同時建立了9處小尾寒羊良種繁育場,400個小尾寒羊養殖專業戶,以點帶面,向周邊輻射。另外,該鄉正在積極籌建一處融養、加、藏、銷一條龍小尾羊加工企業,造福全鄉廣大民眾。

4、民營經濟:充分運用市場法則,用活土地經營政策,打破城建地域限制、鼓勵、支持鄉內外富起來的農民和有實力的個體業戶進入鄉駐地規劃區域,經商辦企業。戴廟煤礦面積61平方公里,儲量3億噸以上,可開採量1.68億噸,煤層厚度達4-9米,煤質優良。鄉永固鋼模板廠、土山“古順”湖產品加工廠等民營企業,以市場為導向,以科技為動力,以質量為生存,不斷開拓省內外市場,使產品廣銷各地。

5、產業結構:調整在經過認真調查研究,廣泛徵求幹部民眾意見的基礎上,通過政府引導,政策激勵,黨員幹部帶頭,資金技術扶持等措施,建設了萬畝大蒜基地、黃河灘西瓜、4000畝油菜籽、5200畝豐產林示範基地。大力發展林果、蔬菜種植,徹底改變了民眾“一麥一豆”的傳統單一種植結構真正實現了農業增產、農民增效,使全鄉民眾走上了依靠產業結構調整致富的路子。

經濟狀況

全鄉工農業總產值2.42億元,其中第一產業11億元,第二產業089億元,第三產業0.43億元。財政收入416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1690元。

全鄉個體工商戶累計達289戶,從業人員2241人,註冊資金850萬元,其中今年新增23戶,新增註冊資金105萬元,民營企業7戶,從來人員205人,註冊資金1010萬元。專業批發市場一處,一期實施規劃占地面積50畝,投資130萬元,另在建項目兩個:前張綜合養殖廠、戴廟印刷廠

特色產業

戴廟鄉戴廟鄉
該鄉立足實際,積極發揮本鄉自身優勢,緊緊抓住結構調整這一主線,堅持不懈地實施農業產業化戰略。以市場為導向,以訂單為依託,著力構建一村一品的發展格局,湧現出一批各具特色的專業村。

突出特色種植和特色養殖。新發展瓜菜規模種植面積2700畝,新上大拱棚210個,新增規模畜禽養殖小區39個,其中建設陽穀鳳祥集團契約雞養殖3處,年養殖能力達168萬隻。不斷提高水產品養殖規模和質量,2008年上半年完成標準化池塘養殖63個,發展休閒漁業1處。積極推行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完成土地依法流轉500多畝。全鄉成立了奶牛養殖、養豬、養魚3個專業合作社。2008年上半年農民人均純收入1500元。

項目建設

戴廟鄉戴廟鄉
2008年上半年,引進項目4個,在建重點項目2個。其中同鑫紡織有限公司二期工程投資2200萬元,主要新建生產廠房2200平方米,購置梳棉機5台,精梳機1套,粗梳機3台,細紗機10台,自絡設備廠2套。二期工程完工後,企業年生產能力達4萬紗錠,年產優質針織紗5000噸,增加80人就業。貴和工藝品有限公司,該項目位於戴廟鄉司里村,建築面積3000平方米,固定資產投資700萬元,年生產玩具700萬隻,解決剩餘勞動力200人就業。金山窪農家樂旅遊項目計畫投資8000萬元,項目承禪山秀水文脈,揚古州水滸遺韻,項目集旅遊、垂釣、休閒、娛樂、觀光於一體,預計年創收4000萬元。東金山水產品加工項目投資1000萬元,建設加工廠房、生產車間1500平方米,新上水產品加工廠生產線一條,主要利用東平湖豐富的魚蝦資源進行冷藏和深加工,主要產品為野鴨、糟魚、炸蝦、麻鴨蛋等,項目建成後可加工水產品10000噸。

名勝古蹟

戴廟鄉棘梁山
棘梁山

司里山原名棘梁山,是水滸英雄晃蓋最初起義之地,山上有聚義廳遺址,插替天行道大旗的旗桿石、義軍當年系纜靠船的碼頭、義軍的糧倉遺蹟等。同時山頂兩塊形似城門的巨岩上,保存者近千餘尊雕刻精美的歷代人物頭像,是齊魯大地上罕見的摩崖造像群,有“魯西石刻博物館”之稱。

古戴廟

古戴廟共有大小廟堂二十餘座,七世紀隋煬帝開鑿的京杭大運河從此東西穿過,自隋唐以來,商旅雲集,南水北調工程的完成,戴廟將成為京杭運河北端東平湖最大的貨運港口,再現μ襟三匯而帶五湖,控汶運而引江河"的昔日盛景。

戴廟鄉湖心島
湖心島

俗稱土山島,因水滸英雄晃蓋、吳周、阮氏三雄劫持“生辰綱”,後曾在島上聚義起事,故而又稱“聚義島”,島在東平湖萬頃碧波中,宛若玉盤裡一顆明珠,島上綠柳重陰,岸畔浪花如雪,站在島上看天光山色與嚴去的帆影,那絕美的景色,使人不知是人在與人間還是眾面天上,許多人曾把該島比喻為“中國的第二個太陽島”。聚義島上文物眾多。重要遺蹟有梁山泊主天王晃蓋之墓,有明朝時為紀念晃蓋而建的藏梅寺,據說藏梅寺內曾有一口大鐘,與東平府的大鐘為姊妹鍾,撞擊其一,另一鍾亦應聲丙和;有唐代著名詩人蘇源明任東平太守時建的淚源亭。島的附近,有那成頃波濤下淹埋著一座著名的古橋;清水橋,此橋始建於隋代仁壽元年(公元601年),比河北趙州橋還早五年,唐代詩人高適到此曾留下了“河岸泊不定,石橋水橫流”的詩句。聚義島是理想的避暑勝地,夏日清風習習,夜涼如秋,島岸綿長,是優良的天然浴場。投身“梁山泊”中,可盡情做一回“浪裏白條”去親身感受水滸英雄好汗們的豪情壯舉。黃河自戴廟鄉石窪村西入境,縣境內全長28公里,河道最寬處6公里,最窄處15公里,汛期、寬處水面浩蕩、氣勢如虹,窄處水流滯急、急瀉如注。東南岸多孤山殘丘之巔,西看黃河之水天上來,東望滾滾波濤東流去,氣象非凡。

另外,該鄉還有財神閣、清真寺、教義貞節牌坊、觀音堂、20餘座大小店堂等,但由於文革時期的破壞,很難看到她們的原貌。

文教衛生

戴廟鄉敬老院
教育全鄉英初級中學一處,在校生共1200人,國小16所,在校生3120,全鄉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320人。衛生縣第三人民應院,在職員工80人,是一所集臨床醫療、衛生防疫、婦幼保健、計畫生育、鄉醫培訓等綜合為一體的醫院,該院技術實力雄厚,醫療設備先進,成為東平湖西五鄉鎮20多萬人民民眾防病治病、醫療中心,並擔負著東平湖區及黃河灘區抗洪搶險急求任務,該院歷年來均被評為縣級衛生系統先進單位,多次被評為市級衛生系統先進單位,精神文明單位,2000年、2002年被縣政府評為質量信得過單位。社會其他事業。該鄉敬老院始終堅持以敬老、愛老、尊老為宗旨,切實搞好優質服務,不斷加強敬老院建設,搞好內部管理,連續多年被省、市、縣級評為先進單位,同時該鄉為豐富民眾業餘生活,加大有線電視村村通工程,提高有線電視普及率,現已有20餘個村飛通上了有線電視,切定提高了民眾生活質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