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萊鎮

石萊鎮

素有“中國仔豬之鄉”之稱的石萊鎮位於新泰市西南部,地處新泰、濟寧兩縣交界處,距新泰市35公里,流域總面積166平方公里,轄69個行政村,人口6.5萬人,東西跨度23.22公里,南北28.9公里。石萊鎮位於新泰市的西南部,全鎮總面積166平方公里,總人口6.5萬人,轄69個行政村(72個自然村)。

基本信息

資源優勢

石萊鎮石萊鎮
石萊鎮地處,自然條件較差。黨委政府一直把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作為工作重點,多方籌措資金,加大工作力度,先後修築、硬化了牛石公路、樓放公路及多條鄉間公路。2005年,完成了投資423.4萬元,全長12.6公里的岳石路改建工程,完成了投資78.2萬元,總長6.2公里的村村通工程,徹底改變了過去交通閉塞的落後狀況,鎮村面貌大為改觀。現在,境內岳石路、牛石路、樓放路等縱橫交錯,四通八達。鎮駐地北距京滬高速公路僅10公里,南鄰327國道,交通極為便利。
石萊鎮石萊鎮
該鎮屬於典型的沙石嶺山區,地形以丘陵、山地為主,農作物主要是花生和地瓜,境內礦產資源豐富,石英石、長石、鐵粉、滑石等礦產儲量均超過30億立方。該鎮不斷改善農業生產條件,先後治理白馬寺、老寨山等小流域10多個,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6.5平方公里,極大夯實了農業生產基礎。農業生產結構得了到不斷最佳化,逐步形成了林果、畜牧、桑蠶等主導產業,千畝柿子、千畝核桃園、千畝冬棗、千畝桑園初具規模,母豬存欄13000多頭,養豬專業村達到60個,規模養殖場240個,年產仔豬20.4萬頭。畜牧產值達2.1億元。鄉村道路建設得到不斷加強,全鎮“村村通”達108公里,牛石路、岳石路、禹放公路縱橫交錯、貫穿全境,骨幹道路網路四通八達,鎮駐地北距京滬高速公路僅10公里,南鄰327國道,交通極為便利。該鎮山清水秀,風景秀麗,境內白馬山,奇峰峙立,峻拔蔥鬱,是遠近聞名的旅遊勝地,遠望群峰之頂,儼然一浴後少女仰臥休憩,渾然天成,惟妙惟肖,稱之“玉女峰”,山內有石城寺遺址,寺內有千年銀杏樹,有“七接八乍一媳婦”的美麗傳說。白馬山物產豐富,銀杏果、柿子、核桃、冬棗、中藥材遠近聞名。2007年,全鎮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農村經濟總收入達3.4億元,地方財政收入918萬元,農村用電量達247萬千瓦時,農村機械總動力18800千瓦,人均純收入達3651元。

歷史沿革

鎮人民政府駐地東石萊三村,公元891年建村,時名“石旮”,意為石頭遍地,又名石城,後演化石萊。1947年為泰寧縣石萊鄉、華村鄉,1952年屬新泰縣第八區,1958年為新泰縣石萊人民公社,1984年為新泰市石萊辦事處,1985年石萊辦事處為分石萊鄉、放城鄉、木廠峪鄉,1994年石萊鄉撤鄉建鎮,2001年2月與木廠峪鄉合併組成現在的石萊鎮。

畜牧發展

石萊鎮瘦肉型豬
石萊鎮是遠近聞名的瘦肉型豬生產基地,素有“中國仔豬之鄉”的美譽。石萊鎮黨委、政府立足當地實際,將畜牧業作為振興本地經濟的主導產業來抓,大力實施名牌發展戰略,引進優良種豬,加快品種改良,推進生豬生產的品種化、良種化。同時,加強防疫、檢疫服務和銷售工作,引導民眾科學餵養,鼓勵養殖戶在家庭散養的基礎上,向規模化養殖發展,不斷將畜牧業做大做強。2005年發展規模養殖場98個,生豬存欄7.8萬頭,出欄21萬頭,實現畜牧產值1.68億元,比去年增加25%,比2003年增加40%,2006年發展規模養殖場360個,生豬存欄7.8萬頭,出欄24萬頭,實現畜牧產值1.8億元,真正實現了畜牧養殖業的跨越式發展。

行政區劃

石萊鎮下轄村:蘇家莊村、東石萊四村、劉志園村、東石萊三村亓家莊村、路良莊村、觀音堂村、西搬倒井村、管家山村、上馬家峪村劉家山村、西山村、木廠峪村、飲馬泉村左家溝村、北橋村、賈家莊村、南王莊村、北官莊村西張家莊村西高家莊村、西碾子峪村、小李莊村、崔家莊村、西石萊二村、小王莊村、向陽村、洪溝村、韓家河村、東班莊村北高家莊村、盧家莊村、小張莊村、東搬倒井村、唐家莊村東石萊五村、西峰村、朱家莊村、西石萊三村、東碾子峪村、南孫家泉村、西石萊一村、下馬家峪村、道泉峪村、順河莊村、東峰村、東馬林村、西石萊四村張家峪村、安子溝村、北王莊村、大李家莊村、北孫家泉村、胡家泉村、西馬林村、琵琶莊村、西萬峪村、東山村、東石萊一村、西劉家山村、三山村、南官莊村、東石萊二村、鄭家泉村、趙家溝村、小西嶺村、西班莊村、南橋村、東萬峪村

新農村建設

堅持面向實際,突出特色,在不斷抓好北官莊、觀音堂等6個市級試點村的基礎上,以衛生清潔、環境優美、民眾安樂、社會穩定為建設重點,狠抓了沿路36個示範村的科學規劃,突出村容村貌建設,落實了相應的社會保障措施,加快推進了文明新風建設,逐步形成了重點突出、梯次推進發展的格局。

社會事業發展

石萊鎮石萊鎮
截至2005年底,全鎮有初級中學2處,在校生812人,專任教師83人;國小8處,在校生1971人,專任教師270人。鄉鎮衛生院1處,專業技術人員25人,村級衛生室35人,其中甲級衛生室30個,鄉村醫生126人。敬老院1處,享受最低生活保障515人,社會福利企業3處。耕地面積75465畝,糧油總產30533.29噸。民營經濟發展迅速,從業人員2997人,總產值56196萬元,上繳稅金381萬元。

農村教學設施不斷改善,盧家莊、崔家莊等5處聯小教學樓相繼建成,投資100多萬元的鎮實驗學校教學樓工程全面竣工,全鎮教育工作獲“新泰市年度發展先進單位”稱號;計畫生育工作紮實推進,連續兩年獲全市人口與計畫生育目標考核先進單位;積極穩妥推行新型農村合作醫療,民眾參合率達99%。不斷加大鎮敬老院建設,累計投資260多萬元,占地面積20多畝的高標準敬老院已完成,規模達到全省農業鄉鎮一流水平。

社會事業全面發展,農村中國小設施不斷改善,全鎮普通國中學校1處,國小學校10處,建成教學樓7處,實驗樓1處,衛生醫療條件不斷改善,建成了高標準衛生院病房樓、門診樓,民眾的新農合參合率達到99%。五保供養率水平不斷提高,完成了占地20多畝、房間180間的敬老院建設,五保供養入院率達85%。

特色村屯

石萊鎮石萊鎮
木廠峪村

石萊鎮木廠峪村位於石萊鎮以東,原木廠鄉駐地,全村共有人口2680人,總面積1萬餘畝,耕地面積7千餘畝,基本在大汶河和泗水縣分水嶺兩側,盛產花生紅薯等無公害綠色環保產品。該村空氣清新,山色秀美,奇石林立,是“奇石”愛好者休閒娛樂的好去處。該村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以“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科學發展觀,認真執行和落實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有關方針、政策;加強領導、強化措施,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為總抓手,立足實際,著眼長遠,以產業結構調整為主線,大搞農田水利基本建設,農民收入取得了大幅度增長,2006年全村人均收入4000元。

1、石萊鎮木廠峪村位於大汶河和泗水縣分水嶺兩側,新泰市境內交通便利,有京滬高速貫穿,到青島港3小時,到日照港2小時,到濟南1.5小時。人口2680人,總面積1萬餘畝,耕地面積7千餘畝,人均收入4千元。勞動力資源豐富,石萊鎮及周邊鄉鎮年輸出10萬餘人到外地務工。
2、綠色農業:①石萊鎮盛產無公害綠色食品石萊大花生、小花生。年產量在10萬噸以上,現在主要是向外售花生米,無深加工項目。有意者可合作開發花生果、花生米深加工,增加本產品的附加值。②紅薯:石萊鎮還特產紅薯(俗名地瓜)年產量也在10萬噸以上,個頭0.5——1公斤。(其中紅瓤地瓜3萬噸以上,是烤地瓜的最好原料。)紅薯製作澱粉,成本低,利潤空間大,澱粉質量好,產品供不應求。下角料、粉渣是造酒的好原料。以上花生、紅薯的深加工,可提供建廠用地,和地方協調,有意者請聯繫。
3、奇石:石萊鎮地處山區,怪石嶙峋,風景秀麗,白馬山更是休閒遊玩的好去處。石萊鎮遍地奇石,及大理石板材花崗岩。
4、養殖業:該村有規模性養殖場多處,最有特色的養牛基地現存欄200餘頭,年出欄500餘頭。本地飼料草料資源豐富。山草雞、山雞蛋貨源充足,純野生散養,營養豐富。

旅遊發展

石萊鎮白馬寺
白馬寺,又名石城寺,占地10畝,寺四面群峰拱衛,宛如天然之石城,該寺曾建有山門、鐘鼓樓、金剛殿、千手觀音殿、東西配殿、大雄寶殿,寺東緊毗泰山行宮,規模宏偉,後建築神像大都毀壞,今存泰山行宮、千手觀音殿、鐘鼓樓及大雄寶殿前龜趺、塔林,另有元明清三代重修寺院碑刻十餘處。千年銀杏樹是白馬寺的第一大景觀,寺中共有古銀杏樹三株,虬曲螭盤,冠華如蓋,繁蔭數畝,最大的一株高達30多米,樹徑達3米,需七八人才能合圍。石萊鎮為保護古樹和白馬寺遺蹟,投資100萬元對白馬寺進行了初步整修,在白馬寺周圍建起了萬畝綠化帶,拓寬硬化了環山公路,使這一勝地的旅遊環境和生態環境有了較大改善,白馬寺煥發出了新的生機,白馬山山勢險峻峭拔,冬暖夏涼,風景優美景物較為集中,具有較高的觀賞、文化、科學價值,是人們觀賞、遊覽、飲宴、休息以及進行科學文化活動的理想場所,日前該寺可開發面積達5000畝,集娛樂、旅遊、經貿於一體,投資運營後可年增加遊客200萬人,收入能達到100萬元,

石城寺有豐富的自然和人文景觀,主要有十大景點。
一、古銀杏。寺內有銀杏樹三棵,呈鼎立之勢,三棵銀杏,以中間一株尤偉,高39米,胸圍9.6米,樹冠覆蓋面積1.28畝,為世間罕見。據專家考定,此樹有三千多年的歷史,被譽為“銀杏之王”,為山東第二(第一莒縣),銀杏是最古老的樹種之一,它和蘇鐵、松柏生長在中生代恐龍繁盛時期,被稱為當今的“活化石”,可謂國之瑰寶。
二、將軍寨。在石萊南河大橋西南百米處,有一土築平台,高50餘米,面積十餘畝,相傳是《西廂記》中的白馬將軍杜確鎮守關隘的營寨。孫飛虎兵困普救寺(今木廠峪鄉龍潭寺)時,張生投書求救,白馬將軍率軍解圍,就是從這裡發兵的。前幾年村民在此出土了兵器、金印、古陶等文物,證明這裡過去確係兵營。
三、釣魚台。位於寺西300米處的大河東岸,台高約30米,長百米,台下有淵,深五、六米,遠望藍水湛湛,波光粼粼,令人驚嘆不已。在釣魚台頂端的懸崖上,一株株翠柏盤曲扭結,如無數蒼龍探身崖上,更為釣魚台增奇壯色。

石萊鎮放生池

四、放生池。位於寺之東南隅,廣數畝,四周以石壘砌,池水清清,魚游淺底,池中央有一“經幢”,高約兩米,須彌座,六棱形,上有仰蓬浮雕,顯得玄奧而又神秘。
五、臥龍柏。在寺北通天峪,背崖西澗,長十餘米,似虬龍臥澗。每當朝暉夕陰,雲涌濤奔,如巨龍橫空出世。遙望似奮鬣楊髻,忽隱忽現,巨爪出沒其中,鱗甲欲動而止,實乃一大奇觀。
六、石猴坡。寺北二里許有處亂石坡,奇石如猴,似立似坐,如臥如行,像群猴嬉鬧,維妙維肖,觀之令人愜意,北坡有二大石猴,形態乖巧伶俐,一隻被毀,現僅存一隻。
七、古井。寺內有一古井,據說井水含有多種微量元素,飲之可祛病延年。相傳,古時外地高僧曾到此井取水熬藥、練丹,本寺僧人用此井水熬制的“益母膏”聞效顯著,遠近民婦到此拜佛求藥,一時供不應求。
八、槐抱柏。寺東有一奇觀——槐抱柏,樹高16米,直徑50餘厘米。在古槐的下端縫隙中長出一株柏樹,高約七米。傳說聖母娘娘懷(槐)抱百(柏)子,到人間廣濟眾生,後來變化成此樹。
九、雙龍潭。寺北通往白馬寺的公路旁,黑二龍潭,皆由泉水匯聚而成。前幾年,鎮政府撥款建池,重修了兩潭,潭水深五米有餘,碧綠的潭水甘冽爽口,飲之神清氣爽,沁人肺腑。
十、白馬眼。寺東峨峨山巔上,有座馬頭樣的岩峰,它昂首向南,如引頸長嘶。在馬頭面部兩則各有一白馬“馬眼”,大如碾盤,在數十里外的泗水城就可望見。據說,過去南方人將馬眼(寶)挖去一隻,現僅存一隻眼。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