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初鎮

下初鎮

乳山市下初鎮地處膠東半島東南端,乳山市東北面,鎮政府駐下初村。轄37個行政村,30860人,面積127.2平方公里,耕地3464公頃。該鎮地處丘陵地帶,海拔最高352.7米,最低34.8米,平均100米,全年四季氣候變化明顯,光照充足,熱量較豐富,年平均氣溫11.4℃,年均降水量840毫米。

基本信息

自然資源

下初鎮下初鎮
該鎮地處丘陵地帶,海拔最高352.7米,最低34.8米,平均100米,全年四季氣候變化明顯,光照充足,熱量較豐富,年平均氣溫11.4℃,年均降水量840毫米。中學1所,國小2所,在校生3092人。境內礦產資源豐富,主要有金、銀、銅、錫、硫、石灰石、花崗石等,尤其是黃金儲量全國聞名。境內有乳山金礦、千嶺、三甲等大、中型金礦,素有“黃金之鄉”的美稱。

行政區劃

下初鎮下轄村:西泊村、北蘆頭村、下草埠村、辛莊村、上草埠村、東馬台石村、下初村、簸箕掌村、辛家疃村、三甲村、單家疃村、西莊村、耩南頭村、河南村、初家溝村、山前莊村胡家口村、張家溝村、下窪村史家疃村北東莊村、南東莊村、古初村、西馬台石村、壘中前村巫山村、外莊村、日照莊村、里莊村、葛格莊村、皂地村、車家夼村、山南頭村英格莊村、段家村、上初村、黃格莊村

基礎條件

下初鎮下初鎮
下初鎮交通發達,通訊便利,水電充足,桃威鐵路、309國道橫穿全鎮東西,牟乳公路縱向南北,距煙臺、威海機場、港口均在90公里左右,離青島機場港口190公里,南距國家二級開放口岸乳山口港口30公里。鎮內的下初火車站是周圍縣市區貨運的主要集散地。程控電話,有線電視全面開通;全市兩大河流之一的黃壘河流經全鎮,地下水資源十分豐富;20萬伏變電站為工農業生產提供了可靠的動力保障。

村莊來歷

下初鎮下初鎮
下初元至正年間,高金由海陽縣徽村遷橫山下定居立村。因建村較早,故名。明中期,宋姓由史家疃遷入,馮、王姓由馮家、日照縣遷入。清初,譚姓由文登縣譚家口遷入。

巫山南北朝時期,劉姓居此建村,以村北巫山為村名,金時遷走。明永樂年間,宋姓由史家疃來居。清康熙三十三年,張姓由澤上遷入。康熙三十九年,鄭姓由東橫道口遷入。

西莊明永樂年間,宋姓由史家疃遷此立村宋家莊,後宋姓漸泯。高姓由文登縣九頂埠遷入,更名巫山河東。清初,張姓從澤上和萊陽縣張家灌、孫姓從牟平縣、曹姓從河南村遷入。清末,宮姓從文登縣議城遷入。1942年更今名。

北東莊清康熙年間,宋姓由史家疃遷西莊村東立村東莊,後遷走。乾隆二十年,于姓由桑行埠遷入。道光年間,因村南建南東莊而更今名。

南東莊清乾隆年間,初姓由合子莊遷東莊村南定居。道光年間,孫姓和于姓由合子、牟平縣玉林店遷入,取名南東莊。

單家疃清乾隆年間,單方恩由大單家遷居北東莊。清末,劉姓從文登縣鴨兒灣遷入,後有齊、張姓遷入。1960年由北東莊析出立村。

河南村明洪武年間,曹九從瑞木山遷黃壘河南岸定居立村河南莊,後更今名。民國時期,先後有劉、高、胡、盛、王姓遷入。

葛格莊明嘉靖三十九年,葛姓建村葛格莊。後葛姓漸泯。萬曆年間,林、高、侯姓分別由文登縣林村、海陽縣徽村、牟平縣城東遷入。清初,阮姓由果園來居,後有孫姓從煙臺馬家都遷入。

西馬台石清康熙年間,王松由哨里遷馬台石村西定居立村,故名。乾隆年間,徐姓由文登縣爬山後、姜姓由大虎嵐、于姓由石頭圈、張姓由澤上來居。後有譚、賈、陳、李、馮姓遷入。

東馬台石明萬曆四十六年,徐姓由文登縣爬山後遷此建村。相傳有仙人踏村南山上巨石上馬,故名馬台石。明末,譚姓由文登縣譚家口、李姓由文登縣崑嵛山後念頭遷入。清康熙年間,更今名。

北蘆頭元大德年間,王四龍由山西省雞頭村遷此立村,因此地蘆葦叢生,故名蘆頭。清嘉慶二十四年,劉姓由黃格莊遷入。1980年更今名。

上初明建文年間,高姓由下初遷此立村。因位於下初之北圍子山前,故名。清時有宋、冷、程、劉、王、姜、袁、李、任、潘姓遷入。

史家疃金時,史、郭姓居此,分稱史家疃、郭家埠。後史、郭二姓遷走。元天順元年,搬陽路總管宋信由江西吉水縣遷文登昌陽古城之西定居,元末,其孫宋文仲遷史家疃。民國初年,張、王姓由日照縣遷入。

下初鎮下初鎮
英格莊明嘉靖十八年,白姓居此(後遷東北)。萬曆四十九年,韓姓由黃格莊來居,後徐姓由台依遷入,取名雙山前。清光緒年間更今名,取英才輩出之意。清末,劉、李姓由黃格莊、胡家口遷入。另,清康熙十八年,王德欽由樗樹崖遷其村東北建王家莊,民國二十九年,與英格莊合為一村。

日照莊清康熙二十三年,徐姓由文登縣爬山後徐家遷居圍子山東坡立村,此地日出無山嶺遮擋,最先被日光所照,故名。後有宋姓由下初遷入。

西泊明正統十年,宋姓由萊陽縣來此處河西岸平泊地定居,故名。萬曆年間,王、田姓由北念頭、桑行埠遷入。後史家疃宋姓遷此建村宋家疃,民國十五年,併入西泊。

黃格莊金代,黃姓在此建村黃格莊,元末遷走。元至治元年,劉景自山西省雲岡遷此立村,襲原名。清時,孫、胡姓由崖子、石甲莊遷入。

胡家口明洪武年間,胡姓由牟平縣城來山口處定居立村,故名。正統年間,胡姓遷走,劉、王、韓姓由黃格莊,宋、徐姓由史家疃、徐家村來居。

山南頭明萬曆五年,劉德仁由文登縣鴨灣崖遷此立村,因村北有山,故名。清康熙年間,姜、趙姓由呂格莊、趙家莊遷入。

工業發展

下初鎮下初鎮
下初鎮黨委、政府加大招商引資力度,現已發展工業企業十餘家,主要從事機械加工、釀酒、化工、塑膠製品、工藝品、飼料、建築、礦產等14個行業體系。其中威海恆邦化工有限公司是由煙臺恆邦冶煉集團投資興建,項目總投資3.5億元,占地面積550畝。規劃分三期工程進行:2005年春至2006年底,投資2億元進行第一期工程,建設年產10萬噸硫酸、10萬噸複合肥、10萬噸磷銨和3噸黃金項目。2007年5月至2008年底投資8000萬元進行第二期工程,建設年產合成氨8萬噸、甲醇2萬噸、尿素11萬噸及2萬噸碳酸氫銨項目。2009年至2010年,投資7000萬元進行第三期工程,建設擁有2台6000kwh機組的熱電廠。全部建成達產後,年銷售收入可達12億元,利稅過億元。威海市昊安汽車配件廠經過多年的發展,現已開發出以奧迪、豐田、尼桑、別克、本田、福特、桑塔納、大宇、現代、夏利等為代表的六十餘個品種的轎車制動盤(轂),產品出口歐美,國內以上海、廣州、深圳、哈爾濱、長春等為主要銷售市場,年加工能力達到50萬套,實現銷售收入700餘萬元,利稅150萬元。由威海昊安汽車配件製造有限公司與上海嘉隆汽配有限公司合作共同投資800萬元人民幣成立的乳山市捷安汽配製造廠於2004年3月份動工,目前已完成投資660萬元,廠房6000平方米已基本完工,部分設備到位並已試投產。該項目完工後,年可生產各種汽車配件5000噸,完成產值1800萬元,利稅250萬元。鎮建築工程安裝公司為國家丙級資質企業,年作業面積均達到20000餘平米,實現建安產值1200餘萬元,利稅100多萬元。

特色農業

下初鎮下初鎮
下初鎮強化服務意識,通過推廣經驗、拓展市場、扶持協會等方式,促使特色農業不斷發展壯大,從事特色種養業的專業戶、專業村紛紛湧現,近萬名農民從中受益。

對各村出現的亮點,下初鎮及時總結,積極向全鎮推廣。辛家疃村為把蛋雞養殖這一主導產業發展好,在村北劃出40畝荒地,規劃為“養殖小區”,由集體平整後拉電通水,按照統一標準、統一管理和“誰進入、誰建舍、誰受益”的原則,前三年不收任何費用,第四年起每平方米僅收5角錢。此舉對全村的養殖戶產生了很大的吸引力,目前“養殖小區”內的所有業戶均實現了集機器配料、餵料、刮糞、噴水為遺體的自動化養殖,極大地節約了生產成本,提高了養殖效益。目前該村養雞戶已經發展到150多個,雞存欄20餘萬隻,年產蛋80萬公斤,銷售收入突破300萬元。該鎮對這一做法進行了全面推廣,河南村等村也建起了“養殖小區”,全鎮養雞的集約化程度大大提高。

下初鎮下初鎮
圍繞發展特色農業,下初鎮主動幫助拓展產品市場,解除農民的後顧之憂。2002年,該鎮的釀酒葡萄剛剛起步,很多民眾心懷疑慮,擔心種了無處可賣。了解到民眾的想法後,鎮裡積極招商引資,與通化葡萄酒股份有限公司達成協定,建立了一處占地40餘畝的發酵站,每年收購大量釀酒葡萄。一時間,全鎮的釀酒葡萄種植面積由100餘畝增加到了7000多畝,西泊、下初、英格莊等許多村的民眾因此致富。今年3月,該鎮經過申請,創建了國家級農業標準化示範區,協調上級有關部門對農戶進行全方位指導,何時種植、何時施肥、何時澆水、葡萄間距大小,一切都嚴格按照標準進行。秋天,人們驚喜地發現,葡萄不僅個大飽滿而且質量均衡,市場競爭力增強。去年以來,該鎮肉食雞顯著增加,銷售成了大問題。在此情況下,鎮裡主動充當“紅娘”,促使30多個飼養戶與牟平外貿公司攀上了親戚,過上了養銷無憂的日子。養殖戶們高興地說:“鎮上給我們做‘媒人’我們銷售輕鬆多了。”

下初鎮還十分注意放手讓農業協會去開展工作,充分發揮其帶動作用。河南村“葡萄大王”曹玉波成立的葡萄研究協會,已發展本市會員4860多人,幫助許多農民走上了富裕路。今年7月,該鎮又牽頭組織了釀酒葡萄協會和奶牛協會,為特色農業的發展再添一把火。雖然成立只有4個月的時間,但兩個協會的帶動作用已經充分顯現。對此,養殖戶宋文玲深有體會。她養了30頭奶牛,以前經常遇到技術難題,還要把不少心思花在牛奶的銷路上。現在,奶牛協會提供一條龍服務,她再也不用為這些事費心了,只需要把精力用在飼養上,因而高興不已。

特色農業強了一方經濟,富了一方百姓。河南村雖然位置偏僻,但由於種植養殖業發達,民眾生活富裕,經濟水平居全鎮前列。走在這個村里,但見整齊的房屋鱗次櫛比,不少是高檔次的兩層小樓,簡直覺不出是在山村。

礦產資源

下初鎮碳酸鈣石

下初鎮礦產資源十分豐富,黃金開採已成規模,黃金年產量達5萬兩。

位於鎮西北部方圓30餘平方公里的山區,現已探明地下蘊藏豐富的鈉長石、鉀長石、碳酸鈣石資源,總儲量初測達到億萬噸以上,鈉長石、鉀長石現主要出口台灣,銷往廣東、臨沂、淄博、唐山等地,作為生產陶瓷系列產品的主要材料。

碳酸鈣石及其產品重鈣、輕質鈣部分銷往台灣,用於建材業,余者在國內廣泛用於建材、化工、飼養業,發展前景極為廣闊。

畜牧業發展

下初鎮下初鎮
下初鎮是一個山區鎮,發展畜牧業有著得天獨厚的優勢,畜牧業發展的好壞直接關係著全鎮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農村經濟的發展。近年來,下初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畜牧業的發展,將畜牧業作為全鎮基礎性產業,常抓不懈,通過不斷努力,全鎮畜牧業呈現出了健康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勢頭。截止目前,全鎮牛存欄量達到2000多頭,其中奶牛700多頭;生豬存欄量達到1.1萬頭;蛋雞存欄量達到37萬隻;已發展各類肉食雞養殖大棚158個,肉食雞年出欄量達到200多萬隻。畜牧業總收入達到1.18億元,占全鎮農業總收入的39%,畜牧產業已經成為全鎮的主導產業。在發展畜牧業生產中,下初鎮立足現實,開拓創新,突破制約瓶頸,實施針對性的措施加以推進,主要實現了三個轉變:

(一)轉變養殖方式,以小區養殖促進畜牧業規模化發展。實行小區養殖和規模養殖,有利於集中免疫和生態環境保護,避免零散養殖對村容村貌和生態環境的污染,更能較好的解決養殖戶對土地的需求。下初鎮黨委、政府高度重視養殖小區建設,把養殖小區建設作為打造畜牧業基地的著力點,積極鼓勵和扶持有條件的村建立養殖小區。通過科學引導、合理規劃,先後扶持了辛家疃、河南村、西莊等三個村在村四周建立起了5個肉食雞、蛋雞養殖小區。養殖小區由村進行統一規劃、統一標準、統一管理,按照“誰入駐、誰建舍、誰受益”的原則,村里負責拉電通水等配套服務,由入駐養殖戶根據自己養殖規模建造雞舍,並實行“放水養魚”政策,制定優惠收費措施,從而吸引了更多的養殖戶入駐發展。為加強疫病防治、提高養殖效率,節約生產成本,在養殖小區內積極推廣網上養殖等先進養殖技術,並實現了機器配料、餵料、刮糞、噴水為一體的自動化養殖。目前,全鎮養殖小區共入駐養殖戶55戶,年可實現收入3500萬元。

(二)轉變銷售模式,以契約化生產促進向訂單養殖發展。市場是畜牧業鏈條的終端,只有把市場問題解決好,解除養殖戶的後顧之憂,才能帶動更多農民從事養殖產業。面對激烈的市場競爭,鎮黨委、政府積極為養殖戶排憂解難,不等不靠,主動聯繫周邊縣市大型畜牧產品加工企業,要訂單,搶市場,經過積極運作,與牟平區的山東仙壇和天華食品兩家大型肉食雞加工企業達成協定,由養殖戶同公司簽訂契約,養殖戶按飼養量交納押金後,公司提供雞苗、飼料和免疫服務,肉食雞出欄後全部按最低保護價回收。目前,全鎮158個肉食雞養殖大棚全部實現了契約化訂單養殖,年收入達5000多萬元。

下初鎮下初鎮
(三)轉變發展思路,以示範村和示範養殖小區的建設帶動全鎮畜牧業快速發展。下初鎮的畜牧業規模化養殖時間短,廣大農戶養殖觀念落後,生產水平低,缺乏組織化生產,把握市場行情、抵禦市場風險的能力較弱。為此,鎮黨委、政府決定將基礎較好、發展較快的辛家疃村作為示範村,通過示範村在養殖方式、管理技術、優良品種引進等方面的探索,為其它村在發展畜牧業中提供了寶貴的經驗。辛家疃村是下初鎮近幾年來發展起來的畜牧養殖專業村,目前,該村已發展奶牛40多頭,生豬存欄量達到2000多頭,尤其是蛋雞產業發展迅速,全村現已發展到30戶,蛋雞存養量達到20萬多隻,全村畜牧總收入達到340萬元。在示範村的帶動下,全鎮畜牧業得到了迅猛發展,截至目前,全鎮又新上蛋雞養殖戶13戶,肉雞棚2個。為推廣小區養殖,促進養殖的規模化、標準化,提高養殖效益,由鎮黨委、政府牽頭,在河南村村西規劃建立了一個占地20畝的肉雞養殖示範小區,投資100多萬元,建立了五棟面積各1100平方米、存欄規模達4萬餘只的高檔大棚,全部採用先進的網上飼養技術,出欄率由以前的89%提高到現在的95%以上。養殖示範小區的建成,不僅給小區內的養殖戶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效益,而且為養殖小區的標準化建設摸索出了寶貴的經驗,帶動了下初鎮畜牧養殖小區的迅速發展。

中國鄉鎮大全7

中國的鄉鎮很多,但真正了解它們的卻不是很多,讓我帶您去領略它們的風土人情吧。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