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山鎮

銀山鎮

銀山鎮隸屬於山東省泰安市東平縣,東臨國家4A級旅遊景區東平湖,西瀕黃河,面積104.5平方公里,人口5.3萬。銀山鎮是山東省中心鎮,2014年被列入全國重點鎮名單,2015年列入省級第二批“宜居小鎮“名單。境內有臘山國家森林公園等旅遊勝地。

基本信息

鎮情概況

銀山鎮地處魯、豫兩省交界處,位居東平、陽穀、台前、梁山四縣結合部,西依黃河,東瀕山東省第二大淡水湖——東平湖,是省政府命名的中心鎮、建材鎮和旅遊鎮。距濟南、泰安、菏澤、濟寧四市均為100公里左右,距聊城、梁山、陽穀、東平、台前等縣市不足50公里,220國道自境內穿過,直通濟南、鄭州及中原地區,境內4座黃河浮橋直通京九鐵路聊城站及陽穀、河南等地,銀山汽車站將開通10餘個市縣的客運專線,每天過往車輛達1萬餘輛次,客運320班次,超過一般縣城的車流量,人流、物流集中,商賈雲集,是外商投資創業的理想境地。電力設施完善,通信手段先進,社會事業發展迅速。曾獲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鎮、山東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鎮、山東省村鎮建設先進鎮、泰安市個體私營經濟專業強鎮等榮譽稱號。

地理氣候

海拔高度:42米。面積104.5平方公里,5.2萬畝耕地。
東平屬暖帶季風氣候,平均氣溫13.1℃,氣候適宜,光照充足,年平均降水量686毫米左右,無霜期200天左右,境內東平湖(水滸八百里水泊遺存水域)現總面積626平方公里,湖心島水滸城、湖岸臘山水滸文化風景區等景點溫濕度相對較好,境內空氣品質等級多為優。境內山石資源、水產資源資源豐富,紫砂石頁岩、石灰岩總儲量達30億立方米。

人口數據

總人口5.3萬人

土特產品

水產、甲魚、河蟹、烏鱧、大口鯰、鯉魚、麻鴨、菱角、芡實、大蒜、蔬菜

資源優勢

銀山鎮銀山鎮
境內山石資源、水產資源和旅遊資源豐富,紫砂石頁岩、石灰岩總儲量達30億立方米。境內臘山國家森林公園素有“小岱峰”之美稱,與歷史名著《水滸傳》中八百里水泊的遺存水域——“小洞庭”東平湖山水相依,風景如畫,是山東省推出的“水滸風情一條線”和國內著名的“一山、一水、一聖人”旅遊圈中的核心景區。沿湖有3.5萬畝的旅遊觀光養殖帶,盛產東平湖甲魚、河蟹、烏鱧、大口鯰、鯉魚、花白蓮、麻鴨、菱角、芡實等十幾種享譽國內外的地方特產。以大蒜為主導產品的種植業已成規模,是聞名遐邇的大蒜集散地。工業以山石開發和河砂開採為主。

鎮黨委、政府立足實際,在促進建材業規模化、規範化發展的同時,確立了實施培植新型支柱產業、城鎮開發建設、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商貿服務業、旅遊業“五項突破”的發展思路,積極圍繞電子、機械、紡織等新型產業上項目,目前已初步打開局面,斗信電子有限公司、宏達紡織有限公司、東平湖渡假山莊、曉塬水泥廠、東平金谷服裝輔料廠以及四個機械配件加工項目相繼落戶該鎮。城鎮開發以休閒小城市的性質定位,建設周邊城市旅遊渡假中心。旅遊業作為我鎮的朝陽產業,在臘山、東平湖區已具雛型,開發出近百個旅遊景點和娛樂場所,建設了6華里的“水滸風情一條街”。220國道縱貫全境,鎮村公路形成網路,實現了村村通、路路通。電力設施完善,通信手段先進,社會事業發展迅速。曾獲全國億萬農民健身活動先進鎮、山東省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鎮、山東省村鎮建設先進鎮、泰安市個體私營經濟專業強鎮等榮譽稱號。

城鎮建設

與山東省城鄉規劃設計院共同編制完成了新一輪城鎮總體規劃。新規劃結合東平湖區規劃、臘山風景區規劃、南水北調工程規劃等,以東平湖重要的旅遊、商貿、生態、休閒、娛樂小城市為基本定位,最終形成具有吸引力和輻射力風景旅遊小城市。村莊建設規劃完成40個(全鎮44個行政村),編制率達90%,鎮城區詳細規劃編制率90%以上。

城鎮區新增建築面積60307.94平方米;投入近40萬元新增綠地面積9900平方米,投入近60萬元新增高標準路燈210盞;投入400餘萬元新增道路硬化面積73235平方米;投入20餘萬元新增高標準垃圾箱100個。強化領導,實行綜合整治。1、成立了銀山鎮環境綜合整治與開發建設總指揮部。由黨委書記任總指揮,鎮長任常務副指揮,總指揮部下設五個分指揮部,即:220國道城區段綜合整治分指揮部;銀牛路綜合整治開發分指揮部;府前街、文化路綜合整治開發分指揮部;老工廠開發建設分指揮部;鄉村環境綜合整治分指揮部。分別由黨委、政府主要領導擔任分指揮長,各有關部門的主要負責同志為成員。成立了兩支管理隊伍。即銀山鎮市容市政監察中隊(5人),銀山鎮環境衛生保潔隊(14人),簽訂了契約,落實了責任。對鎮城區主要街道兩側個體工商經營業戶實行了“門前五包”責任制。下大力氣狠抓了環境治理,共清理拆除鎮城區違規違章建築170餘戶,拆除面積4500餘平方米。

地方小吃

銀山鎮清燉甲魚湯
燉甲魚湯

東平縣民間有“鯉魚吃肉,王八喝湯”的說法,意思是吃鯉魚目的在食其肉,而吃甲魚(俗名“王八”)目的則在於喝湯,因為甲魚營養全面,最適宜於做湯喝,這樣更能起到大補的作用,所以甲魚的一般吃法是做湯。

甲魚湯的基本做法是,取湖產活甲魚1隻(約1公斤左右)。取生雞半隻(約200克)蔥、姜、蒜片各少許作為配料。準備清湯50克,料酒10克,精鹽3克,味素2克,花生油30克,香油5克,八角2粒,作為調料。將活甲魚剁頭,控淨血,洗淨後放入沸水中稍燙撈出,刮淨黑皮,再放入沸水煮約5分鐘撈出,揭開硬蓋,取出五臟,剁去爪尖,將甲魚、雞剁成方塊,用沸水氽過。颳去硬蓋上的髒物薄皮。勺內放入花生油,用旺火燒熱,下入蔥、姜、蒜片、八角熗鍋,出香味後烹入清湯、料酒,下甲魚、雞塊,燒沸去浮沫,改用中火燒約45分鐘,至甲魚、雞塊熟爛,湯呈乳白色時,移至旺火,放入精鹽、味素、香油,調好口味即成。

銀山鎮鯰魚湯
鯰魚湯

東平湖產的野生鯰魚,營養十分豐富,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鯰魚湯逐漸走上餐桌,並且成為一道風味獨具、倍受消費者喜愛的新興名吃。
其製作方法是:
1、以鯰魚為主料,色拉油、蔥、姜、花椒、精鹽、醬油、醋、香油等為調料。
2、將約500克活鯰魚剖肚、去雜、洗淨。
3、鍋置火上,倒入花生油燒熱,煸炒蔥段、薑片、精鹽,然後加清水2000克,花椒,將鯰魚放入鍋內文火慢燉,使魚體內營養成份充分溶入水中。
4、水沸時,放入醬油、菠菜葉、味素、香油等調料,盛入碗中即是。

特點:味道鮮美,營養豐富。

農業發展

銀山鎮銀山鎮
銀興恆溫庫

銀興恆溫庫始建於2004年,位於銀山城鎮開發區,緊靠220國道,東領臘山林場,占地面積10畝,擁有4座恆溫庫,年儲存量蒜苔可達4800噸。大蒜頭可達5600噸,年實現銷售收入4160萬元,稅金48萬元。
該項目是由東茂王村王家部聯合3家經營大戶共同興建的股份合作制企業。項目分二期投資,第一期投入資金600萬元,第二次投入資金240萬元,共投入固定資金840萬元,周轉資金400萬元,該項目實施後,採取“龍頭+農戶”的模式。東茂王、西茂王、孫皋、賀莊等10個村1000餘農戶鑒訂大蒜購銷、大蒜代儲業務,輻射大蒜種植面積1萬餘畝。有效地拉動了該鎮大蒜產業化的發展,為了大蒜產業生產的壯大,同時也為了銀興恆溫庫有充足的貸源,不失時機的成立“銀山鎮大蒜產業協會”。在銀興恆源庫這一龍頭企業的帶動下,下設財務科、銷售科、技術科。有效的指導了大蒜的生產。同時使大蒜這一產品銷往北京、上海、南京、新疆、東北三省,遠銷日本、韓國等地,促進了該鎮大蒜產業化的進程。該項目是在該鎮山石資源枯竭,迫切需要轉型進興建農業企業龍頭項目。屬於鎮政府重點培植的新型加工項目。它的建設有力地推動了銀山鎮產業的轉型,帶動了我鎮大蒜產業化的發展增加了農產品的附加值。該企業採取“農戶+企業”的模式,增加了農產品的附加值,使農戶和企業實現了雙贏有效的促進了農業增收、農民增收、財政增收。該項目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難:一是周轉資金困難,尚缺資金400萬元。二是負債較重。目前有銀行貸款600萬元。三是缺少高層的管理人才和技術人才。四是銷售渠道方面,急需進一步擴大產品的銷售市場

工業發展

銀山鎮銀山鎮
上世紀80年代,銀山鎮從耿山口村村民建起第一家股份制石灰廠起,以山石開發為主的建材加工業就如滾雪球般不斷發展壯大,到90年代中期,就形成了相對完善的主導產業體系,全鎮共發展石灰、石子、灰粉等建材企業150餘家,產值超過2億元,並帶動運輸、維修、餐飲等相關行業的蓬勃發展,使圍繞建材這一主導產業搞創收的民眾達到全鎮總人口的1/2,農民人均純收入也有了較大幅度增長。但是,隨著前銀山、後銀山、馬山頭、耿山口4個建材專業村的山體即將開盡,資源日趨枯竭的現實開始凸顯。對此,一些山石開發業戶採取轉移戰場的方式,避開資源尷尬和矛盾,在孫皋、賀莊、舊縣一帶重操舊業,繼續開辦石灰、石子、灰粉廠。耿山口村甚至還採取搬遷的方式,將居住在山腳的村民搬遷至新村,騰出地方建立建材工業開發區,但這只不過換了個角度,資源型經濟的性質得不到改變,帶來的效益也僅是曇花一現。同時,山石開發中的安全隱患是最大困擾,民眾在早期開發時圖方便,沿山角就近取石,逐步推進,致使山體越開越陡,形成峭壁,且爆破方式原始,是擴弧爆破,炮手稍有疏忽,就會造成生命危險。在這樣一種雙重壓力下,銀山鎮黨委政府意識到,對傳統建材主導產業如一味聽之任之,經濟發展勢必走入無源之水的死胡同,必須發揮政府的導向功能,力挽狂瀾,將民眾依賴山石開發的慣性扭轉過來,化為發展新型產業項目的動力,儘快培植起極具生機和活力的新型主導產業。

引導過程中,鎮裡鼓勵民眾整合資源,搞股份合作,小錢聚大錢、辦大事。在股份合作的方式上,他們做了大膽嘗試。以往股份合作無非是資金和場地的入股,而現在,他們看到了市場、技術、管理等潛在的效益,也可以作為資本進行合作。棗莊客商周廣科憑著多年在水泥行業發展、積累了豐富市場經驗的優勢,與後銀山村王繼森作管理+資金的合作,投入資金300萬元建成曉塬粉磨項目,使企業縮短了市場適應期,短時間內發揮出良好的經濟效益。

到目前,全鎮共發展新型經濟項目14個,涵蓋紡織、電子、木材加工、機械製造、金屬纖維等領域,總投資達到1.2億元,從業人員超過5000人。全鎮新型產業基本框架已經形成,至於哪種行業最終居於主導地位,則需要時間的進一步檢驗。前銀山村李傳柱投資1500萬元建成銀龍木業有限公司,專門生產加工裝飾板材,年可實現產值3500萬元。北劉村劉景水投資200萬元,興建了黃河金屬纖維有限公司,將不鏽鋼絲拉成比頭髮絲細的纖維,適應於多種不鏽鋼製品的編織,市場前景十分廣闊。

風景名勝

豐富的旅遊資源,眾多的名勝古蹟,銀山處於水泊梁山、黃河、東平湖、臘山、棘梁山、程咬金祠、馬跑泉、李密窩、白佛山等著名景點的核心部,是全小“水滸風情一條線”和國內外著名的“一山一水一聖人”旅遊圈中的核心景區,旅遊資源在全國全省舉足輕重。
臘山國家森林公園
臘山位於東平湖西岸、220國道旁,內有臘山、六工山、崑山、金山四個景區,南北長30華里。有大小山峰72座,依山傍水,山清水秀,石險、洞幽、樹奇,綠蔭掩映,秀麗多姿,共有大小景點50餘處,其中最著名的有“三清宮”、“老虎洞”、“馬跑泉”、“泰山行宮”、“玉皇殿”、“瞰湖廳”,各景點都有一定的歷史出處或美麗的傳說。臘山山連著水,水連著山,古蹟處處,勝景重重;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交相輝映。臘山被譽為“小岱峰”或“小泰山”,其景色以奇、險、幽著稱,可者松,險者石,幽青雲。三者相得益彰。尤其稱絕的是奇松怪柏,滿山險石兀立,松柏交錯,長勢奇特,有的倒掛懸崖峭壁之上,有的數柏踵頂相接,“柏上柏”、“柏內柏”、“龍吐柏”尤為奇觀。臘山古代建築依山勢而建,懸崖族擁,翠柏虛掩,古往今來,眾多文人墨客游臘山曾留下了許多詩文石刻,其中漢代麒麟送子圖浮雕石刻,乃為國寶,舉世罕見。臘山自然風光優美,人文景觀豐富,遊客到此觀光,從瞰湖廳放眼望去,煙波浩渺的東平湖盡收眼底。
湖心島:湖心島,即聚義島.又名無影山,位於東平湖中心,這裡曾是水滸七雄聚義的地方,有晁蓋墓。島之周邊水連藍天,山接白雲,若值秋夜,皎月如鏡,細浪耀金,漁火閃爍,遠山如黛,聽魚嬉水波,輕濤拍岸,婉若世外桃源,唐代詩人東平郡太守蘇源明遊覽後,讚美道:“小洞庭兮牽方舟,風裊裊兮離平流;牽方舟兮小洞庭,雲微微兮連絕徑”。島上藏梅寺隱約可見,觀音菩薩端坐其中,普渡眾生。北宋年間,戰火連綿、水患不絕,只有此島居民安享太平,時至今日,島上佛音裊裊,香火繚繞,南北香客,紛至沓來,遊仙境求佛緣,悠悠古今情,都在一覽中。
馬跑泉:位於山沃村,相傳周穆王狩獵至此,為寇所困,苦無水,馬跑地得泉,故名。
古建築構架
東平銀山碑刻

歷史文化

臘山的來歷

臘山原名叫拉山。相傳,在很久以前,一頭神牛不知受那位神仙的旨意,拉著一座山,去填海造田。走啊走啊,當來到東平湖西畔的時候,這頭神牛或許因為浩淼無邊的東平湖就是大海,也或許看上了這塊風水寶地,就停在這裡休息。一覺醒來天已五更,轉身向後看去,見拉著的山重如泰山,怎有神力能拉得動,驚嘆之餘,就臥在這裡,在也沒動。牛形成臥牛山,拉著的山就起名叫拉山。後由於八仙過海曾在此休憩,碧霞元君在此建行宮,又名為聚仙山。到了元代,由於邱處機在此修行,使拉山成為重要道教勝地,邱處機率眾弟子,在臘月舉行封禪祭祀,慶典的時候,就把拉山改名為臘山。以示傳後弟子,每到臘月不要忘了舉行封禪祭祀這個大禮慶典。到了康熙五十年,由於臘山自然、人文景觀天開神秀,又以奇、險、幽著稱於世,所以又被清皇帝命名為“小岱峰”。也就是臘山能與泰山相媲美,臘山“小岱峰”的譽名也由此得來。
臘山的歷史傳說
“花和尚”魯智深
歷史上,周穆王曾來此狩獵,隋代瓦崗軍首領李密曾在此留駐,唐朝藥王孫思邈曾在此採藥行醫,道教全真龍門派始祖邱處機在此修行。這裡又是程咬金、阮氏三雄的故鄉,晁蓋、吳用等初上梁山的起義根據地,水泊梁山的北路門戶,自唐宋以來,臘山廟會延續至今。
老虎洞的傳說
老虎洞,是臘山國家森林公園的一大景觀,北宋年間阮小二、阮小五、阮小七三兄弟因怒打漁霸被官府緝拿,藉助老虎之威,在洞中躲過了性命,後成為“水滸”108將之水軍首領。如今遊人為追溯英雄的足跡,都要鑽入洞中神遊一番。且被牆壁上阮氏三雄的浮雕象和栩栩如生的石刻臥虎所吸引,讚美之餘,不盡要問,真的老虎那裡去了呢?這裡面有一個美麗的傳說:
相傳,臘山腳下的一戶農夫餵養的母牛生了頭小牛,這頭初生之犢,在山上啃草時被老虎發現。老虎看到小牛並不怕它,便上前問道:“我是獸中之王,你為什麼不怕我?”小牛昂起頭說道:“常言力大如牛,你有什麼可怕的”。老虎氣急敗壞地欲吃掉它不僅勝之不武,還填不飽肚子,於是就放小牛離去。
一年之後,小牛長成了大氂牛,老虎想吃它時反而沒那么容易了,於是他們每天傍晚相鬥,只斗到天黑才各自收兵。農夫發現小牛天天都很晚回家,每次回家都是滿身大汗,有時身上還帶點傷痕。便產生了懷疑,這天他偷偷的跟著小牛上山,到太陽快落山的時候,發現老虎從洞出,在山溝里和小牛展開了殊死搏鬥。
一場虎牛之戰,使農夫心驚膽顫,也使他計上心來。第二天,他在小牛身上,綁上兩把尖刀,當小牛在和老虎搏鬥時,很容易地刺死了老虎。誰知,這這個老虎洞裡,還有一隻老虎,他們原來是一對的,這隻老虎看到同伴喪身於虎牛大戰,雖悲憤也不禁有些懼怕,因此,帶著悲傷,帶著對人類的嫉恨在一個漆黑的夜裡,它離開了居住多年的石洞,逃往離此三十里之外的景陽崗,在那裡大發獸行,吃食過往行人,後被武松打死。
魯智深除暴安良
由臘山北行,有座松柏蒼翠,古剎生輝的六工山,是水泊梁山的北部關口,這裡有座巍峨的寺廟,名曰建福寺。這建福寺有個法號圓通的和尚,收徒百餘人,氣功法術高超,各個刀槍不入,在方圓百里作惡多端,危害百姓生活。花和尚魯智深聽說後,便拖著禪杖敲開了寺門。言道“裡面的禿驢都給我滾出來,洒家一個人讓你一群。咱有言在先,誰身上見了血,就得跪倒拜師。”圓通和尚嘴裡應著:“心想憑我師徒刀槍不入的本領,豈能怕你?”便喝令徒兒們向魯智深一起撲來,好個花和尚,一條禪杖舞得水泄不通,誰也前進不得,打著打著,他大喊一聲“看”飛杖向一個小和尚的肚子戳去,那個小和尚早被這打雷般的吼聲嚇愣,哪還顧得運氣,只見肌皮劃破一道口子,頓時鮮血迸濺,圓通見狀,立即率眾普通跪倒在地,連聲說:“願聽師傅調遣!”從此,便跟著魯智深,為水泊梁山把守北大門。
東平才子劉工灌巧對妙聯
農民起義選臘山為根據地與官軍抗衡,看中的是這塊風水寶地,道教、佛教稀罕這塊風水寶地,連文人墨客也被這片風光寶地所吸引。他們會聚臘山,填詞賦詩、探討學問,至今多有詩詞賦記載於碑碣,流傳於民間。最有代表性的是清代東平洲大才子劉工灌,他在磨香寺率眾講學期間,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作他不僅學問高深,而且子弟眾多,特別是他在江南為官時的佳聯妙句曾經震驚當時的文壇,故事的原委是這樣的:劉工灌初入江南,當地才子想試試他的才學,也顯示江南才子的才情,出聯請劉工灌應對。一才子出上聯:坐南朝北吃西瓜往東放,劉工灌順口應對:自上而下看左傳書往右翻。另一才子在驚嘆之餘,也出一上聯:春前有雨花開早,劉工灌不假思索當即應對:秋後無雙落葉遲。江南才子雖然拍手稱絕,但仍不甘拜下風,又出了:江南多山、多水、多才子,劉工灌稍加思索,便對出了:江北一山,一水,一聖人的妙句,使江南才子無不嘆服。
丘處機的傳說
丘處機出生於陝西門洞,家境貧寒,在渭河邊靠背人過河為生,達數年之久。在此之間,腳上腿上被水泡的儘是惡瘡膿泡,老人、小孩、貧窮人過河從不收銀。但對其它過往行人,也只求填飽肚子,從不多收銀兩,世間過往行人無不為邱處機的善行所感動,讚嘆不已。同時這件事也感動了天帝,有一天,太白金星變成一個差人模樣一手拿刀,一手提著個紅包裹來到河邊。丘處機把他背過河後,差人卻將紅包裹往地上一扔,惡言惡語的說:“刁民你看,剛才過河的時候,明明是兩個人頭,為什麼只剩一個,快回去把那個給我摸回來,否則,將你的頭割下去交差”。丘處機想到水流湍急,人頭定會被水沖走,於是答到:“為了差官大人交差領賞,請將我的人頭割下交差就是”。話音剛落,就看到差人立刻變成真模樣,囑託了幾句,將一卷書塞於邱處機懷內,然後化作一縷青雲而去。此後,丘處機根據神人點化苦思經書,走上了修道之路,拜王重陽為師,後成為全真教龍門派的始祖。
飲龍泉的傳說
飲龍泉位於青龍觀景區,在馬跑泉旁。傳說道教鼻祖老子出生後,有九條龍從神泉吸水,噴灑其身,然後入瑤池,老子經神水一洗,立即就會行走,走了幾步生出九朵蓮花,變成了崑山北面的九頂蓮花山。飲龍泉水脈甚旺,瀑流如雷,遊人走進月岩寺門,則水聲如隆隆春雷,山鳴谷應盪松柏,近看山泉,只見懸崖峭壁上煙霧升騰,銀花四射,一片雪白,乘稱作“月岩瀑雪”為臘山佳景。
玉露井的傳說
位於祥龍觀三清宮南,與龍王閣相依,井深數十米,涓涓含脈,湛湛清波。涓涓含脈通龍宮終年不絕,湛湛清波映日月甘美清冽。可謂“登岱峰,游臘山,品玉露成半仙”。相傳在此修道的鄒龍江,曾化緣長江以南,將化緣的銀兩購置木頭,投入長江,然後從玉露井冒出,用於修設道觀。這一美妙的傳說至今傳聞不暇。由於這種神奇傳說,來遊覽的客人,無不品嘗這玉露井水的神奇風味,狂飲一番,以示玉露潤身,保健清爽之意。也正因為這玉露井水的神奇,使得在此修行的邱處機成為全真教龍門派的始祖,鄒龍江、楊清榮在此修道成仙。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