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山市第一中學

乳山市第一中學

山東省乳山市第一中學創建於1950年,坐落於風光秀麗的海濱城市—乳山。經過50多年的風雨滄桑,現在已發展成為一所占地面積10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綠化面積5.6萬平方米的省級規範化學校。學校現有55個教學班,在校生3200多人,教職工299人,其中專任教師218名,高級教師84名,國家級優秀教師5名,省級優秀教師7名,地市級優秀教師11名。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乳山市第一中學乳山市第一中學

乳山市第一中學坐落在乳山市駐地文化區,是一所美麗的花園式學校。創建於1950年秋,原名東海中學乳山分班,校址在夏村鎮東家村。同年11月遷至大孤山鎮河東村,更名為文登師範乳山分班。翌年8月又改名為山東省乳山中學,屬省立中學。1952年秋,因班次增多,校舍不敷使用,乃遷至滕甲莊村。1954年春,上級批准在現今校址建校。1956年秋始招收高中班,學校定名為山東省乳山第一中學,1958年冬,乳山縣撤銷建制,劃歸海陽,學校亦更名為山東省海陽第十二中學。1962年1月,乳山縣恢復建制,學校又恢復原名。文革期間“教育改革”,乳山一中遂於1968年改名為乳山“五·七”學校,1975年又改名為乳山“五·七”大學,文革後恢復高考,1978年恢復為乳山縣第一中學。1994年乳山縣撤縣改市,更名為乳山市第一中學。經過50多年的風雨滄桑,乳山一中已發展成為一所占地面積10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綠化面積5.6萬平方米的省級規範化學校。

辦學規模

學校現有51個教學班,在校生3300多人。學校領導班成員9人,教職工280多人,其中專任教師181名,高級教師98名,國家級優秀教師5名,省級優秀教師7名,地市級優秀教師11名。 

多年來,我校堅持高起點辦學,不斷提高教育現代化水平,辦學條件實現了跳躍式發展。學校擁有高於國家一類標準配置的理化生實驗室8個;擁有地面衛星接收站1座,能收視和錄製7套教育節目;擁有播控中心和雙控閉路電視系統、網路中心和校園網、有線廣播系統、多媒體教室、微機室、語音室、電子備課室;擁有藏書達6萬多冊的圖書室和閱覽室。今年學校又投資200萬遠裝配了一座占地2400平方米具有紙質閱覽和電子閱覽雙重功能的圖書閱覽大廳,其中的8間網咖式電子閱覽室裝備了128台微機。這座大廳可容納380人同時閱讀。此外,每個教研組都配備了高檔微機,每個班級都配備了34英寸彩電。

學校堅持“科研興校,科研興教”的辦學理念,自98年以來,教師先後發表國家級論文160多篇,省級論文320多篇,地市級論文500餘篇。有6位教師的公開課被評為省級優質課,4位教師的多媒體課件獲省級一等獎。學校先後承擔了“中學化學教學培養學生學習能力的研究”、 “心理健康教育與學校德育”和“關於運用體育教學預防和矯正高中學生對學習焦慮的研究”3個省級教研課題。學校先後被定為“山東省教育科研‘十五’規劃重大課題研究性學習理論與實踐研究重點實驗基地”和“山東省教育廳重大課題心理教育實驗與研究重點研究基地”

學校成就

自98以來,學校高考升學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2004年高考我校本科上線771人,重點上線448人,本科上線率、重點本科上線率連續十二年居威海市24所高中的榜首。據不完全統計,98年來共有7000多名學生被大專以上院校錄取,其中62人考入清華和北大,24名學生獲山東省高考總分或單科狀元,500多名學生在各級各類競賽中獲獎,學校的素質教育工作經驗先後被《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大眾日報》、《求是》、《中國教育論壇》、《山東電視台》等多家媒體報導。

學校榮譽

多年來,學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得到了上級領導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認可。學校先後被評為“山東省教育先進集體”、“山東省未來建設實踐教育活動先進單位”、“山東省規範化學校”、、“山東省多媒體教學先進學校”“山東省科普示範學校”“山東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山東省優秀團校” 、“山東省青少年工作先進單位” “山東省德育工作先進集體” “山東省師德建設先進集體”等。學校普法工作經驗還作為典型在全省依法治校經驗交流會上做了匯報。

發展史

乳山一中1950年9月7日創建於夏村鎮東家村,曾歷經三次遷校,建校之年的11月份遷至河東村,1952年遷至騰甲莊村,1954年遷今校址。初創時僅有5名教師,招收106名學生,編為兩個教學班。經過58年的發展,如今在校學生3300餘人,61個教學班,擁有教職工300餘人。58年間共為社會培養畢業生二萬三千餘人,被高校錄取的大學生一萬零五百人。它的由小到大、由落後到先進的歷程,特別是改革開放三十年的矚目成績可說是乳山教育的縮影。

1978年前的教學方式是大辦工廠(場)的開門辦學,學生按毛澤東的指示“學生也是這樣,以學為主,兼學別樣,即不但學文,也要學工、學農、學軍,也要批判資產階級,其實主學是參加工廠、農場的勞動,(乳山一中在馬草里辦起了擁有200餘畝耕地的農場和飼養場,在學校興辦以木螺絲為主的工廠),學文被擠到極次要的位置。1978年經過對“四人幫的批判,學校轉向以教學為主的航道,學生以學習文化科學知識為主,重在培養四化所需的合格人才。文革前乳山一中共向高校輸送大學生400人,而改革開放開放的三十年共向高校輸送一萬零一百人,是前27年的25倍。

建校伊始直至文革期間,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一貫以階級鬥爭為綱,毛澤東著作是學習的主要內容,這種單一化的教育嚴重地禁錮學生的思想。改革開放後,不再以階級鬥爭為綱,進行多元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將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勵志、法制及感恩教育等融為一體,全方位塑造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飽滿人格的四有人才。

1978年前,課堂教學一直沿用滿堂灌的教學方法,嚴重挫傷學生的主動性、創造性。恢復高考後,為快出人才、多出人才,學校領導與教師大力探索教學新途徑。十年磨一劍,上世紀九十年代終於總結出針對目標診斷補償、投放目標指導自學、依據目標啟發點撥、緊扣目標反饋練習、圍繞目標矯正補救等為主要內容的六步教學法,大幅度地提高了課堂教學效果。本世紀初學校又率先改革課堂教學,探索研究出集體備課的備課方式。集體備課突破了以“自我”為中心的授課方式,發揮集體智慧,共同探討教學方法,使每一節課都成為精細的“藝術品”。集體備課,使學校的課堂教學有了質得飛躍,這一嶄新的教學方式迅速在全市進行了推行。

上世紀五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無論在東家村、河東村、滕甲莊村及現校址,校舍一律是低矮、採光不標準的平房。從1990年開始,僅用五年時間,校園內平房一律拆除,代之而起的是寬敞、明亮、裝有有線電視、配備多媒體等先進設備的教學樓。2003年學校對實驗室進行改造,建成8個超國家一類標準的理化生實驗室,改變了過去實驗教學學生只能死記硬背的狀況。

上世紀九十年代前,學生一日三次用木盒領飯、水桶盛菜,在室外就餐,其主食為地瓜乾、窩窩頭,菜是蘿蔔湯、白菜湯與鹹菜,糧從家中帶,每日菜金一角錢。1990年學校建起一座可容若干名學生同時就餐的餐廳,從而結束了室外就餐的不文明、不衛生的歷史。現在的學生一月消費不足200元,便可在餐廳內享受花樣繁多、做工精美的自助餐。

2002年,學校建起體育館後,結束了颳風下雨學生不能進行體育活動的歷史。

山東省乳山市第一中學,位於素有“金嶺銀灘”之稱的乳山市市區,其前身是成立於1950年的東海中學乳山分班,原址在乳山市夏村鎮東家村。此後校址屢次遷移,校名也幾經更改。1954年春,經上級批准在現址建校。1994年伴隨著乳山撤縣設市,定名為乳山市第一中學。在50多年的風雨跋涉中,經過幾代教育人的薪火相傳,乳山一中由小到大,由弱到強,已發展成為一所占地面積8萬多平方米,建築面積5萬多平方米,綠化面積5.6萬平方米的省級規範化學校。

學校現有61個教學班,在校生3300多人。教職工320多人,其中專任教師163名,全國優秀教師5名,山東省優秀教師7名,山東省創新教師1名,威海市優秀教師、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11名,是一支愛崗敬業、學識淵博、治學嚴謹的教師隊伍。

辦學理念

乳山一中校領導共有9名成員,是一支政治素質過硬、業務能力突出、年富力強的幹部隊伍,他們始終堅持“為人民辦教育、辦一流教育”的宗旨,立足於教育發展和社會變革的現實,不斷開拓創新,銳意進取,積極探索新形勢下提高教育質量的有效方法,明確了“面向未來、服務社會、科研興校、素質育人”的辦學理念。

堅持依法治校,以德治校,創建一流名校

教育的真諦是陶冶人性,塑造健康飽滿的人格,引導學生培養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學校堅持以法制教育為主線,把道德教育作為實施全面素質教育的靈魂,把培養德才兼備的合格人才作為辦學方向。近年來,學校把法制教育虛工實做,真抓實幹,建立了校長→級部主任→班主任→學生幹部“四位一體”的校內管理網路和學校→家庭→社會三位一體的校外管理網路,建立健全了安全文明創建機制、管理約束機制、督導評估機構,完善了《學生日常管理規定》、 《學生思想道德考核評估制度》等管理規範條例。另外,學校經常組織學生觀看交通法規和掃黃禁毒圖片,利用反面教材,引導學生自覺遵紀守法。

堅持學生德育工作,有計畫有步驟地實施德育工作三部曲,即創建以校園文化為中心的德育環境,規範以建章立制為重點的德育管理機制,確立以培養新時期需要人才為目標的德育標準。突出思想道德、紀律法制、心理健康三大主題,依託環境建設、活動開展、課堂滲透三大載體,拓展團校、班校會、政治課三大渠道的德育教育體系,多途徑、全方位、系統性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使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得以養成,優良的道德品質得以塑造,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得以確立。

學校以法制教育為主線的立體教育網路結出了豐碩的果實,學校先後被評為山東省教育工作先進集體、山東省青少年工作先進單位、山東省最佳團校、山東省中國小德育工作先進集體、山東省師德建設十佳集體、山東省依法治校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學校的普法工作經驗和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經驗在全省進行了交流。

強化隊伍建設,增強學校發展動力。為

建設一支素質過關、作風過硬、能力過硬的師資隊伍,為學校的持續穩定發展提供強勁的動力,近年來,我校在師資建設方面突出了師德教育、業務培訓和人文關懷三個著力點。一是加強師德教育,開展了以“愛心、敬業、創新”為主題的師德教育活動,舉行了“師德公開承諾簽字儀式”,每學期開展一次民主評教活動,強化教師的敬業、自律意識;推行“教師全員參與班會”制度,營造了全員育人的德育新格局,促上了師德水平。二是強化師資培訓,主要突出了三個方面:通過舉辦專題講座、選派骨幹教師參加上級培訓、聘請教研員來校視導、與市內其他學校聯合教研、到省內外聯誼學校考察學習等形式,對教師進行全員培訓;落實青年教師崗前培訓制度、新老教師結對子幫扶制度、青年教師“三課”制度(過關課、優質課、推門聽課),開展青年教師基本功大比武活動,強化青年教師培訓;每學期舉辦一次班主任論壇,建立首席班主任制度,定期召開首席班主任例會,突出班主任隊伍培訓。三是突出對教師的人文關懷,創試了教師每天一小時健身制度,給外籍教師家庭寄發賀年卡和慰問信,改善了單職工宿舍樓的居住條件,增強教師的職業幸福感,激發教師的敬業、奉獻精神。一年來,我校的師資隊伍建設成績顯著,湧現出山東省優秀教育工作者、山東省十大創新教師、山東省教學能手、威海市優秀教師、威海市女職工建功立業標兵、乳山市十大傑出青年各1人,威海市新課程改革先進人物、乳山市十佳教師各3人。

創新教育教學研究,推動學校內涵發展

自新課程改革以來,我校加大了推進教育創新的力度,在教學工作方面,主要強抓了三方面研究,一是課堂教學研究,創造性地提出了課堂教學“四項基本原則”,即講練對半原則、三講三不講原則、自主探究原則和“兩個五分鐘”原則,構建生本化課堂教學模式,培養學生的探究意識和能力;推行分層教學,通過教學方法分層化、教學目標分層化、作業和測試分層化,引領學生的自主發展和個性發展。二是校本教學研究,強化周備課與日研討相結合的集體教研製度,突出個人二次備課,提高學案質量;紮實開展行動研究,通過撰寫教學反思、教育敘事和課堂實錄,引導教師進行個人反思;建立周公開課制度和示範課制度,把個人反思發展為同行借鑑反思;完善網上資源庫建設,提高資源利用率和效果。一年中,全校教師有10多篇論文、教育敘事等研究成果在市地級以上刊物上發表或獲威海市以上獎勵。三是課題研究。提倡每位教師參與一項課題研究,並聘請高校專家來校進行現場指導。2006年,我校的研究課題《學校德育與創新教育相結合的研究》被評為全國“十五”優秀教研成果二等獎;積極參與威海市重點課題“有效課堂教學”和“實踐與創新”的研究,申報的《合作學習中組織行為的研究》等三項子課題被確立為威海市重點課題;山東省“十五”規劃重點課題《概念規律教學中教學行為轉變的研究》、《中學生物教師課堂語言評價的研究》通過省級鑑定,威海市規劃課題《基於新課程標準下的信息技術的教與學》也即將結題,以該課題研究為依託的信息技術教學網站受到專家的好評。

落實素質教育,引領學生“做人”、“成才”

全省素質教育工作會議以後,我們抱著“完全擁護,積極回響,堅決執行”的態度,採取積極措施,全面貫徹《山東省普通中國小管理基本規範》。一是抓好“40條”的落實,做到七個“規範”:規範課程設定,按《普通高中課程方案》開全課程,開足課時;規範作息時間,學生早晨6:30起床,晚上9:45熄燈,每天集中學習時間不超過8小時,杜絕加班加點;規範自習管理,學生完全自主學習,不許教師進教室講課、輔導;規範作業設定,實行作業級部主任審查簽字制度,每天作業總量不超過2小時;規範考試評價,考試成績評價採用等級制,嚴禁以任何形式公布學生分數、給學生排名;規範雙休日管理,雙休日期間,不強迫學生回家或在校,不安排統一作息和統一活動;規範大課間,保障學生每天有不少於1小時的體育活動時間。二是拓寬思路,創造條件,引領學生自主發展:休息日開放體育館、圖書館等教學資源,舉辦作文大獎賽和迎新春書畫展,開展研究性課題實踐活動,為學生自主活動、展示特長、發展能力搭建平台;舉辦學法指導講座,學生自發組織學法交流活動,出台了《關於強化自主學習能力和合作學習能力的指導意見》,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成立學生自主管理委員會,創試值日班長負責制,引導學生開展小組自主活動,培養學生的自我管理能力;開展感恩教育、節能減排月活動、“心繫奧運”演講比賽、向災區人民獻愛心等主題活動,對學生進行傳統美德教育和公民素養教育,教學生做人、成才。

堅持現代化辦學

現代社會,科學技術高速發展,科技成果迅速進入教育領域,現代教育技術以其強勁的勢頭成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制高點和突破口,現代傳播技術和多媒體技術在教育教學中的套用已從根本上引起教學形式、教學手段、教育方法及教育思想的轉變。

在現代化建設上,學校以超前的意識和高起點的建設,在硬體設施上一步到位。現在學校擁有地面衛星接收站1座,能收視和錄製7套教育節目,擁有播控中心、雙向控制閉路電視系統、有線廣播系統和電子監控系統及校園計算機網路、多媒體教室、微機室語音室、電子備課室,學校還為每個班級配備了彩電,為每個教研組配備了高檔微機,這些現代化教學設施為教師的教育教學、教育科研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培養提供了一流的教育裝備。學校還把現代化教育技術作為教育改革和發展的動力,進一步加大師資培訓力度,目前,任課教師全部接受計算機教育,以計算機多媒體為核心的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師中已得到普及和利用。自2000年以來,我校有30餘篇論文和課件獲市地以上獎勵,有10餘篇論文和課件獲省級獎勵。

山東省級規範化學校(四)

山東省為提高中國小辦學水平,促進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大力推進素質教育,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開展了省級規範化學校的建設與管理工作。
山東省實驗中學
山東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濟南市歷城區第二中學
膠州市實驗中學
棗莊市第八中學
滕州市第二中學
東營市勝利第二中學
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中學
膠州市第二中學
濟南市回民中學
膠南市第二中學
膠南市第三中學
桓台漁洋中學
沂源縣第二中學
濟南市歷城區第四中學
濟陽縣第一中學
東營市河口區第一中學
青島市城陽區第二中學
東營市勝利第十三中學
煙臺第一中學
中國煙臺赫爾曼格邁納爾中學
濰坊第四中學
諸城市實驗中學
壽光市第一中學
壽光現代中學
高密市第五中學
臨朐實驗中學
濟寧市實驗中學
汶上縣第一中學
鄒城市第二中學
嘉祥縣第一中學
魚台縣第一中學
日照實驗高中
山東省日照第一中學
萊蕪市第十七中學
臨沂第二十四中學
費縣實驗中學
莒南縣第一中學
德州市第一中學
慶雲第一中學
山東省聊城第一中學
聊城第二中學
鄆城第一中學
乳山市第六中學
濟南章丘中學
萊陽市第九中學
海陽市第一中學
濟南市第三中學
山東省青島第六十六中學
濰坊濱海中學
棗莊市第十六中學
禹城市第一中學
嘉祥縣第三中學
東營市墾利縣第一中學
肥城市第一高級中學
莘縣實驗高級中學
惠民縣第一中學
乳山市第一中學
鄄城縣第一中學
膠南市第五中學
萊蕪市萊城區鳳城高級中學
棗莊市第一中學
乳山市金嶺中學
泰安長城中學
青島市城陽區第三中學
山東省日照第四中學
臨朐第一中學
棗莊市第三中學
高密市第二中學
章丘市第五中學
青島市嶗山區第二中學
濟南市第七中學
山東省青州第一中學
昌樂中學
昌樂第二中學
濟寧市第二中學
濟寧學院附屬高級中學
山東省青島第一中學
曲阜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膠州市第三中學
滕州二中新校
鄒城市兗礦第一中學
滕州市第三中學
滕州市第五中學
金鄉縣第一中學
山東省青島第九中學
魚台縣第二中學
泗水縣第一中學
東營市勝利第一中學
山東省新泰市新汶中學
山東省新泰市第二中學
新泰市汶城中學
山東省青島第十六中學
肥城市礦區中學
寧陽縣第二高級中學
山東省青島第十五中學
東營市利津縣第二中學
東營市利津縣第一中學
山東省青島第十七中學
膠南市第八中學
煙臺第三中學
五蓮縣第三中學
莒縣第一中學
日照市嵐山區第一中學
山東省福山第一中學
萊蕪市第五中學
萊陽市第一中學
臨沂第十八中學
山東省長島中學
郯城第二中學
即墨市第一中
臨沭縣第二中學
山東省蓬萊市第一中學
即墨市第二中學
山東省陵縣第一中學
平度市第一中學
淄博市淄川區第一中學
淄博市博山實驗中學
諸城第一中學
臨清市第二中學
濟南市長清區第一中學
東阿縣實驗高中
鄒平縣長山中學
博興縣第二中學
高青縣第一中學
菏澤第一中學
濟南市第九中學
高密市實驗中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