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台漁洋中學

桓台漁洋中學

桓台縣漁洋中學始建於1964年,與桓台縣教師進修學校、桓台縣成人中等專業學校一校三牌。經省教育廳批准、省政府備案,隸屬於桓台縣政府。學校以桓台縣歷史文化名人、清初一代詩宗王漁洋先生命名。桓台縣漁洋中學是經淄博市政府批准,隸屬桓台縣政府的國辦學校;也是縣城中唯一一處國辦高中系石油大學高水平運動員招生定點學校和濟南大學教學實習基地。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桓台漁洋中學桓台漁洋中學

漁洋中學占地59776平方米,建築面積25600平方米,有辦公樓1幢、教學樓2幢、圖書實驗綜合樓1幢、學生宿舍樓3幢、高標準學生餐廳1個並擁有全塑膠環保運動場地,所有功能教室齊備,內配均為國家一類標準,已建成高檔次千兆校園網。

師資力量

學校現有36個高中教學班,3箇中專班,學生2132名;專科、本科、研究生學歷班32個,學員1500餘名。有教職工170名,其中高級教師48名,省市縣優秀教師、教育工作者、學科帶頭人、師德標兵、教學能手60餘名,任課教師大學學歷達100%。是一所高標準、高檔次、高質量、現代化的寄宿制普通高級中學。

現有高中在校生36個班2376人,教職工175人,本科學歷者占95%。自2002年以來,先後到山師大、曲師大、煙師大、聊大及省外名牌師大錄用本科及研究生、高水平教師67名,最佳化了教師隊伍。40餘人次成為省市縣優秀教師、優秀教育工作者、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教壇新秀。

辦學理念

學校以“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宗旨,以德治校與依法治校相結合,以“內抓管理,外樹形象、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為方針,以“讓每一個學生都得到全面發展”為辦學理念,走“發展性教育”之路,認真落實“追求發展、追求卓越”的校訓,形成了“團結勤奮、篤學創新”的校風。探尋“普通教育、藝體教育、高職教育”的最佳結合點,完善了“三線齊抓,多點開花”的辦學特色。學校從2004年開始實施“258”工程,即用兩年時間建成省級規範化學校;用五年時間實現教育質量一流;用八年時間建成齊魯名校。

基礎建設

學校教學區、運動區、生活區界線分明、相對獨立、設施齊全。教學區有教學樓、辦公樓、圖書實驗綜合樓4幢。運動區系全塑膠環保運動場地,足、籃、排球場共6個。生活區有教工宿舍樓3幢,學生公寓樓3幢,學生餐廳、教工餐廳和禮堂。所有功能教室齊備,內配均為國家一類標準。專任教師人手一台奔Ⅳ17英寸液晶顯示屏的微機,網路終端進入教室,高檔次校園網已經建成。學校領導班子團結務實,勇於開拓。

教育教學

在校長帶領下,中層以上領導幹部全部掛靠各級部和各教研室,抓好作風建設和教研教改,依靠集體智慧,切實提高教育教學質量。2004年超額完成縣委縣府下達的高考本科升學任務,獲高考優勝獎,實現了桓台藝體教育的跨越,受到上級部門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2005年藝體高考專業測試又傳捷報,美術專業112人獲得251張本科專業合格證書,音樂專業有12人獲得21張本科專業合格證書,體育專業考生有35人獲得50張本科專業合格證書(劉振——復旦大學,孫劍飛——山東大學,何佳展——北京體育大學)。

目前,全體教職工正以科學的方法、百倍的信心、滿腔的熱情,追求卓越、追求發展,發奮工作,以一流業績接受山東省教育廳的省級規範化普通高中的驗收。齊魯大地又一處高水準省級規範化高中的誕生,為淄博市教育改革事業又添新彩。

特色教學

桓台縣漁洋中學在辦學過程中,積極尋求普教與職教的最佳結合點,試行“三三”制辦學模式,即:1、三項目標,拓寬辦學口徑(普通高校、高等職校、成人高校)。2、三步推進,兩次分流(高二分文理科,高三再分高職)3、三年一貫,發展個性,以學生素質和能力全面發展為最終培養目標,經過實踐,取得了理想的效果。

以“理解教育”為突破口,轉變教學觀念,儘快實現從職教向普教的轉軌,針對部分學生基礎差,底子薄的特點,對學生進行理解教育,提高后進生的學習積極性,採用分層次教學的方法,對不同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目標,使各個方面的學生都能學有所得,面向全體學生,提高了教學水平。

以“愛學生”為主旋律,構建學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模式,在全校教職工中提出了“愛事業、愛崗位、愛學生”的同時,在學生中進行了“自我教育,自主管理”模式的嘗試,讓學校的每個班級,班級的每個學生都參加管理,增強其責任人和集體榮譽感,鍛鍊其工作能力,建立學生“自我教育,自主管理”網路,讓每個學生在實踐中鍛鍊自己的組織能力、管理能力及社會交往等基本能力。

領導機構

劉剛 校長校黨支部書記

高慶勇 副校長

項東升 副校長

孫榮浩副校長

劉希磊校 工會主席

特色教育

桓台漁洋中學桓台漁洋中學

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注重學生個性的培養和發展,是新的時期社會發展對教育的要求。培養合格加特長的學生,培育規範加特色的學校成為學校發展的方向。

一、特色教育要突出學生的主動發展

特色教育的目的旨在使學生在合格發展的基礎上,突出某方面優良獨特的品質,更好地為學生的發展服務,所以特色教育首先要顧及的是以人為本,而絕非是走過場或形式。突出學生的發展就是要適應學生的需要和滿足學生未來發展的需要。我校把學校的特色教育活動作為奠定學生可持續發展的目標來看待。為突出學生的發展,學校把學生獲取知識的能力、占有信息的能力、審美能力、創造美的能力作為突破口,通過學生自主性的動手操作、設計創造的手工和美術相結合的特色打造,有力地補充了學生在學科知識的學習中的被動的接受式的方式,凸現學生的主體性,使學生獲得主動和諧的發展。

二、特色教育要結合套用實踐

強化學生的動手能力的培養,促進學生勞動習慣的養成和勞動技能的提高,進一步培養學生髮現美、感受美、鑑賞美、創造美的能力。通過特色的打造,學生能將手工製作的技能實際套用於生產勞動,家長紛紛反映學生在家積極參與勞動,體貼父母,珍惜勞動成果。與社會和諧的學校特色,從德、智、體、美、勞各個方面取得了實實在在收穫。社會特色為學校特色提供了生存的基礎,學校特色又使社會特色更賦生動性。各種風格迥異的特色活動,使得學校的發展、學生的特長與整個社會和諧統一。

三、特色教育要發揮學校的辦學優勢

充分認識、挖掘本校的辦學優勢是保障學校特色的基礎。首先要考慮學生是否適應,教師專業素質是否達到,教育設施是否跟上。我校從人才資源、物力資源上向特色傾斜,利用教科研活動加強教師的專業理論學習和專業素質的培養。學校不斷完善評價體系,加強科學管理,使特色教育促進了學生與他人合作確定目標並努力完成目標,運用各種策略提高學習水平,運用已有知識、技能分析解決問題,具有初步的探究精神和創新能力。

新世紀的學校必須是共性與個性合理和諧的協調發展。特色教育為學校的發展提供了廣闊的空間,積澱了豐厚的底蘊,而學校在文化氛圍的創設中亦必須突出特色,使之成為在一定區域具有較高知名度,師生都有教高的認識和水平,氛圍濃厚、成績突出的活動,促進學生個性的全面健康發展。

學校其他

漁洋中學通過省級規範化高中驗收

2005年5月25日,漁洋中學內強素質外樹形象大大提高了辦學水平、文化檔次和社會知名度,一舉通過了省級規範化高中的驗收,獲得了省驗收組教育專家的高度評價和社會各界的廣泛讚譽。

漁洋中學高考本科錄取實現翻番

漁洋中學舉全校之力抓高三,校長掛包年級,在2005年高考中本科上線133人,實際錄取78人,比上年本科錄取實現翻番。

山師大研究生班落戶桓台縣教師進修學校

2005年7、8月間,在縣教體局支持下,縣教師進修學校聯合舉辦的中文、英語、數學、政治、教育管理等五個專業研究生課程進修班242人開班上課。

漁洋中學招生新氣象

2005年8月22日漁洋中學05級833名新生開學,並分出文、理科實驗班112人,通過分層次教學、減免學雜費等措施,使優秀學子享受優質教育。

學校榮譽

單位 榮譽稱號 授予機關 授予時間

桓台縣漁洋中學省級規範化學校山東省教育廳2005年5月

台縣漁洋中學東省第一屆大、中學生游泳錦標賽高中組團體總分第二名東省教育廳005年9月

台縣漁洋中學東省第一屆大、中學生游泳錦標賽體育道德風尚獎東省教育廳005年9月

台縣漁洋中學博市文明單位博市委、市府005年12月

山東省級規範化學校(四)

山東省為提高中國小辦學水平,促進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大力推進素質教育,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開展了省級規範化學校的建設與管理工作。
山東省實驗中學
山東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濟南市歷城區第二中學
膠州市實驗中學
棗莊市第八中學
滕州市第二中學
東營市勝利第二中學
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中學
膠州市第二中學
濟南市回民中學
膠南市第二中學
膠南市第三中學
桓台漁洋中學
沂源縣第二中學
濟南市歷城區第四中學
濟陽縣第一中學
東營市河口區第一中學
青島市城陽區第二中學
東營市勝利第十三中學
煙臺第一中學
中國煙臺赫爾曼格邁納爾中學
濰坊第四中學
諸城市實驗中學
壽光市第一中學
壽光現代中學
高密市第五中學
臨朐實驗中學
濟寧市實驗中學
汶上縣第一中學
鄒城市第二中學
嘉祥縣第一中學
魚台縣第一中學
日照實驗高中
山東省日照第一中學
萊蕪市第十七中學
臨沂第二十四中學
費縣實驗中學
莒南縣第一中學
德州市第一中學
慶雲第一中學
山東省聊城第一中學
聊城第二中學
鄆城第一中學
乳山市第六中學
濟南章丘中學
萊陽市第九中學
海陽市第一中學
濟南市第三中學
山東省青島第六十六中學
濰坊濱海中學
棗莊市第十六中學
禹城市第一中學
嘉祥縣第三中學
東營市墾利縣第一中學
肥城市第一高級中學
莘縣實驗高級中學
惠民縣第一中學
乳山市第一中學
鄄城縣第一中學
膠南市第五中學
萊蕪市萊城區鳳城高級中學
棗莊市第一中學
乳山市金嶺中學
泰安長城中學
青島市城陽區第三中學
山東省日照第四中學
臨朐第一中學
棗莊市第三中學
高密市第二中學
章丘市第五中學
青島市嶗山區第二中學
濟南市第七中學
山東省青州第一中學
昌樂中學
昌樂第二中學
濟寧市第二中學
濟寧學院附屬高級中學
山東省青島第一中學
曲阜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膠州市第三中學
滕州二中新校
鄒城市兗礦第一中學
滕州市第三中學
滕州市第五中學
金鄉縣第一中學
山東省青島第九中學
魚台縣第二中學
泗水縣第一中學
東營市勝利第一中學
山東省新泰市新汶中學
山東省新泰市第二中學
新泰市汶城中學
山東省青島第十六中學
肥城市礦區中學
寧陽縣第二高級中學
山東省青島第十五中學
東營市利津縣第二中學
東營市利津縣第一中學
山東省青島第十七中學
膠南市第八中學
煙臺第三中學
五蓮縣第三中學
莒縣第一中學
日照市嵐山區第一中學
山東省福山第一中學
萊蕪市第五中學
萊陽市第一中學
臨沂第十八中學
山東省長島中學
郯城第二中學
即墨市第一中
臨沭縣第二中學
山東省蓬萊市第一中學
即墨市第二中學
山東省陵縣第一中學
平度市第一中學
淄博市淄川區第一中學
淄博市博山實驗中學
諸城第一中學
臨清市第二中學
濟南市長清區第一中學
東阿縣實驗高中
鄒平縣長山中學
博興縣第二中學
高青縣第一中學
菏澤第一中學
濟南市第九中學
高密市實驗中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