莒縣第一中學

莒縣第一中學

莒縣一中是省級規範化學校,堅持“奧賽爭金牌、高考奪名牌、學校創品牌”的宗旨,歷屆高考本科上線率和重點率均居全縣之首。年年有學生考入清華北大。設施齊全,儀器一流,師資雄厚,是學子實現理想的“英才搖籃”。

基本信息

簡介

莒縣第一中學莒縣第一中學

莒縣第一中學始建於1953年,現有98個教學班,在校學生6800餘名,教職工410名,省級規範化學校。校園環境幽雅,布局合理,三季花紅,四季青翠,是學子們求學成材的理想搖籃。學校教學設施齊全,儀器配備一流,師資力量雄厚,現有勞模、特級、高級教師128名,國家、省、市、縣級骨幹教師96名,達到研究生學歷水平的46名,外籍教師2名。

樹立打造一支教育“鐵軍”的目標。針對這一目標,該校推行用人機制“三原則”,即:讓想幹事的人有機會、能幹事的人有崗位、乾成事的人有地位。學校先後實施了四步改革,各層次人員全部競爭上崗。一是強化級部建設,將級部細化,每年級兩個部,所有主任副主任,全部競爭上崗;二是強化學科建設,整合力量,組建學科教研室,跨年級選派教研組長,重新設立教科研中心;三是強化班主任隊伍建設,研究施行了“班主任資格認定製度”,共有169名教師通過培訓考核,最終確定107名獲得班主任任職資格;四是實行任課教師競爭上崗制度,採用級部與教師“雙向選擇”的方式,確定出各年級、各學科的教師人選。同時採取走出去、請進來的方式,邀請了戚業國、於家太、劉光余等三位博士到校舉辦教育講座,並組織全體高三教師到省實驗中學、山師附中進行了為期三天的見習進修,努力促進教師的專業成長,實現教師整體素質的持續提高。

學校歷史

公元1924年,即民國十三年,莒縣知事周仁壽報經省署批准,在莒縣建立了第一所中學,校址選在當時的縣城太平街,稱為“莒縣中學”。第二年七月中旬,章丘籍學者王國欽先生被聘為莒縣中學的第一任校長,下旬莒縣中學招收了第一級學員1個班25名學員,第三年(即1926年,民國十五年)又招收一個國中班,此後就這樣陸續開始每年招生、擴班。

莒縣中學就這樣開始正式紮根於莒州大地,並在多年後成為我們今天的莒縣一中。但在當時的亂世之中,教育事業和知識分子們都處於飄搖不定中,莒縣中學自然也不例外。在此我僅舉幾例,大家恐怕都會從中感受到當時辦學和求學之艱辛。

1928年,莒縣中學校舍被匪軍劉桂堂(就是劉黑七)占據,全校不能開學。

1929年,軍閥混戰,莒縣縣城再一次成為雙方爭奪的要地,莒縣中學再次被迫停課。  

到了1938年2月23日,侵華日軍炮轟莒城,在血戰後最終占領了莒縣縣城,莒縣中學又一次被迫停課。後來戰事打打停停,莒縣中學也跟著飽經了一次又一次的搬遷和停辦,真可謂是苦不堪言。直到新中國成立後,1953年省教育廳復立莒縣中學,正式選定地址在大湖以東、何亭子以南地方興建(這也就是我們今天莒縣一中的位置),並任命劉雲程先生為校長。到1957年7月,由於招賢中學(這就是莒縣二中的前身,呵呵)竣工,莒縣中學更名為“莒縣一中”。後來在文革時期校名又復稱“莒縣中學”,直至1979年5月方正式恢復了“莒縣第一中學”的名稱,直至今天。

學校理念

作為省級規範化學校,我校堅持以“規範加特色、合格加特長”的辦學理念,以學生的健康成長為本、為學生的終生髮展奠基,大力實踐“名校戰略”,努力實現“奧賽爭金牌、高考奪名牌”的奮鬥目標,培養了大批高素質的優秀人才。加強了音體美教學,成立了藝體部,切實加強了文化課和專業課教學,學生參加歷次文藝匯演和體育比賽均獲得突出成績。在山東省中學生運動會上,女籃連續四次獲全省第三名。音體美高考成績斐然。突出了奧賽輔導,成立了數、理、化、生物、信息競賽輔導小組,培養了大批學科尖子和特長人才。近年來,在奧林匹克競賽和省級以上學科競賽中,有90多人次獲國家級獎勵,208人次獲省級獎勵,並多次被授予“山東省奧賽優勝學校”稱號。

學校特色

第一創意:“勵志周”。該校將新學年開學的第一周定為“勵志周”,這在同類學校中算得上是一個新事物。“勵志周”的開展,目的是讓學生從品行、學習、能力和特長四個方面搞好自我規劃與設計。每位學生都要領取一份《莒縣一中學生學年發展規劃書》,認真填寫家長寄語、班主任寄語、導師寄語和我對校長說句話等內容。該校通過調查問卷的形式發現,高中生在日常學習生活中,會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如果這些問題不能得到及時解決,將會影響學生的學習和生活,嚴重的乃至影響終生,僅靠校內兩名專業心理學教師,顯然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對此,該校經過認真研究,通過專業培訓和考試考察,最終選拔出36名既有紮實的心理輔導專業知識技能,又有良好師德修養的教師,組建成一個專業團隊,利用自習、飯空和周末等時間,實行四人一組輪崗值班,為學生提供固定的、持久的心理諮詢服務。截止目前,已接待來訪學生960餘人次。
第二創意:“校博會”。“校博會”是學生才藝技能博覽會,既能進行才藝大展示,又能開展技能大比拼,為豐富學生課餘生活,緩解學習壓力,起到了積極的作用。“校博會”面向全體在校生以班級為單位開展,不限內容,不限方式,學生自搭展台,相互觀摩,相互切磋,共同提高。如火如荼的校內大博覽,也深深地吸引著高考重壓下的高三同學,他們忙裡偷閒,放下學習的重負,踴躍參加到活動中來,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激勵和鼓舞著低年級的同學們。這在往年是不曾有過的活動場景。據悉,該校將會把“校博會”作為一個綜合性的專項教育傳承下來,有計畫地定期舉辦。
第三創意:起草“同學文明公約”。“公約”是由學生會起草並發出的倡議,來自傳統,又寓於新意,如“不玩物不喪志,堅決向手機說不”等。“公約”中的一項重要內容就是面向全體同學開展大簽名活動,人人表決心,處處有文明,熱烈的現場氛圍使“公約”內容深入人心。針對今年剛入學的新生,該校要求每人在填寫一份“體檢通知書”的同時,填寫“莒縣一中承諾書”,認真履行“八項承諾”,包括不帶手機進入校園,不經學校和家長同意不進社會網咖等。“承諾書”實行學生本人和家長“雙簽名”,一式兩份,一份自存,一份上交學校,作為錄取的一項根據。
激勵與嚴厲並舉,體現了教育的人文關懷,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感受到了責任和溫暖,強化了身心素質,鼓舞了理想信念,體現了作為有著悠久歷史文化傳統的莒縣,正煥發著新的教育感受力、運動力和生命力。

規範與創新

創新是一個人、一個學校乃至一個民族前驅的動力來源。同時,規範也是一個人、一所學校乃至一個民族得以正常成長的條件。莒縣一中在創新中不忘規範,在規範中追求創新,對日常工作中的好點子、好經驗、好做法予以及時總結、推行,形成了看得見摸得著的“硬實力”。
創新德育途徑。該校每兩周確立一個德育教育主題,推廣實施主題周教育活動。該活動由學校研究制定實施方案,學生會發起倡議,相關部門廣泛宣傳,各級部、班主任具體抓好落實。活動結束後,進行總結提高,每五到七名同學,自願結成一個“發展成長互助小組”,實施“四個共同”,即:問題共同面對、困難共同克服、榮譽共同分享、責任共同承擔,彼此關愛,共同進步,形成長效機制。
創新教學途徑。探索實施了“日清、周結、月盤點”活動,由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日清”就是由學習小組選出的代表利用自主學習時間,帶領小組成員複習梳理當天學過的重點、難點知識;“周結”就是在老師的指導下,以各科課代表為主題,利用周末時間組織同學對一周來的重點、難點進行回顧總結,並對本班同學做好知識傳達;“月盤點”就是以單元知識為範圍,依據課程標準,科學命題,自主測驗,實現對所學知識的及時複習和強化記憶,確保學習時效。
創新教研途徑。探索實行了“三全聽評課”制度,面向全校開展以“全程錄像、全員聽課、全面評課”為主要內容的教研活動。各教研室隨機抽籤確定上課教師,隨堂錄像,校內專家組測評,測評結果由教研室主任記入《“三全”聽評課活動記錄表》,作為教研評比的依據予以存檔。
教育舉措的三大創新,大大拓展了德育途徑、教學途徑和教研途徑,在常態、動態中生成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具有重要意義。
三力環境育英才,一心一意促發展。莒縣一中遵從時代呼喚和教育規律積極探索育人模式,突出了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最大限度地挖掘學校教育潛能,成功打造了素質教育大器,激勵著更大的發展熱望。

提升與評價

讓教育評價成為教育結果的“試金石”。該校在今年的職代會上表決通過的《莒縣一中教職工發展性評價辦法》,堅持過程評價與終結評價相結合、個人評價與團隊評價相結合的原則,實行評價與激勵並重,提升教師積極性,增強幹事創業的內驅力。學期綜合評價具體包括三部分內容,即:階段性評價、學期期末評價、特殊情況處理。階段性評價由工作量、考勤、成績、常規和評教五部分組成。學期期末評價由期末成績、綜合評教、專業成長和特殊貢獻四部分組成。階段性評價結果只通知本人,不予公示。而對學期綜合評價結果則予以公示,並作為評先樹優、職稱評聘的依據。
提升與評價的有機結合,增強了教師的榮譽感、責任感和危機感,最大限度地鼓舞了教師的敬業愛崗精神,強化了教師對教育結果的承擔。我們看到,一支鬥志昂揚整飭一新的教育“鐵軍”,正在莒縣教育的天地中開疆拓土,他們將憑藉自身過硬的戰鬥力,獲得新的教育戰果。

學校榮譽

學校注重科研興校,大力實踐創新教育,歷屆高考本科上線率和名牌大學錄取人數均居縣內各校之首,自2001年以來,每年都有學生考入清華、北大。在歷年奧賽中,均有多人次獲國家級、省級獎勵,並多次被授予數學、生物奧林匹克競賽優勝學校。在山東省中學生運動會上,女籃連續四次獲全省第三名。建校53年來,已有3萬餘名學子遍布世界各地。學校先後被評為“全國民眾體育先進單位”、“山東省規範化學校”、“山東省教書育人先進單位”等榮譽稱號。

山東省級規範化學校(四)

山東省為提高中國小辦學水平,促進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大力推進素質教育,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開展了省級規範化學校的建設與管理工作。
山東省實驗中學
山東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濟南市歷城區第二中學
膠州市實驗中學
棗莊市第八中學
滕州市第二中學
東營市勝利第二中學
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中學
膠州市第二中學
濟南市回民中學
膠南市第二中學
膠南市第三中學
桓台漁洋中學
沂源縣第二中學
濟南市歷城區第四中學
濟陽縣第一中學
東營市河口區第一中學
青島市城陽區第二中學
東營市勝利第十三中學
煙臺第一中學
中國煙臺赫爾曼格邁納爾中學
濰坊第四中學
諸城市實驗中學
壽光市第一中學
壽光現代中學
高密市第五中學
臨朐實驗中學
濟寧市實驗中學
汶上縣第一中學
鄒城市第二中學
嘉祥縣第一中學
魚台縣第一中學
日照實驗高中
山東省日照第一中學
萊蕪市第十七中學
臨沂第二十四中學
費縣實驗中學
莒南縣第一中學
德州市第一中學
慶雲第一中學
山東省聊城第一中學
聊城第二中學
鄆城第一中學
乳山市第六中學
濟南章丘中學
萊陽市第九中學
海陽市第一中學
濟南市第三中學
山東省青島第六十六中學
濰坊濱海中學
棗莊市第十六中學
禹城市第一中學
嘉祥縣第三中學
東營市墾利縣第一中學
肥城市第一高級中學
莘縣實驗高級中學
惠民縣第一中學
乳山市第一中學
鄄城縣第一中學
膠南市第五中學
萊蕪市萊城區鳳城高級中學
棗莊市第一中學
乳山市金嶺中學
泰安長城中學
青島市城陽區第三中學
山東省日照第四中學
臨朐第一中學
棗莊市第三中學
高密市第二中學
章丘市第五中學
青島市嶗山區第二中學
濟南市第七中學
山東省青州第一中學
昌樂中學
昌樂第二中學
濟寧市第二中學
濟寧學院附屬高級中學
山東省青島第一中學
曲阜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膠州市第三中學
滕州二中新校
鄒城市兗礦第一中學
滕州市第三中學
滕州市第五中學
金鄉縣第一中學
山東省青島第九中學
魚台縣第二中學
泗水縣第一中學
東營市勝利第一中學
山東省新泰市新汶中學
山東省新泰市第二中學
新泰市汶城中學
山東省青島第十六中學
肥城市礦區中學
寧陽縣第二高級中學
山東省青島第十五中學
東營市利津縣第二中學
東營市利津縣第一中學
山東省青島第十七中學
膠南市第八中學
煙臺第三中學
五蓮縣第三中學
莒縣第一中學
日照市嵐山區第一中學
山東省福山第一中學
萊蕪市第五中學
萊陽市第一中學
臨沂第十八中學
山東省長島中學
郯城第二中學
即墨市第一中
臨沭縣第二中學
山東省蓬萊市第一中學
即墨市第二中學
山東省陵縣第一中學
平度市第一中學
淄博市淄川區第一中學
淄博市博山實驗中學
諸城第一中學
臨清市第二中學
濟南市長清區第一中學
東阿縣實驗高中
鄒平縣長山中學
博興縣第二中學
高青縣第一中學
菏澤第一中學
濟南市第九中學
高密市實驗中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