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州市第二中學

膠州市第二中學

膠州二中創建於1952年,是青島市重點高級中學。坐落於風景秀麗的膠河澄月湖畔,環境幽雅怡人,文化氣息濃郁,為莘莘學子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學校占地10萬平方米,建築面積3.7萬平方米。現有教學班53個,教職工273名,學生3200人。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圖)課堂上的學生課堂上的學生

長期以來,學校秉承“為全面持續發展而教育”的辦學理念,確立“培養素質全面,自強堅毅,放瞻未來的現代中國人”的辦學目標,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堅持以提高學生思想、道德和科學文化素質,培養社會主義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為指針,致力於創辦規範化、高質量、花園式、有特色的學校。注重養成教育,環境育人,發揚求實、樸實、紮實的優良傳統和“吃苦耐勞,艱苦創業,積極開拓,勇於進取”的二中人精神,積極改善辦學條件,各項設施日臻完善。多媒體教室、語音室、微機室、教師閱覽室、學生閱覽室、德育室、心理諮詢室、理化生實驗室等教育設施一應俱全。與國際網際網路併網的計算機網路系統更為學校的現代化教學和開放式教學錦上添花。學校以精良的辦學條件和卓著的辦學成績譽滿膠州,成為膠州教育界一顆璀璨的明珠。

學校積極推行素質教育,以“勵志自強、博學求真、明理尚德、成才報國”為校訓,抓好兩個文明建設,形成了優良的校風,教育教學質量穩步提高。學校被授予膠州市規範化學校、膠州市電教特色學校、膠州市三優學校、青島市教書育人先進單位、青島市文明單位標兵、青島市花園式學校、青島市電教示範學校、山東省德育工作先進集體、山東省辦學水平督導評估優秀等級、山東省規範化學校等40多項榮譽稱號。

發展目標

在新世紀的曙光普照大地之際,膠州市第二中學滿懷豪情的迎來了自己的五十周年華誕,在具有偉大歷史意義的節日即將來臨的時候,我們由衷的想念奮鬥在海內外各行各業的廣大校友!在此,謹向曾在母校工作學習過的廣大校友致以親切的問候!五十年的發展歷程,寄寓了二中人的希望與理想;五十年的艱苦創業,凝聚了二中人的心血與汗水;五十年的耕耘開拓,鑄就了二中人的風采與輝煌。

在漫長的歲月中,膠州市第二中學曾幾易其名;在漫長的歲月中,母校逐步發展:她曾是膠河縣膠河中學,她曾是昌濰地區重點中學,她曾是青島市重點中學……。在承前啟後、繼往開來的世紀之交,母校與時俱進,在素質教育大舞台上,奏響激昂的奮進樂章,唱響喜悅的豐收之歌,以純樸的校風、嚴謹的教風、勤奮的學風和突出的成績,被譽為“學子的天堂”、“大學生的搖籃”,先後被評為膠州市規範化學校、青島市規範化學校、青島市教書育人先進單位、青島市高考先進單位、青島市花園式學校、青島市文明單位標兵、青島市和山東省電教示範學校、山東省德育工作先進單位、全國綜合實踐活動理論與實踐研究實驗學校。

膠州市第二中學歷史厚重,文化精深,桃李芬芳,人才輩出。許多校友肩負祖國的希望、懷揣人民的囑託,從母校走向大江南北和世界各地,在政治、經濟、教育、科技等諸方面,為祖國建設和社會發展作出了突出的貢獻。膠州市第二中學每時每刻都在關注著您,您的成就讓母校備感自豪與驕傲!建校50周年是母校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為了更好的總結辦學經驗,開創美好未來,為更好的發揮廣大校友建設母校的智慧和力量,10月6日,母校將隆重舉行建校五十周年校慶大典。屆時,熱烈歡迎海內外校友回校參加盛典,共商發展大計。我們相信,在金色的十月,與老師同聚,重溫師生深情;與同學相會,再敘同窗厚誼;與母校同慶,追憶青春年華;與校友相賀,勾畫未來宏圖,定會成為您人生中一筆不可多得的精神財富!

學校文化

辦學宗旨:為全面發展而教育

培養目標:造就素質全面、自強堅毅、放瞻未來的現代中國人

校風:志存高遠文明樸實友善協作追求卓越

教風:敬業愛生潛心善教嚴謹治學真誠奉獻

學風:專心致志勤勉樂學積極探究一絲不苟

校訓:勵志自強博學求真明理尚德成才報國

大事記

1952年

秋,學校成立,命名為山東省膠河中學,劉振寶任校長。有教職工21人,學生81人。

建校初期,學校的行政領導隸屬於膠州專署。

學校思想政治工作主要內容:學習貫徹黨的總路線.。

因學校正在建設中,所以第一屆學生由教導主任楊琴武負責在鋪集於家莊租房上學,而總務主任吳建民負責學校基建。建校同時,學校成立了工會、學生會等群團組織。

1953年

年初,學校黨支部建立,劉振寶擔任書記。

夏,學校建設初具規模。

8月,學校正式由於家莊搬遷至新校,楊一民同志任教導主任。

1954年

3月,李獻周同志任副校長,左約賓同志開始負責工會工作。

5月4日,學校舉行了“體育運動會”,並成立了“音樂中心隊”、“腰鼓中心隊”、“歌詠中心隊”、“舞蹈中心隊”。

學校出“五一”、“五四”畫刊、“六一”畫報等校刊。

上級撥給學校人民助學金845萬元(舊幣),217名學生享受此獎學金。

本學年學校未招生。1955年

開展“把葵花子獻給國家”活動,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勞動光榮”教育,同時在學生中進行“肅反鬥爭”教育。

1956年

8月,“山東省膠河中學”更名為“膠縣第二中學”,李獻周同志任校長。

秋,接收膠州幹部療養院兩處,並改建成伙房、教工宿舍。

積極學習蘇聯先進教學經驗,加強教學研究工作,改進教學方法。實施基本生產技術教育,開辦農技實踐教學,取得了豐碩教學成果,在省、市、縣影響很大。

1957年

張雲廷擔任學校教導主任。

春,學校一部分學生組織成立了反革命集團“中央民政黨”。

學校組織慶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系列活動。下半年學校積極開展勤工儉學活動。在教職工中廣泛開展學習馬列主義的活動。

7月,開展了反右派鬥爭。

大搞農機實踐教育。

1958年

對師生進行了“總路線、大躍進、人民公社”三面紅旗教育;開展大煉鋼鐵運動;深翻土地,搞衛星田,小麥過千斤。

4月,學校協同公安部門破獲了由學生組成的反革命集團“中央民政黨”。

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改名為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學校建立總支委員會。

10月,學校隨膠縣由昌濰地區劃歸青島地區管轄。

開展“創造改進教學方法”活動,研究重點為破“三個脫立,三個結合”。期末全校組織了全校性教學經驗交流報告會,進行了評比和獎勵。

繼續開展“除四害講衛生”運動,使學校成為“六潔六無”學校。

1959年

學校相繼建立了水泥廠、石灰廠、編織廠、縫紉廠、標本廠、木工廠、肥料廠、沼氣廠、農場。

4月,學校組織師生上山下鄉勞動,除畢業班和留下部分學生在校各廠勞動外,其餘學生全部下鄉勞動。4月22日回校,歷時6.5天。

9月,高振傑同志擔任學校校長。

學校開展“反右傾”鬥爭,思想政治工作受到一定影響。

學校根據山東省教育廳的要求,組織教師學習《凱洛夫教育學》,用蘇聯的教育理論指導課堂教學,進行教學方法的改革,課堂教學貫徹直觀性、自覺性、聯貫性、通俗性和可接受性五大教學原則。

下半年,學生生活困難。在學生的一伙食中,爛瓜乾比例長期占70%。

砂眼病在學校中流行,學生有很多人患砂眼病。在青島市國中畢業會考中榮獲全市第一的好成績,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

1960年

高振傑同志擔任學校黨支部書記。

4月,學校黨支部號召廣大教師向群英會獻禮,項目有“讀、研、試、修、講、評”六節循環備課教學法、二位乘法表、中國地圖印模等9個項目。

高振傑校長出席了山東省文教戰線群英大會並受獎。

學校成立了直觀教具協會,下設動物、植物標本、數理儀器、地圖模、美工、粉筆等六個車間,製造了教具、標本近600件。其中馬堪勇老師製作的動植物標本,在全國有較大影響。

10月,在學校開展“向邢燕子學習”的運動。

11、12月,根據上級批示,學校對一年級進行了整頓,緊縮了大改班。

學校各廠因生產自救,陸續下馬停辦。

1961年

5月,學校隨膠縣由青島市劃歸為昌濰專區管轄。

1962年

本縣各中學在我校觀摩了一次體育課教學。

運用“耐心說服”教育方式,糾正了“粗暴壓制式教育方式”,開展了“優秀班級、優秀學生”評比競賽,共評出2個優秀班,17名優秀生,1名“青年躍進紅旗手”(黃啟迪)和1名“優秀輔導員”(張玉桂)。

組織學習黨的八屆十中全會公報,普遍開展“訪貧問苦,憶苦思甜”的階級鬥爭活動。

1963年

2月,縣委組織部任命宋學義為校長。

3月,開展“向雷鋒同志學習”活動,舉辦“雷鋒生平事跡”展覽會,創辦了“向雷鋒學習”周報。

學校貫徹《全日制中學暫行工作條例》,注重對學生的基礎知識教學和基本能力的訓練,強調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靈活運用因材施教的原則。

1964年

3月,開展向解放軍學習的政治活動,培養學生的國防觀念,掀起學習毛澤東著作的熱潮。將生產勞動列為正式課程。

4月,舉行教學經驗交流會,重點解決一個問題——如何抓住兩個基本(基本知識、基本能力)。

7月,劉深厚任校長。

8月,確定三年級二班為思想政治試點班,二年級一班為教改試點班。

1965年

7月,韓專德任校長。

學校組織師生學習社教《二十三條》,開展社會主義教育運動。

1966年

學校陷入“斗、批、改”的風浪中,在一定範圍內出現了一定程度的山頭主義、派系鬥爭,正常的工作受到衝擊。學校未招生。

1967年

學校未招生。

1968年

3月,二中歸屬鋪集公社領導,改稱鋪集中學,招生範圍局限在鋪集公社。

1969年

招收第一批高中學生,開始高中教育,學校成為完全中學。

1970年

學校部分房舍、地皮被鋪集人民公社、汽車站、國小占用。房舍總計117間,地皮面積2280平方米。

1972年

3月,王增基任校長。

10月,以“以學為主、兼學別樣”的方針為指導,學校相繼建起了廣播修配廠、製藥廠、粉筆廠。

11月,籌備革命教育展室,紅專規劃交流,修公社廣場。

1973年

3月,籌備階級教育展室,內容有:林史、林農、家史、對比史、優秀典型。

鋪集公社占用學校東院北部土地,面積約14916平方米。

1974年

8月,貧下中農進校,深入開展“批林、批孔、批判修正主義、批判資產階級世界觀”的運動。

學習無產階級專政的理論,把學校辦成無產階級專政的工具。搞好教育革命,為經濟基礎服務。

1975年

8月,學校發揮貧管組的政治作用,貧管組長長期駐校,參加支部的領導工作,以大寨為榜樣,把好方向路線關

9月,根據縣委教育會議精神,學校招收高一4個班,其中有專業性試驗班級——園林班和農技班。

1976年

文化大革命結束,逐步恢復教學秩序。

9月,師生學習《毛澤東選集》第五卷,教師寫讀書筆記1854篇,學生寫讀書筆記35950篇。

1977年

1月,學校紀念周恩來逝世一周年。

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恢復正規,學習16號、24號檔案,揭批林彪和“四人幫”反革命集團的罪行。

5月,鄭培德參加了昌濰地區教育戰線先進代表會議。

7月,恢復高考制度,當年有近10人考入大中專院校。

學習毛澤東、華國鋒、周恩來、葉劍英、朱德關於“向雷鋒學習”的題詞,開展“學雷鋒,樹新風,創三好,爭先進”的競比活動和文明禮貌活動。

1978年

1月,學校制定了《關於教學工作中的幾項規定》,各學科提出了教改重點,積極進行方法式教學。

學校成立團委,由學校黨支部和教育局團委領導。

8月,高二編班分文、理兩科。

11月,重新建立學生會,撤紅衛兵。學校被縣政府評為“校容美化先進單位”。

1979年

二中又歸屬縣直屬領導,恢復膠縣第二中學名稱,被山東省和昌濰地區定為省重點中學,招生範圍為全縣,同年劃歸青島市管轄,被定為青島市重點中學。

學校總結正反兩方面的經驗教訓,把教學常規建設視作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提高教學質量的大事,制定了一系列的常規要求,實行了教學的科學化、規範化、制度化。

學校有1人被評為省特級教師。

1980年

學校將教學常規彙編成《膠縣二中工作常規二十條》進一步確定了以教學為中心的辦學方向。當年高考考入大中專院校近80人。 

3月,學校首次採用電視輔導高考。

1981年

3月,組織學習“四項基本原則”和“中學生守則”,開展“學雷鋒”活動、“五講四美三熱愛”活動。

5月,開始籌建南院伙房,11月完工。

1982年

3月,組織開展“文明禮貌月”活動。

學校加強遵紀守法教育,在學生中落實中學生守則和學校制定的《膠縣二中學生十項常規要求》

提出“依據大綱,緊扣教材,加強雙基,培養能力”的教學要求,開展“以老帶新,互相學習,互相聽課”活動。 

5月,開設教職工文化補習班,制定了每周一次辦公會、衛生檢查等多項工作制度。

學習十二大檔案精神。

1983年

學習十二屆二中全會檔案《鄧小平文選》,反對精神污染。

加強法制教育,舉行法制報告會。

開展學習張海迪的活動。

建新房47間,百貨商店6間,水爐2處。

被縣政府評為“體育達標先進單位”。

學校收取最後一級國中生。

學校制定了《膠縣二中關於教師備課的幾點要求》,突出“三個統一,一個靈活”,即教學目的統一、教學進度統一、試卷印發統一,教學方法靈活。

教導處做“如何向45分鐘要質量”的專題報告,開展為人師表活動。

1984年

劉愛中任校長。

學校高中轉三年制,當年無應屆高中畢業生。

學校被縣確定為三所重點高中之一,實行劃片招生。

教學工作開展“三個一”活動,即一人一個研究課題,一人一堂公開課,一人一篇專題總結。實行“二級自學輔導法”,推廣“中學生最優學習方法”。

制定了《責任制、考核制、獎優制三位一體論功評獎辦法》。

在全民運動會上,奪取團體總分第二名,獲省、市“體育先進學校”稱號。

高考成績優異,居全縣第二。

1985年

根據《中共中央關於教育體制改革的決定》,學校逐步實行“校長負責制”。

春天,建起了防水油膏廠。同年,又建起了冷藏廠。9月,慶祝第一個教師節。年底,校辦企業和商店分別包給個人管理經營。

1986年

高考成績優異,四科居全縣第一(生物、物理、數學、化學),被縣政府命名為輔導高考先進單位。學校開始了全面教學管理體制的改革,實行了年級教學組責任制。

南院新建教室18間,北院建師生宿舍8間。

9月,慶祝第二個教師節。

學習布魯姆“為掌握而教,為掌握而學”的理論及試教方法。

12月,召開首屆教代會。

1987年

膠縣撤縣建市,學校更名為“膠州市第二中學”。

當年高考,大中專達線人數首次突破百人大關,高考達線率全市第一。

9月,張本昌任校長。

學校加強師生的組織紀律教育、法制教育和四項基本原則教育。

兩名學生獲省“奮飛之鷹”榮譽稱號,4名學生獲青島市“奮飛之鷹”稱號。

職稱改革開始,學校進行了職稱評定。

5月,建成教師之家。操場南端建實驗室20間。

1988年

加強師德建設,進行了師德教育活動。

開展了以聽課、評課為中心的研究工作,開闢了第二課堂。

王翠霞獲山東省教學研究室、山東省中學外語教學研究會、《山東外語教學》編輯部主辦的1988年中學生英語聽說競賽三等獎。

鞏傳農同學在當年高考中奪取全市文科狀元,獲旅美華僑設立的獎學金。

1989年

學校在山東省高中化學競賽中5人獲一等獎,6人獲二等獎,在青島市物理競賽中1人獲一等獎。

1990年

8月,李丹勛同學在高考中獲理科第一名,考入清華大學

學校開展“四項基本原則”教育和“愛國主義”、“社會主義”教育。 

進行校園改造,校園空地全部鋪上草皮。

1991年10月,建成第一座教學樓,容納18個教學班、17個辦公室和一個微機室。

1992年

11月,張連德任校長兼黨委書記。

12月,學校被評為“膠州市德育先進集體”,兩人獲先進個人稱號。

1993年

7月,高考第一次大規模擴招,當年高考成績優秀,升學率達到中等水平。

張連德被評為“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獲得人民教師獎章。

1995年

6月,劉文正任校長兼黨委書記。

學校裝備學生微機室。

10月,建成第一幢教師家屬樓,可容納30家住戶。

1996年

10月,學校租賃土地30畝,搬遷擴建操場。

學校購買尼桑轎車一部。

學校被評為“膠州市規範化學校”、“三優學校”。

1997年高考本科達線人數突破百人大關,10門高考科目,奪得9門全市第一。

創辦膠州二中電視台、廣播站,舉辦教職工計算機培訓班,購置教師辦公用多媒體電腦。

教科中心結合實際,組織編選《教育心理學選讀》、《中學校園裡的心理學》、《當代國外教育思想》等教育理論書籍12本,創辦心理諮詢報。

12月,被評為青島“三百”教育活動最佳組織單位、優秀組織單位。

1998年

10月,王友源任校長。

學生團體《揚帆》文學社成立。

7月,建成現代化實驗樓。

10月,建成學生澡堂、多媒體電子教室,設計組建了校內區域網路,建成現代化電化教育網路系統——有線廣播系統、閉路電視系統、電子備課系統、多媒體輔助教學系統。

學校教師合資購買多媒體電腦40餘台。

學校被膠州市評為“電化教育示範學校”。

改革課程結構,將課程分為必修課、選修課、活動課三部分,大力開闢第二課堂,開設了二十多門活動課。

12月,創辦社刊《揚帆》。

1999年

高考本科達線人數突破200人,趙曉東同學奪取膠州市理科狀元,考入北京大學。

原教科中心更名為教科室。

創辦校刊《開拓》。

大力發展教科研工作,制定《膠州二中教科研工作規定》、《科研經費審報及科研成果獎勵辦法》、《教科研一票否決制度》等。

2月,舉辦多媒體課件大獎賽,共舉行7節青島市級多媒體公開課。

3月,進行了轟轟烈烈的師德建設月活動。

7月,建成現代化食堂。

審請確立青島市和山東省兩級教研課題《探究互動式教學模式的構建》。

聘請曲師大心理教授宋廣文來校講學。

7月,實施“名師推動工程”。

2000年

學校被評為青島市中國小後勤工作先進集體。

8月,建成第一幢學生公寓;與即墨二中膠南二中成立教科研聯合體。

9月,原膠州五中併入膠州二中。

成立心理健康教育研究室,開通心理熱線生活和膠州二中心理諮詢網站,設立心理諮詢室。

學校被評為青島市電化教育示範學校。

膠州市中國小後勤工作現場會在我校召開。

10月,在膠州市學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做典型發言;建成現代化學生餐廳,可容納2000人同時就餐。

12月,為學生教室和教師辦公室安裝暖氣。

青島市人民政府組織的普通高中辦學水平督導評估中被評為“優秀等次”。 

學校被評為青島市中國小勞動技術教育先進集體。

2001年

2月,膠州市教育科研重點實驗基地。

4月,被評為青島市規範化學校。

高考達線率以絕對優勢奪取全市第一。

著名作曲家唐訶來校調研,並為校歌譜曲。

山東省教科所所長王坦博士來校指導工作。

開展“崇尚科學,反對邪教”系列活動。

在青島市率先開設研究性課程,開展研究性學習。

通過寬頻ip技術連入網際網路,建立膠州二中網站,被評為山東省電化教學示範學校。

被確定為“山東省心理教育研究會單位會員學校”。

被中央教科所確定為“全國綜合實踐活動實踐與探索實驗學校”。

青島電視台來我校錄製專題片。

5月,膠州電視台來校錄製專題片;教委組織的中級計算機考試,我校老師在本校考點進行了考試;我校師生共捐款四千餘元,救助膠州市實驗國小一名患有血癌學生;女教工捐款近千無,救助失學兒童。

7月,暑期中國小微機教師培訓在我校進行。

8月,建成家屬院網點樓。

10月,建成第二幢教工宿舍樓,容納40戶住戶。

11月,青島市音樂教師優質課在我校舉行。

我校通過山東省電教示範學校驗收。

學校組建50周年校慶籌備委員會,為2002年50周年校慶作準備,並於元旦發行“慶祝50周年校慶”明信片一套

2002年 

1月,山東省教育廳廳長滕召慶為學校題詞。

2月,學校被評為“山東省心理健康教育單位會員學校”。

2月3日,學校被山東省教科所確定為“山東省探究式教學實驗基地”。

2月25日,第二幢學生公寓樓開工建設,預計8月份投入使用。這是一座高標準、智慧型化的學生公寓樓:前後有陽台、獨立衛生間、網際網路、電話、有線電視一應俱全。

2月27日,學校召開“家長及獎學金頒獎大會”。會上,學校頒發給200名學生總額達3萬多元的獎學金。其中。薛發剛、周瑞龍獲得特等獎學金(每人1200元)。

3月,學校被評為“膠州市基礎教育先進單位”、“膠州市青年少法制教育基地”。同月,清華大學博士導師、化學界知名教授羅國安、王義明為學校題詞。

3月12日——4月12日,青大師院12名、聊城師大1名畢業生到學校實習。

3月22日,青大師院院長李一川到學校視察實習生實習情況,並為學校50年校慶題詞。

3月31日——4月25日,高考專業考試取得優異成績。體育專業達線19人,再創學校歷史新高,名列全市第一;美術、音樂專業達線人數分別為13人、4人。

4月15日,著名數學家、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院長楊樂;青島教研室主任姜正瑋來學校調研。

4月30日,學校向膠州市綠色學校辦公室提交“創建綠色學校”申請報告,同時,創建籌備工作全面展開。同日,為紀念“五四”運動83周年,校團委舉行了主題為“永遠跟黨走”的系列活動。隨後,學校成立了“膠州二中綠色志願者協會”,提出了爭創青島市、乃至山東省“綠色學校”的目標。

5月13日,學校被評為“膠州市創新教育先進單位”。

5月14日,國中升高中體育考試在學校操場進行,參加考試的中學有張應、里岔、杜村、鋪集。

5月16日,學校黨支部被評為“膠州市先進黨支部”。

5月23日,青島市政協副主席原青島市副市長周迪頤、農工黨青島市副主席原膠州市副市長喬俊良等一行在膠州市政協副主席陳桂祿的陪同下,到學校調研,對學校的工作給予了高度評價。周迪頤副主席欣然為學校題詞:“與時俱進開拓創新”。

7月23日,高考成績揭曉,學校優生達線率以絕對優勢再獲全市第一,成為唯一超額完成任務的學校。王友源校長因此榮獲教體局頒發的“校長高考優秀獎”(4000元獎金)。

8月21日,第二幢學生公寓樓啟用。

8月30日,管箐鶴副校長調到市教體局,任教研室副主任兼高中教研室主任;原教研室副主任管永勝來學校任副校長。

9月1日,學校老校友、市政協副主席陳桂祿帶領膠州市書畫聯誼會四人,為學校50年校慶題字作畫。

歷任校長

第一任校長

劉振寶:山東省招遠縣人,1943年參加工作,1948年任壽光縣縣委秘書處秘書,1950年任膠河黨校校長、縣學主任,1952年任膠縣二中副校長,1955年任膠南區委書記,1956年3月任諸城縣宣傳部長,1972年調至昌邑縣先後任計生委主任、衛生局長、勞動局長等職。1990年離休

第二任校長

李獻舟:又名李其琛、李印初,1943年4月至1954年2月先後任日照模範國小校長、濱北專署秘書、五蓮縣文教科科長、濱北專署戰勤科科員、膠縣文教科科長、膠縣專署秘書、膠縣行政幹校秘書科科長,1954年3月至1962年5月任膠縣二中副校長,1962年7月至1966年任膠縣四中副校長。

第三任校長

高振傑:高密柏城鎮人,1964年參加工作,1947年1月入黨,歷任膠高支隊通訊員,武工隊戰士,區委宣傳委員,膠縣宣傳隊幹事,縣委秘書,宣傳部副部長,沽河黨委書記,膠縣二中校長,膠縣交通局長,農委主任,衛生局長。

第四任校長

田義民:山東膠南田家窯村人,1946年參加工作,1947年入黨,1946年至1950年先後在人民解放軍膠東六師、膠縣縣大隊、濱北軍分區教導營等單位任戰士、文書、文化幹事、副指導員等職。1950年至1990年先後在膠南縣民政科、諸城師範、膠縣師範、膠縣一中、膠縣二中、膠縣外貿局等單位任股長、團委書記、黨支部書記、副校長等職。1990年離休。

第五任校長

宋學義:山東膠州城關鎮人,1949年6月參加工作,1950年1月入黨,歷任膠縣新民主主義青年團書記、青島植物油廠分廠廠長等職,1953年任縣委組織部幹事,1957年任青島台東區委,宣傳部副部長、黨校副校長,1963年任膠縣二中校長,1964年任膠縣教育局局長,1966年任膠縣四中校長,1969年底任膠縣師範校長、書記,1990年退休。

第六任校長

劉深厚:山東沂南人,1945年1月參加工作,在本地抗日分隊任隊長,上軍校後轉地方支前部門,曾任昌樂糧食局局長、昌濰地區糧食局人事科長。1958年到膠州後屯鄉擔任鄉長,1964年7月至1965年6月在膠州二中任校長,後調入昌濰師專,曾任教務處副處長、圖書館館長。1986年因病去世。

第七任校長

韓專德:青島市城陽區紅島鎮人,1949年參加工作,歷任國小校長、教育局教研室副主任、膠縣農業職業學校副校長;1965年8月至1972年2月任膠縣二中副校長(主持工作);1972年2月至1980年7月任膠縣師範副校長,1981年1月至1990年1月任膠縣人民政府副縣長、人大常委會主任,1990年1月離休。

第八任校長

王增基:壽光市營里鎮王柳村人,1950年8月畢業於青州師範,1950年8月至1952年8月在高密南關等國小任國小代理教導主任、校長,1953年9月至1956年7月在膠縣國小教師輪訓班任團總支書記,1956年8月至1975年11月在膠縣二中先後任教導主任、校長,1975年12月至1984年6月任膠縣教育局局長,1984年6月至離休任膠縣教育局調研員。

第九任校長

鄭培德:諸城市枳溝鎮人,1958年8月至1972年7月在膠州師範任語文教師,1972年7月至1984年12月在膠州二中工作,歷任教導主任、副校長、校長,1984年12月調至膠州一中任校長,1996年6月退休。曾獲青島市先進教育工作者等榮譽稱號。

第十任校長

劉愛中:膠州鋪集鎮人,1979年前在部隊工作,1979年—1984年任膠州二中副校長,1984年—1987年任膠州二中校長,1988年-1991年任膠州實驗中學校長,1991年—1998年任膠州市職業中專校長,1998年至今任職業中專調研員。曾被評為山東省優秀教育工作者。

第十一任校長

張本昌:山東省膠州市後屯鄉人,1968年參加工作,1968年至1980年先後在後屯中學、膠縣反修中學、高密一中任教,1980年8月至1984年11月在膠縣一中任教導副主任,1984年12月至1992年10月在膠州二中任副校長、校長,1992年11月至1995年6月在膠州一中任校長,後調至膠州市教委任黨委副書記、副主任。2010年因病去世。

第十二任校長

張廉德:膠州市鋪集鎮南朱郭人,1965年從教,1984年任膠州二中教導主任,1987年任膠州二中副校長,1992年—1995年任校長。曾獲膠州市廉潔勤政先進個人、青島市優秀教師園丁獎、青島市歷史教學能手、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等榮譽稱號。

第十三任校長

劉文正:膠州市張應鎮人,?1988年至1992年任膠州二中教導主任,1992年至1995年任膠州二中副校長,1995年至1999年1月任膠州二中校長。1999年至2000年任膠州市實驗中學校長,2000年調至膠州一中任校長。曾獲青島市優秀教師、青島市優秀校長等榮譽稱號。

第十四任校長

王友源:山東省膠州市張應鎮人,1982年7月參加工作,1982年7月至1985年8月在膠州市鋪集鎮中心中學任教,1985年9月至1987年7月在青島教育學院進修,1987年7月調入二中工作,1992年10月至1999年1月任膠州二中副校長,1999年1月開始任膠州二中校長。2003年8月調任膠州市教體局副局長。曾獲山東省德育先進個人、青島市優秀教師等榮譽稱號。

第十五任校長

朱清文:膠州市洋河鎮人,1989.07-1995.07在膠州市實驗高中任教,1995.08-2001.08在膠州市教體局工作先後任教研員,教研室副主任。2001.08-2003.08任局長助理。2003.08起擔任膠州市第二中學校長。2009年調任膠州三中校長。2010年9月調任膠州市實驗中學校長。

山東省級規範化學校(四)

山東省為提高中國小辦學水平,促進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大力推進素質教育,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開展了省級規範化學校的建設與管理工作。
山東省實驗中學
山東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濟南市歷城區第二中學
膠州市實驗中學
棗莊市第八中學
滕州市第二中學
東營市勝利第二中學
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中學
膠州市第二中學
濟南市回民中學
膠南市第二中學
膠南市第三中學
桓台漁洋中學
沂源縣第二中學
濟南市歷城區第四中學
濟陽縣第一中學
東營市河口區第一中學
青島市城陽區第二中學
東營市勝利第十三中學
煙臺第一中學
中國煙臺赫爾曼格邁納爾中學
濰坊第四中學
諸城市實驗中學
壽光市第一中學
壽光現代中學
高密市第五中學
臨朐實驗中學
濟寧市實驗中學
汶上縣第一中學
鄒城市第二中學
嘉祥縣第一中學
魚台縣第一中學
日照實驗高中
山東省日照第一中學
萊蕪市第十七中學
臨沂第二十四中學
費縣實驗中學
莒南縣第一中學
德州市第一中學
慶雲第一中學
山東省聊城第一中學
聊城第二中學
鄆城第一中學
乳山市第六中學
濟南章丘中學
萊陽市第九中學
海陽市第一中學
濟南市第三中學
山東省青島第六十六中學
濰坊濱海中學
棗莊市第十六中學
禹城市第一中學
嘉祥縣第三中學
東營市墾利縣第一中學
肥城市第一高級中學
莘縣實驗高級中學
惠民縣第一中學
乳山市第一中學
鄄城縣第一中學
膠南市第五中學
萊蕪市萊城區鳳城高級中學
棗莊市第一中學
乳山市金嶺中學
泰安長城中學
青島市城陽區第三中學
山東省日照第四中學
臨朐第一中學
棗莊市第三中學
高密市第二中學
章丘市第五中學
青島市嶗山區第二中學
濟南市第七中學
山東省青州第一中學
昌樂中學
昌樂第二中學
濟寧市第二中學
濟寧學院附屬高級中學
山東省青島第一中學
曲阜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膠州市第三中學
滕州二中新校
鄒城市兗礦第一中學
滕州市第三中學
滕州市第五中學
金鄉縣第一中學
山東省青島第九中學
魚台縣第二中學
泗水縣第一中學
東營市勝利第一中學
山東省新泰市新汶中學
山東省新泰市第二中學
新泰市汶城中學
山東省青島第十六中學
肥城市礦區中學
寧陽縣第二高級中學
山東省青島第十五中學
東營市利津縣第二中學
東營市利津縣第一中學
山東省青島第十七中學
膠南市第八中學
煙臺第三中學
五蓮縣第三中學
莒縣第一中學
日照市嵐山區第一中學
山東省福山第一中學
萊蕪市第五中學
萊陽市第一中學
臨沂第十八中學
山東省長島中學
郯城第二中學
即墨市第一中
臨沭縣第二中學
山東省蓬萊市第一中學
即墨市第二中學
山東省陵縣第一中學
平度市第一中學
淄博市淄川區第一中學
淄博市博山實驗中學
諸城第一中學
臨清市第二中學
濟南市長清區第一中學
東阿縣實驗高中
鄒平縣長山中學
博興縣第二中學
高青縣第一中學
菏澤第一中學
濟南市第九中學
高密市實驗中學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