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膠州市第一中學

山東省膠州市第一中學

山東省膠州市第一中學是一所文化底蘊深厚和教育傳統優秀的百年老校,其前身是瑞典人於1902年創辦的教會學校瑞華國小、瑞華中學。百年來,學校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全面發展的建設人才,為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膠州一中 膠州一中

山東省膠州市第一中學簡稱“膠州中學”,是在原瑞華國小和瑞華中學舊址上建立起來的。

這是一所有著深厚文化底蘊和優良辦學傳統的百年老校, 100多年來,已培養了5萬多名畢業生,培養出了一大批各個行業的知名人士, 9屆全國人大常委、中央文獻研究室主任、當代著名理論家逄先知先生,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綏、王濤先生,世界水科學院院士王寶貞先生,著名信息科學家楊為理王振初將軍,革命烈士嚴力賓等,都是其中的傑出代表。

2002年7月,膠州一中整體搬遷至新校。新校位於膠州市新城區,坐落於距今有四千多年歷史的“三里河文化遺址”東側,是一所全日制縣城普通高中學校。學校占地300畝,總建築面積6.6萬平方米,現有66個教學班,3700餘名學生, 391名教職工。學校分為教學實驗區、行政辦公區、綜合科研區、生活服務區、體育運動區,擁有教學樓、實驗樓、辦公樓、科技綜合樓、宿舍樓、餐廳等六大樓群17棟樓座;田徑運動場8700 平方米,塑膠環形跑道400米;擁有普通教室68個,專門的理、化、生實驗室16個,音、體、美等專用教室29個,並建有校園網站、網路直播系統,擁有台式計算機1000餘台,筆記本電腦300餘台,多媒體教學設備80餘套,實現了教育教學管理的網路化、現代化。近年來學校先後被授予全國創造教育先進集體、全國教育科研工作先進單位、山東省規範化學校、文明單位、中國小德育工作先進單位、依法治校示範校、綠色學校、衛生先進單位、電教示範先進單位、校本研究實驗學校、檔案管理先進單位等省級榮譽稱號,同時,還獲得了幾十個青島市級先進稱號和上百個膠州市級先進稱號,是青島市普通高中教育的名校。

學校現任校級以上領導:

校長兼黨總支部書記:呂偉清

副校長:劉祚榛(分管總務後勤、學校基礎建設、生活管理室)

副校長:劉進海(分管黨務和辦公室工作)

副校長:姜秀副校長(分管學校教導處和教學工作,主抓高三級部工作)

副校長:王瑞財(分管高一高二級部教學工作、各部門考核)

工會主席:胡學治(分管學生髮展指導中心、工會、教科室)

校長助理:王摶九(協助姜秀、王瑞財副校長工作)

校長助理:高向明(協助劉祚榛副校長工作)

發展歷史

膠州一中 膠州一中

膠州一中的前身──瑞華國小和瑞華中學

膠州一中老校是膠州現代教育的發祥地。19世紀以前,膠州主要是傳統的封建私塾教育。1902年瑞典基督教浸信會牧師任其斐在膠州城大井街創辦瑞華國小,才開始系統地將現代西方教育帶到膠州。

1909年,瑞華國小開始附設國中班,1910年遷國中女生班於小教場(膠州一中老校校址)。1929年原國民黨政府將瑞華國小國中部定名為膠縣私立瑞華中學,實行男女合校,學制三年,校址設寺門首街路南(原三官廟前)。1932年12月經山東省教育廳呈部核准,以3634號訓令批准備案。

1937年,日軍侵占膠州,瑞華中學停辦,1939年學校複課。1946年9月,以32屆畢業生為主要生源增收高中一年級一個班,設立高中部,並在小教場(一中老校)擴建校舍。1948年,因時局變化、經費無著等原因,學校停辦。期間瑞華中學共有33屆畢業生約500人,另有高、國中肄業生各2屆。

瑞華中學的師資,除國文多系清末秀才外,其餘多為齊魯大學、山東大學的畢業生,他們知識淵博,教學認真,生活簡樸,安貧樂教,具有很高的民族氣節。另外還有幾位外籍園丁在這裡灑下了辛勤的汗水。

瑞華中學所用教材,從1939年複課後均系抗日戰爭前的課本,1943年開始部分採用當時新出版的教材,在此期間沒有開設修身、公民、日語等課,而是增設了聖經課,每周二節。

瑞華中學場地寬敞,禮堂可容納全校學生集會和考試,有三個理化實驗室和儀器保管室,設備可供一個班兩人一組實驗用。另外還有圖書館和籃球場、排球場、單雙槓、標槍、鐵餅等設施和器械,學生有充足的活動空間。

學校管理嚴格,教師以身作則,學生積極自覺,師生間教學相長,同學間質疑問難。學校有尊師愛生、團結友愛的良好校風,每每在青島等地升學中名列榜首,在縣內享有良好的聲譽。

學校經費開辦時由瑞典教會提供,抗日戰爭前每年由瑞典匯7000元,學生每人交10元。1939年後瑞典匯款有時不能保證,就向每名學生每學期收取學費穀子一斗(約30千克)、雜費穀子10斤(5千克),以維持教職工的最低生活。在日偽統治時期,學校利用瑞典是中立國和教會學校的條件,在膠州大地上保留了這樣一塊淨土,為膠縣的有志青年提供了良好的學習條件,為解放後的祖國建設培養了大批有用之才。瑞華的畢業生分布在包括台灣在內的全國各地的不同工作崗位上,為振興中華、繁榮祖國做出了重要的貢獻,有的還走上了博士生導師的光榮職位。部分在海外的校友也為世界文明的進步貢獻了自己的聰明才智。

建國初期──艱苦創業,奠定基礎

解放後,政治上獲得解放的膠州人民,渴望發展文化教育事業。1952年,膠州專員公署決定各縣設立中學,膠縣中學由專署文教科直接領導,並定為省重點中學,創辦學校的一切資金由專署文教科撥款,校址確定為當時的膠縣第一完全國小(即原瑞華國小舊崐址)。6月,專署任命劉岑為膠縣中學黨支部書記兼校長,隨後又調配了35名教職工,設定了教導處、總務處、團委、工會等。9月學校正式開學,是膠縣解放後第一所初級中學,跨縣招收了6個國中班,學生311名。當時校園面積僅13畝左右(其中操場10畝多),校舍只有一幢瑞典教會建於1925年的二層小樓和12間平房,教學設備也極為簡陋,開學前後購置了部分圖書和文體用品,教學儀器設備由教育部直接調撥,山東省教育廳統一分配。

1953至1955年學校先後向北、向南購買土地和房屋擴建校園,建成教室18個,師生宿舍32間,建成理化實驗室和教師辦公室,學校規模不斷擴大。1954年成立高中部,跨縣招收2個班,成為膠縣第一所完全中學。是年開始使用蘇聯教材。

1956年1月,膠州專署撤銷,膠縣劃歸昌濰專署,膠縣中學也隨之劃歸昌濰專署領導。是年8月,學校改名為“山東省膠縣第一中學”,簡稱“膠縣一中”。此時學校已經發展為教職工78名、高中8個班、國中12個班、在校生1052名的規模。

學校當時實行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期間,一些南方籍的大學生回響祖國號召,支援北方教育事業,先後來到學校工作,改善和提高了教師素質。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吳素娟、付聖弼、姚德華三位南方籍老師從畢業分配來到一中工作一直到退休,把畢生的心血和智慧貢獻給了一中,貢獻給了膠州。堅強的領導,高水平的教師,勤勤懇懇地工作,蘇聯教學理論和模式的指導,使學校的教學質量很高,1957年首屆高中畢業生77人參加高考就有54人升入大學。

1958年,膠縣劃歸青島地區,1959年膠縣一中開始隸屬縣。

從1957年下半年開始,“左傾”路線開始嚴重干擾學校的正常工作,第一年就有7名教師被錯劃為右派分子,教學質量也開始下降。60年代初,重新實行黨支部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在國家遭受嚴重自然災害,物質生活極度困苦的情況下,全體師生經住考驗,奮發向上,教學秩序良好。期間,1960年6月,新建教室6個,辦公室9間,並向西擴展校園;1961年8月還在膠縣十一中校址設立教學點,1962年秋季開學後遷回;1962年還舉行了10周年校慶活動。

1961年5月,膠縣重歸昌濰專區,1964年膠縣一中再次隸屬昌濰專署,並於1965年1月辦理了移交手續。這期間學校規模不斷擴大,教學設施設備不斷增加,至1966年初,學校共新建、擴建辦公室、學生宿舍、教室、師生伙房、實驗室等4712平方米,總建築面積達到6000平方米。圖書館藏書已達2萬餘冊並建立了資料室。教學儀器按省重點中學標準配齊,文、體用品也基本滿足教學要求。

這段時期是一中的重建和初創階段,由於共和國也是剛誕生不久,國民經濟十分困難,完全依靠國家撥款來改變學校面貌是不可能的,劉岑校長和1957至1965年擔任校長的邢振華同志就積極發動廣大師生員工自己到手,勞動建校,艱苦創業,使學校面貌短時間內發生了巨大變化。邢振華同志更是把教學質量視為學校的生命,下定了“我要拿出少活十年的勁頭,也要把教育質量搞上去”的決心。他勤勤懇懇地工作,發揮集體領導的作用,關心和依靠民眾,從日常工作、思想和生活上關心廣大知識分子,同廣大師生一起提高了膠縣一中的教育教學質量,為學校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病逝時年僅60歲。

“文革”十年──文化教育的荒漠

1966年6月,“文化大革命”開始波及膠縣一中,縣委派出的工作組進駐學校。7月,建立“文革籌委會”,兩名學生擔任正副主任,黨、團組織癱瘓。隨後學校停課鬧革命,紅衛兵運動興起,紅衛兵外出“大串聯”,開展“四大”。1967年3月,軍宣隊進校,隨後學生複課鬧革命,師生斗、批、改,教學設施受到嚴重破壞。1966屆高中畢業生推遲至1968年6月1日畢業。1967屆8月21日,1968屆12月底畢業;1966、1967、1968屆國中畢業生分別於1968年8、9、11月畢業。

1968年,學校又隸屬縣領導。是年春向西擴展校園至老校教學樓前後。10月,工宣隊(工人毛澤東思想宣傳隊)進校(1972年撤離),開始清理階級隊伍;同月,成立“膠縣一中革命委員會”,下設政工組,教改組、後勤組,班級改為連排編制,取消教研組。這年冬天,非農業人口的城鎮畢業生上山下鄉,“接受貧下中農再教育”。

1969年,實行學制改革,高、國中均由三年制改為二年制,並改秋季始業為春季始業,廢除考試制度,改為推薦。下半年還貫徹“備戰備荒為人民”進行了野營拉練,挖防空洞2個。

1970年,學校開辦了校辦工廠和校辦農場。校辦工廠制墨水和漿糊,制窗框、檁條、桌面等,並有製版小組和照相小組等,為以後校辦工廠打下了基礎。校辦農場有試驗田8畝,實行教學、生產、科研三結合,開始為農業局承擔部分試驗項目,並為縣種子站培植優良品種,試製“九二○”和磷菌肥等支援農業。1973年師生動手,自力更生建起工廠廠房30間。1971年1月,恢復學校黨組織和團委會,張雲廷任黨支部書記兼革委會主任。

1974年3月開始開展大批評,批林批孔,學生批師道尊嚴,學張鐵生、黃帥,無政府主義嚴重泛濫。學習“朝陽經驗”,開門辦學,走出去,請進來,舉辦各種培訓班,重點加強農業科技教育。實行開卷考試;春季始業改回為秋季始業。1975年停止國中招生。是年10月縣革委政治部又派工宣隊進駐學校,12月開始批評右傾翻案風,開展教育革命大討論。

1976年3月恢復教導處和總務處,恢復語文、數學、理化農、政史地、藝體等教研組,撤銷連排編制。10月,膠縣一中首次在學生中發展黨員李朝暉、張勤。

文革的十年浩劫,不僅學校發展基本停滯,而且已有的成果也遭到了極大的破壞,很多優秀教職工被揪斗,有的甚至被剝奪了生命。圖書資料被洗劫一空,教學儀器也損壞、丟失嚴重,所剩無幾。這期間儘管也有一點成果,但遠遠不能彌補損失。

改革開放初期──撥亂反正,再展雄風

1977年,學校開始撥亂反正,深入揭批“四人幫”破壞教育工作的罪行,重新建立有關規章制度。這年工宣隊撤離學校,撤銷了校“革命委員會”,改為校長制,由李瑞宗同志擔任校長;撤銷“紅衛兵”,重建學生會;開始落實“文革”期間的有關幹部、知識分子政策;全校上下幹勁倍增,是年7月,恢復高考制度,膠縣一中有34名學生被大學錄取。這年秋季初一和高一新生開始使用全國統編教材。

1977年,學校以東院地7畝、房70間兌換教育局地5畝、新房70間。1978至1983年又先後建成教師宿舍、工廠倉庫等88間,改建教師辦公樓,整修操場,改造校園內南北溝1條,東西溝2條,擴展校園。1984年更是建成了3650平方米的教學實驗大樓一座,學校進入了一個新的快速發展時期。

1978年11月膠縣再次劃歸青島市,1979年1月,青島市教育局公布膠縣一中為青島市重點學校。8月學校恢復國中招生,學制改為三年, 9月,恢復教育工會,學校建立基層工會組織。1981年開始建立教師個人教學檔案。1982年高中招生也恢復三年制。1983年,陳進盤被授予“山東省優秀教師”稱號,學校被評為“青島市文明單位”,校報《新竹》創刊。

1983年停止國中招生,學校從1985年開始成為一所高級中學。1984年開始,為扶持幾個兄弟學校,上級主管部門決定由膠縣一中全縣招生改為跟其他幾所高中劃片,分別從幾個鄉鎮招生。這年12月,鄭培德同志接替李瑞宗同志擔任膠州一中校長。1985年9月,匡志仁老師被授予“全國優秀教師”稱號。

改革開放之初,黨和國家開始把工作重點轉移到社會主義現代化經濟建設上來,經過十年浩劫的洗禮,飽受文化荒漠之苦的膠縣人民和一中的師生對教育教學表現出如饑似渴的熱情,把精力集中於教育教學和文化課學習上來。學校堅持以教學為主,廣大學生學習刻苦努力;教師認真鑽研大綱,吃透教材;教職工全心全意為全體學生服務;學校領導和職員全心全意為教學和教學一線的教師服務,教學質量不斷提高,每年的高考達線人數都占到膠縣全縣達線人數的一半以上,1986年高考,本科錄取人數第一次突破百人大關,達到122人,這個紀錄保持了接近10年,其中理科狀元考取清華大學,青島市文科狀元考取中國政法大學,轟動全縣。

建市改名──與金膠州一起騰飛

1987年4月1日,膠州建市,隨後學校也更名為“山東省膠州市第一中學”,簡稱“膠州一中”,並一直沿用至今。1986年國家恢復職稱評定工作,1998年有鄭培德、崔傳錫、馬宗湘、陳進盤、吳素娟、姜悅亭、付聖弼、姚德華、丁進祥、邱鑫成、匡志仁等21名教師被評聘為中學高級教師。

1991年學校拆遷舊食堂和部分平房,建成實驗樓(1548平方米)和教職工宿舍樓(1530平方米)各一座,把原來的教學實驗樓的實驗室改造成教室。

1992年10月,學校隆重舉行了40周年校慶,近2000名師生和1000多位各地趕來的校友,各級領導和各界代表歡聚一堂,回顧過去,展望未來,共話友情,互相勉勵,共同祝願一中的明天更輝煌。

1992年11月,張本昌同志開始擔任一中校長,直到1995年6月由周輝富同志接任。這段時期正是鄧小平南巡講話發表之後,膠州和全國一樣進入了又一個快速發展時期,膠州一中也不例外。全校上下狠抓教學質量,積極進行教學改革,堅持集體備課和互相聽課制度,每天都有研究課,周周都有市、校級公開課,加強校內培訓,開展“一幫一”活動,加強對青年教師的指導,使大批新人湧現出來,教師的整體水平和教育教學質量有了新的提高。

1995年3月學校拆除南院平房,建五層學生公寓一棟(3070平方米),1996年開始啟用。1996年又開始拆除西院平房建設2號教工宿舍樓(5400平方米),第二年啟用,大大改善了教職工的住房條件。1996年3月成立了膠州一中校報編輯部和一中廣播電台,5月,校報第一期出刊。1997年6月,有“膠州第一廳”之稱的新學生餐廳開始興建,建築面積2900平方米,總造價400萬元,於1999年建成投入使用。此時學校規模占地89.8畝(其中操場27.8畝),校舍總建築面積15357平方米,其中教學樓、實驗樓、教師辦公樓、行政辦公樓各一座,教工宿舍樓2座,平房274間,分為教學區、生活區和運動區。校園設有三個景點,綠樹成蔭,四季花開,幽靜壯美、錯落有致,是青島市花園式單位。校內教學實驗設備日益完備,擁有物理實驗室、化學實驗室、生物實驗室、微機室、階梯教室和電教室等;有教學儀器3400餘件,電教儀器153件;圖書館藏書2萬餘冊,閱覽室訂有報刊近200份;還有檔案室、醫務室、樂器室、體育器材和活動室、體育場、校辦工廠、印刷覆膜廠等。

十五年來,學校先後被膠州市市委、市政府授予教育先進單位,思想政治工作先進單位、先進黨支部,被青島市教委評定為青島市規範化學校;被青島市政府授予綠化先進單位,青島市文明單位標兵,青島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獲得青島市特色學校、青島市優秀家長學校,青島市教育教學先進單位、青島市教科研先進單位、青島市德育工作先進單位、青島市工會先進單位、青島市共青團工作先進單位,青島市計算機教育特色學校等榮譽稱號。在山東省教委、財政廳、建委進行的聯合檢查中獲得校改首批實現達標學校總分第7名,榮獲山東省城鎮中國小校舍改造先進單位。榮獲團省委、省教委頒發的最佳中學生團校稱號。這期間姚德華、吳素娟、姜立學和婁堯華四位老師分別於1989、1991、1993、1998年榮獲“全國優秀教師”稱號,匡志仁老師於1995年榮獲“全國教育系統勞動模範”稱號。

二次創業──拓展更大的發展空間

2000年5月,膠州一中組成了劉文正同志任黨總支書記兼校長,婁堯華、秦瑞昌為副校長的跨世紀領導班子。此時一中正面臨著“二次創業”的機遇和挑戰。

2000年初,上級決定,從本年秋季開始對一中進行辦學體制改革,即由原來的國辦學校改為“國有民辦”學校,學生繳費上學,財政撥款每年裁減1/3,到2002年秋季開學,膠州一中完全成為一所“國有民辦”學校,辦學經費自收自支。為此,學校確立了“經營”的理念,樹立了服務意識,積極整合教育資源,大力挖掘內部潛力,進一步提高教學質量,努力增強辦學活力,以高水平的教育教學服務贏得學生、家長和社會的青睞,不斷擴大辦學規模,提高辦學效益。2000年10月起學校與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協作,確立了教改課題,有條不紊的進行教改試驗。本年學校獲得膠州市思想政治工作創新獎。

為了適應形勢的發展,適應知識經濟時代對人才的需求,滿足廣大民眾接受高中和高等教育的需要,2000年8月,膠州市委、市政府決定,將膠州一中異地整體搬遷。一中新校2001年4月26日開工建設,目前,學校一期工程教學樓群、實驗樓群、宿舍樓群、辦公樓、食堂等53000平方米已經完工,二期科技綜合樓7300平方米已經封頂,省委常委、青島市市委書記張惠來,山東省副省長青島市市長杜世成,原國家副總督學王文湛等先後於2001年11月,2002年1月和2002年5月前來視察指導,省教育廳副廳長陳光華同志在2002年4月視察一中新校時說:這樣的學校在全省也是一流的,應該成為山東省教育形象的代表。

2000年10月安裝了校內閉路電視系統,成立膠州一中電視台;隨後組建了膠州一中校園網路系統。2001年5月,膠州一中校園網通過中國電信千兆光纖鏈路接入INTERNET,學校各部門均可通過寬頻高速鏈路訪問INTERNET 資源。同時建設起自己INTERNET WEB站點。世界各地的校友足不出戶就可以了解學校的發展情況,也促進了學校各項工作開展,起到了讓世界了解膠州一中,讓膠州一中走向世界的作用。

2001年,學校不惜巨資派臧健老師到澳大利亞進行學習培訓,2001年7月山東省膠州市第一中學與韓國富川市正明高等學校締結為姊妹學校,隨後成功地進行了互訪和師生間學習交流;2002年3月學校設立了韓國留學生班,並成立了國際部,主任由到澳大利亞進修的辦公室主任臧健同志兼任;2002年4月和6月一中又先後與澳大利亞Monash大學和英國北方大學聯合會、澳大利亞大學聯合會簽訂合作協定,舉辦留英、留澳預科班,進行雅思培訓,為一中和一中的學子提供了更多的機會和更大的發展空間,膠州一中開始走向世界。

回顧歷史──百年育人,群星璀璨

至2002年,膠州一中已經歷了百年發展的歷史。百年來,已有3萬餘名學子走出這所學校的大門,其中有1萬多名進入高一級學校深造,有100多名博士活躍在國內外政治經濟、科學技術、教育文化等舞台上。在歷屆畢業生中,很多已經成為各個領域的棟樑之才,或者是專業技術領域的權威,或者是國家的高級管理人才,可謂群星璀璨:如中科院院士王濤、將軍王振初等。其中1957年高中畢業生楊為理,現在是清華大學信息科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我國著名信息科學家之一;王運坤、張建義擔任過多年我省重點大學的校長;尤其值得驕傲的是1974屆畢業生嚴力賓,他“把生的希望讓給同志,把死的危險留給崐自己”的偉大精神,成為全國人民學習的榜樣,1990年,江澤民總書記、楊尚昆主席,李鵬總理分別題詞,號召全國人民學習他的英雄事跡,發揚他的共產主義精神,隨後學校在校園內為他塑建了半身雕像,每年新黨員和新團員都要在這裡宣誓。長江後浪推前浪,最近十幾年,又有一批卓有成就的校友湧現出來,如在加拿大獲博士學位的1974屆畢業生王睿,多次應中國科學院之邀回國講學和進行學術交流,並在國內設專項基金和研究室;1985屆畢業生王文波在美國獲得博士學位後,以博士後科學家的身份,應邀在美國農業部一個研究所從事科研工作,她在“沙蠶養殖及超低溫保藏”研究上處於世界領先地位,她的多項研究成果獲得國際專利;1986屆畢業生李勝台不足30歲即先後獲得清華大學、中國科學院、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的5個計算機相關專業的學士、碩士和博士學位,並在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巴巴拉分校計算機科學系從事博士後研究,現為洛斯阿拉莫斯美國國家實驗室(即LANL)研究員,已在世界知名學術刊物發表了有影響的論文10多篇,設計了若干有關數學實驗、數值、模擬、仿真、控制等方面軟體,多次在國際學術會議上報告自己的研究成果,2001年回國受聘在中國科學院做學術報告,引起了很大反響。1985屆2班“一班七博士”更是被傳為美談……

展望未來──明天更美好

目前,全校336名教職工,其中專任教師289名(其中高級教69名,中級教師 61名),教師學歷達標率99%以上,有49名教師取得了研究生課程班文憑。學校擁有全國優秀教師5名,全國、青島市勞動模範2名,山東省優秀教師13名,青島教育名家1名,青島市教學能手10人,青年教師優秀專業人才21人,其他青島市級以上榮譽稱號獲得者15人,縣級優秀教師不勝枚舉,人數和比例在全市首屈一指。學校教師多次代表膠州市參賽,獲得優異成績,為膠州市爭得榮譽。在歷次山東省、青島市優質課比賽中,膠州一中為膠州市奪得了超過半數的獎項和全部3名省優質課一等獎,教師在全國、省、市交流或發表論文數百篇。

2002年暑假,膠州一中就遷入一座擁有一流的內部設施,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師資水平,具有現代化、規範化、標準化等特點,按國家“千所規範化示範高中”標準進行配備設計的的新校開學,將以更新的面貌開始了她新的發展歷程。

遷入新校後,一中將學習省內外的先進辦學經驗,結合自己的特點,加強規範化、制度化建設。強化學校內部各項管理,充分體現以人為本,以學生的終生髮展為目的的教育管理理念,全面推行素質教育,積極爭創省規範化學校和國家“千所規範化示範高中”在新世紀創造新的輝煌。

附:膠州一中新校簡介

膠州一中新校占地300畝,選址在常州南路,屬於新城區文化科技教育區,膠州一中全貌新建工程共有八大樓群,20個樓座,總建築面積7.3萬平方米,由上海同濟大學於2001年1月份中標規劃設計,我市建設集團中標總承包,2001年4月 26日開工建設。新一中按全國千所重點高中的標準規劃設計,能容納60個教學班,3600餘名學生。新一中是我市新城區重點建設工程之一,在市委、市政府 “高質量、高規格、高速度”、“為子孫後代著想”的精神指導下,經過建築工人14個月的日夜奮戰,現在教學樓群,實驗樓群、公寓樓群、行政樓、科技綜合樓、餐廳食堂和校園圍牆等土建工程已經完工。所有的內外部裝修和整個校園的綠化美化及操場建設也已基本完工。膠州一中餐廳學校在2002年8月份實行了整體搬遷,整體搬遷結束後,新一中的二期工程圖書樓、體育館也相繼開工建設。

新一中的建設本著“高起點、高標準、以人為本”的原則,在設計理念上突出一個“新”字,建成的樓群爭取做到“二十年趕潮流、五十年不落伍、一百年不後悔”。重點突出了人性化設計,教學樓的每個教室都有獨立的儲物間,膠州一中圖書館學生可以將多餘的物品放入其中,從而保證了教室的寬敞潔淨;學生公寓的房間設計了前後陽台,給同學們的住宿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方便。

膠州一中新校建設採取多方籌集資金的辦法,將一中舊址整體拍賣,政府為學校貸款給予了優惠政策,學生公寓樓的建設採用了社會化運作,即改變了學校建宿舍,學生住宿舍的傳統做法,改由社會投資建學生公寓,產權歸學校,由學校管理,嚴格按上級收費規定進行收費,用收取的住宿費償還社會投資。膠州一中教學樓這次共徵集到1200萬元的資金,建成了16000平方米的學生公寓。緩解了學校建設資金不足的壓力,滿足了學校教育快速發展的需求。

膠州一中這座百年老校僅在建國後50年之中就培養了26000餘名初、高中畢業生,為膠州人民做出了突出貢獻。整體搬遷後在人才培養上將繼續保持她的優勢,膠州一中教學樓繼續發揮膠州教育的“龍頭”作用。新建成的一中,具有現代化、規範化、標準化等特點,擁有一流的教學設施,一流的管理水平,一流的師資力量,屆時她將更加有力地促進我市經濟的快速發展,為進一步改善人民生活,提高全市人民的文化素質和精神文明建設做出更大貢獻。

膠州一中百年校慶簡介

雖然1992年校慶被定名為四十周年,但因為膠州一中與瑞華國小和瑞華中學之間有著校址、教師等多方面的淵源關係,二校聯史後膠州一中的辦學歷史就可以上溯到20世紀初,因此2002年校慶就成為百年校慶。

2002年10月5日百年校慶暨新校落成慶典在新校操持隆重舉行,前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曾擔任毛澤東主席秘書的逄先知校友,中國工程院院士張福綏校友,前山東省軍區司令員王振初校友,省教育廳副廳長陳光華,青島市教育局局長杜小悌,膠州市市長李皓等和數千名師生校友參加了大會。

最新訊息:

2010年9月學校主要領導調整,呂偉清同志由膠州市實驗中學調任膠州一中擔任黨總支書記兼校長。已經擔任一中校長十餘年,順利完成新校建設和搬遷,成功舉辦百年校慶的劉文正同志調任膠州市教育體育局黨委副書記。

在開拓中不斷前進的膠州一中

近年來,學校在各級領導的關心和支持下,以“辦學生滿意學校、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為宗旨,以“培養全面發展、特長突出的優秀人才”為目標,以“引領學生自主發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為辦學特色,走規範辦學之路,紮實推進素質教育,各項事業實現了較快發展

——教學改革取得了新進展

圍繞學生自主學習、愉悅學習、高效學習,引領教師積極打造“生本、愉悅、高效”課堂,實現了師生教與學能力的雙向提高。2012年青島市各縣市區局長、普通高中校長在學校召開了現場會,對 “生本、愉悅、高效”課堂改革給予了充分肯定。自2012年以來,山東省已連續四年在學校舉辦“生本、愉悅、高效”課堂教學研討會,來自全省各市區的1000餘名教師到學校進行了觀摩研討。學校成立了信息資源中心,在基礎年級全面啟動了“翻轉課堂”教學改革。2014年4月學校加入了C20慕課聯盟,成為全國20個加入C20慕課聯盟學校中的唯一一個縣市級學校,2014年11月被青島市教育局確定為翻轉課堂聯盟學校組長學校,帶領青島市其他5處學校推進翻轉課堂改革試點。

——教學質量實現新突破

2014年文化課一本上線突破600人,一本達線率達到70%,比2013年提高10%,其中文科宋天嬌同學以686分獲全省第三名的成績,理科劉俊儒同學以總分722分獲全省第七名的成績,均為青島市文理科最好成績;優秀學生中有一人被北京大學錄取;一人被清華大學錄取,兩人被香港大學錄取,這是我市學生首次被香港大學錄取,1人被香港理工大學錄取;兩人分別達到中科大少年班和創新班錄取分數線; 300多名同學達到985、211等全國重點高校的錄取分數線;30多名同學通過了自主招生考試。有20多名同學被美國、英國、加拿大的大學錄取;藝體特長生雙達線也取得歷史最好成績,有170多人實現了藝體、文化課雙達線,其中趙豐同學以628分名列山東省體育考生文化課第一名;有6名同學被空軍飛行學院和民航飛行學院錄取。

2015年學校高考又實現了歷史性的突破:向淑婷同學以總分681分獲山東省文科第一名,黑白同學以總分708分獲膠州市理科第一名,全校一本達線人數超過610人,重點大學錄取率達70%,其中,有6名同學被北京大學錄取、1名同學被清華大學錄取,1名同學被香港大學錄取,1名同學被中科大少年班錄取,一百餘人考取985高校,220人考取211高校,藝術體育雙達線人數達到120人,其中,12名體育特長生分別被華東師大、吉林大學、北京體育大學、華中師大等985、211高校錄取,2名藝術特長生分別被中央美術學院、中央戲劇學院錄取,另有5名同學被天津大學、中國傳媒大學等985、211高校錄取。軍校錄取人數創多年來之最。北大、清華錄取率、重點大學錄取率、自主招生過關率、本科達線率連續四年穩居全省前列。

——教師專業素質有了新提升

學校制定了教師隊伍建設長期規劃和階段目標,建立了教師日常培訓和外出學習制度,每年用於教師培訓、外出學習、教科研活動的費用達60餘萬元,廣泛深入的開展校內外培訓和教學研討活動。目前,學校擁有一支全省一流的教師隊伍。有山東省勞動模範2人,山東省優秀教師3人,青島市勞動模範1名,青島市特級教師1名,膠州名師5名、膠州市首席教師5名、膠州市首席班主任2名,有70餘名教師是青島市級以上優秀教師、學科帶頭人、教學能手,大批教師在膠州市級以上優質課比賽中獲獎,其中英語組金鑫老師在山東省優質課比賽中獲得一等獎,2013年作為山東省唯一一位中國小教師,以一名光榮的孔子學院志願者的身份赴美工作一年。一支業務精湛、充滿正能量的教師隊伍已經成為學校的中堅力量。

——素質教育深入推進

學校著眼於“培養全面發展、特長突出的優秀人才”,以“引領學生自主發展,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為辦學特色,紮實推進素質教育,學校素質教育花開璀璨、碩果滿園。

學科競賽成績斐然。在2014年全國奧林匹克競賽中,學校數學6人獲全國二等獎;化學7人獲全國二等獎,4人獲省一等獎;生物2人獲全國二等獎,3人獲全國三等獎。物理9人獲全國三等獎,1名同學在全國英語創新大賽中獲全國一等獎,多名學生獲全國二等獎。在2015全國中學生物理、數學、生物、化學奧林匹克競賽中,有4名同學分獲全國一等獎,22名分獲全國二等獎,6名同學分獲全國三等獎,學生獲獎等次和獲獎人數均創膠州市歷史最好成績;其中物理競賽取得歷史性突破,被山東省物理學會、山東省競賽委員會授予“第32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金牌學校”。在語文報杯全國中學生作文大賽中,有4名同學獲山東省特等獎,3名同學獲一等獎;在全國中學生英語能力競賽中,7名同學獲全國一等獎,6名同學分獲全國二、三等獎;在全國中學生作文大賽中,有20名同學獲得省一等獎;在第21屆中華聖陶杯中學生作文大賽中,有5位同學獲全國一等獎;在第十一屆“為學杯”全國中小學生創新作文大賽中,有58人獲得全國一等獎。

創新發明成果豐碩。學校成立了發明協會,定期邀請專家來校開展專題講座,指導師生進行創新實踐,截至目前全校累計創造發明作品1千多件,學校師生申報獲得國家實用新型專利證書400多件。其中有26件作品獲國家、山東省、青島市科技發明一、二、三等獎,學校先後被授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青少年科技創新實驗基地、全國教育創新先進集體、青島智慧財產權實驗學校等多項榮譽稱號。

傳統武術亮點紛呈。學校是青島市武術特色學校,編寫並開設了《武術校本課程》,《武術校本課程實施的評價研究》被教育部列為全國“十一五”科學規劃重點課題,並被確定為實驗學校。學校武術代表隊先後代表膠州市參加香港國際武術節、省市武術錦標賽,共摘取獎牌136塊,其中金牌62塊,並先後榮獲十四屆、十五屆、十七屆青島市武術錦標賽團體冠軍。

國際交流日趨頻繁。學校積極探索國際化人才培養課程,不斷加強與國外友好姊妹學校的合作與交流,目前已與美國、韓國、加拿大、英國等10餘個國家的大學、高中建立了友好關係,師生互訪達到1500餘人次。

社團活動豐富多彩。學校成立了小水滴愛心社、愛樂會、英語社等26個學生社團,積極鼓勵學生社團廣泛開展社會實踐和科學探究活動,自主參入學校學生管理,承辦學校體育運動會、金秋藝術節等重大集會,組織開展各種演講比賽和辯論賽、書法比賽、英語短劇表演、英語晚會、元旦文藝晚會、各種報告會、詩歌朗誦會、校園歌手大賽、大合唱比賽等,促進了學生能力提高、特長發展。學校激揚文學社榮獲“全國優秀文學社團”稱號;小水滴愛心社在校內外多次組織獻愛心募捐、義賣等活動,募款近萬元捐助貧困學生,在社會上引起良好反響,被評為“膠州市優秀服務團隊”。

——校園建設卓有成效

投資100餘萬元完成了科技樓南人工湖湖心亭、湖岸塑石等工程,進行了校園綠化及維護,校園環境更加靚麗;全面完成了投資1000萬元的學校大門改造、操場改造和新建6號宿舍樓等市政府實事工程,學校辦學條件進一步改善;累計投入200餘萬元,加強了電子白板、數位化、信息化校園建設,學校現代化教育教學水平進一步提高。

——學校管理日臻完善

學校成立了基建辦、安全應急辦公室、信息資源管理中心、家長委員會指導中心、學生髮展指導中心、宣傳統戰辦公室、考核委員會等部門,進一步規範和細化了各部門職能,提高了專項管理和服務水平,部門工作效能進一步提高;進一步完善了各項管理制度,用制度管人、管事,突出了教代會、學術委員會、校務委員會、學生會在學校管理中的作用,各職能部門作用得到了充分發揮,學校管理日臻完善。

主要社團

學校的主要社團有

1、膠州一中廣播影視協會

2、膠州一中小水滴愛心社

3、膠州一中辯論社

4、膠州一中愛樂社

5、膠州一中模擬聯合國協會

6、膠州一中雜誌社

7、膠州一中羽毛球

8、膠州一中清風史學社

9、膠州一中國球社

10、膠州一中晴天話劇社

11、膠州一中程式設計社

12、膠州一中新竹文學社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