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青州第一中學

山東省青州第一中學

山東省青州第一中學簡稱青州一中,屬山東省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之一,是省級規範化學校、國家電化教育科研學校,創辦於1902年。其前身是宋代的松林書院,宋朝名相王曾青少年時期就讀於此。

基本信息

學校簡介

山東省青州第一中學簡稱青州一中,屬山東省首批辦好的重點中學之一,是省級規範化學校、國家電化教育科研學校,創辦於1902年。其前身是宋代的松林書院,宋朝名相王曾青少年時期就讀於此。清末,受西學影 響,松林書院改辦為青州府官立中學堂,民國二年(1913年),順編為山東省立第十五中學,1914年又調整為山東省立第十中學,此後隨社會動盪,學校多次易名。1948年青州全境解放後,成為由華東局直接領導的青州中學,1952年改稱為山東省益都第一中學,1986年益都縣改市,學校更名為山東省青州第一中學。建校以來,為國家培養了大批人才,桃李滿天下。據不完全統計,獲博士以上學位者有四百餘人。原國務院秘書長金明、書法家彭飛、作家胡可、建築學家唐璞等都是畢業生中的優秀代表。

師資力量

學校南臨 4A 級雲駝風景區,占地面積 116 畝,建築面積為 5 萬多平方米。現有 55 個高中教學班,學生 3500 餘人,教職工 300 人。學校師資力量雄厚,擁有青州市級以上特級教師 11 名,中學高級教師 88 名,碩士以上學位教師 11 名,濰坊市以上教學能手 65 人。

教學成果

千年的書院文化、百年的辦學傳統,學校秉承“勤樸公勇,敬業樂群”之校訓,已使學校遠近聞名,學子遍及中外,成為海內名校之一。學校是全國電化教育科研學校、國家現代教育技術實驗學校,山東省素質教育實驗學校、山東省教書育人先進單位、山東省民主管理工作先進單位、山東省中國小德育工作先進集體、山東省預防青少年違法犯罪工作先進集體、山東省教師校本培訓示範學校、山東省藝術教育示範學校、山東省體育傳統項目學校,濰坊市高中示範學校、濰坊市“平安校園”示範學校、濰坊市十佳師德先進單位、濰坊市教育教學工作先進單位、濰坊市文明單位、濰坊市教育科研先進單位,青州市民眾滿意的學校、青州市文明單位、青州市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先進單位等。與澳大利亞海濱中學、新加坡華僑中學、韓國藝苑藝術大學結為友好學校。是山東大學優秀人才輸送基地,雲南藝術學院、成都理工大學優秀生源基地,山東理工大學教學科研實踐基地。學校全面規範辦學行為,建構高效課堂,實施課題帶動、科研興校,建設“名師”群體,培育“名生”,以教師的專業化成長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全力打造學校品牌,百年老校將再鑄輝煌。

學校變遷

1840年,殖民主義者用大炮強行轟開了“天朝上國”封閉的大門,鴉片戰爭的血與火攜帶著商品、文化的巨流洶湧而進。腐敗的大清朝,戰爭連連失敗,外交連連失利,一次次簽訂喪權辱國的條約。帝國主義列強正通過種種不平等條約瘋狂掠奪中國,造成瓜分中國的態勢。民族危亡迫在眉睫,仁人志士紛起謀求救亡的途徑,清王朝中的開明派也因時變革,“師夷技長”,由“制洋器”而“采西學”,即學習西方的思想文化乃至社會制度。西方蓬勃發展的近代教育,以傳教士為先導,逐漸傳入中國,教會開辦的中、國小、大學逐漸出現在大城市以及交通便利的小城鎮,其教育內容的講究實效、教學思想的倡導自由、教學方法的啟發自覺,驅動了中國教育思潮的變遷,催化了中國教育的更新。維新之士因而強調“興學校養人才以強中國”,“學校建而志士日多”,“救亡之道在此,自強之謀亦在此”。

“世變”促“學變”,光緒二十七年九月十四日下《興學詔》,詔曰:“除京師已設大學堂應切實整頓外,著各省所有書院,於省城均改設大學堂,各府廳直隸州均改設中學堂,各州縣均改設國小堂,並多設蒙養學堂。”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松林書院即改設為青州府官立中學堂,翌年改稱青州府公立中學堂。《教育年鑑》丙編記:“青州府松林書院改為青州府官立中學堂,是為山東官立中學堂之始。”青州一中的辦學歷史由此開始,是山東省第一處國辦中學。文化名人包天笑受聘任監督(校長),到任後即將辦學納入學堂規範,課程設定以自然科學(數學、物理、化學、動物學、植物學、礦物學、生理衛生等)為重,並開設中外歷史、中外地理、外語、體操。同時開設修身、中國文學。教學法改為課堂教學形勢,每周上課6天,按課程表授課,每日有作息時間規定。建立考試制度,重視實驗教學。總之,確立了近、現代中等學校的辦學模式。

民國元年(1912年)根據《普通教育暫行辦法》規定,監督改稱校長,青州府公立中學堂更名為青州中學校;民國三年(1914年)夏,編列為山東省立第十中;民國二十二年(1933年)改稱山東省立益都初級中學。執行民國二年頒布的《壬子癸丑學制》,中學四年,畢業後可考入大學預科一年。民國十一年(1922)年十一月教育部公布“壬戌學制”,效法美國,規定國小六年、國中三年、高中三年。從十二年(1923年)暑假後學校即執行“三·三制”。校舍不斷擴建。辦學26年,時逢由民族民主革命轉向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中國革命的發展時期,相繼八任校長,未間斷地奉行蔡元培的教育思想,推進國民教育,以養成共和國民健全之人格。因其教學質量之高,人才之眾,辦學特色之鮮明而聞名全省,是在學校發展歷史上出現的第一個高峰階段。中共一大代表王盡美曾於1918年春夏之際在校讀書,建黨後又數次到校,指導建立團、黨組織。肇始於中學堂時期的革命先驅,到1925年國中共青州支部在校內建立,以振興中華為核心內容的革命家傳統,在這個辦學的高峰階段業已形成。1937年11月,部分師生由朱駿聲校長率領,流亡大後方,其間部分學生奔向延安,部分師生考入黃埔軍校;部分師生回鄉,或參加共產黨領導的抗日隊伍。學校停辦。

1938年1月9日,日本侵略軍占領益都縣城及火車站,4月青州道道尹公署成立。縣公署下設教育科。8月,利用山東省立益都初級中學的校名、校舍、設備,派任校長,聘任教師,招生開學;1942年暑假後增設高中部,招授高一學生一個班,校名因而易稱山東省立益都中學。1945年8月日本投降,學校停辦。遊動在益都、昌樂接壤境域的國民黨益都縣政府,於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冬在黃村、岳泉招收學生,三十二年(1943年)春在常家莊開學,使用“山東省立益都初級中學”校名,以示為正統。1943年底、1944年底、1947年3月,均招生。1946年7月,國民黨第八軍侵占益都,校長趙立文帶領師生進入松林書院,開學上課;1947年2月華東野戰軍光復膠濟沿線明水至益都等城鎮,趙立文帶領學生退至昌樂山堂村。8月,國民黨軍隊占領益都縣城,趙立文帶領師生再進松林書院,後退至昌樂堯溝,1948年清明節前後,國民黨軍隊潰敗,學校解散。

1945年8月22日,魯中部隊解放益都縣城,29日成立青州市政府,馮毅之(省立十中國中三年制一級學生)任市長;12月八路軍先後攻占普通、楊家莊兩個火車站,駐守在益都火車站的日軍逃竄至張店。1946年2月,在校址上招生辦學,稱青州中學,校長孫備五為八路軍某部師政委,課程開設、教學常規同初級中學規定,同時運用抗大、陝北公學等根據地辦學經驗,賦予教育教學新的革命的內容,培養學生嚮往革命的上進心。6月下旬,國民黨整編第八軍進攻解放區,學校奉命轉移,由家長同意的學生方可隨校。

1948年5月昌濰大捷,時益都為華東局和山東省政府機關之駐地。秋,人民解放軍進入奪取全國勝利的決定性階段,9月中下旬的濟南戰役,從山東戰場上拉開了戰略決戰的序幕。歷史巨變要求早出人才、多出人才,全國解放以後大規模的經濟恢復和經濟建設更需要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因此學校教育正規化的問題擺上議事日程。9月3日至21日第三次全省教育會議重點討論了中等教育的正規化。期間,華東局擬建實驗中學,省政府委派陳淑俊及南下華中幹部支隊幹部閻石庵等,負責籌建工作。經過一個多月的籌備,由華東局直接領導的山東省立青州中學創辦成立,10月10日在學校大禮堂(1934年建成,時省教育廳長何思源親自撥款,一年建成)舉行隆重的開學典禮。山東省立青州中學,包括中學部(設在原十中校址)、師範部(設在原守善中學校址),均有三個年級,共十七個教學班,當時是全省唯一的直屬中學,為正縣級。學校創立後,進行旨在教育正規化的改革與建設,迅速建立起規範的教學常規和正常的教學秩序,吸取優良教學傳統中的精華,推進教學改革。同學少年,意氣風發,思考新中國的需要,認真選擇正確的人生道路,樹立革命理想,生動活潑地勤奮學習,伴隨著二十世紀中國的第二次歷史巨變,學校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時期。

山東省級規範化學校(四)

山東省為提高中國小辦學水平,促進基礎教育的均衡發展,大力推進素質教育,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開展了省級規範化學校的建設與管理工作。
山東省實驗中學
山東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濟南市歷城區第二中學
膠州市實驗中學
棗莊市第八中學
滕州市第二中學
東營市勝利第二中學
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第一中學
膠州市第二中學
濟南市回民中學
膠南市第二中學
膠南市第三中學
桓台漁洋中學
沂源縣第二中學
濟南市歷城區第四中學
濟陽縣第一中學
東營市河口區第一中學
青島市城陽區第二中學
東營市勝利第十三中學
煙臺第一中學
中國煙臺赫爾曼格邁納爾中學
濰坊第四中學
諸城市實驗中學
壽光市第一中學
壽光現代中學
高密市第五中學
臨朐實驗中學
濟寧市實驗中學
汶上縣第一中學
鄒城市第二中學
嘉祥縣第一中學
魚台縣第一中學
日照實驗高中
山東省日照第一中學
萊蕪市第十七中學
臨沂第二十四中學
費縣實驗中學
莒南縣第一中學
德州市第一中學
慶雲第一中學
山東省聊城第一中學
聊城第二中學
鄆城第一中學
乳山市第六中學
濟南章丘中學
萊陽市第九中學
海陽市第一中學
濟南市第三中學
山東省青島第六十六中學
濰坊濱海中學
棗莊市第十六中學
禹城市第一中學
嘉祥縣第三中學
東營市墾利縣第一中學
肥城市第一高級中學
莘縣實驗高級中學
惠民縣第一中學
乳山市第一中學
鄄城縣第一中學
膠南市第五中學
萊蕪市萊城區鳳城高級中學
棗莊市第一中學
乳山市金嶺中學
泰安長城中學
青島市城陽區第三中學
山東省日照第四中學
臨朐第一中學
棗莊市第三中學
高密市第二中學
章丘市第五中學
青島市嶗山區第二中學
濟南市第七中學
山東省青州第一中學
昌樂中學
昌樂第二中學
濟寧市第二中學
濟寧學院附屬高級中學
山東省青島第一中學
曲阜師範大學附屬中學
膠州市第三中學
滕州二中新校
鄒城市兗礦第一中學
滕州市第三中學
滕州市第五中學
金鄉縣第一中學
山東省青島第九中學
魚台縣第二中學
泗水縣第一中學
東營市勝利第一中學
山東省新泰市新汶中學
山東省新泰市第二中學
新泰市汶城中學
山東省青島第十六中學
肥城市礦區中學
寧陽縣第二高級中學
山東省青島第十五中學
東營市利津縣第二中學
東營市利津縣第一中學
山東省青島第十七中學
膠南市第八中學
煙臺第三中學
五蓮縣第三中學
莒縣第一中學
日照市嵐山區第一中學
山東省福山第一中學
萊蕪市第五中學
萊陽市第一中學
臨沂第十八中學
山東省長島中學
郯城第二中學
即墨市第一中
臨沭縣第二中學
山東省蓬萊市第一中學
即墨市第二中學
山東省陵縣第一中學
平度市第一中學
淄博市淄川區第一中學
淄博市博山實驗中學
諸城第一中學
臨清市第二中學
濟南市長清區第一中學
東阿縣實驗高中
鄒平縣長山中學
博興縣第二中學
高青縣第一中學
菏澤第一中學
濟南市第九中學
高密市實驗中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