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士禛紀念館

王士禛紀念館

王士禛紀念館坐落在山東淄博市桓台縣新城鎮。館址忠勤祠原是明萬曆十六年(1588)為紀念王漁洋 的高祖王重光而建,距今四百餘年。整組建築系磚木結構,保持了典型的明代建築風格。王士禛紀念館於一九八六年十二月九日建館並對外開放,一九九二年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一九九五年定為“山東省優秀社會教育基地”,一九九八年公布為首批“山東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二00二年十月榮獲“國家AA級旅遊景區”。

基本信息

簡介

王士禛紀念館占地1萬平方米,建築面積2600平方米,分東西主跨兩院,設七個展室和石刻室。其中石刻展室,展出國家三級以上刻石一百八十五塊。有王羲之、王獻之、柳公權、顏真卿、虞世南等歷代名家的集字刻石,還有明代董其昌、邢侗等著名書法家的真跡刻石。可以說囊括了自漢代至明以來的所有書法大家的作品,可謂“琳琅滿目,海內知名”。王漁洋生平展室,展出王漁洋詩文著述、手稿、印章、康熙帝御賜王漁洋的“信古齋”、“湘竹金扇”“聖旨”等珍品的照片。從“家學淵源”、“秋柳結社”、“揚州徵集”“蜀道驛程”

展館內容

“刑部任上”“一代文宗”等方面,詳細介紹了王漁洋歷仕及詩文的一生,為人們了解和研究提供了詳實、直觀的資料。石刻園是在忠勤祠東跨院的基礎上,與古代園林建築相結合修建的。園中有園,景中有景。元代禮部尚書散曲家張養浩的“蒼雲”“振玉”兩巨型太湖石和國家一級石刻“水月松風”亦在園中陳列,供遊人觀賞。

舉辦活動

王士禛紀念館十幾年來,成功舉辦了“桓台國際王漁洋學術討論會”和全國、省、市級王漁洋學術討論會四次,共收集論文160餘篇,先後出版《王漁洋研究論集》、《桓台國際王漁洋學術討論會論文集》、《王漁洋詩友錄》、電視劇本《王漁洋》等10餘種著述計150多萬字。

王士禛紀念館所轄忠勤祠、漁洋祠、漁洋墓、四世宮保坊等,每年接待遊客約五萬人次,其中包括數以千計的國外友人和港澳台同胞。

王氏家族

簡介

新城王氏一門英才輩出。除王士禛外,他的先人王重光、王象晉、王象乾,他們兄弟王士祿、王士祜等,皆名重一時,都是中國文化歷史名人。他們為官清正廉潔,政績突出,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

王重光

王重光(1502——1558)自廷宣,號濼川,王麟次子。明嘉靖十六年舉人。嘉靖二十一年進士。由工部主事升戶部員外郎,主持九江關稅,不貪一錢一物。後守衛大同,不附權貴,平凡寬獄。調守上谷,上奏章《陳述機宜十二條》,都重款要。因忤逆閹黨劉瑾,調任貴州左參議,分守貴寧、安平二道,奉命平息叛亂。他單騎入苗寨諭降,歸附者3萬餘眾。時值北京重修三殿,遂在貴州一帶採辦大木。因親歷險危,調查勘采,茹瘴飲嵐,勞瘁而死。嘉靖皇帝贈“忠勤可憫”匾額,貴州士民公舉入布政司名宦祠,於永寧縣立忠勤祠,其後人亦在新城立忠勤祠紀念。

王之垣

王之垣(1527——1604)字爾式,小字承志,號見峰,嘉靖三十七年戊午舉人,壬戌(1562年)進士。重光次子。授推官,仕至戶部左侍郎。正色立朝,事上接下,皆以誠相待,有古大臣之風。事詳《明史》《新城縣誌》。

王象乾

王象乾(1546——1630)字字闊,號霽宇,之垣長子。明隆慶四年亞元舉人,連科進士,官至兵部尚書。曾多年鎮守薊遼,聲震九邊。因治軍有方,83歲時,明廷以特旨起用,行邊視師。死後贈太師,《明史》有傳。

王象晉

王象晉(1561——1653)字字進,一字康侯,號康宇,之垣三子。明萬曆三十二年中進士,授中書舍人。明萬曆四十一年考選,升任翰林、御史等職。當時,魏忠賢閹黨之禍熾盛。他與兄王象乾(兵部尚書)都是東林黨人,閹黨丌詩教、韓浚等力圖拉攏他倆入伙,許諾可升官發財。王象晉斷然拒絕,遂觸怒閹黨,被迫害辭職歸里。數年後,王象晉被起復任職,歷授河南按察使,浙江右布政使等職。在河南期間,蘭陵王的母親劉氏仗勢誣陷許州50多名儒生,經王象晉慎重調查,確認儒生冤案,駁回蘭陵王母的誣告。蘭陵王在郡縣驕縱跋扈仗勢欺人的行為有所收斂。當地百姓稱讚王象晉為政公平。

王象晉為人寬厚,見義勇為,樂於助人,仕途中受閹黨迫害,他辭官歸里。晚年優遊林下,從事園藝和醫藥的研究和著述。自號“明農隱士”,甘為農圃,有時到田間做些輕微勞動,詢問老農種植經驗。經常教育子孫不要矜誇門戶,努力做好功課,多做好事。他一生著述頗多,有《二如堂群芳譜》28卷,《賜閒堂集》20卷,《清寤齋心賞編》,《剪梧載筆》《秦張詩餘合壁》等行世。

王士祿

王士祿(1625——1673)字子底,號西樵,漁洋伯兄。清順治十二年進士,初官萊州教諭,後為吏部考功員外郎。學力深厚,擅長詩文,愛好王維、孟浩然的田園詩,與三弟王士祜、四弟王士禛以文名傳世,時稱“三王”。著有《十笏草堂集》、《王考功集》、《表餘堂集》、《辛甲集》、《上浮集》,與王士禛合著《燃脂集》百餘卷。載《四庫全書存目》。王士祿因喪母過於悲傷,後病逝於新城故里,時年49歲。

景點簡介

王漁洋祠堂

王漁洋祠位於新城西南隅,即西城別墅西南部院落,是王氏家族為紀念王士禛而建的祠堂,俗稱“漁 洋祠”。

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王士禛任刑部尚書時,已是71歲高齡了。此一時期,皇權內部鬥爭十分激烈。康熙得知王士禛與廢太子理密親王酬唱,非常生氣,以王五一案失出為由,降王士禛三級調用。九月,左都御史舒輅又因王五一案啟奏康熙,司官委咎於堂官,滿堂官又委咎於漢唐官,王士禛被革職歸田。

王士禛回歸新城故里後,專心著述,並致力於詩文集的整理,不以一字通朝貴。康熙四十九年庚寅(1710年),王士禛已病重臥床,康熙又念起他的人品與才學,降旨復王士禛刑部尚書職王士禛因病辭謝。康熙五十年辛卯(1711年)五月十一日,漁洋先生病逝於家中,享年七十八歲。其後其族人便在其居住過的西城別墅的西南部,為其修建了祠堂,即為王漁洋祠。據《重修新城縣誌》及《桓台名勝古蹟》資料載:

漁洋祠主體建築原為正堂5楹,重梁掛柱,花欞隔扇,堂前有3級台階。從正堂至大門,南北約30米,中有儀門3間。大門門楣上鐫有“經筵講官刑部尚書王士禛第”十二個大字。兩側為雁翅形“八”字牆。大門正面有寬大迎壁,飛檐起脊。還有一對高約1.8米得透雕石獅,分矗大門兩邊,頗有氣勢。

1940年,漁洋祠原抱廈式木結構正堂被拆除,改為水泥磚石結構的鎖皮廳式建築。牡丹祠仍保持原貌。1994年漁洋祠被列為山東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人民政府又撥款對其正堂進行了翻新維修保護。此外,尚有古槐兩株,石獅兩尊。

四世宮保坊

四世宮保坊坐落在桓台縣新城鎮的城南村。四世宮保坊建於明萬曆四十七年(1619),至今已有近四 百年的歷史。它是為表彰當時兵部尚書王象乾“總督薊遼”“威名著九邊”,保衛明王朝有功,為萬曆帝特許建造的。同時,追贈其上三代,父親王之垣、祖父王重光、曾祖父王麟,均為“光祿大夫柱國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因此稱“四世宮保”坊。

四世宮保坊,是新城七十二座牌坊的唯一倖存者,也是國內唯一的磚坊。該坊為磚石結構,以磚為主。坊高15米,寬9.2米,深3.3米,占地30餘平方米。為三門四柱一牌樓式,形式為中間高兩邊低的宮殿樣式。它融人文、建築、雕塑、書法、繪畫等藝術於一體,既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又有很重要的史料價值。該坊自下而上的構造是:最下為方形巨石底座,分三層,每層四周均有精緻浮雕。底層雕有蓮瓣,中層雕有雲朵,上層雕有龍駒、麒麟、松鹿、奔獅、靈芝、浮雲等,姿態各異,栩栩如生。基座上開三拱門,中間大,兩邊小,對稱和諧。門楣上雕有二龍戲珠,活靈活現。尤其是基座上雕刻的八尊石獅,分踞前後,雌雄各4,形態生動。雄獅腳踏繡球,回首張望,雄姿勃發,雌的懷抱幼獅,俯首凝視,極盡母愛之情。大拱門之上,嵌有上下兩塊石匾,下為功德匾,鐫刻著王氏祖孫四代的名諱、職銜、和誥贈。上匾鐫刻著“四世宮保坊”四個大字,字型工整,筆力遒勁,相傳為大書法家董其昌手筆。關於董其昌題寫坊名,至今還流傳著一個“一字值千金”的動人故事:王象乾被恩準建造“四世宮保”坊,深感榮幸。為使該坊更加顯明增色,特意聘請當時著名書法家董其昌為坊題字,並贈送1000兩銀子作為潤筆費。董其昌深明王象乾意圖,便鄭重的用正楷書寫了“四世宮保”四個大字。當天晚上,董其昌在王宅後花園散步,聽到王家下人正在議論:“都說董其昌書法好,號稱‘書畫雙絕’,論寫正楷字,還不如洞庭四叔(王象鹹,號洞庭,明著名書法家)呢?1000兩銀子花得太冤了”。董其昌聽了這話非常氣憤。翌日,即告辭王家說到濟南門生處玩幾天,然後回京。王家送走董其昌以後,展開題字一看,“四世宮保”中少了“宮”字。王象乾十分焦急,派叔弟王象春去濟南問明原委,不料董已離濟而去。董門生沉著臉說:“何不請自家人補寫一字呢?”王象春心裡明白,經過再三請求,門生才講明原委,並說:“恩師路過寒舍,使留下一個‘宮’字,如果用還需要再出1000兩銀子”。王象春知道董其昌聽了下人的閒話,故意帶走“宮”字,只因“千金易得,一字難求”,於是,從濟南籌借了1000兩銀子,買回“宮”字。

該坊前後額楣兩側均雕刻注有“玉音”的楹聯,下端皆有精雕蓮花承托。在楹聯和額楣四周雕刻著精緻的飛禽走獸,山水花卉,有的浮雕,有的透雕,有的圓雕,皆精雕細琢,技藝精湛。坊外側圓柱上雕有二老二少古代人物,形象端莊,栩栩如生。

坊頂飛檐斗拱,透雕花脊,脊上8跑,每跑兩獸,高踞瓦脊。檐角懸有風鈴。頂脊中央雕塑 “麒麟馱寶瓶”,高居坊顛。坊檐下正中鑲嵌注有 “聖恩”二字的匾額,表明該坊至高無上的規格。

四世宮保坊造型別致,氣勢雄偉,工藝精妙,古樸典雅而聞名遐邇,充分體現了我國勞動人民高超而精湛的建築技藝。

該坊已被列為山東省文物保護單位。

王漁洋故居

王漁洋故居位於桓台縣新城鎮城南村漁洋路北,張田路東,故址“長春園”。據《山東通志》載: “長春園,明尚書王之垣建,後王士禛及故址增葺,名西城別墅”;《重修新城縣誌》載:“西城別墅,在城內西南隅”。可見,王士禛故居,是在長春園故址上修砌而成的。

王士禛在《蠶尾集》記錄了當時長春園的規模與狀況:

初,萬曆中府君以戶部左侍郎乞歸養,經始此園於里第之西南,歲久廢為人居,唯西南一隅小山尚存。山上有亭,曰石帆,其下有洞,曰小善巷。前有池,曰春草池,池南有大石橫臥,曰石丈山。北有小閣,曰半偈閣。東北有樓五間,高明洞豁,坐見西南長白山諸峰,前有雙松甚古,曰高明樓,樓與亭皆毀於明壬午之亂,唯松在焉。

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王士禛51歲時,任詹事府少詹事,兼翰林院侍講學士,奉命祭告南海,11月,由京城出發,次年二月十日,王士禛到達廣州,入山神廟,行祭告大典。四月,王士禛從廣州啟程回歸。六月十六日,王士禛于歸程中便道回新城家中。王士禛在叩問起居中,見到父親容色失常,便有了回京後請假歸家侍養父親的想法。他的兒子王啟涑,見到其父有歸養之念,在王士禛拜別父親歸京後,便動手將長春園中的石帆亭等進行修葺,

王士禛紀念館

已備後用。九月,王士禛回到北京復命。就在王士禛回京復命期間,其父匡廬公已經病亡。訃告到 京,他悲傷欲絕,回家奔喪。此後,王士禛開始他的新城故里為期四年的丁憂生活。

王士禛回到新城後,將幾度廢物的長春園繼續進行了整理修葺,又增添了樵唱軒、半偈閣、大椿軒、雙松書屋、小善卷、春草池、三峰、嘯台、竹徑、呂羅樹武等設施。他在《西城別墅記》中,對有關西城別墅的修葺及重建後的新景象作了如下記述:

……康熙甲子,予以少詹事兼翰林是講學士,奉命祭告南海之神。將謀乞歸侍養祭酒府君,兒涑念予歸無偃息之所,因修其所謂“石帆亭”者,復以茅茨,窗檻皆仍其就。西尻而東首,南置三石離立,曰“三峰”。亭後增軒三楹,曰“樵唱”。直半偈閣之東偏,由山之西修廊繚紹,以達於軒閣。由山之東,有山坡陀出亭之前,左右奔峭,嘉樹蔭之,曰“小華子崗”。岡北石蹬下屬於軒閣,其東南皆竹也。南有石蹬,與洞相直。洞之右以竹為籬,至於池南。籬東一徑出竹中,以屬於蹬,曰“竹徑”。其南限重關內外皆竹,榜“茂林秀竹”四字,岌岌飛動,臨邑邢太僕書也。樓既久毀,葺之則力有不能,將於松下結茅三楹需其成,明之曰“雙松書屋”。西院故址盡於此。出宸翰堂之西,有軒南向,左右佳木修竹。軒後有太湖巨石,玲瓏剔透,曰“大春軒”。軒南室三楹,迴廊引之,曰“綠蘿書屋”。其上方廣,可以眺遠,曰“嘯台”。薛荔下垂,作虬龍拿攫之狀,百餘年物也。是為西城別墅。

《新城縣誌》以“西城別墅十三題”為總題,記錄了王啟涑、王啟大、朱彝尊、李澄中、盛符升、姜宸英、曹鑒倫、沈朝初、史夔、尤珍、黃夢麟、嚴濂魯、吳雯等諸名人吟詠西城別墅的詩作。

王漁洋墓

漁洋墓故址位於新城鎮城南村西二里,原梧河北岸王氏祖塋。《重修新城縣誌》有“在城西南二里梧 河之陽,葬刑部尚書王士禛”的記載。

清康熙五十年(1711)五月十一日,王士禛病故。據《王氏家傳》載:“山人卒於五月十一日,即於是年十二月初七日,葬於系河北岸祖塋之次。”友人文淵閣大學士兼禮部尚書王掞作《皇清誥贈資政大夫經筵講官刑部尚書王公神道碑銘》碑文,緬懷王士禛一生的人品、文品與政聲,後勒石於墓前左側。墓前為吏部尚書加太子少師宋犖所作《資政大夫刑部尚書阮亭王公暨張宜人墓志銘》。此碑為稀世國寶蟬鳴石做成,石質特異,有紅點,蘭絲,風吹既有蟬鳴在耳。在《資政大夫刑部尚書阮亭王公暨張宜人墓志銘》碑左右,依次排有楊繩武、翁方綱、孫星衍等清代詩文大 家為王士禛所撰墓志銘。

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後期,王士禛墓遭到破壞,國寶蟬鳴石不知下落。六十年代後期,王士禛墓被挖掘。現漁洋墓故址夷為農田。1994年公布為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地理位置

王士禛紀念館

郵編: 256403

王士禛紀念館王士禛紀念館

地址:山東省桓台縣新城鎮

乘車路線:濟青高速轉濱萊高速——桓台路口(2公里)

濟南——新城(100公里)

張店——新城(20公里)

索鎮——新城(10公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