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經》

《難經》

《難經》原名《黃帝八十一難經》,又稱《八十一難》,是中醫現存較早的經典著作。關於《難經》的作者與成書年代歷來有不同的看法,一般認為其成書不晚於東漢,內容可能與秦越人(扁鵲)有一定關係。《難經》之“難”字,有“問難”或“疑難”之義。全書共八十一難,採用問答方式,探討和論述了中醫的一些理論問題,內容包括脈診、經絡、臟腑、陰陽、病因、病機、營衛、腧穴、針刺、病證等方面。

基本信息

書名(異名)

《難經》《八十一難》《黃帝八十一難經》

成書背景

《難經》是在《素問》《靈樞》基礎上提出八十一個問題進行重點討論,然後歸納成書。

流傳版本

《八十一難》之名最早見於東漢張仲景《傷寒雜病論·序》,仲景在撰寫《傷寒雜病論》時曾引用了《八十一難》文字,這些文字與今本《難經》互有出入。晉代王叔和《脈經》收錄了一些《難經》原文,但這些原文均不見於今本《難經》,估計另有傳本。

《難經》最早見於著錄的書目是《隋書·經籍志》,其中提到三國時吳太醫令呂廣曾注《難經》,這是已知的《難經》的最早注本。唐代楊玄操在呂廣注本的基礎上重新編次,並明確提出《難經》為秦越人所作。

北宋初期,王九思、王鼎象、王惟一曾先後校勘《難經》,其中翰林院醫官王惟一校勘的《難經》是在呂注本和楊注本的基礎上完成的,曾刊印頒行。南宋時,李元立以秦越人原撰為基礎,匯集整理南宋以前9家校注《難經》的著作,編撰《難經十家補註》。後人據此書重刻改訂,編成《王翰林集注八十一難經》,簡稱《難經集注》,為後世通行本。《難經集注》傳世通行本傳入日本而保存至今,國內上海涵芬樓影印本(1924)、中華書局《四部備要》排印本、人民衛生出版社影印本(1956),均據日人林衡氏輯《佚存叢書》本《難經集注》。

作者簡介

秦越人,號扁鵲,生活與公元前五世紀左右,渤海鄚郡(今河北任丘縣)人。傑出的醫學家。醫療經驗豐富,長於脈診。治病隨俗應變,過邯鄲為帶下醫,過洛陽為耳目痹醫,入鹹陽為小兒醫。據《漢書·藝文志》:著有扁鵲內經、扁鵲外經,均佚。

總篇

(論脈)1~22難:

一難

曰:十二經皆有動脈,獨取寸口,以決五藏六府死生吉凶之法,何謂也?

然。寸口者,脈之大會,手太陰之脈動也。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脈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於身。漏水下百刻,榮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亦二十五度,為一周也,故五十度,復會於手太陰。寸口者,五藏六府之所終始,故法取於寸口也。

二難

曰:脈有尺寸,何謂也?

然。尺寸者,脈之大要會也。從關至尺是尺內,陰之所治也;從關至魚際是寸口內,陽之所治也。故分寸為尺,分尺為寸。故陰得尺內一寸,陽得寸內九分,尺寸終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三難

曰:脈有太過,有不及,有陰陽相乘,有覆有溢,有關有格,何謂也。

然,關之前者,陽之動也,脈當見九分而浮。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上魚為溢,為外關內格,此陰乘之脈也。關以後者,陰之動也,脈當見一寸而沉。過者,法曰太過。減者,法曰不及。遂入尺為覆,為內關外格,此陽乘之脈也。故曰覆溢,是其真髒之脈,人不病而死也。

四難

曰:脈有陰陽之法,何謂也?

然。呼出心與肺,吸入腎與肝,呼吸之間,脾受谷味也,其脈在中。浮者陽也,沉者陰也,故曰陰陽也。

心肺俱浮,何以別之?

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澀者肺也。

腎肝俱沉,何以別之?

然:牢而長者,肝也;按之濡,舉指來實者,腎也。脾者中州,故其脈在中,是陰陽之法也。

脈有一陰一陽,一陰二陽,一陰三陽;有一陽一陰,一陽二陰,一陽三陰。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脈俱動耶?

然:此言者,非有六脈俱動也,謂浮沉長短滑澀也。浮者陽也,滑者陽也,長者陽也;沉者陰也,短者陰也,澀者陰也。所謂一陰一陽者,謂脈來沉而滑也;一陰二陽者,謂脈來沉滑而長也;一陰三陽者,謂脈來浮滑而長,時一沉也;所言一陽一陰者,謂脈來浮而澀也;一陽二陰者,謂脈來長而沉澀也;一陽三陰者,謂脈來沉澀而短,時一浮也。各以其經所在,名病逆順也。

五難

曰:脈有輕重,何謂也?

然:初持脈,如三菽之重,與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與血脈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與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與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舉指來疾者,腎部也。故曰輕重也。

六難

曰:脈有陰盛陽虛,陽盛陰虛,何謂也?

然。浮之損小,沉之實大,故曰陰盛陽虛。沉之損小,浮之實大,故曰陽盛陰虛。是陰陽虛實之意也。

七難

曰:經言少陽之至,乍小乍大、乍短乍長;陽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陽之至,洪大而長;太陰之至,緊細而長;少陰之至,緊細而微;厥陰之至,沉短而敦。此六者,是平脈邪?將病脈耶?

然:皆王脈也。其氣以何月,各王幾日?

然。冬至之後,得甲子少陽王,復得甲子陽明王,復得甲子太陽王,復得甲子太陰王,復得甲子少陰王,復得甲子厥陰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歲。此三陽三陰之王時日大要也。

八難

曰:寸口脈平①而死者,何謂也?

然:諸十二經脈者,皆繫於生氣之原。所謂生氣之原者,謂十二經之根本也,謂腎間動氣也。此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脈之根,呼吸之門,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氣者,人之根本也,根絕則莖葉枯矣。寸口脈平而死者,生氣獨絕於內也。

註:①【平ping】通貧pin 缺乏。指絕脈。

九難

曰:何以別知藏府之病耶?

然:數者腑也,遲者髒也。數則為熱,遲則為寒。諸陽為熱,諸陰為寒。故以別知臟腑之病也。

十難

曰:一脈為十變者,何謂也?

然:五邪剛柔相逢之意也。假令心脈急甚者,肝邪乾心也。心脈微急者,膽邪乾小腸也。心脈大甚者,心邪自乾心也。心脈微大者,小腸邪自乾小腸也。心脈緩甚者,脾邪乾心也。心脈微緩者,胃邪乾小腸也。心脈澀甚者,肺邪乾心也。心脈微澀者,大腸邪乾小腸也。心脈沉甚者,腎邪乾心也。心脈微沉者,膀胱邪乾小腸也。五臟各有剛柔邪,故令一脈輒變為十也。

十一難

曰:經言脈不滿五十動而一止①,一藏無氣者,何藏也?

然。人吸者隨陰入,呼者因陽出。今吸不能至腎,至肝而還。故知一藏無氣者,腎氣先盡也。

註:①【不滿五十動,而一止】代脈。結脈、代脈、促脈,其脈象的共同點是脈來時止,但歇止時間長短上有別。

十二難

曰:經言五藏脈己絕於內,用針者反實其外。五藏脈已絕於外,用針者反實其內。內外之絕,何以別之?

然。五藏脈已絕於內者,腎肝氣已絕於內也,而醫反補其心肺。五藏脈已絕於外者,其心肺脈已絕於外也,而醫反補其腎肝。陽絕補陰,陰絕補陽,是謂實實虛虛,損不足益有餘。如此死者,醫殺之耳①。

註:①【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針害論。

可參考《九針十二原》“五臟之氣,已絕於內,而用針者反實其外,是謂重竭。重竭必死,其死也靜。治之者輒反其氣,取腋與膺。五臟之氣,已絕於外,而用針者反實其內,是謂逆厥。逆厥則必死,其死也躁。治之者反取四末。損不足而益有餘,是謂甚病。病益甚,取五脈者死,取三脈者恇;奪陰者死,奪陽者枉”。

又可參考“謂病自有虛實也。假令肝實而肺虛,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虛木旺,當知應平木)而反重實其肝;假令肺實而肝虛,微少氣,用針不補其肝,而反重實其肺,故曰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此者,中工之所害也”。

防害法則可參見,“瀉南補北”配穴法之一,此法根據五行生剋關係,提出對肝實肺虛而脾土無恙的病症,要用瀉心火、補腎水的方法來治療。是說“東方(肝)實,西方(肺)虛,瀉南方(心),補北方(腎)。”因為火(心)是木(肝)之子,瀉火能抑木,又能減去克金(肺)的作用;水(腎)是木(肝)之母,金(肺)之子,補水能加強克火(心),又能濟金(肺)抑木(肝)。所謂“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這種治法是對“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的補充,說明五臟之間互相影響,治療方法不能局限於補母瀉子。可據此推演,如心實腎虛,要瀉脾補肝;脾實肝虛,要瀉肺補心;肺實心虛,要瀉腎補脾;腎實脾虛,要瀉肝補肺”。

十三難

曰:經言見其色而不得其脈,反得相勝之脈者,即死。得相生之脈者,病即自己。色之與脈,當參相應,為之奈何?

然。五藏有五色,皆見於面,亦當與寸口尺內相應。假令色青,其脈當弦而急;色赤,其脈浮大而散;色黃,其脈中緩而大;色白,其脈浮澀而短;色黑,其脈沉濡而滑。此所謂五色之與脈,當參相應也。脈數,尺之皮膚亦數;脈急,尺之皮膚亦急;脈緩,尺之皮膚亦緩;脈澀,尺之皮膚亦澀;脈滑,尺之皮膚亦滑。

五藏各有聲色臭味,當與寸口尺內相應,其不相應者病也。假令色青,其脈浮澀而短,若大而緩為相勝;浮大而散,若小而滑為相生也。

經言:知一為下工,知二為中工,知三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八,下工者十全六。此之謂也。

十四難

曰:脈有損至,何謂也?

然。至之脈,一呼再至曰平,三至曰離經,四至曰奪精,五至曰死,六至曰命絕,此至之脈也。何謂損?一呼一至曰離經,再呼一至曰奪精,三呼一至曰死,四呼一至曰命絕,此損之脈也。至脈從下上,損脈從上下也。

損脈之為病,奈何?

然。一損損於皮毛,皮聚而毛落;二損損於血脈,血脈虛少,不能榮於五藏六府;三損損於肌肉,肌肉消瘦,飲食不為肌膚;四損損於筋,筋緩不能自收持;五損損於骨,骨痿不能起於床。反此者至於收病也。從上下者,骨痿不能起於床者死。從下上者,皮聚而毛落者死。

治損之法奈何?

然。損其肺者,益其氣。損其心者,調其榮衛。損其脾者,調其飲食,適其寒溫。損其肝者,緩其中。損其腎者,益其精。此治損之法也。

脈有一呼再至,一吸再至;有一呼三至,一吸三至;有一呼四至,一吸四至;有一呼五至,一吸五至;有一呼六至,一吸六至;有一呼一至,一吸一至;有再呼一至,再吸一至;有呼吸再至。脈來如此,何以別知其病也?

然:脈來一呼再至,一吸再至,不大不小,曰平。一呼三至,一吸三至,為適得病,前大後小,即頭痛目眩,前小後大,即胸滿短氣。一呼四至,一吸四至,病欲甚,脈洪大者,苦煩滿,沉細者,腹中痛,滑者傷熱,澀者中霧露。一呼五至,一吸五至,其人當困,沉細夜加,浮大晝加,不大不小,雖困可治;其有大小者,為難治。一呼六至,一吸六至,為死脈也,沉細夜死,浮大晝死。一呼一至,一吸一至,名曰損,人雖能行,猶當著床,所以然者,血氣皆不足故也;再呼一至,再吸一至。名曰無魂,無魂者當死也,人雖能行,名曰行屍。

上部有脈,下部無脈,其人當吐,不吐者死。上部無脈,下部有脈,雖困無能為害也。所以然者,譬如人之有尺,樹之有根,枝葉雖枯槁,根本將自生。脈有根本,人有元氣,故知不死。

十五難

曰:經言春脈弦,夏脈鉤,秋脈毛,冬脈石,是王脈耶?將病脈也?

然。弦鉤毛石者,四時之脈也。春脈弦者,肝東方木也,萬物始生,未有枝葉,故其脈之來,濡弱而長,故曰弦。

夏脈鉤者,心南方火也,萬物之所盛,垂枝布葉,皆下曲如鉤,故其脈之來疾去遲,故曰鉤。

秋脈毛者,肺西方金也,萬物之所終,草木華葉,皆秋而落,其枝獨在,若毫毛也,故其脈之來,輕虛以浮,故曰毛。

冬脈石者,腎北方水也,萬物之所藏也,盛冬之時,水凝如石,故其脈之來,沉濡而滑,故曰石。此四時之脈也。

如有變奈何?

然。春脈弦,反者為病。何謂反?

然。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病在外;氣來虛微,是謂不及,病在內。氣來厭厭聶聶,如循榆葉,曰平。益實而滑,如循長竿,曰病。急而勁益強,如新張弓弦,曰死。春脈微弦,曰平。弦多胃氣少,曰病。但弦無胃氣,曰死。春以胃氣為本。

夏脈鉤,反者為病。何謂反?

然。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病在外;氣來虛微,是謂不及,病在內。其脈來累累如環,如循琅玕,曰平。來而益數,如雞舉足者,曰病。前曲後居,如操帶鉤,曰死。夏脈微鉤,曰平。鉤多胃氣少,曰病。但鉤無胃氣,曰死。夏以胃氣為本。

秋脈微毛,反者為病。何謂反?

然。其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病在外;氣來虛微,是謂不及,病在內。其脈來藹藹如車蓋,按之益大,曰平。不上不下,如循雞羽,曰病。按之蕭索,如風吹毛,曰死。秋脈微毛,曰平。毛多胃氣少,曰病。但毛無胃氣,曰死。秋以胃氣為本。

冬脈石,反者為病。何謂反?

然。其氣來實強,是謂太過,病在外;氣來虛微,是謂不及,病在內。脈來上大下兌,儒滑如雀之喙,曰平。啄啄連屬,其中微曲,曰病。來如解索,去如彈石,曰死。冬脈微石,曰平。石多胃氣少。曰病。但石無胃氣,曰死。冬以胃氣為本。胃者,水谷之海也,主稟四時,故皆以胃氣為本,是謂四時之變病,死生之要會也。脾者,中州也,其平和不可得見,衰乃見耳。來如雀之啄,如水之下漏,是脾之衰見也。

十六難

曰:脈有三部九候,有陰陽,有輕重,有六十首,一脈變為四時,離聖久遠,各自是其法,何以別之?

然。是其病有內外證。

其病為之奈何?

然。假令得肝脈,其外證善潔、面青、善怒。其內證齊左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四肢滿閉、癃溲便難、轉筋。有是者肝也,無是者非也。

假令得心脈,其外證面赤、口乾、喜笑。其內證齊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煩心,心痛,掌中熱而口宛。有是者心也,無是者非也。

假令得脾脈,其外證面黃、善噫、善思、善味。其內證當齊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腹脹滿、食不消,體重節痛,怠墮嗜臥,四肢不收。有是者脾也,無是者非也。

假令得肺脈,其外證面白、善嚏、悲愁不樂、欲哭。其內證齊右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喘咳,洒淅寒熱。有是者肺也,無是者非也。

假令得腎脈,其外證面黑、喜恐、欠。其內證齊下有動氣,按之牢若痛。其病逆氣,少腹急痛,泄如下重,足脛寒而逆。有是者腎也,無是者非也。

十七難

曰:經言病或有死,或有不治自愈,或連年月不已,其死生存亡,可切脈而知之耶?

然。可盡知也。診病,若閉目不欲見人者,脈當得肝脈強急而長,而反得肺脈浮短而澀者,死也。病若開目而渴,心下牢者,脈當得緊實而數,反得沉懦而微者,死也。病若吐血,復鼽衄血者,脈當沉細,而反浮大而牢者,死也。病若譫言妄語,身當有熱,脈當洪大,而手足厥逆,脈沉細而微者,死也。病若大腹而泄者,脈當微細而澀,反緊大而滑者,死也。

十八難

曰:脈有三部,部有四經。手有太陰、陽明,足有太陽、少陰,為上下部,何謂也?

然。手太陰、陽明金也,足少陰、太陽水也。金生水,水流下行而不能上,故在下部也。足厥陰、少陽木也,生手太陽、少陰火,火炎上行而不能下,故為上部。手心主少陽火,生足太陰陽明土,土主中官,故在中部也。此皆五行子母更相生養者也。脈有三部九候,各何所主之?

然。三部者,寸關尺也;九候者,浮中沉也。上部法天,主胸以上至頭之有疾也;中部法人,主膈以下至齊之有疾也;下部法地,主齊以下至足之有疾也。審而刺之者也。

人病有沉滯久積聚,可切脈而知之耶?

然。診在右脅有積氣,得肺脈結,脈結甚則積甚,結微則氣微。

診不得肺脈,而右脅有積氣者何也?

然。肺脈雖不見,右手脈當沉伏。

其外痼疾同法耶?將異也?

然。結者,脈來去時一止無常數,名曰結也。伏者,脈行筋下也。浮者,脈在肉上行也。左右表里,法皆如此。假令脈結伏者,內無積聚,脈浮結者,外無痼疾;有積聚,脈不結伏,有痼疾脈不浮結,為脈不應病,病不應脈,是為死病也。

十九難

曰:經言脈有逆順,男女有常,而反者,何謂也?

然。男子生於寅,寅為木,陽也。女子生於申,申為金,陰也。故男脈在關上,女脈在關下,是以男子尺脈恆弱,女子尺脈恆盛,是其常也。反者,男得女脈,女得男脈也。

其為病何如?

然。男得女脈為不足,病在內,左得之病則在左,右得之病則在右,隨脈言之也。女得男脈為太過,病在四肢,左得之病在左,右得之病在右,隨脈言之,此之謂也。

二十難

曰:經言脈有伏匿,伏匿於何藏,而言伏匿耶?

然。謂陰陽更相乘,更相伏也。脈居陰部,而反陽脈見者,為陽乘陰也,脈雖時沉澀而短,此謂陽中伏陰也。脈居陽部,而反陰脈見者,為陰乘陽也,脈雖時浮滑而長,此謂陰中伏陽也。重陽者狂,重陰者癲;脫陽者見鬼,脫陰者目盲。

二十一難

曰:經言人形病脈不病,曰生。脈病形不病,曰死。何謂也?

然。人形病脈不病,非有不病者也,謂息數不應脈數也,此大法。

二十二難

曰:經言脈有是動,有所生病。一脈(輒)變為二病者,何也?

然:經言是動者,氣也;所生病者,血也。邪在氣,氣為是動;邪在血,血為所生病。氣主呴之,血主濡之。氣留而不行者,為氣先病也;血壅而不濡者,為血後病也。故先為是動,後所生(病)也。

(論經絡)23~29難:

二十三難

曰:手足三陰三陽,脈之度數,可曉以不?

然:手三陽之脈,從手至頭,長五尺,五六合三丈。手三陰之脈,從手至胸中,長三尺五寸,三六一丈八尺,五六三尺,合二丈一尺。足三陽之脈,從足至頭,長八尺,六八四丈八尺。足三陰之脈,從足至胸,長六尺五寸,六六三丈六尺,五六三尺,合三丈九尺。人兩足蹺脈,從足至目,長七尺五寸,二七一丈四尺,二五一尺,合一丈五尺。督脈、任脈,各長四尺五寸,二四八尺,二五一尺,合九尺。凡脈長一十六丈二尺,此所謂經脈長短之數也。

經脈十二,絡脈十五,何始何窮也?

然:經脈者,行血氣,通陰陽,以榮於身者也。其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陽明注足陽明、太陰;太陰注手少陰、太陽;太陽注足太陽、少陰;少陰注手心主、少陽;少陽注足少陽、厥陰;厥陰復還注手太陰。別絡十五,皆因其原,如環無端,轉相灌溉,朝於寸口、人迎,以處百病,而決死生也。

經云:明知始終,陰陽定矣。何謂也?

然:終始者,脈之紀也。寸口、人迎,陰陽之氣通於朝使,如環無端,故曰始也。終者,三陰三陽之脈絕,絕則死。死各有形,故曰終也。

二十四難

曰:手足三陰三陽氣已絕,何以為候?可知其吉凶不?

然:足少陰氣絕,則骨枯。少陰者,冬脈也,伏行而濡於骨髓。故骨髓不濡,即肉不著骨;骨肉不相親,即肉濡而卻;肉濡而卻,故齒長而枯,發無潤澤;無潤澤者,骨先死。戊日篤,己日死。

足太陰氣絕,則脈不營其口唇。口唇者,肌肉之本也。脈不營,則肌肉不滑澤;肌肉不滑澤,則人中滿;人中滿,則唇反;唇反,則肉先死。甲日篤,乙日死。

足厥陰氣絕,即筋縮引卵與舌卷。厥陰者,肝脈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於陰器而絡於舌本,故脈不營,則筋縮急;即引卵與舌;故舌卷卵縮,此筋先死。庚日篤,辛日死。

手太陰氣絕,即皮毛焦。太陰者,肺也,行氣溫於皮毛者也。氣弗營,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津液去,則皮節傷;皮節傷,則皮枯毛折;毛折者,則毛先死。丙日篤,丁日死。

手少陰氣絕,則脈不通;脈不通,則血不流;血不流,則色澤去,故面色黑如黧,此血先死,壬日篤,癸日死。

三陰氣俱絕者,則目眩轉、目瞑,目瞑者,為失志;失志者,則志先死。死,即(則)目瞑也。

六陽氣俱絕者,則陰與陽相離,陰陽相離,則腠理泄,絕汗乃出,大如貫珠,轉出不流,即氣先死。旦占夕死,夕占旦死。

二十五難

曰:有十二經,五臟六腑十一耳,其一經者,何等經也?

然:一經者,手少陰與心主別脈也。心主與三焦為表里,俱有名而無形,故言經有十二也。

二十六難

曰:經有十二,絡有十五,餘三絡者,是何等絡也?

然:有陽絡,有陰絡,有脾之大絡。陽絡者,陽蹺之絡也。陰絡者,陰蹺之絡也。故絡有十五焉。

二十七難

曰:脈有奇經八脈者,不拘於十二經,何也?

然:有陽維,有陰維,有陽蹺,有陰蹺,有沖,有督,有任,有帶之脈。凡此八脈者,皆不拘於經,故曰奇經八脈也。

經有十二,絡有十五,凡二十七,氣相隨上下,何獨不拘於經也?

然:聖人圖設溝渠,通利水道,以備不虞。天雨降下,溝渠溢滿,當此之時,留需妄行,聖人不能復圖也。此絡脈滿溢,諸經不能復拘也。

二十八難

曰:其奇經八脈者,既不拘於十二經,皆何起何繼也?

然:督脈者,起於下極之俞,並於脊里,上至風府,入屬於腦。

任脈者,起於中極之下,以上毛際,循腹里,上關元,至咽喉。

沖脈者,起於氣沖,並足陽明之經,夾臍上行,至胸中而散也。

帶脈者,起於季脅,回身一周。陽蹺脈者,起於跟中,循外踝上行,入風池。

陰蹺脈者,亦起於跟中,循內踝上行,至咽喉,交貫沖脈。

陽維、陰維者,維絡於身,溢蓄,不能環流灌溉諸經者也,故陽維起於諸陽會也,陰維起於諸陰交也。

比於聖人圖設溝渠,溝渠滿溢,流於深湖,故聖人不能拘通也。而人脈隆盛,入於八脈,而不還周,故十二經亦有不能拘之。其受邪氣,畜則腫熱,砭射之也。

二十九難

曰:奇經之為病,何如?

然:陽維維於陽,陰維維於陰,陰陽不能自相維,則悵然失志,溶溶不能自收持。

陽維為病苦寒熱,陰維為病若心痛。

陰蹺為病,陽緩而陰急,陽蹺為病,陰緩而陽急。

沖之為病,逆氣而里急。

督之為病,脊強而厥。

任之為病,其內苦結,男子為七疝,婦子為瘕聚。帶之為病,腹滿,腰溶溶若坐水中。此奇經八脈之為病也。

(論臟腑)30~47難:

三十難

曰:營氣之行,常與衛氣相隨不?

然:經言人受氣於谷。谷入於胃,乃傳於五臟六腑,五臟六腑皆受於氣。其清者為營,濁者為衛,榮行脈中,衛行脈外,營周不息,五十而復大會。陰陽相貫,如環之無端,故知營衛相隨也。

三十一難

曰;三焦者,何稟何生?何始何終?其治常在何許?可曉以不?

然:三焦者,水谷之道路,氣之所終始也。

上焦者,在心下,下膈,在胃上口,主內而不出。其治在膻中,玉堂下一寸六分,直兩乳間陷者是。

中焦者,在胃中脘,不上不下,主腐熟水谷。其治在臍傍。

下焦者,當膀胱上口,主分別清濁,主出而不內,以傳導也。其治在臍下一寸。故名曰三焦,其府在氣街。

三十二難

曰;五臟俱等,而心肺獨在鬲上者,何也?

然:心者血,肺者氣。血為榮,氣為衛,相隨上下,謂之榮衛。通行經絡,營周於外,故令心肺獨在鬲上也。

三十三難

曰:肝青象木,肺白象金。肝得水而沉,木得水而浮;肺得水而浮,金得水而沉。其意何也?

然:肝者,非為純木也,乙角也,庚之柔。大言陰與陽,小言夫與婦。釋其微陽,而吸其微陰之氣,其意樂金,又行陰道多,故令肝得水而沉也。肺者,非為純金也,辛商也,丙之柔。大言陰與陽,小言夫與婦。釋其微陰,婚而就火,其意樂火,又行陽道多,故令肺得水而浮也。肺熟而復沉,肝熟而復浮者,何也?故知辛當歸庚,乙當歸甲也。

三十四難

曰:五臟各有聲、色、臭、味、液,皆可曉知以不?

然:《十變》言:肝色青,其臭臊,其味酸,其聲呼,其液泣;心色赤,其臭焦,其味苦,其聲言,其液汗;脾色黃,其臭香,其味甘,其聲歌,其液涎;肺色白,其臭腥,其味辛,其聲哭,其液涕;腎色黑,其臭腐,其味鹹,其聲呻,其液唾。是五臟聲、色、臭、味、液也。

五臟有七神,各何所藏那?

然:髒者,人之神氣所舍藏也。故肝藏魂,肺藏魄,心藏神,脾藏意與智,腎藏精與志也。

三十五難

曰:五臟各有所腑皆相近,而心、肺獨去大腸、小腸遠者,何(謂)也?

然:經言心營、肺衛,通行陽氣,故居在上;大腸、小腸,傳陰氣而下,故居在下。所以相去而遠也。又諸腑皆陽也,清淨之處。

今大腸、小腸、胃與膀胱,皆受不淨,其意何也?

然:諸腑者,謂是非也。經言:小腸者,受盛之腑也;大腸者,傳瀉行道之腑也;膽者,清淨之腑也;胃者,水谷之腑也;膀胱者,津液之腑也。一腑猶無兩名,故知非也。小腸者,心之腑;大腸者,肺之腑;膽者,肝之腑;胃者,脾之腑;膀胱者,腎之腑。小腸謂赤腸,大腸謂白腸,膽者謂青腸,胃者謂黃腸,膀胱者謂黑腸。下焦之所治也。

三十六難

曰:髒各有一耳,腎獨有兩者,何也?

然:腎兩者,非皆腎也。其左者為腎,右者為命門。命門者,諸神精之所舍,原氣之所系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故知腎有一也。

三十七難

曰:五臟之氣,於何發起,通於何許,可曉以不?

然:五臟者,常內閱於上七竅也。故肺氣通於鼻,鼻和則知香臭矣;肝氣通於目,目和則知黑白矣;脾氣通於口,口和則知谷味矣;心氣通於舌,舌和則知五味矣;腎氣通於耳,耳和則知五音矣。五臟不和,則七竅不通;六腑不和,則留結為癰。

邪在六腑,則陽脈不和,陽脈不和,則氣留之;氣留之,則陽脈盛矣。

邪在五臟,則陰脈不和,陰脈不和,則血留之;血留之,則陰脈盛矣。陰氣太盛,則陽氣不得相營也,故曰格。陽氣太盛,則陰氣不得相營也,故曰關,陰陽俱盛,不得相營也,故曰關格。關格者,不得盡其命而死矣。

經言氣獨行於五臟,不營於六腑者,何也?

然:夫氣之所行也,如水之流,不得息也。故陰脈營於五臟,陽脈營於六腑,如環無端,莫知其紀,終而復始,其不覆溢,人氣內溫於臟腑,外濡於湊理。

三十八難

曰:髒唯有五,腑獨有六者,何也?

然:所以腑有六者,謂三焦也。有原氣之別焉,主持諸氣,有名而無形,其(經)屬手少陽。此外腑也,故言腑有六焉。

三十九難

曰:經言腑有五,髒有六者,何也?

然:六腑者,正有五腑也。五臟亦有六髒者,謂腎有兩髒也。其左為腎,右為命門。命門者,謂精神之所舍也;男子以藏精,女子以系胞,其氣與腎通,故言髒有六也。

腑有五者,何也?

然:五臟各一腑,三焦亦是一腑,然不屬於五臟,故言腑有五焉。

四十難

曰:經言,肝主色,心主臭,脾主味,肺主聲,腎主液。鼻者,肺之候,而反知香臭;耳者,腎之候,而反聞聲,其意何也?

然:肺者,西方金也,金生於巳,巳者南方火,火者心,心主臭,故令鼻知香臭;腎者,北方水也,水生於申,申者西方金,金者肺,肺主聲,故令耳聞聲。

四十一難

曰:肝獨有兩葉,以何應也?

然:肝者,東方木也,木者,春也。萬物始生,其尚幼小,意無所親,去太陰尚近,離太陽不遠,猶有兩心,故有兩葉,亦應木葉也。

四十二難

曰:人腸胃長短,受水谷多少,各幾何?

然:胃大一尺五寸,徑五寸,長二尺六寸,橫屈,受水谷三斗五升,其中常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腸大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長三丈二尺,受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迴腸大四寸,徑一寸半,長二丈一尺,受谷一斗,水七升半。廣腸大八寸,徑二寸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故腸胃凡長五丈八尺四寸,合受水谷八斗七升六合、八分合之一。此腸胃長短,受水谷之數也。肝重四斤四兩,左三葉,右四葉,凡七葉,主藏魂。心重十二兩,中有七孔三毛,盛精汁三合,主藏神。脾重二斤三兩,扁廣三寸,長五寸,有散膏半斤,主裹血,溫五臟,主藏意。肺重三斤三兩,六葉兩耳,凡八葉,主藏魄。腎有兩枚,重一斤一兩,主藏志。膽在肝之短葉間,重三兩三銖,盛精汁三合,胃重二斤一(二)兩,紆曲屈伸,長二尺六寸,大一尺五寸,徑五寸,盛谷二斗,水一斗五升。小腸重二斤十四兩,長三丈二尺,廣二寸半,徑八分、分之少半,左回疊積十六曲,盛谷二斗四升,水六升三合、合之大半。大腸重二斤十二兩,長二丈一尺,廣四寸,徑一寸,當臍右回十六曲,盛谷一斗,水七升半。膀胱重九兩二銖,縱廣九寸,盛溺九升九合。口廣二寸半,唇至齒長九分,齒以後至會厭,深三寸半,大容五合。舌重十兩,長七寸,廣二寸半。咽門重(十)十二兩,廣二寸半,至胃長一尺六寸。喉嚨重十二兩,廣二寸,長一尺二寸,九節。肛門重十二兩,大八寸,徑二寸大半,長二尺八寸,受谷九升三合、八分合之一。

四十三難

曰: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何也?

然:人胃中當留谷二斗,水一斗五升。故平人日再至圊,一行二升半,一日中五升,七日五七三斗五升,而水谷盡矣。故平人不食飲七日而死者,水谷津液俱盡,即死矣。

四十四難

曰:七沖門何在?

然:唇為飛門,齒為戶門,會厭為吸門,胃為賁門,太倉下口為幽門,大腸小腸會為闌門,下極為魄門,故曰七沖門也。

四十五難

曰:經言八會者,何也?

然:腑會太倉,髒會季脅,筋會陽陵泉,髓會絕骨,血會鬲俞,骨會大抒,脈會太淵,氣會三焦外,一筋直兩乳內也。熱病在內者,取其會之氣穴也。

四十六難

曰:老人臥而不寐,少壯寐而不寤者,何也?

然:經言少壯者,血氣盛,肌肉滑,氣道通,營衛之行不失於常,故晝日精,夜不寤也。老人血氣衰,肌肉不滑,營衛之道澀,故晝日不能精,夜不得寐也。故知老人不得寐也。

四十七難

曰:人面獨能耐寒者,何也?

然:人頭者、諸陽之會也。諸陰脈皆至頸、胸中而還,獨諸陽脈皆上至頭耳,故令面耐寒也。

(論病)48~61難:

四十八難

曰:人有三虛三實,何謂也?

然:有脈之虛實,有病之虛實,有診之虛實也。脈之虛實者,濡者為虛,牢者為實;病之虛實者,出者為虛,入者為實;言者為虛,不言者為實;緩者為虛,急者為實。診之虛實者,癢者為虛,痛者為實;外痛內快,為外實內虛;內痛外快,為內實外虛,故曰虛實也。

四十九難

曰:有正經自病,有五邪所傷,何以別之?

然:經言憂愁思慮則傷心;形寒飲冷則傷肺;恚怒氣逆,上而不下則傷肝;飲食勞倦則傷脾;久坐濕地,強力入水則傷腎。是正經之自病也。

何謂五邪?

然:有中風,有傷暑,有飲食勞倦,有傷寒,有中濕。此之謂五邪。

假令心病,何以知中風得之?

然:其色當赤。何以言之?肝主色,自入為青,入心為赤,入脾為黃,入肺為白,入腎為黑。肝為心邪,故知當赤色。其病身熱,脅下滿痛,其脈浮大而弦。

何以知傷暑得之?

然:當惡焦臭。何以言之?心主臭,自入為焦臭,入脾為香臭,入肝為臊臭,入腎為腐臭,入肺為腥臭。故知心病傷暑得之,當惡焦臭。其病身熱而煩,心痛,其脈浮大而散。

何以知飲食勞倦得之?

然:當喜苦味也。何以言之?脾主味,入肝為酸,入心為苦,入肺為辛,入腎為鹹,自入為甘。故知脾邪入心,為喜苦味也。其病身熱而體重,嗜臥,四肢不收,其脈浮大而緩。

何以知傷寒得之?

然:當譫言妄語。何以言之?肺主聲,入肝為呼,入心為言,入脾為歌,入腎為呻,自入為哭。故知肺邪入心,為譫言妄語也。其病身熱,灑灑惡寒,甚則喘咳,其脈浮大而澀。

何以知中濕得之?

然:當喜汗出不可止。何以言之?腎主液,入肝為泣,入心為汗,入脾為涎,入肺為涕,自入為唾。故知腎邪入心,為汗出不可止也。其病身熱,而小腹痛,足脛寒而逆,其脈沉濡而大。此五邪之法也。

五十難

曰:病有虛邪,有實邪,有賊邪,有微邪,有正邪,何以別之?

然:從後來者為虛邪,從前來者為實邪,從所不勝來者為賊邪,從所勝來者為微邪,自病者為正邪。何以言之?假令心病,中風得之為虛邪,傷暑得之為正邪,飲食勞倦得之為實邪,傷寒得之為微邪,中濕得之為賊邪。

五十一難

曰:病有欲得溫者,有欲得寒者,有欲得見人者,有不欲得見人者,而各不同,病在何臟腑也?

然:病欲得寒,而欲見人者,病在腑也;病欲得溫,而不欲見人者,病在髒也。何以言之?腑者陽也,陽病欲得寒,又欲見人;髒者,陰也,陰病欲得溫,又欲閉戶獨處,惡聞人聲。故以別知臟腑之病也。

五十二難

曰:臟腑發病,根本等不?

然:不等也。其不等奈何?然:髒病者,止而不移,其病不離其處:腑病者,仿佛賁響,上下行流,居處無常。故以此知臟腑根本不同也。

五十三難

曰:經言七傳者死,間髒者生,何謂也?

然:七傳者,傳其所勝也。間髒者,傳其子也。何以言之?假令心病傳肺,肺傳肝,肝傳脾,脾傳腎,腎傳心,一髒不再傷,故言七傳者死也。間髒者,傳其所生也。假令心病傳脾,脾傳肺,肺傳腎,腎傳肝,肝傳心,是母子相傳,竟而復始,如環無端,故曰生也。

五十四難

曰:髒病難治,腑病易治,何謂也?

然:髒病所以難治者,傳其所勝也;腑病易治者,傳其子也。與七傳、間傳同法也。

五十五難

曰:病有積、有聚,何以別之?

然:積者,陰氣也;聚者,陽氣也。故陰沉而伏,陽浮而動。氣之所積,名曰積;氣之所聚,名曰聚。故積者,五臟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積者,陰氣也,其始發有常處,其痛不離其部,上下有所終始,左右有所窮處;聚者,陽氣也,其始發無根本,上下無所留止,其痛無常處謂之聚。故以是別知積聚也。

五十六難

曰:五臟之積,各有名乎?以何月、何日得之?

然:肝之積,名曰肥氣,在左脅下,如覆杯,有頭足。久不愈,令人發咳逆,瘧,連歲不已。以季夏戊己日得之。何以言之?肺病傳於肝,肝當傳脾,脾季夏適王,王者不受邪,肝復欲還肺,肺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肥氣以季夏戊己日得之,心之積,名曰伏梁,起臍上,大如臂,上至心下。久不愈,令人病煩心。以秋庚辛日得之。何以言之?腎病傳心,心當傳肺,肺以秋適王,王者不受邪,心復欲還腎,腎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伏梁以秋庚辛日得之。脾之積,名曰痞氣,在胃脘,覆大如盤。久不愈,令人四肢不收,發黃疸,飲食不為肌膚。以冬壬癸日得之。何以言之?肝病傳脾,脾當傳腎,腎以冬適王,王者不受邪,脾復欲還肝,肝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痞氣以冬壬癸日得之。肺之積,名曰息賁,在右脅下,覆大如杯。久不已,令人洒淅寒熱,喘咳,發肺壅。以春甲乙日得之。何以言之?心病傳肺,肺當傳肝,肝以春適王,王者不受邪,肺復欲還心,心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息賁以春甲乙日得之。腎之積,名曰賁豚,發於少腹,上至心下,若豚狀,或上或下無時。久不已,令人喘逆,骨痿少氣。以夏丙丁日得之。何以言之?脾病傳腎,腎當傳心,心以夏適王,王者不受邪,腎復欲還脾,脾不肯受,故留結為積。故知賁豚以夏丙丁日得之。此五積之要法也。

五十七難

曰:泄凡有幾?皆有名不?

然:泄凡有五,其名不同。有胃泄,有脾泄,有大腸泄,有小腸泄,有大瘕泄,名曰後重。胃泄者,飲食不化,色黃。脾泄者、腹脹滿,泄注,食即嘔吐逆。大腸泄者,食已窘迫,大便色白,腸鳴切痛。小腸泄者,溲而便膿血,少腹痛。大瘕泄者,里急後重,數至圊而不能便,莖中痛。此五泄之要法也。

五十八難

曰:傷寒有幾?其脈有變不?

然:傷寒有五,有中風,有傷寒,有濕溫,有熱病,有溫病,其所苦各不同。

中風之脈,陽浮而滑,陰濡而弱;濕溫之脈,陽濡而弱,陰小而急;傷寒之脈,陰陽俱盛而緊澀;熱病之脈,陰陽俱浮,浮之而滑,沉之散澀;溫病之脈,行在諸經,不知何經之動也,各隨其經所在而取之。

傷寒有汗出而愈,下之而死者;有汗出而死,下之而愈者,何也?

然:陽虛陰盛,汗出而愈,下之即死;陽盛陰虛,汗出而死,下之而愈。

寒熱之病,候之如何也?

然:皮寒熱者,皮不可近席,毛髮焦,鼻槁,不得汗;肌寒熱者,肌痛,唇舌槁,無汗;骨寒熱者,病無所安,汗注不休,齒本槁痛。

五十九難

曰:狂癲之病,何以別之?

然:狂疾之始發,少臥而不飢,自高賢也,自辨智也,自貴倨也,妄笑好歌樂,妄行不休是也,癲疾始發,意不樂,僵仆直視。其脈三部陰陽俱盛是也。

六十難

曰:頭心之病,有厥痛,有真痛,何謂也?

然:手三陽之脈,受風寒,伏留而不去者,則名厥頭痛;入連在腦者,名真頭痛。其五臟氣相干,名厥心痛;其痛甚,但在心,手足青者,即名真心痛。其真心痛者,旦發夕死,夕發旦死。

六十一難

曰:經言,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脈而知之謂之巧。何謂也?

然:望而知之者,望見其五色,以知其病。聞而知之者,聞其五音,以別其病。問而知之者,問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脈而知之者,診其寸口,視其虛實,以知其病,病在何臟腑也。經言,以外知之曰聖,以內知之曰神,此之謂也

(論俞穴)62~68難:

六十二難

曰:髒井、滎有五,腑獨有六者,何謂也?

然:腑者,陽也。三焦行於諸陽,故置一俞,名曰原。腑有六者,亦與三焦共一氣也。

六十三難

曰:《十變》言,五臟六腑滎,合,皆以井為始者,何也?

然:井者,東方春也,萬物之始生。諸蚑行喘息,蚏飛蠕動,當生之物,莫不以春生。故歲數始於春,日數

始於甲,故以井為始也。

六十四難

曰:《十變》又言,陰井木,陽井金;陰滎火,陽滎水;陰俞土,陽俞木;陰經金,陽經火;陰合水,陽合土。陰陽皆不同,其意何也?

然:是剛柔之事也。陰井乙木,陽井庚金。陽井庚,庚者,乙之剛也;陰井乙,乙者,庚之柔也。乙為木,故言陰井木也;庚為金,故言陽井金也。余皆仿此。

六十五難

曰:經言,所出為井,所入為合,其法奈何?

然:所出為井,井者,東方春也,萬物之始生,故言所出為井也。所入為合,合者,北方冬也,陽氣入藏,故言所入為合也。

六十六難

曰:經言,肺之原,出於太淵;心之原,出於太陵;肝之原,出於太沖,脾之原,出於大白;腎之原,出於太溪;少陰之原,出於兌骨;膽之原,出於丘墟;胃之原,出於沖陽;三焦之原,出於陽池;膀胱之原,出於京骨;大腸之原,出於合谷;小腸之原,出於腕骨。十二經皆以俞為原者,何也?

然:五臟俞者,三焦之所行,氣之所留止也。

三焦所行之俞為原者,何也?

然:臍下腎間動氣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經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氣之別使也,主通行三氣,經歷於五臟六腑。原者,三焦之尊號也,故所止輒為原。五臟六腑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

六十七難

曰:五臟募皆在陰,而俞皆在陽者;何謂也?

然:陰病行陽,陽病行陰。故令募在陰,俞在陽。

六十八難

曰:五臟六腑,皆有井、滎、俞、經、合,皆何所主?

然:經言所出為井,所流為滎,所注為俞,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俞主體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泄。此五臟六腑井、滎、俞、經、合所主病也

(論針法)69~81難:

六十九難

曰:經言,虛者補之,實者瀉之,不實不虛,以經取之,何謂也?

然:虛者補其母,實者瀉其子,當先補之,然後瀉之。不實不虛,以經取之者,是正經自生病,不中他邪也,當自取其經,故言以經取之。

七十難

曰:春夏刺淺,秋冬刺深者,何謂也?

然:春夏者,陽氣在上,人氣亦在上,故當淺取之;秋冬者,陽氣在下,人氣亦在下,故當深取之。

春夏各致一陰,秋冬各致一陽者,何謂也?

然:春夏溫,必致一陰者,初下針,沉之至腎肝之部,得氣,引持之陰也。秋冬寒,必致一陽者,初內針,淺而浮之至心肺之部,得氣,推內之陽也。是謂春夏必致一陰,秋冬必致一陽。

七十一難

曰:經言,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何謂也?

然:針陽者,臥針而刺之;刺陰者,先以左手攝按所針滎俞之處,氣散乃內針。是謂刺榮無傷衛,刺衛無傷榮也。

七十二難

曰:經言,能知迎隨之氣,可令調之;調氣之方,必在陰陽。何謂也?

然:所謂迎隨者,知榮衛之流行,經脈之往來也。隨其逆順而取之,故曰迎隨。調氣之方,必在陰陽者,知其內外表里,隨其陰陽而調之,故曰調氣之方,必在陰陽。

七十三難

曰:諸井者,肌肉淺薄,氣少不足使也,刺之奈何?

然:諸井者,木也;滎者,火也。火者,木之子,當刺井者,以滎瀉之。故經言,補者不可以為瀉,瀉者不可以為補,此之謂也。

七十四難

曰:經言,春刺井,夏刺滎,季夏刺俞,秋刺經,冬刺合者,何謂也?

然:春刺井者,邪在肝;夏刺滎者,邪在心;季夏刺俞者,邪在脾;秋刺經者,邪在肺;冬刺合者,邪在腎。

其肝、心、脾、肺、腎,而繫於春、夏、秋、冬者,何也?

然:五臟一病,輒有五也(色)。假令肝病,色青者肝也,臊臭者肝也,喜酸者肝也,喜呼者肝也,喜泣者,肝也。其病眾多,不可盡言也。四時有數,而並繫於春、夏、秋、冬者也。針之要妙,在於秋毫者也。

七十五難

曰:經言,東方實,西方虛;瀉南方,補北方,何謂也?

然:金、木、水、火、土,當更相平。東方木也,西方金也。木欲實,金當平之;火欲實,水當平之;土欲實,木當平之;金欲實,火當平之;水欲實,土當平之。東方肝也,則知肝實;西方肺也,則知肺虛。瀉南方火,補北方水。南方火,火者,木之子也;北方水,水者,木之母也。水勝火。子能令母實,母能令子虛,故瀉火補水,欲令金不得平木也。經曰:不能治其虛,何問其餘,此之謂也。

七十六難

曰:何謂補瀉?當補之時,何所取氣?當瀉之時,何所置氣?

然:當補之時,從衛取氣;當瀉之時,從榮置氣。其陽氣不足,陰氣有餘,當先補其陽,而後瀉其陰;陰氣不足,陽氣有餘,當先補其陰,而後瀉其陽。營衛通行,此其要也。

七十七難

曰:經言,上工治未病,中工治已病,何謂也?

然:所謂治未病者,見肝之病,則知肝當傳之與脾,故先實其脾氣,無令得受肝之邪,故曰治未病焉。中工者,見肝之病,不曉相傳,但一心治肝,故曰治已病也。

七十八難

曰:針有補瀉,何謂也?

然:補瀉之法,非必呼吸出內針也。知為針者,信其左;不知為針者,信其右。當刺之時,先以左手厭按所針滎、俞之處,彈面努之,爪而下之,其氣之來,如動脈之狀,順針而刺之。得氣,因推而內之,是謂補,動而伸之,是謂瀉。不得氣,乃與,男外女內;不得氣,是為十死不治也。

七十九難

曰:經言,迎而奪之,安得無虛?隨而濟之,安得無實,虛之與實,若得若失;實之與虛,若有若無,何謂也?

然:迎而奪之者,瀉其子也;隨而濟之者,補其母也。假令心病,瀉手心主俞,是謂迎而奪之者也;補手心主井,是謂隨而濟之者也。所謂實之與虛者,牢濡之意也。氣來實牢者為得,濡虛者為失,故曰若得若失也。

八十難

曰:經言,有見如入,有見如出者,何謂也?

然:所謂有見如入、有見如出者,謂左手見氣來至,乃內針,針入,見氣盡,乃出針。是謂有見如入,有見如出也。

八十一難

曰:經言,無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是寸口脈耶?將病自有虛實耶?其損益奈何?

然:是病,非謂寸口脈也,謂病自有虛實也。假令肝實而肺虛,肝者木也,肺者金也,金木當更相平,當知金平木。假令肺實而肝虛,微少氣,用針不補其肝,而反重實其肺,故曰實實虛虛,損不足而益有餘。此者,中工之所害也。

內容簡介

全書共八十一難,採用問答方式,探討和論述了中醫的一些理論問題,內容包括脈診、經絡、臟腑、陰陽、病因、病機、營衛、腧穴、針刺、病證等方面。其中,一至二十二難論脈,二十三至二十九難論經絡,三十至四十七難論臟腑,四十八至六十一難論病,六十二至六十八難論腧穴,六十九至八十一難論針法。書中首創獨取寸口及寸關尺及浮中沉三部九候的切脈方法,脈證相參的辨證觀,為中醫脈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貢獻。在藏象學說方面,《難經》突出腎的重要性,建立了“腎(命門)-元氣-三焦”為軸心的整體生命觀。其創立的命門學說,成為中醫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經絡學說方面,簡明而系統地闡述了任脈、督脈、沖脈、帶脈、陽維、陰維、陽蹺、陰蹺八條奇經的功能特點、循行路線、病變證候及其與十二正經的功能聯繫等,並總稱之為“奇經八脈”。這一名稱在現存古籍中是《難經》最先提出的。《難經》關於奇經的論述以及八會穴等理論的提出,充實了經絡學說的內容;以五行生剋規律為指導的整體防治觀,用於說明經脈與腧穴的五行屬性和生克關係,解釋疾病的發生和傳變規律,並用於針刺的補瀉;以天人相應的內外統一整體觀,論述疾病與季節關係、脈象的四時變化、針刺因時制宜。這些內容對後世醫學理論的發展有深遠的影響。

影響評價

《難經》被認為是可以羽翼《靈》《素》的中醫經典著作,其寸口診法,對奇經八脈、三焦和命門的論述均為後世所繼承。

 

中國醫學古籍

中國的傳統醫學淵源流長,有很多寶貴的東西值得我們學習。而要想讓大家學習到其中的精神,最簡便的方法就只有通過閱覽古籍。 

中醫文化

中醫是我們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來的寶貴知識  
《要藥分劑補正》
《永類鈐方》
《無冤錄》
《醫方藥性合編》
《歷代名醫蒙求》
《赤水玄珠全集》
《四海類聚方》
《食物本草》
《本草選》
《藥鏡》
《配方百篇》
《雷公藥性賦解》
《重廣補註黃帝內經素問》
《本草彙編》
《炮炙大法》
《藏府標本藥式》
《證治匯補》
《雞峰普濟方》
《紹興校定經史證類備急本草》
《景岳全書》
《本草乘雅半偈》
《銀海精微》
《續名醫類案》
《外科精義》
《十四經發揮》
《外科證治全生集》
《釐正按摩要術》
《經效產寶》
《醫學入門》
《濟生方》
《理傷續斷方》
《御藥院方》
《五十二病方》
《顱囟經》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養老奉親書》
《外科正宗》
《引書》
《本草正義》
《衛生寶鑑》
《本草從新》
《醫宗金鑒》
《明醫雜著》
《醫說》
《重樓玉鑰》
《本經逢原》
《本草綱目拾遺》
《傷科補要》
《開寶本草》
《小品方》
《名醫類案》
《證類本草》
《醫學綱目》
《格致餘論》
《脈訣》
《類經》
《婦科玉尺》
《外台秘要》
《本草經集注》
《本草崇原》
《萬病回春》
《食療本草》
《太平聖惠方》
《本草品匯精要》
《吳醫匯講》
《針灸甲乙經》
《回回藥方》
《古今醫統大全》
《臨證指南醫案》
《飲膳正要》
《千金要方》
《外科精要》
《難經》
《本草綱目》
《針灸大成》
《溫病條辨》
《本草備要》
《脈經》
《神農本草經》
《新修本草》
《醫學源流論》
《傅青主女科》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六)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內經知要》
《難經》
《千金方衍義》
《女科百問》
《奇症匯》
《名醫別錄》
《內經博議》
《女科證治準繩》
《脾胃論》
《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
《名醫類案》
《內經評文》
《脈訣刊誤》
《內外傷辨惑論》
《脈訣乳海》
《難經本義》
《難經集注》
《難經經釋》
《難經正義》
《脈理求真》
《女科撮要》
《明目至寶》
《明醫雜著》
《普濟本事方》
《普濟方》
《齊氏醫案》
《奇經八脈考》
《明醫指掌》
《千金寶要》
《脈因證治》
《評琴書屋醫略》
《眉壽堂方案選存》
《寧坤秘籍》
《內經藥瀹》
《難經匯注箋正》
《霉瘡秘錄》
《女科指掌》
《脈確》
《脈說》
《脈學發微》
《名方類證醫書大全》
《內經方集釋》
《脈要圖注》
《脈訣筌蹄》
《脈理存真》
《脈語》
《內經拾遺方論》
《脈理宗經》
《梅氏驗方新編》
《內外功圖說輯要》
《脈訣指掌病式圖說》
《內照法》
《南北經驗醫方大成》
《南病別鑒》
《南雅堂醫案》
《南雅堂醫書全集》    
《秘傳推拿妙訣》
《脈如》
《民眾醫藥指導叢書》
《脈訣纂要》
《脈訣啟悟注釋》
《難經疏證》
《難經懸解》
《名醫傳》
《難經直解》
《倪涵初瘧痢三方》
《年希堯集驗良方》
《脈學輯要》
《弄丸心法》
《女丹合編》
《女科·產後編》
《明目良方》
《脈學輯要評》
《女科輯要》
《女科經論》
《女科萬金方》
《女科要略》
《明堂人形圖》
《脈學入門四言舉要》
《瘧疾論》
《歐希范五臟圖》
《盤珠集胎產證治》
《旁篇》 
《炮炙大法》
《佩文齋廣群芳譜·藥譜》
《脈訣四言舉要》
《片玉痘疹》
《片玉心書》
《平樂郭氏正骨法》
《莫氏錦囊十二種》
《內功圖說》
《脈義簡摩》
《普門醫品》
《七松岩集》
《脈理正義》
《岐伯經》
《岐伯灸經》
《奇病治法三百種》
《內經或問》
《奇效海上良方秘本》
《內經輯要》
《內經教學參考資料》
《內經類編》
《謙益齋外科醫案》
《謙齋醫學講稿》
《錢氏兒科案疏》
《乾坤生意》
《潛齋簡效方》
《潛齋醫書五種》
《潛齋醫學叢書》 

古代中醫著作

  • 《黃帝內經·素問》
  • 《黃帝內經·靈樞》
  • 《黃帝內經太素》
  • 《神農本草經》
  • 《本草綱目》
  • 《中藏經》
  • 《傷寒論》
  • 《傷寒雜病論》
  • 《溫熱論》
  • 《難經》
  • 《針灸大成》
  • 《瀕湖脈學》
  • 《褚氏遺書》
  • 《仿寓意草》
  • 《孫真人海上方》
  • 《柳洲醫話》
  • 《傷寒發微論》
  • 《劉河間傷寒醫鑒》
  • 《察舌辨症新法》
  • 《跌打損傷方》
  • 《穴道秘書》
  • 《醫學源流論》
  • 《醫林改錯》
  • 《傅青主男科》
  • 《傅青主女科》
  • 《飲膳正要》
  • 《食鑒本草》
  • 《產寶》
  • 《異授眼科》
  • 《肯堂醫論》
  • 《敖氏傷寒金鏡錄》
  • 《雜病治例》
  • 《衛生家寶產科備要》
  • 《正體類要》
  • 《巢氏病源補養宣導法》
  • 《喉舌備要秘旨》
  • 《醫醫醫》
  • 《全生指迷方》
  • 《濟生集》
  • 《幼科切要》
  • 《胎產秘書》
  • 《經驗麻科》
  • 《內外傷辨》
  • 《虛損啟微》
  • 《仙傳外科集驗方》
  • 《扁鵲神應針灸玉龍經》
  • 《類證治裁》
  • 《普濟方·針灸》
  • 《臨證指南醫案》
  • 《醫碥》
  • 《醫學正傳》
  • 《張聿青醫案》
  • 《古今醫鑒》
  • 《濟陰綱目》
  • 《保嬰撮要》
  • 《萬病回春》
  • 《顧松園醫鏡》
  • 《古今醫案按》
  • 《本草求真》
  • 《醫經原旨》
  • 《婦人大全良方》
  • 《靈素節注類編》
  • 《諸病源候論》
  • 《本草新編》
  • 《金匱翼》
  • 《女科經綸》
  • 《得配本草》
  • 《脈訣匯辨》
  • 《類證活人書》
  • 《王旭高臨證醫案》
  • 《回春錄》
  • 《周慎齋遺書》
  • 《嬰童百問》
  • 《文堂集驗方》
  • 《脈經》
  • 《雷公炮炙論》
  • 《雷公炮製藥性解》
  • 《備急千金要方》
  • 《千金翼方》
  • 《肘後備急方》
  • 《金匱要略方論》
  • 《外台秘要》
  • 《聖濟總錄》
  • 《景岳全書》
  • 《醫法圓通》
  • 《育嬰家秘》
  • 《外經微言》
  • 《臨證實驗錄》
  • 《女科旨要》
  • 《婦科問答》
  • 《張氏婦科》
  • 《顱囟經》
  • 《傷科大成》
  • 《跌打秘方》
  • 《集驗背疽方》
  • 《仙授理傷續斷秘方》
  • 《金瘡秘傳禁方》
  • 《增訂十藥神書》
  • 《痰癘法門》
  • 《眼科秘訣》
  • 《尤氏喉科秘書》
  • 《白喉全生集》
  • 《喉科秘訣》
  • 《包氏喉證家寶》
  • 《慎疾芻言》
  • 《診家樞要》
  • 《重訂囊秘喉書》
  • 《眼科心法要訣》
  • 《焦氏喉科枕秘》
  • 《經絡考》
  • 《知醫必辨》
  • 《傷寒九十論》
  • 《女丹合編選注》
  • 《針灸易學》
  • 《子午流注說難》
  • 《正骨心法要旨》
  • 《重訂靈蘭要覽》
  • 《推求師意》
  • 《洪氏集驗方》
  • 《達生編》
  • 《醫學傳燈》
  • 《洗冤集錄》
  • 《醫門法律》
  • 《金匱玉函要略輯義》
  • 《三因極一病證方論》
  • 《小兒衛生總微論方》
  • 《外科心法要訣》
  • 《幼幼集成》
  • 《古今名醫匯粹》
  • 《衛生寶鑑》
  • 《本經逢原》
  • 《本草從新》
  • 《太平惠民和劑局方》
  • 《證治匯補》
  • 《高注金匱要略》
  • 《石室秘錄》
  • 《儒門事親》
  • 《明醫指掌》
  • 《類經圖翼》
  • 《目經大成》
  • 《外科大成》
  • 《醫原》
  • 《丹溪治法心要》
  • 《友漁齋醫話》
  • 《金針秘傳》
  • 《婦人規》 
  • 《軒岐救正論》
  • 《松峰說疫》
  • 《尤氏喉症指南》
  • 《跌損妙方》
  • 《外科十法》
  • 《臨症驗舌法》
  • 《韓氏醫通》
  • 《奇經八脈考》
  • 《證治心傳》
  • 《傷寒標本心法類萃》
  • 《市隱廬醫學雜著》
  • 《一草亭目科全書》
  • 《食療本草》
  • 《海藥本草》
  • 《本草衍義》
  • 《湯液本草》
  • 《本草備要》
  • 《急救便方》
  • 《本草易讀》
  • 《馬培之醫案》
  • 《傷寒補例》
  • 《宜麟策》
  • 《理虛元鑒》
  • 《廣嗣要語》
  • 《女科指要》
  • 《竹泉生女科集要》
  • 《凌臨靈方》
  • 《塘醫話》
  • 《察病指南》
  • 《溫病指南》
  • 《家傳女科經驗摘奇》
  • 《婦科秘方》
  • 《質疑錄》
  • 《小兒痘疹方論》
  • 《叢桂草堂醫案》
  • 《青囊秘訣》
  • 《對山醫話》
  • 《疫疹一得》
  • 《醫學讀書記》
  • 《救傷秘旨》
  • 《女科秘旨》
  • 《飲食須知》
  • 《寧坤秘籍》
  • 《傷寒醫訣串解》
  • 《壽世傳真》
  • 《醫學綱目》
  • 《古今醫統大全》
  • 《醫宗金鑒》
  • 《刪補名醫方論》
  • 《格致餘論》
  • 《癘瘍機要》
  • 《馮氏錦囊秘錄》
  • 《仁術便覽》
  • 《溫熱經緯》
  • 《仲景傷寒補亡論》
  • 《丁甘仁醫案》
  • 《金匱玉函經二注》
  • 《金匱要略淺注》
  • 《胎產心法》
  • 《明醫雜著》
  • 《溫病條辨》
  • 《傷寒大白》
  • 《讀醫隨筆》
  • 《推拿抉微》
  • 《外科證治全書》
  • 《血證論》
  • 《竹林女科證治》
  • 《兒科要略》
  • 《丹溪手鏡》
  • 《醫宗己任編》
  • 《養生導引秘籍》
  • 《時病論》
  • 《傷寒貫珠集》
  • 《內經評文》
  • 《傷寒六書》
  • 《冷廬醫話》
  • 中醫四大經典

    中醫四大經典,指的是中醫發展史上起到重要作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四部經典巨著,對古代乃至現代中醫都有著巨大的指導作用與研究價值。關於四大經典的具體組成存在爭議,目前國內的中醫高等教育教材將《黃帝內經》、《傷寒論》、《金匱要略》、《溫病條辨》作為四大名著。
    《黃帝內經》又稱《內經》。現分為《素問》、《靈樞》兩書。託名 黃帝,真實作者不可考。成書年代說法不一,一說戰國,一說秦漢間,一說西漢初期或中期。實非一時一人之作。
    《傷寒論》東漢末年張仲景撰於公元200年-205年。張仲景原著《傷寒雜病論》,在流傳的過程中,經後人整理編纂將其中外感熱病內容結集為《傷寒論》。
    《金匱要略》以論述內科雜病為主的奠基性中醫臨床經典著作,全稱《金匱要略方論》,3卷。為東漢張仲景原撰《傷寒雜病論》的組成部分之一。原著散佚,其古傳本之一名《金匱玉函要略方》,
    《溫病條辨》溫病學的重要代表著作之一,共六卷,系清·吳瑭撰,嘉慶三年(1798)完成,前後化了六年時間。刊行之後,為醫家所重,乃致翻刊重印達五十餘次之多,並有王孟英、葉霖等諸家評註本,或編為歌訣之普及本。
    註:還有學者認為《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是中醫學四大名著。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