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科撮要》

《女科撮要》

《女科撮要》是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婦科專著,精闢論述了經、帶、胎、產及婦科雜症的證治,是薛氏婦產科臨證經驗的薈萃。

基本信息

簡介

明·薛己撰。刊於1548年。

內容

上卷列述經候不調、經漏不止等15類婦科疾病的證治和方藥;下卷介紹保胎、小產等15類產科疾病的證治和方藥。多系明以前婦產科著作之精萃論述和規範方藥,其中亦不乏薛氏的獨到見解。

作者

薛己,字新甫,號立齋,明代著名醫家,江蘇吳縣(今蘇州)人。薛氏幼承家學,通曉內、外、婦、兒、骨傷諸科,理論淵博,經驗豐富,生平著述頗豐,著有《內科摘要》、《女科撮要》、《校注婦人良方》、《外科發揮》、《外科心法》、《外科樞要》等。其中《女科撮要》是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婦科專著,精闢論述了經、帶、胎、產及婦科雜症的證治,是薛氏婦產科臨證經驗的薈萃。

作者醫史

薛己曾先後擔任御醫、太醫院判、太醫院使。後人將其所撰醫著和醫書評註彙編成《薛氏醫案》。薛己的婦產科醫著主要有《校注婦人良方》和《女科撮要》。《校注婦人良方》是薛己對陳自明所著的《婦人大全良方》所作的校注重訂。對陳氏原著做了大量的補充修訂和較多刪簡,還將陳無擇、熊鰲峰二家的評論治法擇要併入本論。書中所加按語不局限於對陳著文字的考訂,而是著重發揮薛氏自己的學術主張,並增入大量薛氏個人的臨床驗案(原書附有醫案48例,薛己增至530餘例)。治方部分刪去原書600餘方,增入260餘方。編次方面另設候胎、瘡瘍兩門,將原書8門增至10門,又將原24卷補遺方併入各卷,另將補入的瘡瘍門繭唇等14症方論作為第24卷。薛己在每門都附入治驗,並加按語。使《校注》成為流傳很廣的版本。
隨後,薛己又將他在《校注》中的論述重加整理,編成其婦產科專著《女科撮要》,於《校注婦人良方》刊行次年問世。《女科撮要》2卷,30論,收驗案183則(許多為《校注》所未錄者),上卷論經、帶、諸疾及婦人乳癰、陰瘡等雜病,下卷論胎產諸疾。諸病後各附驗案供參閱,遣用諸方羅列卷末。全書條分縷析,施治恰當。首言病機,繼則分證闡述,確立治法,言簡意賅,切合實用。該書精闢論述了經、帶、胎、產及婦科雜證的證治,是薛氏婦產科臨床經驗的薈萃。本文試就薛己有關婦科學術特點作一探析。

作者醫論

脾腎並重。擅長溫補

薛己論述婦人病,重點探求脾胃腎命的重要性,形成了溫補脾胃、滋補腎命的學術特點。薛己對脾胃的認識淵源於《內經》,並深受李東垣《脾胃論》的影響。認為“胃為五臟本源,人身之根蒂”,人以脾胃為根本,脾胃為氣血之本,容納五穀,化為津液,營養五臟六腑,四肢百骸。故在婦科病的治療上主張用甘溫益中、培土補中法。如李東垣的補中益氣湯就是經他提倡而用於婦產科疾病的,凡是經、帶、胎、產四大類病證如屬對症,均可套用。薛氏受到李東垣的“脾胃為氣血之本”觀點的影響,認為生血以調補脾胃陽氣為先。大凡血虛之證,多因為脾氣衰弱,不能生血,用六君子湯、補中益氣湯等方調治。對於氣虛血弱,或陽氣脫陷、或大出血以致煩渴發熱,必四君歸芪或大獨參湯,使陽旺則陰生。
薛己強調治病求本,務滋化源,張元素臟腑辨證說對其影響較大。“治病必求其本”就是依據臟腑之間的生克關係,進行辨證施治。其主要觀點是,脾胃為其他四髒的生化之源,脾為後天之本,腎為先天之本,所以脾胃與腎命皆為化源。在治療方面,可以虛者補其母,以滋化源。例如:金病補土,土生金,不效再補土之母(火),這樣補火以生土,土旺而生金。《女科撮要·經候不調》記載:“一婦人性沉靜,勤於女工,善怒,小腹內結一塊,或作痛或痞悶,月經不調。恪服伐肝之劑,內熱寒熱,胸膈不利,飲食不甘,形體日瘦,牙齦蝕爛。此脾土不能生肺金,肺金不能生腎水,腎水不能生肝木。當滋化源,用補中益氣、六味地黃,至仲春而愈。”足見薛己在婦科論治上具有治病求本,務滋化源的特點。
另外,王冰、錢乙的腎命陰陽水火思想對薛己影響至深,他重視腎命的溫煦作用,對於腰膝酸軟、宮寒不孕、濕濁帶淋等證,薛己治療多用六味地黃丸滋補腎水“以制陽光”,用八味丸溫補腎火“以消陰翳”。

調月經。兼顧肝脾腎

婦女主要的生理特點是經、孕、產、乳,以血為本。而五臟之中脾統血、肝藏血,腎藏精,精能生血,血能化精,精血同源而互相資生,成為月經的物質基礎。薛己強調婦女以血為本,調經重在肝脾腎。對月經不調的主要原因,薛己在《女科撮要·經候不調》中作了專門的分析:“苟或七情內傷,六淫外侵,飲食失節,起居失宜,脾胃虛損則月經不調矣。若先期而至者,有因脾經血燥,有因脾經郁滯,有因肝經怒火,有因血分有熱,有因勞役火動。其過期而至者,有因脾經血虛,有因肝經血少,有因氣虛血弱。”
他對診治月經病提出了如下治則:“蓋血生於脾土。故云脾統血,凡血病當用苦甘之劑,以助其陽氣而生陰血。”“大凡肝脾血燥,四物為主。肝脾血弱,補中益氣湯為主。肝脾郁結,歸脾湯為主。肝經怒火,加味逍遙為主。”《女科撮要·經漏不止》載一病案:“一婦人面黃或赤,時覺腰間或臍下作痛,四肢睏倦,煩熱不安,其經若行,先發寒熱,兩肋如束,其血如崩,此脾胃虧損,元氣下陷,與相火濕熱所致,用補中益氣湯加防風、芍藥、炒黑黃柏,間以歸脾湯,調補化源,血自歸經矣。”可見薛己治療月經病兼顧肝脾腎,尤以脾土為關鍵。薛己調經具體治法,脾經血燥者,加味逍遙散。脾經郁滯者,歸脾湯。肝經怒火者,加味小柴胡湯。血分有熱者,加味四物湯。勞役火動者,補中益氣湯。脾經血虛者,人參養榮湯。肝經血少者,六味地黃丸。氣虛血弱者,八珍湯。以上論治以血為本,兼顧肝脾腎,確實抓住了調經的主要環節。

治帶下。重在升脾祛濕

對帶下病,薛己主要責之於脾胃及濕邪。對於帶下病的病因病機,薛己在《女科撮要》中作了如下歸納:“或因六淫七情,或因醉飽房勞,或因膏粱厚味,或服燥劑所致。脾胃虧損,陽氣下陷,或濕痰下注,蘊積而成,故言帶也。”對於帶下病的治療,薛己重視脾陽的升發,他主張:“若屬肝則青,小柴胡加山梔。或濕熱壅滯,小便赤澀,龍膽瀉肝湯。屬心則赤,小柴胡加黃連、山梔、當歸。屬肺則白,補中益氣加山梔。屬脾則黃,六君子加山梔、柴胡。不應,歸脾湯。屬腎則黑,六味地黃丸。若氣血俱虛,八珍湯。陽氣下陷,補中益氣湯。濕痰下注,煎湯加茯苓、半夏、蒼朮、黃柏。氣虛痰飲下注,四七湯送腎氣丸。”可見薛己認為脾胃虧損、陽氣下陷、濕痰下注是帶下病的主要病因,其治療特點重在壯脾胃、昇陽氣為主,並酌情佐以各經見症之藥。

胎前產後。補腎培脾

薛己對胎前產後的論治特點,依然是強調脾腎雙補。補腎為固胎之本,培脾乃益血之源。在《女科撮要》下卷中,薛己列舉了保胎、小產、保產、胎衣不出、產後腹痛、產後血暈並失血等多種胎前產後病症,其治療方法以益氣和血、補腎培脾為主。《女科撮要·保胎》中有這樣的治驗:“一妊娠每至五月,肢體倦怠,飲食無味,先兩足腫,漸至遍身,後及頭面,此是脾肺氣虛,朝用補中益氣,夕用六君子加蘇梗而愈。”他指出孕婦若脾胃不實,氣血不充,宜預調補,不然臨產必有患難。對於產後寒熱,他論述道:“產後寒熱,因氣血虛弱,或脾胃虧損,乃不足之證。經云:陰虛則發熱,陽虛則惡寒。若兼大便不通,尤屬氣血虛弱,切不可用發表降火。若寸口脈微,名陽氣不足,陰氣上入於陽中則惡寒,用補中益氣湯。尺部脈弱,名陰氣不足,陽氣下陷於陰中則發熱,用六味地黃丸。”他治療小產的方法為:“若陽氣自旺者,補中益氣湯。陽氣陷於陰者,四物二連湯。重陽無陰者,四物湯。無火者,八味丸。無水者,六味丸。”《女科撮要-產後腹痛》記載:“一產婦腹痛發熱,氣口脈大,余以為飲食停滯,不信,乃破血補虛,反寒熱頭痛,嘔吐涎沫,又用降火化痰理氣,四肢逆冷,泄瀉下墜,始信,謂余曰:何也?余曰:此脾胃虛之變證也,法當溫補。遂用六君加炮姜二錢,肉桂、木香一錢,四劑諸證悉退,再用補中益氣之劑,元氣悉復。”

重視精神因素

薛氏強調精神因素在婦產科疾病中的作用,尤其注重暴怒、憂鬱恐懼對婦女身心健康的影響。他認為精神因素致病主要與肝藏血、脾統血之功能失調有關,惱怒傷肝,肝氣失於調達而橫逆,可致月經失調、痛經等;憂思傷脾,脾為氣血生化之源,又為統血之髒,脾氣耗損,可致月經失調、閉經、崩漏等;恐懼過度則傷腎,腎失閉藏則沖任不固,引起經、帶、胎、產諸病發生,其中尤以崩漏、墮胎等病為多。他在論述乳癰、乳岩時指出:“婦人郁怒,虧損肝脾,治者審之”;“大凡乳證,若因恚怒,宜疏肝清熱。”在他的婦產科病案中,幾乎每一個病種均有因七情損傷所致者。如《女科撮要·經漏不止》記載的情志致病案例:“一婦人性急,每怒非太陽、耳、項、喉、齒、胸、乳作痛,則胸滿吞酸,吐瀉少食,經行不止。此皆肝火之症,肝自病則外症見,土受克則內症作。若自病見,用四物加白朮、茯苓、柴胡、炒梔、炒龍膽;若內症作,用四君加柴胡、芍藥、神柚、吳萸炒過黃連,諸證漸愈。惟月經不止,是血分有熱,脾氣尚虛,以逍遙散倍用白朮、茯苓、陳皮,又以補中益氣加酒炒芍藥,兼服而調。”《女科撮要·熱入血室》記載:“一婦人因怒,寒熱頭痛,譫言妄語,日哺至夜益甚,而經暴至。蓋肝藏血,此怒動火,而血妄行。用加味逍遙散加生地,治之神思頓清,但食少體倦,月經未已,蓋脾統血,此脾氣虛不能攝,用補中益氣治之,月經漸止。”這類病案,充分反映了薛己婦科論治重視情志調攝的臨床特點。薛氏還認為正常的生活環境、和諧適度的性生活對於保持婦女健康是十分重要的。他在《女科撮要》中單列師尼寡婦寒熱一節,論述到:“蓋男子精盛則思室,女子血盛以懷胎,此天地自然之理也。”他認為孀婦、師尼、婢妾及高齡未嫁等人群,特別容易因沉思積慮或精神抑鬱而發生各種婦科病,乃七情氣血損傷,不可用攻伐,他以小柴胡湯或逍遙散加味治療。

內外同理,善用外治法

薛己對內、外、婦、兒、瘍諸科無所不攻,他認為不精研外科,就不可能貫通經絡的原委,不精研內科,就不會深辨陰陽的變合,內、外、婦、兒雖不同科,但道理是貫通的,用藥治法亦是如此。所以他在臨診時,不僅用內服藥,還善用外治法治療婦產科疾病。
《校注婦人良方》所載外治方共67首,使用藥物101味。使用最多的藥物依次為:皂角、當歸、礬石、黃丹、大黃、官桂、白芷、赤石脂、甘草、蓖麻子仁、地黃、木香、丁香、乳香、麝香等。大體可分為:化痰藥陽虛,以及肝證總積分的增高,也就是說,這些肝證越嚴重,則越易罹患頭痛。可見頭病與中醫肝證有著較為密切的關係。
上述研究結果初步證實了中醫學有關頭痛的一些病機理論的正確性、科學性。情志不和,肝氣不舒,木失調達,郁而化火,上擾清空;或肝膽濕熱,引動肝陽;或怒則氣上,導致肝陽上亢;或肝鬱脾虛,中土健運失司,痰濕滋生,痰濁上擾,阻遏清陽;或肝血虧虛,肝失濡養;或肝腎陰虛,水不涵木,肝陽升動;或寒凝肝脈,肝腎陽虛,清陽不展,均能致氣血阻滯,或不足以上榮,而發為頭痛。
至於本研究有關頭痛的社會人口學特徵等的調查結果也符合中、西醫學的臨床實踐,為防治頭痛提供了一定的依據。如女性頭痛的患病率高於男性,就因為婦女有經、帶、胎、產等不同於男子的生理特點,數傷於血,使機體常處於血不足而氣有餘的病理狀態。離婚者、有精神創傷史、經常熬夜、睡眠差、不參加體育鍛鍊的人群頭痛的患病率較高;而未離婚者、無精神創傷史、不熬夜、睡眠良好、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群頭痛的患病率較低。這些都說明只有保持良好的心理狀態,防止情志抑鬱,保證足夠的睡眠時間,提高睡眠質量,做到勞逸結合,才能使肝臟遂其條達之性,盡其疏泄之能,而減少頭痛的發病。正如《素問·四氣調神》所指出的那樣,肝應春生之氣,故應“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行,以使志生,生而匆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逆之則傷肝”。此外,防治高血壓、急性腦血管病等疾病,也有助於降低中醫頭痛的患病率。

古代中醫基本典籍(六)

祖國傳統醫學典籍是中國科技遺產中保存最完整的一部分,中醫藥典籍又是中國文化傳統的重要載體之一,隨著科學的進步和現代通訊技術的發展,進一步認識和開發利用中醫藥典籍具有重大的現實意義。
《內經知要》
《難經》
《千金方衍義》
《女科百問》
《奇症匯》
《名醫別錄》
《內經博議》
《女科證治準繩》
《脾胃論》
《秘傳證治要訣及類方》
《名醫類案》
《內經評文》
《脈訣刊誤》
《內外傷辨惑論》
《脈訣乳海》
《難經本義》
《難經集注》
《難經經釋》
《難經正義》
《脈理求真》
《女科撮要》
《明目至寶》
《明醫雜著》
《普濟本事方》
《普濟方》
《齊氏醫案》
《奇經八脈考》
《明醫指掌》
《千金寶要》
《脈因證治》
《評琴書屋醫略》
《眉壽堂方案選存》
《寧坤秘籍》
《內經藥瀹》
《難經匯注箋正》
《霉瘡秘錄》
《女科指掌》
《脈確》
《脈說》
《脈學發微》
《名方類證醫書大全》
《內經方集釋》
《脈要圖注》
《脈訣筌蹄》
《脈理存真》
《脈語》
《內經拾遺方論》
《脈理宗經》
《梅氏驗方新編》
《內外功圖說輯要》
《脈訣指掌病式圖說》
《內照法》
《南北經驗醫方大成》
《南病別鑒》
《南雅堂醫案》
《南雅堂醫書全集》
《秘傳推拿妙訣》
《脈如》
《民眾醫藥指導叢書》
《脈訣纂要》
《脈訣啟悟注釋》
《難經疏證》
《難經懸解》
《名醫傳》
《難經直解》
《倪涵初瘧痢三方》
《年希堯集驗良方》
《脈學輯要》
《弄丸心法》
《女丹合編》
《女科·產後編》
《明目良方》
《脈學輯要評》
《女科輯要》
《女科經論》
《女科萬金方》
《女科要略》
《明堂人形圖》
《脈學入門四言舉要》
《瘧疾論》
《歐希范五臟圖》
《盤珠集胎產證治》
《旁篇》
《炮炙大法》
《佩文齋廣群芳譜·藥譜》
《脈訣四言舉要》
《片玉痘疹》
《片玉心書》
《平樂郭氏正骨法》
《莫氏錦囊十二種》
《內功圖說》
《脈義簡摩》
《普門醫品》
《七松岩集》
《脈理正義》
《岐伯經》
《岐伯灸經》
《奇病治法三百種》
《內經或問》
《奇效海上良方秘本》
《內經輯要》
《內經教學參考資料》
《內經類編》
《謙益齋外科醫案》
《謙齋醫學講稿》
《錢氏兒科案疏》
《乾坤生意》
《潛齋簡效方》
《潛齋醫書五種》
《潛齋醫學叢書》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