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消陰翳

以消陰翳是唐、王冰對於“諸熱之而寒者取之陽”的注語。後人簡稱為“益火消陰”、“扶陽退陰”。

以消陰翳 以消陰翳
以消陰翳是唐、王冰對於“諸熱之而寒者取之陽”的注語。後人簡稱為“益火消陰”、“扶陽退陰”。用扶陽益火之法,以消退陰盛的意思。假如用溫熱藥治療寒證而不見效反而嚴重時,那么,這種寒證就是屬於陽虛陰盛,屬於腎陽虛,所以應該補腎陽(命門真火)。例如,腎陽不足,出現腰痛腳弱,下半身常有冷感、陽萎、精冷等症,可用八味地黃丸(熟地黃、山萸肉、山藥、茯苓、丹皮、澤瀉、熟附子、肉桂)治療。
《素問·至真要大論》注語。後人簡稱為益火消陰或扶陽追陰。即用扶陽益火之法,以消退陰盛。常用於腎陽不足,命門火衰而出現陰盛寒證者。症見腰脊酸痛、腳軟身冷、陽痿滑泄、少腹拘急、小便不利或清長,舌淡體胖、脈沉細數等。法當溫補腎陽,消除陰寒。用腎氣丸、右歸飲治療。
“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對於“諸熱之而寒者取之陽”的注語,這裡的“益火之源”是溫補腎陽的意思,亦即用溫補腎陽法治療陰證、寒證。早在《內經》中就有“腎為先天之本”,腎“藏真陰而寓元陽”的論述腎為水火之髒,腎陽衰弱,全身臟腑得不到腎陽的溫煦,就不能行使正常的生理功能。腎陽不足,易致火不生土,出現四肢厥冷、水腫、腹脹便溏等脾陽虛的陰寒症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