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祝傳說》

《梁祝傳說》

《梁祝傳說》充分體現了梁山伯與祝英台對愛情的忠貞不渝,尤其是女主人公祝英台不附權貴,不求榮華、生死與共的高尚情操,深受千千萬萬勞動人民的稱頌和讚美,廣為流傳至今。

簡介

《梁祝傳說》《梁祝傳說》

美麗動人的梁祝傳說,是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最早產生於東晉時期的浙東一帶,至今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歷史,以追求知識,主張男女平等、婚戀自由的鮮明主題與女扮男裝、三載同窗、十八相送、樓台相會、合葬化蝶等優美故事,贏得了人民民眾的喜愛,千百年來廣為流傳,並被演繹為戲曲、曲藝、小說、影視、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形式,在我國家喻戶曉,成為不可多得的經典愛情傳奇。

內容介紹

戲曲《梁祝傳說》戲曲《梁祝傳說》

梁山伯祝英台的故事在全國流傳很廣,版本很多,但大體內容基本相似。流傳在濟寧的梁祝傳說都與本地風物名勝,甚至風俗有關,主要集中在微山縣馬坡鄉、鄒城市嶧山和濟寧市任城區一帶。

嶧山求學的故事

《梁祝傳說》《梁祝傳說》
故事發生在漢朝,濟寧九曲村有個祝員外,膝下有一女,喚作英台,聰慧過人,見到世家子弟求學中榜,光耀門庭,便一心想出門拜師求學,但怎奈自己是個女兒之身。英台求學心切便喬扮男裝,外人居然看不出什麼破綻,父親也就同意了。

初春時節,草長鶯飛,英台踏上了求學之路。她要去的地方就是現在山東省鄒城市的嶧山,那裡當時是儒家教育的重要場所,直到現在還有“梁祝讀書洞”遺蹟。在去往嶧山的途中,走過泗河吳橋村時,邂逅了書生梁山伯,他是鄒邑(今鄒城)人,也是去嶧山求學。兩人一見如故,於是結拜為兄弟,相伴同行。此後的三年里,兩人同窗共讀,形影不離,又同睡在一張床上。聰明的祝英台告訴梁山伯,我們是君子,所以晚上睡覺的時候,應該在我們兩個人的中間放一碗水。憨厚的梁山伯同意了,所以在三年內竟不知道祝英台是位女子。

三年後,兩人學成歸家,梁山伯十八里相送,英台暗送秋波,她告訴山伯家中有一個妹妹,長得和她一模一樣。她希望梁山伯在桃花盛開的時候到她家裡提親,梁山伯欣然答應。但梁山伯事後忘的一乾二淨。

桃花開了,桃花落了,桃子成熟了。梁山伯猛然想起祝英台要求他到她家裡提親的事情。梁山伯急匆匆趕到了祝英台的家裡,才發現祝英台原來是個女孩;並且得知因為他沒有依約在桃花盛開的時候來提親,祝英台的父母已經把她許配給了富家少爺馬文才

梁山伯在悔恨痛苦的折磨下病倒了,不久就離開了人世。訊息傳來,祝英台痛不欲生。在馬家迎親的當天,祝英台提出要祭拜梁山伯後才同意和馬文才完婚。馬文才同意了,祝英台來到梁山伯墓前痛哭不止,突然青天霹靂,墳墓裂開了一個口子,悲傷的祝英台毫不猶豫地一頭撲進去。在眾人還沒反應過來的時候,墳墓又慢慢地合攏了,隨之,兩隻美麗的蝴蝶從墳里飛出來,翩翩遠去……

當地的鄉紳認為這是節義之事,應當為後世所紀念,於是在墓前立碑作傳。所葬之地即今濟寧市微山縣馬坡村。

“梁祝除妖洞”的傳說

梁山伯與祝英台讀書的書院就在嶧山腳下,但誰也沒上過山。因為傳說山上有吃人的妖怪。這年春天,先生回家奔喪,放了學生的假,梁山伯和祝英台便利用這個機會結伴春遊,登上嶧山。

只見山上怪石壘壘,古木森森,清泉石上流,黃花向陽開。兩人不知不覺來到一座山洞,洞內有石桌石凳,清幽無比,正是讀書習文的好去處。兩人拿出課本誦讀起來。

過了一會兒,好動的梁山伯發現洞內還有一個小洞,便拈了進去,發現裡面掛著一把寶劍,寒光閃閃,他急忙喊來祝英台,取下寶劍一看,手把上竟刻著“呂洞賓”的大名。

祝英台疑惑地把劍鞘倒豎起來一甩,竟甩出一塊絹綢,上面寫道:“梁祝二學子:知爾游山,必來此洞居住。因山中有妖,特贈劍防身。望尋機會為民除害。滅妖前,勿離開此洞。切記,切記。”

二人讀完,驚出一身冷汗。方知山中真的有妖。史好老老實實呆在洞內,等待時機逃脫。

妖精也發現了梁山伯和祝英台,正欲進洞吃了他倆,沒想到洞裡懸著一把伏妖寶劍,令它望而卻步。妖精只好想法把他們騙出洞來,才能吃掉他倆。

第一回,妖精變化成一位討飯的老婆婆,在洞口乞討。梁山伯拿出兩張烙餅,正要送出去,被祝英台一把抓住,然後從洞口處遞了出去。

妖精一計不成又施二計,它變化成一位採藥的年輕女子,躺在洞口,身上盤著一條大蛇,痛苦地呻吟著。

心地善良的梁山伯見狀,急忙衝出洞外,把纏在女子身上的大蛇抓了起來,原來是根草繩。年輕女子立即現出原型,張開血盆大口,向梁山伯撲來。就在這緊急關頭,祝英台手握寶劍衝出來,將妖精軟為數段。

等驚恐萬狀的梁山伯清醒過來後,祝英台說:“仁兄啊!今後您待人接物,一定要善於識別,切莫被假象所迷惑啊!”

從此以後,嶧山再也沒有鬧過妖精。當地人為了紀念梁祝為嶧山斬妖除怪,便將這個洞稱為“梁祝除妖洞”。

梁祝的其它傳說

濟寧市任城區、微山縣、鄒城市一帶還流傳著許多與梁祝有關的傳說故事,如《合葬》、《蝴蝶成雙不分離》、《嶧山姻緣來世成》、《梁祝讀書洞》、《梁祝鬧五寶》、《“斷橋”隔斷梁祝情》等。此外,在《鄒縣誌》、《嶧山志》、《陶庵夢憶》等歷史文獻中都有關於梁祝傳說的記載。在地方曲藝南路山東琴書《梁祝下山》的演唱中,也有關於梁山伯祝英台家在濟寧,二人同在鄒縣(今鄒城市)嶧山讀書念文章,他們因相互思戀而死,死後合葬在鄒縣馬坡(現屬微山縣)的唱詞。時至今日山東琴書《梁祝情緣》等說唱藝術形式仍在當地流行。

由於梁祝傳說以其特殊的情趣和在民間的勢力而受到文人學士們的青睞,特別是新中國成立之後,相繼上演了川劇《柳蔭記》、越劇《梁祝》、電影《梁山伯與祝英台》、小提琴協奏曲《梁祝》等。文人在新改編的戲曲中,創造了避婚求學、草橋結拜、十八相送、勸婚罵媒、樓台相會、弔孝哭靈、逼嫁、祭墳化蝶等情節。由於這些嶄新的藝術形式的傳播,更加深入人心,給梁祝民間傳說的生存帶來了深刻的影響:一是使梁祝傳說的情節固定化了,原來在農民中流傳的多種多樣的傳說,多多少少、自覺不自覺地向戲曲故事和電影故事靠攏,單一化、模式化了,原生態的傳說的面貌逐漸變形;二是使民間的梁祝傳說失去了傳播和傳承的市場和渠道,在民眾的記憶中逐漸淡化,甚至漸漸萎縮。這就使得梁祝傳說的流傳地區被記錄下來的故事數量減少、故事情節模式化單一化的主要原因。

起源

梁祝傳說的最初雛形是怎樣的呢?從16世紀開始,關於梁祝籍貫的爭議就一直不斷。在各地反映梁祝故事的戲曲和民間文藝作品中,梁祝的故鄉一直沒有得到確定。身為中國四大民間傳說之一的梁山伯與祝英台的愛情故事,成為千古愛情絕唱,而他們的故里究竟在哪裡一直是民俗界爭論不休的問題。

梁祝傳說起源的版本很多。2紀50年代著名作家張恨水先生在創作長篇小說《梁山伯與祝英台》時,曾根據民間傳說,考證出10處起源地:浙江寧波、江蘇宜興、山東曲阜、甘肅清水、安徽舒城、河北河間、山東嘉祥、江蘇江都、山西蒲州、江蘇蘇州。還有一處是河南汝南。

在微山縣馬坡,梁祝故居村莊依在,家族後裔尚存。年過八旬的馬振西老人系馬氏族長。他提及馬氏族規時,肯定地說:“幾百年了,馬氏族譜上從未出現過祝姓的媳婦。”馬族長稱,馬祝不通婚雖不是明文規定,但執行起來卻比法律還嚴格。直到現在,這一族規還在延續。馬族長坦言,此規矩由來已久。當年馬家對祝家可謂三媒六聘、明媒正娶。但祝英台卻心繫梁山伯,最終導致馬家娶親娶個空,這是馬氏家族的奇恥大辱。從此馬祝兩家不再聯姻。即使到現在,馬家鄉民和祝家鄉民,一個河西,一個河東,交往非常少;馬姓與祝姓人遇到一起,也依舊有些許不自在的感覺。這可謂梁祝傳說在馬坡鄉留下的尤為獨特的歷史印記。

專家據此推定,濟寧是梁祝傳說的真正發源地,是梁祝文化的傳播中心。梁祝故事由濟寧發源,逐漸流傳到全國許多地區,至今在山東、浙江、江蘇、安徽、河南、河北等省,都有梁祝墓、廟,可見其深入民間,影響之大。同時,它還流傳到朝鮮日本越南等國,對國外的影響也很大。

梁祝故事不但是民間傳說的傑出代表,而且還滲透到多種文藝形式之中,傳奇、唱本、民歌、彈詞、鼓書、戲曲等,對梁祝故事都有反映。

遺蹟

有關梁祝的遺蹟,目前已發現20多處,其中包括讀書處6個、墳墓10處、廟1座等。專家普遍認為,梁祝讀書處是受梁祝傳說的影響後形成的,不能反證其源頭。

2003年10月27日,一塊立於明朝正德年間的梁祝墓碑在微山縣馬坡鄉出土,為這一問題的討論提供了新的資料。

該墓碑長180厘米、寬24厘米。出土的墓碑碑額刻有“梁山伯祝英台墓記”8個篆字,碑文831字。根據碑文記載,明朝正德十一年(1516年),作為朝廷欽差大臣的南京工部右侍郎、前督察院右副都御使崔文奎視察河道時,途經微山馬坡,發現已破敗不堪的梁祝墓,決計重修。碑文還記載了祝英台女扮男裝,與梁山伯同在鄒縣(現鄒城市)嶧山讀書學習三載,後二人因思念而死,合葬在泗河西馬坡的史情。

從馬坡出土的墓誌證實了梁祝確有其人,墓誌中“濟寧九曲村祝君者”,所提到的祝英台的家“濟寧九曲村”即今天的山東省微山縣馬坡鄉的馬九(已分為東九、西九兩個村)村;“鄒邑西居梁太公之子名山伯”意思是說“梁山伯”的家位於“鄒邑西”,是指“鄒縣城西”即今天的山東省鄒城市的城西方,位置即今天的微山縣兩城鄉附近(當地民間傳說“梁山伯” 的家在微山縣兩城鄉薄梁村);“西莊富室馬郎”的家在今天的微山縣馬坡鄉的馬西村。馬坡墓誌也證實了梁祝故事其結局為人間悲劇,無鑽墳化蝶之神話傳說。

有關專家認為,這是中國十處梁祝墓中惟一有文字記載梁祝故事、且內容比較詳細的碑,也是刻立時間較早的一塊碑。而原來在浙江寧波發現有明嘉靖丁未臘月(1574年)的墓碑,比馬坡墓碑晚了近60年,而且碑文只有“晉奉,義婦冢”幾個字。梁祝墓碑歷史上一直存在,1952年鳧山縣第六區(今屬微山縣)修浚白馬河工程時,梁祝合葬墓碑就已存在,但沒有引起人們的重視。當時,為配合新婚姻法的頒布,著名考古學家、中國科學院院長郭沫若,根據清代焦循所著《劇說》中“嘉祥縣有祝英台墓碣文,為明人刻石”之記載,專門派人到濟寧市、嘉祥縣尋找此碑未果。於是便以南方流傳的梁祝為準,拍攝了越劇電影《梁祝》在全國上演。1976年大造農田平整河道時,梁祝墓碑連同諸墳被平掉。墓誌碑被深埋地下,又一次被歷史無情地塵封。上世紀90年代中後期,濟寧市文物局根據史料記載,對梁祝墓碑進行勘探,找到了具體位置。由於當時的保護措施有限,將其再次埋藏地下,直到2003年墓碑才又重見天日。

影響

梁祝故事是一部愛情悲劇。梁祝二人之所以未能結合,根本原因在於封建禮教對他們的束縛,在英台已許配他人的情況下,他們是不可能如願以償的。不過,他們二人之間的愛情是純真的,沒有受到權、錢、才貌等因素的影響,完全出於心靈的契合,是以對方的可親、可愛、可以信賴為條件的。這種愛情觀,對於現代的青年男女來說,顯然也有教育意義。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社會制度的轉換,婦女地位的提高和改善,使祝英台女扮男裝而顯示的女權地位問題不再成為民眾的重要關注點,而梁祝愛情悲劇的震撼力也逐漸從現實生活的領域轉移到了藝術審美的層次上。

在國務院公布的首批501項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推薦名單上,“梁祝傳說”赫然由寧波鄞州、杭州、上虞、宜興、濟寧和汝南4省6地共同擁有,並因此成為首批申遺項目中的特例。

隨著旅遊事業在地方經濟中地位的提升,地域文化的發掘得到了政府部門的重視;隨著民間文化保護工程與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推進,梁山伯與祝英台傳說和史跡,重新被重視起來,各地也千方百計挖掘出一些有關史跡和失傳已久的傳說片斷,使我們的梁祝傳說文化重新放射出光輝,這是值得慶賀的大好事。

當地球人嘗試與外星人對話時,向宇宙發射的探測衛星上攜帶的唯一音樂就是小提琴協奏曲“梁祝”,這將使得整個宇宙在這個千古絕唱面前為之傾倒――

碧草青青花盛開 ,

彩蝶雙雙久徘徊 。

千古傳頌深深愛 ,

山伯永戀祝英台 。

同窗共讀整三載 ,

促膝並肩兩無猜 。

十八相送情切切 ,

誰知一別在樓台 。

樓台一別恨如海 ,

淚染雙翅身化彩蝶。

彩蝶翩翩花叢來 ,

歷盡磨難真情在,

天長地久不分開。

中國民間文學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文學作為一個學術名詞,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才出現和流行的。民間文學指的是:廣大勞動人民的語言藝術——人民的口頭創作。這種文學包括散文的神話、民間傳說、民間故事、韻文的歌謠、長篇敘事詩以及小戲、說唱文學、諺語、謎語等體裁的民間作品。
《苗族古歌》 | 《布洛陀經詩》 | 《遮帕麻和遮咪麻》 | 《牡帕密帕》 | 《刻道》 | 《白蛇傳傳說》 | 《梁祝傳說》 | 《孟姜女傳說》 | 《董永傳說》 | 《西施傳說》 | 《濟公傳說》 | 《滿族說部》 | 《河西寶卷》 | 《河間歌詩》 | 《吳歌》 | 《劉三姐歌謠》 | 《四季生產調》 | 《瑪納斯》 | 《江格爾》 | 《格薩爾》 | 《阿詩瑪》 | 《拉仁布與吉門索》 | 《畲族小說歌》 | 《青林寺謎語》 | 《耿村民間故事》 | 《伍家溝民間故事》 | 《下堡坪民間故事》 | 《走馬鎮民間故事》 | 《古漁雁民間故事》 | 《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 《譚振山民間故事》 | 仙居山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