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振山民間故事》

《譚振山民間故事》是民間文學的一種,其故事源頭都是來自親友鄉鄰。《譚振山民間故事》不僅在其家鄉一帶馳名,20世紀80年代以來,先後有日本、德國以及中國台灣的學者慕名登門採錄故事,或住在其家對其進行深度調查研究。

基本資料

6

文化遺產名稱:譚振山民間故事

時間:2006年
類別:民間文學
地區:遼寧
編號:Ⅰ-20
申報地區或單位:遼寧省新民市

簡介

譚振山,是一著名的民間故事講述家,祖籍河北,1925年農曆十一月十日生於遼寧省新民市羅家房鄉太平莊村。譚振山的家在法庫縣、瀋陽市新城子區、新民市交界處的最東北端,那裡是清鹹豐年間的移民村,居民來自山東、河南、河北。譚振山所講述的民間故事,內容多為風物傳說、鬼狐精怪故事、歷史人物傳說及生活故事和笑話。這些故事基本通過家族、親朋傳承。譚振山在養育了他的黑土地上生活勞作了80年,在田間、炕頭、街口、門前給大家講故事也已有70多年的歷史。

中國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推薦項目名單中,譚振山的口頭文學與京劇唐派藝術、評劇"韓、花、筱"三大流派、東北大鼓四項榜上有名。作為個體被申報國家遺產,譚振山是全國唯一一位。今年81歲的譚振山能講一千多個民間故事,先後有日本、德國學者慕名登門,他還是全國唯一出國講故事的民間故事家,但如今,他的故事也面臨沒有傳人的境地。

歷史發展

《譚振山民間故事》的源頭都是親友鄉鄰。比如舊社會當風水先生的三伯父譚福臣,就擅長講鬼神怪異故事,像什麼《趙匡胤與紅煞神》、《關公有後眼》等等;譚振山的繼祖父趙國寶是造帆船的木匠,也能講《泥鰍精受皇封》等不少民間故事。還有新安堡村的幾位老先生,像劉萬信、國生武、沈斗山等人,也給譚振山講過《孔子借糧》等故事。一來二去,聚少成多,譚振山也能講1000多個民間故事了。

譚振山的民間故事貴在口傳心記、原汁原味,一個人能講千個故事,在中國乃至世界都是罕見的。他很質樸,善於駕馭聽眾,營造講述氛圍,具有高超的講述技巧,不突出形體渲染,注重語氣和表情,以情節曲折生動見長,風格質樸而具有感染力。

發展情況

譚振山所住的太平莊村坐落在石佛寺山山腳下,譚振山的奶奶娘家姓孫,就在鎮上開大車店,每到夜晚,大車店裡南來北往的商人、過客都要聚在一起喝酒品茶、聊天下、講故事。

當時,譚振山特別調皮,不是東屋竄西屋,就是蹦蹦跳跳找人鬧,很少有消停的時候。他是奶奶心中的寶貝疙瘩,為了不打擾客人們吃飯聊天,奶奶總是抱著他,給他講故事聽。什麼鬼神、仙女、傳奇的,讓小譚振山聽得非常入迷。說來也怪,只要一聽奶奶給他講故事,他就變得特別溫順聽話,而且聽一遍就能記下來,並能學得活靈活現。

從14歲開始,譚振山便在田間、炕頭、街口把自己從小聽到的故事講給大家聽。每逢春種之後、秋收之前的這段日子,譚家東邊的樹趟子裡便成了譚振山專場故事會。

譚振山講的故事裡的主人公大都有德有義,譚振山為人做事也如故事裡的主人公那樣講德講義。村里誰家紅事寫對子、白事書輓聯都少不了請他,鄰里有了糾紛,他也主動去勸。用村民的話說:"老爺子出場,誰好意思不給面子?"因為受人尊敬,又有文化,老人一輩子也沒幹過重活,在村里,他先後當過文書、會計、管過水利。

1988年,瀋陽市為四位民間藝人各出版了一本書,其中就有譚振山。那一年,《譚振山故事選》選入了譚振山長、中篇民間故事53則。同年5月,日本國學院的教授野村純一訪問瀋陽時,專門去了譚振山家裡聽他講故事。聽完後,遠道而來的日本客人深有感觸地說:"我明白為什麼中國是個道德國家了。因為他們的孩子從小就在聽這些真善美的故事啊!"

譚振山講述的故事引起了國內外學界的注意。1992年,譚振山應日本元野市市長邀請赴日參加"世界民間藝術博覽會",並登台為到會的日、印、韓、意、德等國學者們講述了中國3次民間故事,分別是《老龜報恩》、《洞房認義女》、《三忍救妻女》。台灣中正大學教授陳益源及其學生曾兩次到譚振山家進行採錄。譚振山是民間故事家中進大學講學的第一人。

譚振山作為遼河區域口頭文學的代表人物。從1989年起,他被聘為新民市羅家房鄉中、國小的校外輔導員;1989年又被遼寧省命名為"優秀民間故事家"。現在任遼寧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譚振山年屆高齡,他的口頭文學雖得到部分採錄,但不足以反映其全貌。現在,譚振山民間故事雖有少量傳承人,但只能講述其中的一部分,若不儘快對譚振山記憶中的故事進行採錄、搶救,將成為千古遺憾。

譚振山有五男三女八個孩子,只有四兒子譚文海和孫女譚麗敏還愛講故事。但他們最多也就能講百八十個,遠遠不能傳承譚振山的1015個民間故事。譚振山表示,他唯一希望的是有人能把自己掌握的故事流傳下去。

傳承價值

譚振山的1000多個故事,全方位反映了遼河平原農耕民眾的生產與生活,知識與智慧,理想與願望等,具有重要的文化史價值。以譚振山的故事活動及其影響來看,在我國故事家群體中也屬罕見;加之中國近20年來較有影響的著名老故事家大都相繼離世,因此,譚振山也可說是目前所存無幾的口頭文學家。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譚振山民間故事》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遼寧省新民市的譚振山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中國民間文學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文學作為一個學術名詞,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才出現和流行的。民間文學指的是:廣大勞動人民的語言藝術——人民的口頭創作。這種文學包括散文的神話、民間傳說、民間故事、韻文的歌謠、長篇敘事詩以及小戲、說唱文學、諺語、謎語等體裁的民間作品。
《苗族古歌》 | 《布洛陀經詩》 | 《遮帕麻和遮咪麻》 | 《牡帕密帕》 | 《刻道》 | 《白蛇傳傳說》 | 《梁祝傳說》 | 《孟姜女傳說》 | 《董永傳說》 | 《西施傳說》 | 《濟公傳說》 | 《滿族說部》 | 《河西寶卷》 | 《河間歌詩》 | 《吳歌》 | 《劉三姐歌謠》 | 《四季生產調》 | 《瑪納斯》 | 《江格爾》 | 《格薩爾》 | 《阿詩瑪》 | 《拉仁布與吉門索》 | 《畲族小說歌》 | 《青林寺謎語》 | 《耿村民間故事》 | 《伍家溝民間故事》 | 《下堡坪民間故事》 | 《走馬鎮民間故事》 | 《古漁雁民間故事》 | 《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 《譚振山民間故事》 | 仙居山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