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家溝民間故事》

《伍家溝民間故事》

伍家溝的民間故事,特點是:樸實、地道、稚拙、原始,不僅地方特色濃郁,民間風貌迷人,而且原生態作品較多,歷史文化積澱深厚。這和伍家溝地處山區,環境閉塞,交通不便,經濟、文化落後,與外面的大千世界基本上處於隔絕封閉狀態有關。這一社會環境使民間文化的這塊活化石得以保存,使伍家溝成為享譽世界的著名故事村。

簡介

戲曲中《伍家溝民間故事》戲曲中《伍家溝民間故事

伍家溝村系湖北省丹江口市西部六里坪鎮的一個行政村落,毗鄰丹江庫區,素有"九溝十八窪,一百單八岔,岔岔有人家"之說。該村有3.9平方公里,223戶,871人,有半數以上成人都會講故事。伍家溝故事種類齊全,內容豐富,分神話、傳說、故事、寓言、童話和笑話等六大類別,已經出版《伍家溝村民間故事集》一、二集,共76萬字。20世紀80年代,在伍家溝村已發現民間故事一千多個,民歌千餘首,該村因此被相關機構命名為"民間故事村"。這裡不但故事多,而且也是歌諺語、謎語、歇後語的密集地帶。伍家溝故事被國內外有關專家稱之為"民之瑰寶,族之精魂"、中國民間文化的"活化石"。

在伍家溝,口傳民間文學得以較好繼承,能講出50個故事以上者47人,能講100個故事以上者9人。其中,許多民間故事講述者亦是民歌師傅,他們能說能唱。從年齡層次看,有80餘歲的老人,有50歲左右的壯年,有20多歲的青年,也有少年兒童,更有故事家庭、故事夫妻。他們講述的故事,內容十分廣泛,從盤古開天闢地,女媧造人,人狗婚配直到當代,上下五千年,無所不談。一部部地方史,村史,家史,由民間故事展示出來,讓人們在歷史回味中得到享受。

歷史溯源

伍家溝距武當山金頂只有70華里,正處於武當山道教腹地。在武當道教文化覆蓋區的廣大農村天地里,都有一批數量巨大的土生土長的民間生活故事。楚文化在伍家溝這一古老的村子裡也有所體現,如在村民的信仰、風俗、生產方式、衣、食、住、行,以及民歌、民間故事中,都有大量表現。許多古老的風俗,如先秦楚人的拜日、崇火、尊鳳、招魂,與尚東、尚左的信仰與風俗,至今仍在百姓的婚喪嫁娶等活動中有所留存。

伍家溝民間故事村的形成,有三個因素,即:道教文化的滲透,民間文化的底蘊,歷史文化的積澱。這三種文化在伍家溝匯合,形成"內陸湖效應",儲存、積累,再由社會、家庭等方式傳承,使"內陸湖"中精神財富逐代下傳,並不斷進行再積累、再提高、再鞏固,而結出了今天的碩果。

伍家溝民間故事村,是中國荊楚文化與道教文化中民間文化的一個既普通又特殊的現象,是中華大地上村落文化的特殊生態。伍家溝的歷史文化、民間文化,在受到武當道教的影響與感染之後,已自成脈絡,更具有了自己的風格和特色。

特點

1、 原生態的作品較多。它們反映了普通民眾的創作狀況,是研究伍家溝故事發生、發展的第一手材料。

2、 鮮明的地方色彩。武當山的傳說、陳世美的傳說、特別是有關本鄉本土的傳說等,都是當地所獨有的“土產”。

3、 源遠流長。《人狗成親》這類神話是全國首次發現,從中可見原始社會荒火為害和以狗為圖騰的影子;《挖斷崗》傳達出了關於生殖崇拜的信息;李自成的一組傳說均為外地聞所未聞,顯然是他到過武當山地區的反映;《秦朝的書生今日死》雖然傳統色彩濃郁,卻是當代的產品,它們簡直是一道道鮮明的“年輪”。

4、 鮮活的故事生態。至今有的老人仍把出自幻想的傳說故事,如《林家莊遇鬼》、《狐狸精偷雞》、《吃過雞蛋捏碎殼》等當成實有其事,所以講述起來格外生動傳神,特受民眾青睞。

5、 故事活動有一定民眾性。

這些特點的形成是與伍家溝地處山區,環境閉塞,交通不便,經濟、文化落後,與外面的大千世界基本上處於隔絕封閉狀態息息相關的。這一社會環境使民間文化的這塊活化石得以保存,使伍家溝成為享譽世界的著名故事村。

傳承價值

被國內外有關專家稱之為“民之瑰寶,族之精魂”、中國民間文化的“活化石”、“中國民間故事的半坡遺址” 的伍家溝故事,雖然它的文化空間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並且一些學者的相關研究成果亦已發表,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文化生活出現多樣性選擇,伍家溝民間故事生存的社會環境受到了強烈衝擊。如何保持這一優秀民族文化空間的有序發展是傳承人和社會各界必須思考的問題。

作為口頭的活態文化,應該存活在故事傳承人的講述活動中。因此,傳承人維繫著故事的“興衰”。老一輩的故事家陸續去世,傳承人是受社會生活風俗的浸染和制約的。文化衝擊問題不能迴避,隨著伍家溝村封閉的生活狀態一天一天被打破,尤其是村里廣播電視的普及和整個社會的轉型,伍家溝人開始走向外面的世界,這些都消解了講故事的氛圍。

民間故事彌足珍貴,要想讓伍家溝村不沉寂,最根本的一條是要從故事入手。文化的積澱能帶動一方經濟的發展。故事的生命力很強,很多故事流傳了幾千幾百年,不應該隨著時間而被淹沒在歷史的長河裡。保護好這些非物質文化,將是留給未來社會、和諧社會最大遺產。

中國民間文學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文學作為一個學術名詞,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才出現和流行的。民間文學指的是:廣大勞動人民的語言藝術——人民的口頭創作。這種文學包括散文的神話、民間傳說、民間故事、韻文的歌謠、長篇敘事詩以及小戲、說唱文學、諺語、謎語等體裁的民間作品。
《苗族古歌》 | 《布洛陀經詩》 | 《遮帕麻和遮咪麻》 | 《牡帕密帕》 | 《刻道》 | 《白蛇傳傳說》 | 《梁祝傳說》 | 《孟姜女傳說》 | 《董永傳說》 | 《西施傳說》 | 《濟公傳說》 | 《滿族說部》 | 《河西寶卷》 | 《河間歌詩》 | 《吳歌》 | 《劉三姐歌謠》 | 《四季生產調》 | 《瑪納斯》 | 《江格爾》 | 《格薩爾》 | 《阿詩瑪》 | 《拉仁布與吉門索》 | 《畲族小說歌》 | 《青林寺謎語》 | 《耿村民間故事》 | 《伍家溝民間故事》 | 《下堡坪民間故事》 | 《走馬鎮民間故事》 | 《古漁雁民間故事》 | 《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 《譚振山民間故事》 | 仙居山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