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牡帕密帕》

《牡帕密帕》

牡帕密帕是拉祜族“波闊嘎闊”演唱的一部長篇詩體創世神話,流傳於雲南省思茅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境內。全詩共17個篇章,2300行,內容敘述造天地日月、造萬物和人類以及人類初始階段的生存狀況等,是拉祜族人民傳承歷史悠久的口述文學精品。

簡介

牡帕密帕》是拉祜族民間流傳最廣的一部長篇詩體創世神話,屬拉祜族口述文學,流傳於雲南省思茅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境內。"牡帕密帕"是拉祜語譯音,意為"開天闢地"。

歷史傳說

拉祜族拉祜族

《牡帕密帕》關於人類起源的傳說主要在《種葫蘆》、《扎笛娜笛》、《第一代人》的部分內容中。

相傳很久以前,宇宙沒有任何東西,是"厄薩"創造了地球,創造了宇宙間的自然環境,但沒有人類,厄薩覺得寂寞,於是種下葫蘆。葫蘆成熟後,有小米雀和老鼠共同啄開葫蘆,走出來一男一女,男的叫"扎笛",女的叫"娜笛",扎笛是葫蘆的兒子,娜笛是葫蘆的女兒。

扎笛娜笛長大後,厄薩叫他們倆結婚,但他倆認為他們同是葫蘆里走出來的兄妹,不能結婚。厄薩通過滾石磨、滾篩子、簸箕等辦法讓他們結婚,但都沒有達到目的。

最後,厄薩尋來靈藥,使扎笛、娜笛熱戀起來,重新相伴在一起,兄妹終於結為夫妻。經過十月懷胎,娜笛生下了十三對孩子。扎笛夫婦養不了,厄薩又叫來狗、豬、牛、虎等十二種動物幫助娜笛餵養孩子。孩子長大後,便以12種動物命名。

自扎笛、娜笛開始,人類便繁衍起來了。

基本內容

全詩共17個篇章,2300行,內容敘述造天地日月、造萬物和人類以及人類初始階段的生存狀況等,是拉祜族人民傳承歷史悠久的口述文學精品。

史詩儘管各地流傳的篇目名稱不盡相同,但其豐富的內容都包括以下幾個方面:遠古時,宇宙一片混沌,天地未分,厄莎先後創造了天地萬物和人類;兄妹二人在荒涼的大地上過著採集、狩獵生活,後來結為夫婦,其子女遂分別繁衍為拉祜、佤、哈尼、傣、布朗、彝、漢等族;拉祜族從狩獵採集生活逐步發展到農耕生活。

史詩不僅反映了拉祜族遠古時期的社會生活、生產風貌。也包含了拉祜族先民對宇宙起源和人類起源的樸素認識。其一,在人類產生以前,宇宙就已存在,即宇宙(天地)的起源先於人類起源;其二,宇宙的起源與形成是漸進的,從當初的"混沌"發展到天地分開,進而有日月星辰、山川河流等萬物;其三,人類雖是由厄莎創造,但具體來講,卻是由葫蘆里的種子孕育而成,最後走出葫蘆,成為真正的人。因而,人類的起源也是漸進的;其四,兄妹通婚,表明歷史上拉祜族曾有過血緣婚的階段,而幾個民族都由這對兄妹所生的傳說,一方面反映了一種古老的民族同源觀念,另一方面也反映出拉祜族歷史上與這些民族交往密切。

發展及意義

《牡帕密帕》由"嘎木科"(會唱詩的人)和"魔巴"(宗教活動主持者)主唱,也可有多人伴唱或多人輪唱;歌詞通俗簡練,格律固定,對偶句居多。曲調優美動聽,調式因地域不同而有差異,演唱以字行腔,有說唱的特點。《牡帕密帕》在拉祜族的傳統節日、宗教活動或農閒期間說唱,唱者聲情並茂,聽者如痴如醉,說唱往往通宵達旦,參加者無不興致盎然。

拉祜族敘事長詩《牡帕密帕》,是浩瀚的拉祜文化中的一個璀璨明珠,在民間文學類中具普遍代表意義,它是拉祜族歷史文化研究不可或缺的寶貴資料,是拉祜族文化的載體,也是維繫拉祜族精神生活的紐帶。但由於受現代文化的衝擊,這一創世神話瀕臨失傳,後繼乏人。目前,瀾滄拉祜族自治縣境內能完整演唱該曲目的僅剩1至2人。因此,《牡帕密帕》亟待保護。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牡帕密帕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中國民間文學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文學作為一個學術名詞,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才出現和流行的。民間文學指的是:廣大勞動人民的語言藝術——人民的口頭創作。這種文學包括散文的神話、民間傳說、民間故事、韻文的歌謠、長篇敘事詩以及小戲、說唱文學、諺語、謎語等體裁的民間作品。
《苗族古歌》 | 《布洛陀經詩》 | 《遮帕麻和遮咪麻》 | 《牡帕密帕》 | 《刻道》 | 《白蛇傳傳說》 | 《梁祝傳說》 | 《孟姜女傳說》 | 《董永傳說》 | 《西施傳說》 | 《濟公傳說》 | 《滿族說部》 | 《河西寶卷》 | 《河間歌詩》 | 《吳歌》 | 《劉三姐歌謠》 | 《四季生產調》 | 《瑪納斯》 | 《江格爾》 | 《格薩爾》 | 《阿詩瑪》 | 《拉仁布與吉門索》 | 《畲族小說歌》 | 《青林寺謎語》 | 《耿村民間故事》 | 《伍家溝民間故事》 | 《下堡坪民間故事》 | 《走馬鎮民間故事》 | 《古漁雁民間故事》 | 《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 《譚振山民間故事》 | 仙居山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