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公傳說》

《濟公傳說》是以南宋禪宗高僧道濟的故事發展演變而來的一種民間口頭文學,以天台為中心分布於浙江省境內,並由此輻射全國,影響世界。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濟公傳說
所屬地區:浙江·台州·天台縣
遺產編號:Ⅰ—11
遺產類別:民間文學
申報日期: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浙江省天台縣
遺產級別:國家

簡介

濟公表演“濟公”表演

“鞋兒破,帽兒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兒破……”對於這首廣為人知的《濟公》連續劇主題歌,人們喜歡哼唱,同時也喜愛那個鞋破帽破、瘋瘋癲癲的濟公活佛。

《濟公傳說》的發展經歷了宋代以前的孕育準備期、南宋初的萌芽形成期和明清以來的成熟發展期,至今已有800多年的歷史。濟公傳說是以南宋禪宗高僧道濟的故事發展演變而來的一種民間口頭文學,主要分布於浙江省以天台為中心的區域。

歷史溯源

六朝以來,浙江南部的天台山就是充滿神秘色彩的佛教聖地,晉代《西域記》把天台石橋方廣寺稱為五百羅漢顯化之地;唐代被稱為三賢的寒山、拾得和豐乾,就以瘋癲著稱,因此,天台在歷史上就流傳著許多羅漢、顛僧的傳說。

濟公其實是一個有史可查的人物,最早記錄見於南宋高僧釋居簡《湖隱方圓叟舍利銘》和釋如《贊濟顛》。

濟公原名李修元(1130-1209),天台永寧村人。他少年時在村北赤城山瑞霞洞讀書,受到釋教和道教的薰染。他先是進國清寺拜法空一本為師,接著又參訪祗園寺道清、觀音寺道淨,最後投奔杭州靈隱寺,在高僧瞎堂慧遠的門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濟”。

《淨慈寺志》記載:“道濟,字湖隱,天台李茂春子,母王氏,夢日光而生,紹興十八年十二月初八日也。年十八,就靈隱瞎堂遠落髮。風狂嗜酒肉,浮沈市井,或與群兒呼洞猿,翻斗,遊戲而已,寺眾訐之,瞎云:“‘佛門廣大,豈不容一顛僧?’遂不敢擯,自是人稱濟顛。”

李氏家族走出一位世人皆知的濟公“活佛”,並不是偶然的,是佛宗道源底蘊深厚的天台山文化、李府集儒、道、釋於一體的家族文化和天台山淳樸剛健的民情民風融匯一起,才孕育了濟公“活佛”,產生了不朽的濟公文化。濟公首先是人,是生而知之者,是濟公的大知大覺和充滿神奇浪漫色彩的事跡使其逐漸被人們神化為“活佛”。重要的是要領會濟公捨棄百萬家財而不顧,毅然出家,尋求宇宙人生的根本道理,走上一條救民濟世之路的精神實質,領悟他那種“無我”、“看破一切”的境界,樹立正確的人生價值觀,多做服務於社會,造福於人類的事,少受名利枷鎖的羈絆,得到真自在、真自由,減少患得患失的煩惱。

歷史發展

濟公號稱“湖隱”、“方圓叟”。從形象上看,他破帽破扇破鞋垢衲衣,似丐似氓,非僧非道,實際上他卻是禪宗楊岐派第六世得道高僧。800多年來,濟公傳說已成為文學藝術的生動素材,在戲曲、書畫、雕塑、影視等領域都得到廣泛運用。

演濟公的戲劇很多,清代就有《醉菩提》傳奇,還有光緒三年(1877年)盈桂軒演出的《濟公傳》,光緒六年天仙茶園演出的《濟顛拿旱魃》、《濟公僧戲耍知縣》等。1935年上海天蟾舞台推出了連台本戲《濟公傳》,著名戲曲演員筱芳錦飾演濟公,亦莊亦諧,生動活潑,恰到好處,展示了完整的濟公形象,獲得轟動。而游本昌在電視劇中飾演的濟公妙趣橫生,詼諧自如,深受觀眾喜愛,他本人也因此被譽為“活濟公”。

京劇中亦有《濟公活佛》。其他劇種與地方戲,也有許多以濟公為題材的曲目,如平劇、皮影戲、台灣歌仔戲等。而羅蘭《濟公傳詩歌劇》,則是以當代詩歌劇本創作的形式,將傳統與現代完美融合,全新演繹了濟公傳說。

主要內容及其特點

據調查,現存於天台民間的濟公傳說有數百種,這些傳說以濟公生平經歷為主線,內容涉及降龍羅漢投胎的濟公出世傳說,神童李修元的少年濟公傳說,濟公癲狂濟世、懲惡揚善、扶危濟困、戲佞降魔的傳說等。與濟公相關的民俗風物傳說也十分豐富。明清以來,濟公傳說廣泛流傳於全國各地,成為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

《濟公傳說》依存於真實的歷史人物,具有地域的原生性;突出神秘的超自然力,具有情節的神奇性;體現了歷史上的禪宗思想和羅漢信仰,具有文化的繼承性;廣泛涉及生活的各個層面,具有內容的多樣性;反映民眾的喜怒哀樂,具有鮮明的人民性。正如周恩來總理所說:“人民很喜歡濟公,因為他關心人,為不公平的事打抱不平,在民間流傳著許多關於濟公的美麗傳說。”

傳承價值

據調查,現存於天台民間的濟公傳說有數百種。這些傳說以濟公生平經歷為主線,內容廣泛涉及濟公身世、童年生活、扶危濟困、戲佞降魔等方面。其中《飛來峰》、《賣狗肉》、《鬥蟋蟀》等段目已成為經典。

上世紀80年代以來,由於濟公傳說賴以生存、流傳和發展的社會環境發生了變化,原生的濟公傳說一度面臨失傳和湮滅的危險。當地政府高度重視,大力拯救這一優秀文化遺產,使濟公傳說的影響力不斷提高。1986年電視連續劇《濟公》的播放,受到廣大人民民眾特別是青少年的歡迎,在國外也產生很大的影響。

800多年來,《濟公傳說》已成為文學藝術的生動素材,在小說、戲曲、書畫雕塑影視等領域都得到廣泛運用。同時,濟公傳說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深深印刻在民眾的心裡,對於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有著重大影響;對於今天推進道德教育,增強海峽兩岸的民族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由於生存的歷史環境業已改變,原生態的濟公傳說目前已處於瀕危狀態,急需採取切實措施加以保護。

所在區域

濟公傳說是以南宋禪宗高僧道濟的故事發展演變而來的一種民間口頭文學,以天台為中心分布於浙江省境內,並由此輻射全國,影響世界。

文學溯源

六朝隋唐時期,天台就流傳著許多羅漢、癲僧的傳說。南宋早期,道濟降生於天台,佯狂濟世,人稱“濟癲”。在道濟的生前身後,天台出現了許多關於他的靈異傳說,為人們所津津樂道。明清以來,濟公傳說廣泛流傳於全國各地,成為家喻戶曉的民間故事。

天台的濟公傳說內容涉及降龍羅漢投胎的濟公出世傳說,神童李修元的少年濟公傳說,濟公癲狂濟世、懲惡揚善、扶危濟困、戲佞降魔的傳說等。與濟公相關的民俗風物傳說也十分豐富。

文學特點

濟公傳說依附於真實的歷史人物,具有地域的原生性,同時突出神秘的超自然力,具有情節的神奇性。此外,傳說廣泛涉及生活的各個層面,內容豐富多樣,反映著民眾的喜怒哀樂,具有鮮明的人民性。主人公的作為也夾雜了禪宗思想和羅漢信仰。

八百多年來,濟公傳說已成為文學藝術取之不盡的素材,在小說、書畫、雕塑、影視等領域都有生動體現。同時,濟公傳說作為一種獨特的文化現象,深深地印刻在民眾的心裡,對推進當代道德教育和中華民族精神的傳承必將產生積極的促進作用。

中國民間文學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文學作為一個學術名詞,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才出現和流行的。民間文學指的是:廣大勞動人民的語言藝術——人民的口頭創作。這種文學包括散文的神話、民間傳說、民間故事、韻文的歌謠、長篇敘事詩以及小戲、說唱文學、諺語、謎語等體裁的民間作品。
《苗族古歌》 | 《布洛陀經詩》 | 《遮帕麻和遮咪麻》 | 《牡帕密帕》 | 《刻道》 | 《白蛇傳傳說》 | 《梁祝傳說》 | 《孟姜女傳說》 | 《董永傳說》 | 《西施傳說》 | 《濟公傳說》 | 《滿族說部》 | 《河西寶卷》 | 《河間歌詩》 | 《吳歌》 | 《劉三姐歌謠》 | 《四季生產調》 | 《瑪納斯》 | 《江格爾》 | 《格薩爾》 | 《阿詩瑪》 | 《拉仁布與吉門索》 | 《畲族小說歌》 | 《青林寺謎語》 | 《耿村民間故事》 | 《伍家溝民間故事》 | 《下堡坪民間故事》 | 《走馬鎮民間故事》 | 《古漁雁民間故事》 | 《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 《譚振山民間故事》 | 仙居山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