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林寺謎語》

《青林寺謎語》

青林寺謎語村落這一獨特的文化現象,近年來受到了全國眾多學者、專家的廣泛關注。多次深入謎語村做詳細調查研究的專家、學者先後有賈芝、楊亮才、祁連休、劉守華、馮志華、付廣典、陳仁梁、梁前剛、王作棟等。專家一致認為:青林寺謎語鄉土氣息濃郁,地方特色鮮明,集娛樂性、趣味性、知識性於一體,對研究我國民間文學、民俗學、方誌學等均有獨到的參考價值。

簡介

中國謎語村-青林寺中國謎語村-青林寺
青林寺村位於歷史悠久、地理環境獨特的湖北省宜昌市宜都高壩洲境內,其村名就是一個謎語。謎語,是一種在民間廣為流傳的口頭文學藝術,青林寺謎語是青林寺人民在長期生活實踐中保存和流傳下來的寶貴文化財富,是祖國民間文學園地中一支絢麗多姿的藝術奇葩。 青林寺村民們擅長於制謎、猜謎,痴謎成風。宜都青林寺的謎語數量豐富,約有5000則,品類繁多,物謎、事謎、字謎都有。謎語中很多具有較高的文化與藝術品位,體物入微,情思奇巧。青林寺村民對謎語十分鐘愛,隨時實地都能相互打謎猜迷。

歷史傳說

青林寺村因青林寺廟而得名。此寺廟初建於盛時期,擴建於明朝中葉,後毀於文革期間。相傳在唐代,一天,一名香客走進該寺。該寺主持夢圓和尚請求對方為大雄寶殿題字。來人稱,你又不知道我是誰,憑什麼給你題字呢?夢圓和尚說:"我打個謎語,如果對了,就請留下墨寶。"隨後,夢圓和尚又說:"開天冬夏連春秋,一年四季季無頭。人活百歲不足奇,而今均已九十九。"話音剛落,來人朗聲大笑,當即題寫"大雄寶殿"四字,並落款"季無頭、九十九書"。原來,來人就是唐代大詩人李白。而夢圓和尚的謎語,謎底就是"李白"。 如今,這個傳說的真實性已不可考。但此後,這裡的村民就愛上了猜謎語。

歷史溯源

《青林寺謎語》《青林寺謎語》
人類早期活動遺蹟"長陽人"遺址,距青林寺村僅40餘公里;緊鄰的紅花套城背溪新石器時代遺址,已有7500多年歷史,均是中華民族古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悠久的文化背景和特殊的地理條件,造就了這一方水土獨特的風土人情和特有的文化氛圍,積澱了數量可觀的民間文學資料。伴隨著人們的生活與勞作,一批詼諧、幽默、睿智的民間謎語、謎歌、諺語、故事、笑話、歇後語等,便在青林寺一帶廣泛流傳著,再經過一代又一代的青林寺人的加工創造,變得更加豐滿。在諸多民間藝術形式中,尤以謎語文化最活躍,也最受民眾喜愛。可以說,在青林寺,幾乎每一個人都是一位出色的民間藝術家,白須過膝的老者喜之,略帶野性的村姑愛之,憨態可掬的娃娃誦之,全村上下,無論男女老幼,均是承傳猜射的好手,或喻物、或抒情、或寫意;或田邊、或地頭、或閒聊,一射一猜,有板有眼,射者盡施手段,猜者各領風騷。

文化特點

1、 鄉土氣息濃郁,當地的自然資源,氣候物產、風尚習俗,村民生活勞作方式及器具等,都透過謎面與謎底表現得極為鮮活生動。比如:天上烏雲轉轉,地下紅花爆爛,一條蟒蛇咬到,累死兩個蠻漢。 (謎底:打鐵);又如: 尖尖身子白如銀,論秤沒有半毫分,眼睛長在屁股上,只認衣衫不認人。 (謎底:針)

2、 青林寺謎語數量多,約有5000則,品類繁多,物謎、事謎、字謎都有。

3、 謎歌全國少有。

4、 謎語樸實無華。它是集娛樂性、趣味性、知識性於一體的傳統特色,猶如田野里的一股新風。

發展現狀

上世紀末,隨著清江高壩洲水電工程的開發建設,青林寺村成了主要的淹沒區,青林寺附近的遷移人口已達到總人口的 40%,2008年底僅存925人。隨著清江水利梯級開發,淹沒區和移民範圍必將進一步擴大,加之新型文化消費形式的衝擊,使得謎語這一民間文化現象面臨消亡的危機。 2000年來我國對搶救保護青林寺謎語作了不懈的努力:先後編輯出版了《青林寺謎語選》、《青林寺謎語選(續編)》、《青林寺謎浯選(精選本)》、《青林寺謎歌選》、《中國湖北青林寺謎浯村》、《婚育新風謎語選》等六部專輯;成立了青林寺謎語搶救保護組織。青林寺的謎語、謎歌已被全市中國小校列入鄉土教材。 2001年7月,湖北省文聯在組織專家、學者反覆論證後,將青林寺村命名為"湖北省青林寺謎語村",2002年被湖北省文化廳授予"民間藝術之鄉"稱號;2003年被中國民協命名為"中國謎語村"。

傳承價值

2000年來,青林寺謎語村落這一獨特的文化現象受到全國眾多學者、專家的廣泛關注。青林寺謎語濃郁的鄉土氣息,鮮明的地方特色,對研究我國民間文學、民俗學、方誌學等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其中有許多反映舊時代的事謎和物謎,不但從深度上揭示了這個峽江村落的歷史演進和歷史淵源,更從廣度上折射出青林寺農民文化知識的提升及科學意識的閃光。鄉民們在後來的制謎實踐中,把自己的道德要求和做人標準融入謎語,促進了一方風氣的根本好轉。 在青林寺,人們通過猜謎活動學習知識,認識世界。並且,謎語已經成為激發孩子們識字興趣的重要手段,村國小也開設了專門的制謎課程。蔚然成風的猜謎活動對開啟心智,加強文化薰陶所產生了積極的作用。人類一座"活態文化"的寶庫,民間青林寺謎語被譽為"具有世界意義、值得我國和有關國際組織認真關注的口述和非物質性人類文化寶貴遺產"。

中國民間文學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文學作為一個學術名詞,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才出現和流行的。民間文學指的是:廣大勞動人民的語言藝術——人民的口頭創作。這種文學包括散文的神話、民間傳說、民間故事、韻文的歌謠、長篇敘事詩以及小戲、說唱文學、諺語、謎語等體裁的民間作品。
《苗族古歌》 | 《布洛陀經詩》 | 《遮帕麻和遮咪麻》 | 《牡帕密帕》 | 《刻道》 | 《白蛇傳傳說》 | 《梁祝傳說》 | 《孟姜女傳說》 | 《董永傳說》 | 《西施傳說》 | 《濟公傳說》 | 《滿族說部》 | 《河西寶卷》 | 《河間歌詩》 | 《吳歌》 | 《劉三姐歌謠》 | 《四季生產調》 | 《瑪納斯》 | 《江格爾》 | 《格薩爾》 | 《阿詩瑪》 | 《拉仁布與吉門索》 | 《畲族小說歌》 | 《青林寺謎語》 | 《耿村民間故事》 | 《伍家溝民間故事》 | 《下堡坪民間故事》 | 《走馬鎮民間故事》 | 《古漁雁民間故事》 | 《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 《譚振山民間故事》 | 仙居山歌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