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施傳說》

《西施傳說》

《西施傳說》是產生於春秋末期,起源於民間口頭的流傳,最早文字記載於《墨子》、《孟子》等,經歷代口耳相傳,流傳範圍擴大,內容不斷豐富。

基本信息

基本資料

才西施示意圖

文化遺產名稱:西施傳說
所屬地區: 浙江、紹興、諸暨市
遺產編號:Ⅰ—10
遺產類別:民間文學
申報日期: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浙江省諸暨市
遺產級別: 國家

傳說歷史

西施,名夷光,春秋時期越國人,今浙江諸暨薴蘿村人(今屬諸暨市城南薴蘿村)。同范蠡同卒於陶(定陶)。西施是中國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又稱西子。天生麗質。時越國稱臣於吳國,越王勾踐臥薪嘗膽,謀復國。在國難當頭之際,西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與鄭旦一起由越王勾踐獻給吳王夫差,成為吳王最寵愛的妃子,把吳王迷惑得眾叛親離,無心於國事,為勾踐的東山再起起了掩護作用,表現了一個愛國女子的高尚思想情操。後吳國終被勾踐所滅。吳滅後西施就失去了音信,關於她的結局有很多種,最有可能的是是被越王裝進袋子裡拋入水中溺死。又聞“據說范蠡一是喜歡西施的美貌,二是怕勾踐像夫差除掉伍子胥一樣殺掉自己,就在吳國滅亡後掛印而去,帶著西施泛舟五湖,做生意去了。”

施夷光世居越國薴蘿(今浙江省諸暨市薴蘿村)。宰嚭亡吳國,西施陷惡名。浣紗春水急,似有不平聲。薴羅山下臨浣紗溪,江中有浣紗石,傳說西施常在此浣紗,西施灘因而得名。西施天生麗質,稟賦絕倫,相傳連皺眉撫胸的病態,亦為鄰女所仿,故有“東施效顰”的典故。越王勾踐三年(前494年),夫差在夫椒(今江蘇省吳縣西南)擊敗越國,越王勾踐退守會稽山(今浙江省紹興南),受吳軍圍攻,被迫向吳國求和,勾踐入吳為質。釋歸後,勾踐針對“吳王淫而好色”的弱點,與范蠡設計策,“得諸暨羅山賣薪女西施、鄭旦”,準備送於吳王,越王寵愛的一宮女認為:“真正的美人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美貌,二是善歌舞,三是體態。”西施只具備了第一個條件,還缺乏其他兩個條件。於是,花了三年時間,教以歌舞、步履、禮儀等。

西施發憤苦練,在悠揚的樂曲中,翩躚起舞,婀娜迷人,進而訓練禮節,一位浣紗女成為修養有素的宮女,一舉手,一投足,均顯出體態美,待人接物,十分得體。然後,又給她製作華麗適體的宮裝,方進獻吳王。吳王夫差大喜,在姑蘇建造春宵宮,築大池,池中設青龍舟,日與西施為水戲,又為西施建造了表演歌舞和歡宴的館娃閣、靈館等,西施擅長跳“響屐舞”,夫差又專門為她築“響屐廊”,用數以百計的大缸,上鋪木板,西施穿木屐起舞,裙系小鈴,放置起來,鈴聲和大缸的迴響聲,“錚錚嗒嗒”交織在一起,使夫差如醉如痴,沉湎女色,不理朝政,終於走向亡國喪身的道路。

吳亡後,相傳西施隨范蠡駕扁舟,泛五湖,不知所終。在西施由越入吳的路線上,南自諸暨,北迄蘇州,所在均有西施遺蹟。諸暨薴蘿山麓、浣紗江畔尚存浣紗石、浣紗亭、西施灘、西施坊,西施殿等古蹟。西施有"沉魚"之貌,相傳西施在溪邊浣紗時,水中的魚兒被她的美麗吸引,看得發獃,都忘了游泳,以至沉入水底。所以後世用"沉魚"來形容女子的美貌。沉魚落雁閉月羞花,沉魚為先。國色天香四大美女,西施居首。西施幼承浣紗之業,故世稱"浣紗女"。

後人為紀念這位忍辱負重,以身許國的絕代佳人,就在薴蘿山下修建了西施殿。唐開成年間(公元836-840 年)著名詩人李商隱寫下"西子尋遺殿昭君覓故村"的詩句;稍後,女詩人魚玄機又有《西施廟》詩。這些是目前能見到的關於西施殿的最早文字。明代,西子祠曾具相當規模。此後屢興屢廢。現在的西施殿位於浙江諸暨,1990年落成,景區占地5000平方米,由門樓、西施殿、古越台、鄭旦亭、碑廊、紅粉池、沉魚池、先賢閣等景點構成。西施殿景區在重修過程中還從民間徵集了12000餘件從老式民居上拆下來的古建築構件,其中包括梁、柱、門、窗、牛腿、擎枋、斗拱、雀替等等,這些木、石構件雕刻精美,工藝水平高超,大大增強了西施殿的歷史文化內涵和觀賞價值,使它更具有了濃厚的地方特色。

人物生死

對西施最終是生是死的結局,歷來有不同的說法。歸納起來,大體有四種版本。

沉海說

傳說勾踐滅吳後,他的夫人偷偷地叫人騙出西施,將石頭綁在西施身上,爾後沉入大海。而且更有甚者傳說從此沿海的泥沙中便有了一種似人舌的文蜊,大家都說這是西施的舌頭,所以稱它為“西施舌”。三十年代著名作家郁達夫在福建時,亦稱讚長樂“西施舌”是閩菜中最佳的一種神品。《墨子·親士》篇提到,西施因為太美,結果被沉入江中,可見“太盛難守”雲。

隱居說

這種說法也是十分風行,最早它見於東漢袁康的《越絕書》。裡面記載說,“吳亡後,西施復歸范蠡,同泛五湖而去”。而明代胡應麟的《少室山房筆叢》也有類似說法,認為西施原是范蠡的情人或妻子,吳國覆亡後,范蠡帶著西施隱居起來。明代的陳耀文《正楊》卷二《西施》也引用《越絕書》認為西施跟隨范蠡隱居。

落水說

或許是善良的人們並不希望西施這位無辜的弱女子有個悲慘結局,於是找出初唐詩人宋之問《浣紗》詩:“一朝還舊都,靚妝尋若耶;鳥驚人松夢,魚沉畏荷花”為依據,認為吳亡後西施回到故鄉,在一次浣紗時,不慎落水而死。此說似乎最理想,可是最缺乏證據。

被殺說

這種說法可以說純粹來自傳說了。傳說吳王自刎而死時,吳人把一腔怒火都發泄在西施身上,用錦緞將她層層裹住,沉在揚子江心。據《東坡異物志》載:“揚子江有美人魚,又稱西施魚,一日數易其色,肉細味美,婦人食之,可增媚態,據云系西施沉江後幻化而成。”

浣紗圖---西施故里之爭

西施故里位於諸暨市城關薴蘿村,為古代越國美女西施的故鄉。這個自古薴蘿村在哪裡,以來就有“諸暨”和“蕭山”兩說。這諸暨指的是浙江省紹興市下轄的縣級諸暨市;而這蕭山指的是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諸暨與蕭山兩地相鄰。西施到底是哪兒的人呢?

千餘年來,“諸暨”和“蕭山”兩說聚訟紛紜。歷代主流意見支持“諸暨說”,部分學者持“蕭山說”,代表人物是明代的來斯行、清代的毛奇齡和朱彝尊等,而其中又以清翰林院檢討、明史館纂修官毛奇齡的觀點影響最大。毛的依據是《後漢書?郡國志》劉昭的注釋:“蕭山西施之所出”,但眾多學者認為劉注有誤,不足信。  

1979年,蕭山教師王瑋常公開發表文章《西施出蕭山》,再次公開提出西施的出生地在蕭山的觀點。一石擊水,波濤湧起,一場歷時7年、範圍涉及全國的爭論由此拉開序幕:西施故里在諸暨還是在蕭山?王瑋常的依據還是毛奇齡的觀點,其佐證是蕭山臨浦的遺蹟。他的文章發表後,諸暨的陳侃章楊士安、劇作家何曾武和別號“西施的情人”的南開大學中文系畢業的阮遜等人立即寫文章進行反擊,並查縣誌,到蕭山臨浦尋訪。當時蕭山西施廟的和尚阿寶師傅向他們介紹了西施殿的來歷:  

西施赴吳國經過蕭山臨浦,在此留有遺蹟,後來有一年發大水,江上漂來許多木頭,上刻‘西施’兩字,百姓認為西施留戀臨浦,要到此享受香火,就為其雕像,造西施廟。此後的臨浦就留下了西施殿、浴美施閘、薴蘿亭等遺蹟。由此看來,西施泛舟赴吳,蕭山臨浦只是第一站,她在此停舟沐浴,流連再三,方解纜登程。  

西施故里之爭引發之後,蕭山臨浦想把火車站改名為西施火車站,並向鐵道部提出申請,鐵道部沒批准。與此同時,何曾武等人請中國美術學院傅維安教授在諸暨火車站創作西施塑像,還刷新了浣江邊王羲之所題的‘浣紗’兩字的摩崖石刻。”  

在不斷的查資料、寫文反擊對手的過程中,阮遜和何曾武都發現,西施的史料非常豐富,何曾武是縣越劇團的編劇,阮遜也長於寫作,他們決定把西施搬上舞台。 1979年底,他們合作的大型越劇《西施》創作完成,1980年由縣越劇團搬上舞台。  

1982年,由縣文化局牽頭,他們又合編出版了《西施》一書,這是解放後我國正式出版的第一本全面介紹西施的書。從此一發而不可收,他們合作的大型越劇《西施與范蠡》在省里得獎,並收入《中國越劇大典》中。1994年阮遜又創作了越劇《西施斷纜》晉京演出,獲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和文化部文華獎。  

一直到了1986年,姜亮夫、蘇步青、陳橋驛等著名專家站出來寫文章聲援、肯定“諸暨說”,這場爭論才告一段落。看來,到現在為止,人們普遍認可的,西施還是浙江諸暨人。

所在區域

西施居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美的象徵。 《西施傳說》的發端地——浙江省中北部的諸暨,曾是春秋時期越國的古都。

歷史溯源

《西施傳說》產生於春秋末期,起源於民間口頭講述,最早的文字記載見於《墨子》和《孟子》等,經歷代口耳相傳,流傳範圍擴大,內容不斷豐富。《西施傳說》以吳越爭戰為歷史背景,以西施一生傳奇經歷為主幹,以人物傳說(如“東施效顰”)、地名傳說(如“白魚潭”)、物產傳說(如“香榧眼”)、風俗傳說(如“三江口水燈”)等為枝葉,從不同角度歌頌了西施的美麗、善良和“為國甘獻身”的奉獻精神。

主要特徵

1、 歷史悠久。自發端流傳至今,已有2500年的傳承歷史;
2、 地域廣泛。它不但流傳諸暨全境,輻射江浙乃至全國,甚至遠播韓國、日本及新加坡等東南亞國家、地區和世界各地華人區;
3、 內容豐富。它涉及人物、地名、物產、風俗等,幾乎涵蓋了民間文學涉獵的所有領域;
4、 形式多樣。除口耳相傳外,還有曲藝、戲劇等傳承形式。

傳承價值

作為中國豐富多樣的人物傳說之一,《西施傳說》除了民間文藝學本身的學科意義之外,還具有其他方面的重要價值:

(1)文學價值:傳說作為文學普及讀物,流傳極廣,老少鹹宜,而且歷來是各種文學樣式的創作源泉,以西施傳說為題材的文學作品多種多樣;同時,通過文學形式的傳播,又擴大了“西施傳說”的影響,豐富了傳說的內容。研究其中相輔相成的關係,對繁榮文學藝術具有重要意義。

(2)美學價值:西施作為一個審美符號,在中華民族審美史上占有獨一無二的地位,值得從美學角度進行深入研究。

(3)認識價值與史學價值:西施傳說依附於吳越爭戰而產生,是對古吳越歷史文化的民間詮釋,對研究春秋史有重要參照價值。

(4)人文價值:傳說褒揚真善美,崇尚英雄主義和獻身精神,對弘揚優秀的人文精神,有積極意義。

西施殿

西施殿為紀念西施而建,位於諸暨城內,歷史久遠。相傳西施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首,姓施,名夷光,春秋末年越國人,約於公元前506年,出生於諸暨薴蘿山麓薴蘿村。父親砍柴賣柴,母親浣紗織布。古時候薴蘿村施姓有東西兩村,夷光家住西村,所以被稱為西施。公元前494年,越國被吳國戰敗,越王勾踐釋歸回越後,臥薪嘗膽,刻苦圖強,在大臣文種、范蠡的輔佐下,整頓吏治,發展生產,同時獻大量珍寶、美女於吳王。西施就是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被推上了歷史舞台。約在公元前490年,越王勾踐索美女西施、鄭旦,教以禮儀,習以歌舞,獻吳王為妃,以迷惑吳王夫差,離間其君臣關係。西施臨危受命,忍辱負重,以身許國,扮演了使者和間諜的角色。公元前473年,越國軍隊攻占了吳國都城姑蘇,滅掉了吳國。這在一定程度上,與西施的犧牲和奉獻是分不開的。對此,明代的西施祠,有副用鳥蟲篆書寫的對聯:“越錦何須衣義士,黃金祗合鑄嬌姿”稱頌西施在興越滅吳中的功績。西施的一生,蘊含了愁苦、曲折和沉重。而民間行關西施的傳說,都是那樣美好和神奇,長留人們心目中的,是西施為越國的復興所作出的犧牲和奉獻,也是後世歌頌紀念西施的真諦所在。西施殿正是賴於這一民族文化的基礎,向人們展示了一個質樸純潔,實實在在的西施。

西施殿初建於何時,已無從詳考。最早見於唐開成年間,著名詩人李商隱有“西施尋遺殿,昭君覓故村”詩句,照此推算也有1160多年的歷史。此後歷代,雖有過“茂草荒台,薴蘿枕冷閒愁”的情況,但祠廟屢毀屢建,綿延不斷,到清代和民國時期,西施殿也有過幾度毀廢,均由民間集資或捐募修繕,曾達到相當規模。抗日戰爭時期,口本侵略軍飛機頻炸諸暨城,西施殿祠亦未能倖免。

而今西施殿景區為20世紀80年代重修,並於近年擴建,總占地面積21000平方米,由西施殿、浣沙石、古越台、碑廊、薴蘿亭、西施長廊、夷光閣、古薴蘿村、西施資料陳列室等建築景觀,穿插著浣江、紅粉池、荷花池等水景組成,是一組頗具特色的建築群落,展示了西施一生的主要事跡。

整個西施殿景區,曲徑迴廊,亭榭相間,池水環繞、花木掩映,使人在回味人文史跡之中,仿佛又置身於江南園林,卻又勝於一般的園林設計布局,因其坐落於古薴蘿山上,景點高低錯落所形成的立體感,顯現了自然的本來面目。遊人可于山水亭閣、參天古木間品位古越文化。

中國民間文學非物質文化遺產

民間文學作為一個學術名詞,是“五四”新文化運動之後才出現和流行的。民間文學指的是:廣大勞動人民的語言藝術——人民的口頭創作。這種文學包括散文的神話、民間傳說、民間故事、韻文的歌謠、長篇敘事詩以及小戲、說唱文學、諺語、謎語等體裁的民間作品。
《苗族古歌》 | 《布洛陀經詩》 | 《遮帕麻和遮咪麻》 | 《牡帕密帕》 | 《刻道》 | 《白蛇傳傳說》 | 《梁祝傳說》 | 《孟姜女傳說》 | 《董永傳說》 | 《西施傳說》 | 《濟公傳說》 | 《滿族說部》 | 《河西寶卷》 | 《河間歌詩》 | 《吳歌》 | 《劉三姐歌謠》 | 《四季生產調》 | 《瑪納斯》 | 《江格爾》 | 《格薩爾》 | 《阿詩瑪》 | 《拉仁布與吉門索》 | 《畲族小說歌》 | 《青林寺謎語》 | 《耿村民間故事》 | 《伍家溝民間故事》 | 《下堡坪民間故事》 | 《走馬鎮民間故事》 | 《古漁雁民間故事》 | 《喀左東蒙民間故事》 | 《譚振山民間故事》 | 仙居山歌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