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路山東琴書

南路山東琴書是山東重要的地方曲藝品種,又稱“唱揚琴”或“山東揚琴”。始名小曲子,1933年,著名藝人鄧九如與張心樂鄧秀玲在天津參加青年會演,電台播音,始定名“山東琴藝”。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南路山東琴書
所屬地區山東 ·菏澤
遺產編號:Ⅴ—50
遺產類別:曲藝
申報日期:2006
申報人/申報單位:菏澤市
遺產級別: 市

曲藝概述

南路山東琴書是山東重要的地方曲藝品種,又稱“唱揚琴”或“山東揚琴”。始名小曲子,1933年,著名藝人鄧九如與張心樂鄧秀玲在天津參加青年會演,電台播音,始定名“山東琴藝”。它源於明代中期魯西南菏澤(古曹州)地區興起的民間小曲自娛演唱形式“莊家耍”(又稱“玩局”),至清代中期,原來唱曲使用的伴奏樂器古琴和古箏改為揚琴(又稱“蝴蝶琴”)、四胡、古箏、琵琶、簡板和碟子,表演為多人分持不同樂器自行伴奏,分行當圍坐表演,以唱為主,間有說白或對白。

歷史溯源

“小曲子”最早形成於菏澤地區(古稱曹州)。鄆城藝人陳乃端所存藝術譜系有“雍正十三年(1735年),頭輩師爺王尚田,善通琴書畫,聞名東平湖……”的說法。新修《曹縣方誌》有“曹縣為南路山東琴書主要發源地,相傳已有二百年歷史”的記載。該縣梁堤頭村,乾隆末年就曾出現過小曲子名家梁啟祥。而後發展益盛,逐漸流布全省。從雍正十三年算起,南路山東琴書至今已有二百五十餘年的歷史。
南路山東琴書的發展,大致辭經歷了三個重要階段,即由早期的文人自娛,到民間的業餘玩局,後來發展為職業演唱--撂地說書。
元明以來,山東境內俗曲流行,魯西南地接中原,此間亦盛。小曲子最初是精於音律的文人,利用當時流行曲調編演曲目逐漸形成的。據傳單縣、曹縣的劉樓、尚樓、老爺樓、柳井一帶,有些士紳名流,喜撫琴彈唱小曲以自娛,叫做“琴箏清曲”。如《白蛇傳》中的《斷橋》、《水漫金山》;《秋江》中的《趕船》、《偷詩》等,其唱詞文雅,文學性較強。

藝術發展

“琴箏清曲”這種藝術形式不久即衝破文人雅士的小圈子,在當地農民中傳習流布。由起初風雅的“攜訪友”,漸變為農閒或節日聚會的自娛性“莊稼耍”或日“玩局”。在清代末年,這種業餘玩局的琴書演唱班社,在魯西一帶的農術十分盛行。這時期的演唱仍保持著“琴箏清曲”時的書詞尚文采、注意音樂性的特點。其演出雖以娛愛為目的,但重在比賽唱腔的優美、曲牌多寡,以及樂器演奏技巧的高低,還有濃重的文人雅士彈唱抒懷的情趣,色少江湖氣。
隨著“小曲子”在民間流傳日盛,出現了乾隆末年曹縣的梁啟祥,之後曹縣的袁沛然、鄆城的劉道友;光緒年間曹縣的苗金福、李清蘭、侯沛然、王夢典,鄆城的劉繼榮陳懷教等演唱名家,漸由業餘玩局變為撂地說書的職業性演唱。由於演唱性質的變化,帶來了南路山東琴書在演唱內容、形式以及音樂唱腔上的重大變化。藝人 們創編移植了一大批適應民眾中味新節目,豐富了演唱內容。音樂結構由原來的曲牌聯唱,變為以唱“鳳陽歌”、“垛子板”兩種曲調為主,。並國以板式變化,穿插使用曲牌,唱詞言變得通俗易懂,演唱風格也由以前的纖柔細膩變得活潑質樸。
作為這一階段的重要標誌,琴書由魯西南農村進入了運河漕運重鎮--濟寧,並陸續傳入鄰近的徐州、商丘、開封等地。一時間,濟寧的土山、運河岸成為琴書名家薈萃之地,並擴大影響,遍及山東各地。陸續發展形成了魯東以廣饒、博興為中心的 “東路琴書”和魯北以濟南為中心的“北路琴書”;魯西南一帶的琴書遂稱為“南路琴書”。南路為最早的一支,流行於魯西南地區,以茹興禮及其創始的“茹派”最具代表性,演唱不用花腔巧調,行腔深沉,咬字真切,節目多為憤世之作;北路以濟南為中心,廣泛流行於魯西北地區,以鄧九如及其創始的“鄧派”最具代表性,表演善用方言俚語,於純樸中顯幽默,平易中求韻味;東路以廣饒、博興為中心,流行於膠東各地,以商業興、關雲霞夫婦及其創始的“商派”最具代表性,唱腔優美動聽,富於變化。

藝術特色

南路山東琴書採用山東方音表演,因脫胎於民間的“小曲子”聯唱,所用唱腔曲調十分豐富,約有曲牌二百多支。發展為琴書說唱之後,使用的曲調逐漸集中,以所謂“老六門主曲”即【上合調】、【鳳陽歌】、【疊斷橋】、【漢口垛】、【垛子板】、【梅花落】最為常用,清末民初以來又進一步發展為以【鳳陽歌】和【垛子板】為主要曲調,穿插少量小曲進行說唱的音樂體制,節目也以中長篇書為主,兼唱小段兒。
南路山東琴書的演出形式一般為二至五人,演唱者分趕角色,也兼樂器伴奏。分趕角色者一般二至三人,余者為伴奏兼伴唱。傳統的演唱講究穩重大方,演唱者正襟危坐,儀態端莊,目不斜視,全靠富於變化的唱腔和有機的伴奏配合來完成故事情節的表達和人物形角的刻畫。
隨著歷史的演變和藝術本身的發展,南路山東琴書的演唱逐漸打破了舊的演唱陳規。如演唱者可根據故事內容情節的發展和人物感情的變化,面目呈現傳神的表情,有時亦可略加手勢以助表演,演員之間在演唱中可進行感情交流,還可與觀眾直接交漢感情,但其演唱風格依然保持了穩重大方的基本特點。
南路山東琴書的傳統代表性節目很多,長篇有《白蛇傳》、《秋江》及移植來的《楊家將》、《包公案》、《大紅袍》等多部,中篇有《王定保借當》、《三上壽》、《梁祝姻緣記》等七八十部,短段兒多為早期小曲子節目中傳承下來的經典之作。
建國後,隨著人民對藝術欣賞的要求日益提高,大批新文藝作者參與創作、演唱,南路山東琴書進入了新的發展時期,五六十年代,南路琴書藝人李若亮、李湘雲父女兩次參加全國曲藝會演,黨政軍出的《水漫金山》、《盜靈芝》獲得成功,他們曾先後三次參加全國調演,引起了曲藝界、音樂界的注意。特別是1981年9月,參加全國優秀曲藝節目觀摩演出,演出的《大林還家》,在增強抒情性的與時代感方面又取得成功,榮獲創作、作曲、演出三個一等獎。

傳承意義

南路山東琴書文化底蘊豐厚,對呂劇的發生髮展產生過重大影響,是山東呂劇的直接母體,歷史文化價值比較獨特。它的發展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難,急需加以保護和扶持。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