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蛤

青蛤

青蛤,貝類動物,貝殼中型,韌帶外在,位於後方。主齒加上前側齒有3個。大多分布中國和日本,可以做水產養殖的經濟動物。

基本信息

外形特徵

環文蛤 環文蛤

貝殼中型,韌帶外在,位於後方。主齒加上前側齒有3個。雙閉殼肌。套線灣三角形或圓形或缺乏。殼呈膨大的圓形,前端圓弧而後端稍呈楔形,殼的腹緣中央稍尖。前端的小月面及後端的盾面都不清晰。殼頂向兩側膨脹而偏向前方。外殼顏色為黃褐色,但在外緣有紫色,有如一紫色環,因而得名赤嘴蛤。殼上有成長輪及放射肋,在紫色的外環部份特別清晰而成為網紋雕刻。殼的內面為白色,內殼邊緣帶有紫色並有細小的鋸齒排列,鉸齒髮達而堅硬。

環文蛤 環文蛤

青蛤貝殼略呈圓形,長3~5 cm,高3~5cm,厚約0.5mm。殼外表黃白或青白色。殼頂歪向一方,並有以殼頂為中心的同心層紋,排列緊密,沿此紋或有數條灰藍色輪紋,腹緣帶細齒狀,殼內面乳白色或青白色。光滑無紋。體輕,質堅硬略脆,斷面層紋不明顯。氣稍腥,味淡。

分布範圍

世界分布 分布於日本及中國大陸,台灣產量以西部河口或砂泥底質的海域居多。

台灣分布 台北縣八里鄉十三行遺址,台中縣,彰化縣鹿港,雲林至台南,高雄縣,屏東縣東港,新竹縣,高雄縣岡山,澎湖,台南市安平,金門後湖,金寧,金城,金沙,金湖,烈嶼.

習性環境

棲所環境 棲息在河口或的砂泥質的淺水區,水深則大約在四至五公尺深,以其強而有力的斧足潛行,平常將水管伸出來交換氧氣及吸取食物。

工廠化育苗

建育苗池

建池規格為7米×5米×1.2米。

選擇親貝

應選擇性腺飽滿,殼面完整、潔淨,殼長≥3厘米的個體作為親貝。

水質及餌料

海水要經過兩次砂濾,比重控制在1.017~1.020之間。餌料一般為單細胞藻類,主要有叉鞭金藻、小球藻及扁藻等。

育苗方法

1.催產

將清洗乾淨的親貝陰乾5小時後,放入育苗池中蔽光,加大沖氣量,水溫控制在26℃~30℃之間,這時親貝集中,會大量排放出精卵,催產的成功率在95%以上。

2.選優培育

催產後,儘快移走親貝,用80目的篩絹撈取水面的精沫和親貝排泄物,沖氣培養,受精率可達85%~92%,孵化密度控制在每毫升30粒~35粒之間。受精卵發育至D形幼蟲後,用300目篩絹儘快將上層發育健康、大小整齊、遊動活潑的幼蟲拖出,置於另外已備好的育苗池中培養。

3.幼蟲培育

夏季水溫較高,幼蟲的培育密度應控制在每毫升7粒~11粒。D形幼蟲發育時期,開始投餵叉鞭金藻,後期用金藻、小球藻及扁藻混合投喂,投餵密度為每毫升5萬個~10萬個。每天換水2次,每次換池水的50%。對幼蟲採用微沖氣,使餌料與幼蟲分布均勻,以利於幼蟲的生長和發育。

4.附著變態

在幼蟲變態前準備好附著基。用250目篩絹過濾後的海泥,均勻放於育苗池中,形成厚1毫米~2毫米的軟泥底質,再進1米~1.2米深的新鮮海水。待池水完全澄清後,用200目篩絹收集幼蟲移入附著池。早期每天換水2次,每次換池水的50%,過5天~7天后,附著率可達85%。

5.稚貝培育

稚貝在初生足形成後,其培育的密度隨個體的增長而逐漸降低。每隔5天更換1次附著基。每次倒池時,用不同網目的篩絹輕搓,洗去貝殼表層的附著物,去除雜物和死殼,然後分離大小不等的稚貝,分池培養。用單胞藻混合投餵時,日投餌3次,藻類密度保持在每毫升8萬個~10萬個。

6.出苗

根據養殖的需求,用80目篩絹收集稚貝,採用濕布袋包裝,稱重後置於容器中運輸。

育苗注意

1.選擇抗高溫、繁殖快的藻類品種是育苗成功的關鍵。由於青蛤的繁殖旺期在7月~8月,如果在此期間藻類不能抗高溫而出現衰敗,必然會影響生產的正常進行。

2.在培育稚貝的早期使用金藻,中、後期使用金藻、小球藻及扁藻混合投喂,有利於稚貝的生長發育。

3.育苗池內應選用黏性相對較小的海泥。由於實驗場的海泥具有一定的黏性,在池中3天左右即出現粘連現象。在更換附著基時,發現貝苗與海泥難以分離,更換了黏性較小的海泥後成功地解決了這個問題。

繁殖特性

青蛤雌雄異體,無性變現象,一般二年性成熟,性比1:1,成熟的性腺包圍在內臟塊周圍並延伸至足的基部,在繁殖季節用肉眼觀察性腺時可分辨雌雄,雄性性腺乳白色,雌性性腺淡黃色。兩性在外形上無第二性徵。卵沉性,圓球形,卵徑為 72-90μm,初級卵膜外有一層膠質膜,稱次級卵膜。精子頭部一邊稍凹,呈狹繭形,長約3μm。在4月份性腺未成熟之前和10月份繁殖期後性腺消退時,青蛤雌雄難以辨認,解剖性腺看不到卵子和精子的占 90%以上。青蛤懷卵量和產卵量與個體大小及外部條件有密切關係,據解剖測定一般3,4齡青蛤懷卵量為40-200萬粒,排放量為 20-40 萬粒。成熟的青蛤一年繁殖一次,但青蛤的生殖細胞是分批成熟,分批排放,在海水中受精孵化,變態生長。

就全國來說,青蛤繁殖期為3―9月,但海況與氣候因子變化會影響青蛤繁殖期的提前或推遲。一般來說,南方早於北方,全國青蛤繁殖期:廣西5―7月,福建,江蘇6―7月,遼寧,山東7―8月(青島5―9月)。青蛤繁殖水溫24―25。5℃,最佳水溫25℃。

營養價值

青蛤和文蛤這兩種海洋埋棲蛤類的貝肉水分含量(77.23、76.39g/100gmf)、總糖含量(4.45、4.14g/100gmf)均較為接近,而灰分、粗脂肪以及粗蛋白含量均有顯著差異(P<0.05)。文蛤粗蛋白含量高達15.54g/100gmf,而青蛤為11.55g/100gmf;青蛤的灰分及粗脂肪含量分別高達4.91g/100gmf和1.86g/100gmf,顯著高於文蛤含量(2.86g/100gmf和1.07g/100gmf)。在Cd、Cr、Cu、Ni、Pb和Zn這6種重金屬中Zn含量最高,青蛤的含量僅12.77μg/g,而文蛤則高達252.59μg/g,除Pb在青蛤略超標外,其餘均未超標。這兩種貝肉均含有18種編碼胺基酸,其中含有人體所需的全部10種必需胺基酸。青蛤與文蛤的第一限制胺基酸均為纈氨酸,胺基酸評分分別為50.8和53.0,第二限制胺基酸均為苯丙氨酸+酪氨酸,胺基酸評分分別為55.0和53.5。谷氨酸的含量最高,在青蛤和文蛤中分別高達116.5mg/g和111.5mg/g,這遠高於其他17種胺基酸。呈味胺基酸在總胺基酸中所占的比例均高達42%以上,適宜作為食用或開發呈味物質;青蛤與文蛤的必需胺基酸指數IEAA相近,分別為50.0和50.3。必需胺基酸占總氨酸的比例則十分接近,均在45%左右,遠高於WHO/FAO推薦的模式35.38%,這說明青蛤和文蛤是比較理想的蛋白源。

雙殼綱軟體動物

雙殼綱(Bivalvia)通稱貝類。兩側對稱,身體側扁,都具有兩枚發達的貝殼包圍整個身體,故名雙殼綱。現存種類約有30000種。絕大多數為海洋底棲動物,沒有陸生的種類,極少數為寄生。多數貝類可食用,如蚶、牡蠣、青蛤河蜆蛤仔等;不少種類的殼可入藥,有的可育珠,如淡水產的三角帆蚌、海產的珍珠貝等。有的為工業品原料,有的可作肥料、燒石灰等。
螂猿頭蛤科
幫斗蛤科
里昂司蛤科
縫棲蛤科
擬日月貝科
海筍科
籃蛤科
海螂科
丁蠣科
鉗蛤科
棱蛤科
同心蛤科
刀蟶科
竹蟶科
紫雲蛤科
胡桃蛤目
斧蛤科
中帶蛤科
尼科巴立蛤
隔鰓目
假瓣鰓目
絲鰓目
心蛤科
猿頭蛤科
原鰓目
緣曲牡蠣科
蚌目
蟶螂科
銼蛤科
海月蛤科
不等蛤科
江瑤科
杓蛤科
孔螂科
鏇心蛤科
筒蠣科
色雷西蛤科
蟶螂目
短吻蛤科
筍螂目
餅乾鏡蛤
角鏡蛤
薄殼鏡蛤
凸鏡蛤
絲紋鏡蛤
美女蛤
畦美女蛤
扁平美女蛤
華麗美女蛤
尖嘴薄殼蛤
蛛網綴錦蛤
綴錦蛤
短圓綴錦蛤
灑綴錦蛤
南海鴨嘴蛤
靚巴非蛤
鋸齒巴非蛤
織錦巴非蛤
剖刀鴨嘴蛤
薩摩亞船蛆
長柄船蛆
鴨嘴蛤科
珍珠貝目
黃卵蛤
野口卵蛤
細紋卵蛤
淡色黃文蛤
棕斑卵蛤
明卵蛤
日本卵蛤
斜角卵蛤
異側卵蛤
亞明卵蛤
珍珠蚌科
閃蜆
環紋蜆
簾蛤科
刻紋蜆
帽蚶科
蛤蜊科
隱齒亞綱
小蛋糕簾蛤
皺肋文蛤
斧文蛤
鳥蛤科
中華文蛤
透明脆蛤
角片小蛤蜊
真瓣鰓目
貽貝科
牡蠣目
細紋立蛤
立蛤
柏尖蛤
施獺蛤
斧薄蛤蜊
弓獺蛤
奇獺蛤
大獺蛤
貽貝目
中日立蛤
異齒亞綱
瓦氏鴨嘴蛤
古異齒亞綱
截形鴨嘴蛤
鈍綴錦蛤
四射綴錦蛤
紋斑巴非蛤
真曲巴非蛤
溝紋巴非蛤
巴非蛤
和藹巴非蛤
蚶蜊科
異柱目
蚶目
馬氏珍珠貝
滿月蛤科
列齒目
異韌帶亞綱
扇貝科
菲律賓獺蛤
北寄貝
鴨嘴蛤
渤海鴨嘴蛤
蚌科
海螂目
河蜆
青蛤
簾蛤目
翼形亞綱
西施舌
古多齒亞綱
船蛆科
蜆科
櫻蛤科
硨磲科
牡蠣科
海菊蛤科
珍珠貝科
蛤科
蛤蜊
珍珠貝
文蛤
蛤仔

軟體動物

軟體動物門是僅次於節肢動物的第二大門類。身體柔軟不分節,一般可分為頭、足、內臟團和外套膜四部分。具口的頭部位於身體前端。除雙殼類外,其他各類軟體動物口腔內有顎片和舌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