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氏肌蛤

尋氏肌蛤

尋氏肌蛤,閩東一帶俗稱烏鯰,閩南稱海蛔,潮汕稱薄殼,肉質鮮美,營養豐富,是沿海民眾野生食用貝類之一。尋氏肌蛤(Musculusseilhousei)由於它繁殖力強、分布廣、生長快、產量高,因而又是福建閩東閩南對蝦養殖重要的餌料來源。同時,其也是廣東潮汕地區和福建東南部的特有海產品,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是夏秋季節不可缺少的大眾化食材。

基本信息

簡介

尋氏肌蛤尋氏肌蛤

尋氏肌蛤(Musculusseilhousei)由於它繁殖力強、分布廣、生長快、產量高,因而又是福建閩東閩南對蝦養殖重要的餌料來源。目前各地都在發展對蝦養殖,廣開餌料來源是當務之急。尋氏肌蛤是比較理想的對蝦餌料,特別是夏秋高溫期投喂,水質不易變質。因此進行尋氏肌蛤的人工增殖有著一定的現實意義。

生態分布

尋氏肌蛤生活於鹽度較高的外海灣或島嶼的灘涂中,群聚生活,在殼內的肉體長出一條線申到體外形成足絲,幾十個薄殼用足絲連到一起,並附著在岩石或泥沙中,潮汕地區稱之為“薄殼凳”。在過去,窮苦人家養了一群只會吃的孩子,一種家庭累贅,就比喻為一群“薄殼凳”。

地理分布東至福建東南部、西至廣東省汕尾市陸豐縣之間的海域內,超過這個海域幾乎看不到尋氏肌蛤的身影。在廣東,主產於潮州市饒平縣的汫洲、黃岡大澳、所城大港;汕頭市澄海區的鹽灶、樟林;汕頭市達濠區的廣澳;南澳縣的後江等地。有野生和人工放養2種。

生長繁育

尋氏肌蛤尋氏肌蛤
養殖尋氏肌蛤也是潮汕首創,是海水養殖的主要品種之一。

每年8-9月,尋氏肌蛤性腺開始成熟並產卵繁殖。生殖腺成熟時雌性呈橙黃色、雄性呈乳白色,並充滿整個外套膜。幼苗生長到翌年清明節前後便可移播放養,至8月開始收穫,10月基本收完。一般畝產1.5-2噸,高的可達6噸。

每年霜降節氣前後,尋氏肌蛤首次產卵,稱降栽;小寒節氣後2度產卵,稱寒栽。這兩批卵皆在冷風凍流中產下,任其野生野長,先天不足,長勢不佳,春暖後陸續采起作為對蝦和鴨的飼料,進入夏天才擇優上市。立春節氣後產第3批卵,稱春栽,最優良,放養後於端午節前從淺灘采起,勻放入水深、流暢、海生物多的海域,大暑節氣後便可陸續采起,農曆七八月最肥大。

營養價值

尋氏肌蛤也稱海瓜子,不僅味道鮮美,而且還有較高的營養價值。還具有調節血脂、預防心腦血管疾病、平咳喘等功能。海瓜子殼甚薄,體表有粘液,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鐵、鈣等多種營養成份,含有多種營養元素,而且是一種營養價值高的大眾化海產品,海瓜子在3月和8月這二個月為最佳,此時的海瓜子頭大脂厚,體黃,味道鮮美,海瓜子吃法各異,一般有蔥油、乾菜海瓜子、茄子海瓜子,也可以酒漬、醃製。

醃製方法

沿海人們一般也最喜歡食用醃製的,其具體製作方法如下:挑選個大且鮮活的黃泥螺,篩去海瓜子表面粘液,洗淨、去掉水份,放入容器內,加鹽少許、黃酒若干,然後將容器口封住,醃製一星期左右即可。裝盆後上面放幾片蒜片即可食用。此菜的特點是保質期長,異香撲鼻。

軟體動物

軟體動物門是僅次於節肢動物的第二大門類。身體柔軟不分節,一般可分為頭、足、內臟團和外套膜四部分。具口的頭部位於身體前端。除雙殼類外,其他各類軟體動物口腔內有顎片和舌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