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shí huánɡ
Onchidium verrulatum cuvier
俗名土雞、海蛤、海癩子、土海參、塗龜、泥龜、瘤背石磺
生物學特性
外形結構
石磺體呈卵圓形或橢圓形,成體體長6.0cm左右,體寬3.7cm左右,平均體重14g,全身裸露無殼,體表呈青蘭色,灰色並夾雜綠色、褐色,其上密布多數瘤狀和樹枝狀突起,且有無數黑色的背眼,背眼對光線非常敏感,外形酷似癩蛤蟆或土疙瘩。
石磺的頭部背面有一對可伸縮的觸角,觸角平時可縮入一圓筒形、左右對稱的觸角囊中,眼生於觸角的頂端,在右觸角囊的下方有一小孔,即陰莖孔或稱雄孔,內為陰莖,雄性部分的交接器由此伸出。石磺的外套膜極發達,覆蓋全身,壁甚厚,主要由肌肉組成,是人們食用的主要部分;外套膜外表皮的一層透明芏質薄膜,經高溫或低溫(0℃)處理時會自行脫落。石磺是用“肺”呼吸的肺螺類,有一個位於腹面後端正中、肛門之上的“氣門”與外界相通。石磺的足部發達,依靠足部肌肉的收縮及足腺分泌的粘液潤滑身體進行爬行、翻轉等活勸;足的組成大部分為肌肉持,也是人們食用的部分之一。石磺的口唇包圍著縱裂形的口,之後即為口腔,內為肌肉質的口球,是消化管的第一個膨大部分;口球之後即為一短而較小的食道,中腸即胃,石磺的胃由明顯的胃本體、肌胃、漏斗狀褶胃等三部分組成。石磺的腸道長約為體長的4倍左右,直腸的後部略膨大而成排泄腔,腔的開口即為肛門,肛門位於腹足的背後緣正中處,在肛門的下方有一雌孔,排泄腔的左側有一褐色的肛門腺,分泌粘液直接通入排泄腔內,有助於排遺。腸道內有許多皺褶和腸突以增加腸道與食物的接觸面積,加速消化吸收作用,也與石磺大量吞食泥沙,攝取食物的習性相統一。石磺的生殖器官包括兩性腺、兩性管、蛋白腺、粘液腺、納精囊、雌孔(雌雄共同孔)、交接器等。
分類系統: | Animalia:動物界 - Mollusca:軟體動物門 - Gastropoda:腹足綱 - Pulmonata:肺螺亞綱 - Stylommatophora:柄眼目 - Onchidiidae:石磺科 -Onchidium: |
學名: | Onchidium verruculatumCuvier |
中文名: | 石磺 |
中文拼音: | ShíHuáng |
分類等級: | 種 |
概述: | |
原始屬名 | |
模式標本產地 | |
模式標本保存地 | |
國家保護級別 | 不祥 |
CITES公約級別 | 未定 |
IUCN紅色名錄等級 | 未予評估(NE) |
紅皮書等級 | 未定 |
中國特有 | 是 |
棲息
石磺常棲息於河口性沿岸帶的岩石、泥灘、蘆葦叢和紅樹林的沼澤地中。上海、江蘇沿岸的石磺表現為匍匐爬行及洞居的生活方式,它棲息於潮間帶上部的蘆葦叢中,附近的石塊下也有少量分布;旺發季節可在陸地與海相通的海水排水溝中大量採集;其爬行速度較緩慢,夏天高溫時節每分鐘約爬行60cm左右,要求棲息場所周圍環境的底質為略帶沙質鬆軟的泥底,濕潤的水溝兩側或水線的邊沿等地方也是其適宜的棲息場所。其洞穴口及周圍常常布滿大量米粒狀的糞便,洞穴小而內寬,有時洞道彎曲,深度從幾厘米到1.0m以上不等,洞中有無數堅硬而盤根錯節的蘆葦根。石磺洞棲時多數是單個的,但也有發現不少4或5個個體前後依次排列同時棲息於一個洞穴中的現象。石磺以其足部及頭部進行鑽洞穴居,常見它侵襲蟹洞為己用的現象。
攝食
石磺為雜食性而兼植物食性的貝類,依靠其口球中翻出的齒舌括取食物;食物的組成為底棲硅藻、有機碎屑、泥沙、腐殖質等。潮汐漲落所攜帶的小型生物、有機碎屑等經蘆葦的促淤作用而沉澱下來的大量食料,就成為石磺的食物。石磺白天進食比夜間差,進食時將口球翻出直接括取食物或吞食與淤泥混合的有機碎屑等。石磺的吞食量大,邊食邊排,其糞便呈大米顆粒狀,其攝食與蝗蚓酷似,故在尋找石磺時必須首先找到它的糞便。
特性
雖然石磺在鹽度0.5‰以下的地區沒有分布,但仍喜歡棲息於低鹽度的河口區。其生長適宜的溫度約在20℃-30℃之間,低於20℃左右時即入洞越冬;石磺在乾燥高溫的情況下會散發出一種難聞的臭氣(脲),其自身體能消耗很大,在44℃以上則掙扎1小時左右後即會死亡。石磺在夜間及陰雨天出洞活動頻繁,聚集於埂邊窪旁,而太陽照射或晴天時則入洞生活,也不喜過分潮濕,具有較強的避光習性。在陰暗的早晨容易採取石磺,而在晴朗的日子裡則只見其糞便而難見其個體。石磺不適於水環境,在水環境中未曾發現過它的存在。
繁殖
石磺為雌雄同體的貝類,精卵不同時成熟,異體受精。上海、江蘇兩地石磺的交行期多在5月下旬到7月下旬,交尾盛期在6月梅雨季節的陰雨連綿時分。交尾多在小溝,窪塘、蘆葦叢下等陰暗潮濕處進行,交尾時甲、乙2個個體前後反向並列、緊靠,然後自甲體右側前端雄孔處伸出陰莖及交接器插入乙體後端的共同孔中,2個個體順時針方向原地鏇轉不止,外觀酷似在鏇轉的八卦,交尾時間達1小時以上。
營養及銷售
石磺出肉率很高,可食部分占體重的66%。其肉味鮮美,營養豐富,含高蛋白、低脂肪,每100g可食部分含8.6g蛋白質、0.5g脂肪酸、2.7g碳水化合物、1.5g灰分,並且含有體所必須的多種胺基酸。石磺的營養成分在一定程度上比牡蠣、縊蟶等海洋貝類豐富,其肌肉蛋白質的含量為褶牡蠣的2倍;谷氨酸含量高達6.51%,甘氨酸含量也高達4.77%,主要必需胺基酸含量比鮑魚魚肉的含量還要高;鎂、銅、鈣、鐵、矽、鋁、錳、鉀、硼等礦物質的含量也較高,並含有維生素B1、B2等。
石磺具有極高的營養價值和滋補功能。一些沿海地區民間流傳石磺有治哮喘、助消化、消除疲勞、明目的功效。冰糖燉石磺據說對治療哮喘有特效,並常被作為產後孕婦良好的滋補品。浙江溫州、龍泉,江蘇鹽城、南通,福建福安,上海南匯等地民間有鮮食或乾食石磺的習慣,並視為滋補品及海產珍品。將鮮活的石磺用開水燙一下,剝去外套膜的革質表皮,從腹部剖開、棄去內臟,用食鹽或草木灰洗淨粘液,然後切肉絲,加上佐料生炒,可以製成各種美味佳肴,深受民眾喜愛。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其鮮活製品和乾製品越來越受到上述地區人民的喜愛。,市場需求量不斷增大,價格大幅上漲,2003年8月,水發後的石磺在溫州農留市場的批發價格高達46元/kg。每年4月-6月為石磺采捕旺季,收購後去除內臟曬乾,或直接炒乾後銷售即可。
養殖前景
石磺廣泛分布於河口性沿海,數量較多。由於民間的大量采捕,石磺的資源量下降,市場貨源日超緊缺,開展石磺增養殖技術研究的要求日益強烈。上海崇明沿海民眾春天採集幼小石磺(體長1cm-2cm)放入四周有水溝的蘆葦灘進行養殖,當年7月其體長就達到5cm-6cm,生長速度很快,效果良好。石磺特別的攝食習性也有利於河口地區灘涂底質的改良和環境的生物修復,相信通過水產科技工作者們的不斷努力必將能更好地利用這一優質貝類資源,造福於人類。無貝殼,身體呈長橢圓形,體長約48毫米,寬約35毫米,高約20毫米(酒精固定標本)。外套膜革質,微隆起,覆蓋整個身體。背部被有許多突起及疏稀的分布不均勻的背眼。背眼突起約11一20組,以12組的較多,每組頂端具有1—4個眼點。肺螺特有的肺腔退化,呼吸孔在身體後端外套膜的下面,背部的後端生長一些樹枝壯鰓。背部灰黃色或黑灰色,腹面淡褐色。足部長大而肥厚,頭部具觸角一對。雌雄同體,雌性生殖孔,在身體後端的肛門附近;雄性生殖器官,在右側觸角下面。
軟體動物
軟體動物門是僅次於節肢動物的第二大門類。身體柔軟不分節,一般可分為頭、足、內臟團和外套膜四部分。具口的頭部位於身體前端。除雙殼類外,其他各類軟體動物口腔內有顎片和舌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