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鉤鉤腕烏賊

多鉤鉤腕烏賊

多鉤鉤腕烏賊(學名:Abraliamultihamata),胴部圓錐形,胴長約為胴寬的3倍,體表點狀色素斑稀疏。胴腹發光器濃密,呈不規則排列,大小間雜,分布於海水中。

基本信息

形態特徵

多鉤鉤腕烏賊 多鉤鉤腕烏賊

多鉤鉤腕烏賊,漏斗、眼孔、眼胞、頭部和第4對腕腹面的發光器很多,眼胞腹面的發光器6個,2大4小,大者位於兩端,前端者最大,約為小者的5倍,後端者約為小者的2倍。

肉鰭呈橫菱形,後端延伸很短,約為胴長的三分之二。

無柄腕長度相近,前部四分之一處為2行吸盤,角質環具鈍齒,腕的三分之二部分為2行鉤,由半透明膜所包被;觸腕約為無柄腕長度的二倍,觸腕穗前端具4行小吸盤,角質環具鈍齒,穗的後部具6個鉤,呈2行前後排列,有3個鉤為半透明膜所包被,另外3個鉤脫出,鉤為角質,甚細,鉤的附近有10餘個較大吸盤稀疏分布,鉤柄為鉤基部的肉托所代替。

內殼略呈古劍形。已知雌體的最大胴長為32毫米。

生活習性

鉤腕烏賊是一個深水屬,Voss(1967)將其列入大洋中層區系,主要棲居水深約為200-700米,也有1,000米以上的採獲記錄,最深達3,500米。

除多鉤鉤腕烏賊外,本屬中各種的採獲水深,一般均在大陸架以外;在東海的採獲水深為15-80米。有從深水游向淺水產卵的特性,1958年10月,從東海採到的一個胴長28毫米雌體的卵巢中,就懷有很多成熟卵,纏卵腺也很肥大。

產地分布

多鉤鉤腕烏賊多鉤鉤腕烏賊

本種系Sasaki在1929年根據采自中國台灣海域中的標本所建立的新種。僅知為中國的地方種,分布的北限在舟山群島海域附近,分布的南限在台灣海峽。1978年7月,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從東海30.50'N,126.00'E水深80米處採獲一個多鉤鉤腕烏賊,為離岸最遠的分布記錄。

多鉤鉤腕烏賊多鉤鉤腕烏賊

軟體動物門(三)

軟體動物門是僅次於節肢動物的第二大門類。身體柔軟不分節,一般可分為頭、足、內臟團和外套膜四部分。具口的頭部位於身體前端。除雙殼類外,其他各類軟體動物口腔內有顎片和舌齒。

軟體動物

軟體動物門是僅次於節肢動物的第二大門類。身體柔軟不分節,一般可分為頭、足、內臟團和外套膜四部分。具口的頭部位於身體前端。除雙殼類外,其他各類軟體動物口腔內有顎片和舌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