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氏珠母貝

馬氏珠母貝

馬氏珠母貝(學名:Pinctadamartensi),又稱合浦珠母貝,主要分布於南海、韓國、中國大陸,出現在潮間帶至潮下帶、生活在波浪較為平靜的內灣,泥沙、岩礁或石礫較多的海底,是重要的海水養殖貝類和生產珍珠的主要母貝。國際上公認中國出產的南海珍珠(即馬氏珠母貝所產珍珠)的質量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基本信息

簡介

馬氏珠母貝,中國僅見於廣西、廣東和台灣海峽南部沿海。在漢代已有合浦還珠的故事;至宋代時在廣西合浦沿海一帶大量採集馬氏珠母貝天然珍珠,至今還存在當時欽差大臣收珠的“珍珠城”遺址(現稱白龍圩)。20世紀初日本首先用它作為母貝養殖。60年代中國成為馬氏珠母貝養殖珍珠的出口國。國際上公認中國出產的南海珍珠(即馬氏珠母貝所產珍珠)的質量在世界上首屈一指。

形態特徵

馬氏珠母貝的形態構造馬氏珠母貝的形態構造
馬氏珠母貝的外部形態包括貝殼、外套膜、足和殼肌。貝殼由角質層、稜柱層和珍珠層組成。最外層是角質層,由很薄的殼質蛋白構成。稜柱層緊貼於角質層內側,由極細的稜柱狀的方解石組成。珍珠層是貝殼內面的一層,主要由碳酸鈣的一種結晶所組成。外套膜位於貝殼內側,分左右2片。外套膜的背部和中央部分很薄,呈半透明狀態。足圓柱狀,位於貝體前方,界於鰓和唇瓣之間。足的腹面有一條縱向的足絲溝與基部的足絲腔相連。馬氏珠母貝的前閉殼肌退化,僅有一發達的後閉殼肌,位於軟體部中央稍偏後方,由灰白色橫紋肌和平滑肌構成,起開閉殼的作用。

生物學特性

馬氏珠母貝生活在熱帶、亞熱帶海區。自然棲息於水溫10℃以上的內灣或近海海底。水深一般在10米以內,分布範圍較窄。成體終生以足絲附著在岩礁石礫上生活。適宜水溫範圍為10~35℃,在6~7℃或36~40℃時死亡。適應鹽度變化的範圍約為16~35。一般0.5齡開始性成熟,通常先為雄性個體,經性轉換成雌性個體。一般4齡以上雌性個體占多數,也出現少數雌雄同體現象。在中國,夏、秋兩季水溫25~30℃時為繁殖盛期。卵為卵圓形,卵徑約50微米,精子全長約60微米,體外受精。受精卵發育成擔輪幼蟲及面盤幼蟲,經20天左右附著成苗。幼蟲和幼苗以微細的單胞藻類和有機碎屑等為食料。生長快,1齡時貝殼就可長達7厘米左右。

養殖技術

馬氏珠母貝馬氏珠母貝

馬氏珠母貝的養殖分育苗、母貝養成和育珠貝養殖3個階段。人工育苗時,在取得親貝的卵和精液後進行人工授精。受精卵經清洗後靜置,到胚體進入轉動期搬遷至育苗池。游泳期幼蟲用清潔海水和充足的餌料飼養,到附著期投以采苗器即可獲得人工貝苗。此外,繁殖季節在優良的采苗場所吊掛各種采苗器,也可採到大量幼苗。幼苗自采苗器上收集起來後分裝在苗籠中下海吊養。苗籠的網目應小於各時期的幼苗,網衣需經常洗刷和定時更換。幼苗從小苗、中苗長到大苗約需半年。大苗開始性成熟時即進入養成期。母貝養成期的貝籠也需勤加清洗和更換、防治病蟲害並避免颱風、淡水、低溫的侵襲。正常情況下1.5~2齡的珠母貝可用於插核手術,然後轉入育珠貝管養階段。育珠貝在插核手術後要選定水流清靜的場地進行休養約20天至1個月,過了休養期通常約需1年左右的育珠期即可收珠。養殖場多分布在亞熱帶海區,一般具有風浪小、水質清潔、水深適宜、食料豐富的環境條件。

經濟利用

大量養殖的馬氏珠母貝主要用於生產珍珠。貝殼可製成珍珠層粉,作為珍珠的代用品供藥用和製造化妝品等,貝殼還是貝雕的良好原料。貝肉是美味食品。

軟體動物

軟體動物門是僅次於節肢動物的第二大門類。身體柔軟不分節,一般可分為頭、足、內臟團和外套膜四部分。具口的頭部位於身體前端。除雙殼類外,其他各類軟體動物口腔內有顎片和舌齒。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