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餅

春餅

漢族立春飲食風俗。北方立春有吃春餅的習俗,東北,北京一帶春餅口味最為可口,相傳春餅作為潮州傳統名小食,是由潮州古代民間小食演變過來的有待考證。春餅是麵粉烙制的薄餅,一般要卷菜而食。最早,春餅與菜放在一個盤子裡,成為“春盤”。宋《歲時廣記》引唐《四時寶鏡》載:“立春日食蘿菔、春餅、生菜,號春盤。”從宋到明清,吃春餅之風日盛,且有了皇帝在立春向百官賞賜春盤春餅的記載。明《燕都遊覽志》載:“凡立春日,(皇帝)於午門賜百官春餅。”到清代,伴春餅而食的菜餡更為豐富。現在,人們備上小菜或各式炒菜,吃春餅時隨意夾入餅內。立春吃春餅有喜迎春季、祈盼豐收之意。

基本信息

做法

做法一
春餅春餅
春餅在製作方法上仍沿用了古代的烙制或蒸製,大小可視個人的喜好,大的可如團扇,小的可如荷甲。基本的製作步驟如下:

製作材料:

1.麵粉250克,開水120克,冷水50-60克,植物油少許。

2.配菜根據個人喜好隨意,如蔥絲、炒肉絲炒豆芽黃瓜絲等。

製作過程:

餅胚

1.將麵粉加入開水攪拌成散麵團狀,分次加入冷水,用手揉成軟硬適中的光滑麵團,蓋上保鮮膜放在室溫下靜置30分鐘。

2.將醒好的麵團取出切下一塊,撒乾麵粉稍微揉一下,搓成長條,用刀分成約15克重的小面塊。將小面塊壓成小麵餅,在麵餅上刷一層油備用。

3.取兩個小面塊,將刷油的面對合疊在一起。用擀麵棍將麵團擀成一張直徑約為15厘米的薄餅。

烙餅

1.加熱平底鍋,然後放入擀好的生餅胚,中火烙制。

2.餅胚中

間有氣泡鼓起時,說明一面已經快熟了,翻面烙另外一面,兩面都稍微有些淡淡黃色就算烙好了。

3.取出烙好的餅,輕輕一分就可以分成兩張薄餅。將烙好的餅疊放在一起,上面加蓋一個潮濕的乾淨紗布,這樣既可以保溫,又可以增加餅的濕度,使餅的口感更加柔韌可口。

4.拿出一張烙好的薄餅,放上自己喜愛的配菜,卷在一起就可以開吃了。

小貼士:

小面塊刷油要均勻,否則烙好以後兩張餅有粘連;因為餅比較薄,加熱時一定要用中火,不熟練的話,可以多翻幾次面,不要烤焦;烙好的餅一定要加蓋濕布,增加水分。配菜宜選用比較爽脆的菜品,不宜有太多菜湯;一頓沒有吃光的餅可以切成細絲,像炒麵一樣做成炒餅吃,味道也很好。

做法二

烹製材料

主料:麵粉

輔料:茼蒿、保齡菇、胡蘿蔔、北菇、木耳、豆芽

調料:鹽、味素、香油

烹製方法

1、將麵粉用開水和成燙麵,加少許涼水反覆扎勻後醒發片刻備用;

2、坐鍋點火倒油,下入保齡菇絲炒軟,再依次放入胡蘿蔔絲、豆芽北菇木耳、蒿子桿翻炒均勻,調入鹽、味素、香油出鍋備用;

3、將麵團取出下劑,按扁後表面刷一層香油,撒一層薄面,分別將兩塊麵餅對著疊起,再擀成薄餅,平鍋中刷一層油,將麵餅放入烙至兩面成熟,出鍋後撕開即成兩張春餅,食用時捲入炒好的蔬菜即可。

特點

口感筋道,脆軟鹹香。

做法三
春餅春餅
1、將裡脊肉、芹菜、紅羅卜、木耳洗淨全部切成絲待用,黃豆芽摘去尾部用開水焯燙過

待用。

2、平底鍋下少許油,先下芹菜段炒香。

3、下入肉絲煸炒到顏色轉白。

4、再下紅羅卜絲煸炒1分鐘左右。

5、最後下入木耳絲和黃豆牙炒均。

6、最後調入鹽少許,生抽少許,雞精少許炒均取可。

7、開水麵團分成大小一樣的小劑子。

8、兩面沾上少許油用手壓扁。

9、用擀麵杖擀開成薄餅,大小厚薄隨個人喜愛。

10、平底鍋燒熱,將擀好的幾張餅一起下到平底鍋里烙,不用下油。

11、過程中不斷翻面。直至兩面微黃即可。

12、依次取出最上面的餅待用。

13、吃的時候用薄餅包入炒好的肉絲雜菜。

14、捲成一起就可以吃了。

做法四

麵餅:麵粉300克、開水200克。

和菜:韭菜、自發豆芽、胡蘿蔔冬粉金針菇

製作方法

一、春餅:

1、開水倒入麵粉中和成光滑的麵團,餳30分鐘。

2、麵條揉成長條,切成劑子,分別略擀大些。

3、在每一片上薄塗一層油,把10張塗好油的麵餅摞在一起,擀薄擀大。

4、放入蒸鍋中蒸10分鐘,稍晾涼後即可一層層揭開。

5、也可兩個劑子中間抹油後擀薄,放入鍋中小火慢慢烙熟,一揭即開(我自己是更喜歡蒸的)。

二、和菜:

1、韭菜洗淨切成段,胡蘿蔔洗淨去皮切成細絲,冬粉泡軟剪成段,金針菇洗淨切成段。

2、鍋中油熱後,先倒入胡蘿蔔絲略炒,再依次放入豆芽、金針菇、冬粉,最後快出鍋前放入韭菜,調入醋、鹽,最後點幾滴香油出鍋。

3、把菜放在春餅上捲起來開吃~,不戒意味道的話,中間夾根大蔥,也是很爽的。

習俗歷史

春餅春餅
最早的春餅是與合菜物在一個盤裡的,稱為“春盤”。關於春盤的記載,可見於周處《風土誌》:“正無日俗人拜壽,上五辛盤。五辛者,所以發五臟氣也。”這裡的五辛盤即春盤。《四時寶鏡》說“立春日食蘿菔、春餅、生菜,號春盤。”唐宋時,春盤已放在立春日出現。杜甫亦有“春日春盤細生菜”的詩句!

清《調鼎集》一書中曾記載了春餅的製法:“擀麵皮加包火腿肉、雞肉等物,或四季應時菜心,油炸供客。又鹹肉腰、蒜花、黑棗、胡桃仁、洋糖、白糖共碾碎,卷春餅切段。”這是清朝的吃法。二十一世紀的春餅在製作方法上仍沿用了古代的烙制或蒸製,大小可視個人的喜好而定,在食用時,有些人喜歡抹甜麵醬、卷羊角蔥食用,有的地方還講究用醬肚絲雞絲等熟肉夾在春餅里吃。

最初的春餅是用麵粉烙制或蒸製而成的一種薄餅,食用時,常常和用豆芽、菠菜韭黃、粉線等炒成的合菜一起吃,或以春餅包菜食用。清代詩人蔣耀宗和范來宗的《詠春餅》聯句中有一段精彩生動的描寫:“……勻平霜雪白,熨貼火爐紅。薄本裁圓月,柔還卷細筒。紛藏絲縷縷,才嚼味融融……”清代詩人袁枚的《隨園食單》中也有春餅的記述:“薄若蟬翼,大若茶盤,柔膩絕倫。”傳說吃了春餅和其中所包的各種蔬菜,會使人們更加勤(芹)勞,生命更加長久(韭)。

立春時,大蔥冒出的嫩芽,清香脆嫩,特別是春回大地,萬物復甦,嫩蔥先出,人們嘗鮮,也是有“咬春”的意思。

此外還講究吃和菜,就是用時令菜的心,如韭黃、菠黃等切絲,叫炒和菜。有的地方還講究用醬肚絲雞絲等熟肉夾在春餅里吃。

吃春餅講究將和菜包起來,從頭吃到尾,叫“有頭有尾”,取吉利的意思。

明、清時期,隨著烹調技術的發展和提高,春盤改成了小巧玲瓏的春卷,不僅是民間的食品,而且成為宮廷的糕點之一,登上了大雅之堂,深受乾隆皇帝的讚賞。

清朝的滿漢全席一百二十八道菜點中,春卷是九道點心之一。

注意事項

精選原料肉類以豬肉為主,不能太瘦。菜類視季節而定,要嫩,如“野雞脖”的韭菜、“蔥心綠”的菠菜。

妙手成菜肉類先醬好切絲備用。菜類急火快炒快上,以免出湯。

品嘗要點吃春餅是個很愜意的事,花錢不多,吃得不錯。講究的是:餅要“骨力”,菜要嫩香。

餅:口感要筋道,不能太“糟”,否則一包菜就漏了。所以要用高麵筋質的面,和面時水溫不能太高,還要多揉幾下“上上勁”。但是餅不能厚,更不能艮硬,講究能“隔餅看菜”。菜:蔬菜要嫩,炒得也要嫩。豆芽菜要一汪水,菠菜不能“塌秧兒”,冬粉要泡開。肉要體現出醬肉“醬香”的特點,肥而不膩,皮糯肉香。

行家提示菜的種類雖多,但攤雞蛋是必不可少的,否則不叫吃春餅。

消費支招吃春餅可繁可簡,配菜可高可低,高檔些的可配雞絲、海參絲、瘦肉絲,還可以參照吃烤鴨的辦法碼上蔥絲、黃瓜條,蘸黃醬或者甜麵醬,配上菜碼,捲成捲兒細細品嘗。

過去正宗吃法是就著“豆汁”。豆汁難尋,來碗小米粥也行。

製作方法

春餅春餅
做法:煎

口味:家常味

原料

1、主料:豬五花肉150克,鮮蒜20克,紅蘿蔔500克,(蟲戈)肉50克,韭菜20克,餅皮(精麵粉制)20張。2、輔料:麵粉50克。

3、調料:精鹽5克,白糖8克,薑末2克,熟豬油50克,味素3克,花生油800克(耗150克)。

製法

1、將紅蘿蔔去皮刨成細絲狀,豬肉切成火柴梗粗的細絲狀,韭菜、鮮蒜切成細絲狀。

2、炒鍋置旺火上,下熟豬油燒熱,爆薑末,將上面各料倒在鍋里,加醬油白糖味素和少許高湯,燒到各料熟透成為餡料時盛起。麵粉加一些鹽水調成麵糊。

3、一張春餅皮,放一撮餡料,用一般包物方法包成長12厘米,直徑4厘米春餅,接縫處用麵糊粘密。

4、炒鍋放中火上,倒入花生油,燒到六成熱,春餅兩頭各蘸麵粉糊(防止油灌入餅內),放入鍋中炸至金黃色時撈起,配芫荽、辣椒醬上席。

特點:精緻,香脆,酥鮮。

種類及吃法

薺菜春餅原料配方:上白麵粉500克、薺菜1公斤、黃燜肉丁250克、乾澱粉500克(約耗100克)、味素10克、綿白糖10克、精鹽150克、芝麻油50克、花生油2公斤(約耗600克)

製作方法

1.將麵粉(475克)放麵缸內,用冷水175克把精鹽化開,倒在麵缸內,將麵粉揉和勻成麵團,用濕布蓋好稍餳。另將麵粉(25克)用冷水和成稀麵糊。乾澱粉裝入紗布口袋內待用。

把麵團復揉後用麵杖壓成長條,卷在麵杖上,雙手壓往向前推滾,等麵皮松馳時放開,撒一層乾澱粉,再用麵杖從一頭捲起,然後抽出麵杖,將麵皮橫放在案板上,用麵杖先壓兩頭,再分別自左向右和自右向左交叉壓一次,放開麵皮再撒乾澱粉,從一頭將麵皮卷在麵杖上用手壓住向前推滾,如此循環七八次(每次一定要撒些乾澱粉),至麵皮厚薄均勻成半透明狀時,把麵皮多層疊起,每層要撒一些乾澱粉,用刀切成15厘米見方的春餅皮60張。將平底鍋擦乾淨上火,鍋燙時把春餅皮依次放上輕烤(起皺紋後),拿下疊起用濕毛巾蓋好。

2.將薺菜擇洗乾淨,放沸水鍋中燙至變色撈入冷水中涼透,擠去水分,剁成碎末盛盆內,加進黃燜肉丁(帶少量油鹵)、味素、綿白糖、芝麻油攪勻成餡。

3.將春餅皮放案板上,把餡心挑入擺成長條形,先把皮子對角疊起三分之一,然後左右向中間對疊,再向前疊成長11厘米,寬2厘米的長方形生坯,用稀麵糊粘好接頭待炸。

4.把鐵鍋置旺火上,倒入花生油,燒至八成熟時將包好的春餅生坯分數次投入,炸至金黃色撈起即成。

煎肉絲春餅

原料配方:麵粉1千克、清水800克、豬瘦肉絲400克、豬肥肉絲200克、叉燒肉絲200克、冬菇絲100克、韭黃300克、銀芽(綠豆芽掐去兩頭)800克、精鹽、醬油、白糖、鮮湯、澱粉、香油、料酒、胡椒粉、味素、豬油、花生油適量、白礬少洗

製作方法

1.將麵粉加少許精鹽和白礬、分次加入清水,邊加水邊用手攪勻,用手抓起麵團反覆甩打上勁,直至清水加完,麵團甩到不粘手不粘盆為止。

2.把平鍋燒熱擦乾淨,再稍擦點花生油,用右手抓起一塊面,在平鍋內攤成直徑約10厘米的圓薄片(面貼鍋時,手將面塊轉一圈圈提起來即可),待皮周圍翹起來,表面已乾時取出,即成春餅皮。

3.將韭黃洗淨切成3厘米長的段:銀芽用開水氽一下撈出控淨水;瘦肉絲用澱粉和清水上好漿,入溫油鍋(鍋內加花生油燒熱)內,劃散滑透,倒入漏勺控淨油。

4.炒勺上火,加入豬油燒熱,放入肥肉絲、叉燒肉絲、冬菇絲炒勻,再放入滑好的肉絲、料油、鹽、醬油、白糖、胡椒粉、香油、鮮湯、味素等,燒開後用澱粉著膩炒勻,出鍋晾涼,爾後加入韭黃、銀芽攪勻,即成春餅餡。

5.把春餅皮平鋪在案板上,放入春餅餡,包成長條扁形,封口處用稀麵糊粘住封緊。

6.把平鍋燒熱淋入花生油,將春餅放入鍋內用中火煎至兩面呈金黃色便成。

潮州春餅

春餅作為潮州傳統名小食,是由潮州古代民間小食演變過來的。清代以前,在潮州大街小巷盛行著一種小食--薄餅卷炸蝦,即用薄餅皮卷著炸香的小蝦,醮著甜醬吃,這種小食主要是路邊的小攤賣給小孩吃。到了清代末年,這種小食的餡由炸蝦改進為菜頭丁(蘿蔔丁)加豬肉粒。到了1911年,潮州名店胡榮泉的創始人胡榮順、胡江泉兩兄弟在此基礎上,又把這種小食改進為一直流傳到今天的潮州春餅。

春餅是由用麵粉製成的圓薄餅皮放上綠豆畔(潮州方言,即去皮綠豆片)、蒜頭白(即生蒜前面白色部分,切成幼粒)、香菇、蝦米、魚露、味素等包成的,形狀為約10厘米長的條狀,炸至呈金黃金成即可食用。

春餅的皮酥脆,餡鹹香,一口咬下去,只覺口齒留香,食慾大增,是一款不僅讓潮州人四季都愛吃而且是來潮的客人不可不品嘗的著名小吃。

民俗說法

來歷

春餅春餅
清朝的金門人蔡謙有次受皇上刁難,要兩手同時書寫。看丈夫沒法吃飯,蔡謙的妻子便迅速用麵皮裹好各式菜直接塞入丈夫口中,這就是“春卷”。

春卷的來歷二:春卷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北方人也稱為“春餅”。據傳在東晉時代就有。那時叫“春盤”。當時人們每到立春這一天,就將麵粉製成的薄餅攤在盤中,加上精美蔬菜食用,故稱“春盤”。那時不僅立春這一天食用,春遊時人們也帶上“春盤”。到了唐宋時,這種風氣更為盛行。著名詩人杜甫的“春日春盤細生菜”和陸游的“春日春盤節物新”的詩句,都真實地反映了唐宋時期人們這一生活習俗。在唐代,春盤又叫五辛盤。

明代李時珍說:“以蔥、蒜、韭、蓼、蒿、芥辛嫩之菜雜和食之,謂之五辛盤。”

以後春盤、五辛盤又演變為春餅。宋朝吳自牧在《夢梁錄》中這樣描述:“常熟糍糕,餛飩瓦鈴兒,春餅、菜餅、圓子湯。”到了清代,富家或士庶之家,也多食春餅。清代富察敦崇在《燕京歲時記·打春》中記載:“是日富家多食春餅,婦女等多買蘿蔔而食之,曰咬春,謂可以卻春鬧也。”這樣,吃春餅逐漸成了一種傳統習俗,以圖吉祥如意,消災去難。

隨著烹調技術的發展和提高,“春餅”又演變成為小巧玲瓏的春卷了。這時它不僅成為民間小吃,而且也成為宮廷糕點,登上大雅之堂。在清朝宮廷中的“滿漢全席”128種菜點中,春卷是九道主要點心之一。

清代時,春餅用白面為外皮,圓薄平勻,內包菜絲,捲成圓筒形,以油炸成黃脆,食之。今其俗猶普遍存在,稱為“春卷”,有甜、鹹等不同餡心。《類腋.天部.正月》引孫國敉《燕都遊覽志》:“立春日,於午門賜百官春餅。”清顧錄《清嘉錄.正月.春餅》:“春前一月,門上已插標供買春餅,居人相餽貺。賣者自署其標曰應時春餅。”又引蔣耀宗、范來宗《詠春餅聯句》:“十月瓊肌貴,吳儂制不同......勻平霜雪白,熨貼火爐紅。薄本裁圓月,柔還卷細筒。紛藏絲縷,饞嚼味融融......”

咬春

春餅春餅

按照民俗,立春那天要吃春餅,名為“咬春”。杜甫有詩:“春日春盤細生菜,忽憶兩京梅發時。”春餅卷的青菜很多,來源於立春薦“五辛盤”之說。《本草綱目》載:“元旦立春以蔥、蒜、韭、蓼、芥等辛嫩之菜,雜合食之,取迎新之意。”吃春卷的含義相同其實吃春餅並不限定立春,您哪天想吃哪天就是“立春”。

春餅、春卷都是立春之日吃的小吃。吃春餅的習俗起源於晉朝,興於唐朝。《關中記》中道:唐人於“立春日作春餅,以春蒿、黃韭、蓼芽包之”,並將它互相贈送,取迎新之意。有記載說,宋代宮廷用薺菜迎春耕做的春餅是“翠縷紅絲,金雞玉燕,備極精巧,每盤值萬錢”。宋代宮廷春餅以“薄如蟬翼”而馳名。這裡說的是用薺菜為餡的春卷。

春餅和春卷都是古人心目中春的象徵,但它們之間是有區別的。春餅是用面烙成的薄餅,卷菜吃。春卷是薄麵皮包菜油炸而成。據考證,春卷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的春盤演變而來。晉代有“元旦造五辛盤”之說,而用大蒜、小蒜、韭、蕓薹、胡荽五種辛葷蔬菜;到唐代春盤內容有了變化,改為:萊菔、春餅、生菜;到元代出現用薄餅卷餡後再用油炸食用的方法。

吃龍鱗

農曆二月初二,是中國古諺所說龍抬頭的日子(“二月二,龍抬頭”),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餅,名曰“吃龍鱗”,也可以吃麵條,號稱吃“龍鬚麵”。

春餅比吃烤鴨的薄餅要大,並且有韌性(北京人稱為要有“骨立勁兒”),因為要卷很多菜吃。昔日,吃春餅時講究到盒子鋪去叫“蘇盤”(又稱盒子菜)。盒子鋪就是醬肉鋪,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裡分格碼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爐肉(一種掛爐烤豬肉)、清醬肉、熏肘子、醬肘子、醬口條、熏雞、醬鴨等,吃時需改刀切成細絲,另配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為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冬粉,攤雞蛋等,若有剛上市的“野雞脖韭菜”炒瘦肉絲,再配以攤雞蛋,更是鮮香爽口),一起卷進春餅里吃。佐料有細蔥絲和淋上香油的黃醬(烤鴨配甜麵醬)。吃春餅時,全家圍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里,隨吃隨拿,為的是吃個熱乎勁兒。若在二月二這一天吃春餅,北京人還講究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

紀念歷史

相傳。1652年,與清廷對抗的鄭成功圍攻福建漳州,從三月到十月,長達七個月的圍困,到解圍之時,漳州死亡73萬人,全城生還者僅一二百人(漳州部分老人稱其“漳州大屠殺”)。一時間城中屍體相借,一派慘相。守城清廷只得用草蓆裹屍,草草理葬了事(《北游錄·紀聞》、《清史稿》、《清實錄》、《清通鑑》及《漳州府志》、《閩海紀要》、《東南紀事》、《台灣鄭氏始末》、《鄭成功傳》、《台灣通史》均有記載)。因之,倖存百姓在戰後為了紀念這段惡痛的歷史,以春餅擬作草蓆裹屍,在清明時期食用春餅,以示不忘,一直流傳至今。

春節傳統習俗

春節是中國及其他東亞文化圈地區的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在中國指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在中國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
傳統習俗
舞獅 舞龍
年畫
壓歲錢 年夜飯
煙火 爆竹 守歲
鬥神 春聯 燈籠
接財神 祭灶 隔年飯 臘祭
傳統食物
年糕
春餅 餃子 美珍香 羅漢齋 發粿
髮菜 油角 粿 蓮子 鴿肉 芋頭糕
蘿蔔糕 七彩魚生 糖果 燒酒雞 馬蹄糕
其他 中國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 跨年

品百年京味——老北京小吃

小吃,最能表現一個地方的特色。北京這個古都,幾百年來大小貴族千萬臣民在這裡休養生息,著實造就了一種全中國乃至全世界難以望其項背的“小吃文化”。要認真研究起來,足可寫出一本幾十萬字的大著作。近年來受現代化的衝擊,肯德基、必勝客等“洋小吃”隨處可見,真正地道的北京小吃,反而不容易吃到了。

廣東小吃一覽

廣東小吃屬嶺南風味,多來源於民間,大都被流傳下來而成為傳統名食。現時的廣東小吃和點心有區別,小吃品是專指那些街邊小店經營的米、面小型食品,製作較簡樸;點心是茶樓、早茶的繁多品種,以及星期美點等,特點是:花式品種較多,造型精細。
葷素雪糕
娥姐粉果
豬雜粥
冰菜
豉汁蒸鳳爪
小鳳餅
韭菜餜
煎芋餅
魚翅餃
落湯糍
薯粉糕
雞頸板
燉狗
潮州腐乳餅
金箔乾蒸
佛公餅
佛山柱候醬
得心齋醞扎豬蹄
冒節子肥腸粉
蝦餃皇
甜湯
香甜馬拉糕
朴枳粿
尖米丸
魚餃
沙茶粿
甘筍蒸餅
豬骨煲
廣州石鍋魚
米果食
湯丸王
潮州錢仔米果
廣式腊味煲仔飯
面薄湯
潮州粿條
姜奶
燴番薯
延壽堂藥糕
粒粒脆
綠茵白兔餃
潮陽蛋卷
姜蔥雞
魚頭窩
炒糕粿
甜丸卵
棉城鱟粿
發財就手
杏花樓山楂奶皮卷
九記路邊雞
清水鯇圓
西樵大餅
蘸仔鴨
普寧面線
合水西瓜
蓼花
貴嶼油餅
魚生
牛腩蓮藕煲
白粥
酵粿
溪口香蕉
和味炒田螺
砸粽
汾寧白糖棉花糕
脆皮咕嚕肉
味窖板
仙城束沙
蘿蔔板
鼎湖山茶餅
簸箕炊
薯粉粿
缽仔禾蟲
冬瓜蠱
石馬番豆
鱟餜
蘿蔔燉牛腩
水晶肉
沙灣姜撞奶
糯米甜糟
糕餅
丹灶慈菇
風味龍虱
榮華麻香酥
里水霸王鴨
捶肉丸
蒸蓮藕粉
田艾板
刀切糍
羅村竹筍
象形拼盤
溜鍋板
潮州春餅
桃粿
里水金絲蝦
達埠魚丸
潮州薄餅
合水粉葛
宵米
珍珠腸粉
白雲鳳爪
樹葉餅
百侯薄餅
豆糕粿
燒鵝
金瓜芋泥
本地雞
肇慶裹蒸
薄皮鮮蝦餃
老火靚湯
裹蒸粽
番薯糖水
蜂巢芋角
菊花魚生
雷州狗肉煲
蓮藕餅
白切狗
甜薯羹
沙灣白餅
醋溜魚
潮汕朥糕
廣東粽子
白糖倫教糕
蝦米筍粿
肉粥
鼠曲粿
荷包飯
強力寶肉脯
鹹煎餅
燜狗肉
炒粿條
五果湯
佛山九層糕
草粿
無米粿
菊花糕
安鋪雞飯
荷葉飯
牛丸粉
蜜汁叉燒
粿汁
瀨粉
蟹黃灌湯餃
籠仔飯
兩英番薯粥
荷葉糯米雞
水晶蝦餃
清平雞
糯米雞
南乳肉
廣式月餅
客家釀豆腐
老媽宮粽球
普寧豆乾
魚露
桌球餜
東莞臘腸
老火湯
廣州涼粉
皮蛋瘦肉粥
蚝皇蒸鳳爪
潮汕滷水鵝掌
釀豆腐
白切雞
卷煎
芋味三絕
鴨母捻
雪蛤膏
龜苓膏
艇仔粥
和味牛雜蘿蔔
雙皮奶
乾炒牛河
倫教糕
潮汕蚝烙
春餅
鹽焗雞
白雲豬手
蠶蛹
煎堆
馬蹄糕
酥皮蓮蓉包
蘿蔔糕
芋泥
腸粉
狀元及第粥
水晶球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