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畫

年畫

年畫(new year paintings)是中國畫的一種,始於古代的“鬥神畫”。漢族民間藝術之一,亦是常見的民間工藝品之一。清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是中國漢族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大都用於新年時張貼,裝飾環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故名。傳統民間年畫多用木板水印製作。舊年畫因畫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稱謂。整張大的叫“宮尖”,一紙三開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細緻的叫“畫宮尖”、“畫三才”。顏色上用金粉描畫的叫“金宮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產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後的產品叫“秋版”。

基本信息

簡介

年畫年畫

中國的年畫(newyearpaintings),作為年節裝飾繪畫,年畫的內容多為“表吉祥、誌喜慶”一類,形式上則是紅火活潑,單純明快,色彩亦鮮艷明亮,多用單色平塗,題材上則包羅一切具有喜慶色彩的風俗生活,新聞軼事、傳統戲曲小說、民間故事等,其創作與民眾生活密切相關,地區特色顯著。其中,以天津的楊柳青年畫與江蘇蘇州桃花坊年畫以及山東濰坊的楊家埠年畫著稱於世。

年畫是中國畫的一種。始於古代的“鬥神畫”清光緒年間,正式稱為年畫,是中國特有的一種繪畫體裁,也是中國農村老百姓喜聞樂見的藝術形式。大都用於新年時張帖,裝飾環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慶之意,故名。傳統民間年畫多用木板水印製作。舊年畫因畫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稱謂。整張大的叫“宮尖”,一紙三開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細緻的叫“畫宮尖”、“畫三才”。顏色上用金粉描畫的叫“金宮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產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後的產品叫“秋版”。

年畫年畫

年畫藝術,是中國民間藝術的先河,同時也是中國社會的歷史、生活、信仰和風俗的反映。每逢過農曆新年時買兩張年畫貼在大門上,差不多每家都是如此,由大門到廳房,都貼滿了各種花花綠綠、象徵吉祥富貴的年畫,新春之所以充滿歡樂熱鬧的氣氛,年畫在這裡面起著一定的作用。大抵比較富厚人家,在廳房總喜歡懸掛老壽星、紫微星、福、祿、壽等。至與梅蘭竹菊等花鳥圖,自然亦在歡迎之列。

舊年畫因畫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稱謂。整張大的叫“宮尖”,一紙三開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細緻的叫“畫宮尖”、“畫三才”。顏色上用金粉描畫的叫“金宮尖”、“金三才”。六月以前的產品叫“青版”,七、八 月以後的產品叫“秋版”。年畫畫面線條單純、色彩鮮明、氣氛熱烈愉快,如春牛圖歲朝圖嘉穗圖戲嬰圖合家歡看花燈胖娃娃等,並有以神仙、歷史故事、戲劇人物作題材的。頗多作為門畫張貼之用,夾雜著“神祗護宅”的觀念,如“神荼鬱壘”、“天官”、“秦瓊敬德”等,體裁(或形式)有門畫(獨幅和對開)四屏條和橫豎的單開獨幅等。宋代已有關於年畫的記載,目前見到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畫是南宋刻印的《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清代中期,尤見盛行。建國後,年畫在傳統的基絀上推陳出新,豐富多采,更為人民民眾所喜愛。

起源

朱仙鎮木版年畫朱仙鎮木版年畫

年畫起源於古代的鬥神畫,而鬥神畫早在堯舜時期就出現。據東漢《獨斷》記載,漢代民間已有門上貼的“神荼”、“鬱壘”升像。現存最早的年畫是宋版的《隨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畫的是王昭君趙飛燕班姬綠珠,習稱《 四美圖》。

另一說:始於唐代。沿至宋代才普遍流行,但仍以張貼鬥神為多,故年畫可以包括鬥神在內。

民間年畫、鬥神,俗稱“喜畫”,舊時人們盛行在室內貼年畫,戶上貼鬥神,以祝願新年吉慶,驅凶迎祥。年畫是中國民間最普及的藝術品之一,每值歲末,多數地方都有張貼年畫、鬥神以及對聯的習俗,以增添節日的喜慶氣氛。年畫因一年更換,或張貼後可供一年欣賞之用,故稱“年畫”。

年畫是中國的一種古老民間藝術,和春聯一樣,起源於“鬥神”。據《山海經》載稱:唐太宗李世民生病時,夢裡常聽到鬼哭神嚎之聲,以至夜不成眠。這時,大將秦叔寶、尉遲恭二人自告奮勇,全身披掛地站立宮門兩側,結果宮中果然平安無事。李世民認為兩位大將太辛苦了,心中過意不去,遂命畫工將他倆人的威武形象繪之在宮門上,稱為“鬥神”。東漢蔡邕《獨斷》記載,漢代民間已有門上貼“神荼”、“鬱壘”神像,到宋代演變為木板年畫。後來,民間爭相仿效,幾經演變,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便是現在的年畫了。中國現存最早的年畫是宋版《隋朝窈窕呈傾國之芳容圖》。

歷史

年畫年畫

年畫起源於中國,作為一種正式的民間畫種,年畫的約始於五代北宋,其淵源卻可以上推至秦漢或更早的驅鬼、避邪之類的守護神門畫,舊稱“紙畫”、“紙片”與“畫張”等。
宋代鏤版雕印的發展以及春節慶祝活動的豐富促使年畫得到發展,題材豐富起來,有風俗、仕女、娃娃、戲曲等。

明初年間,在甘肅發現兩種宋朝的年畫:一幅就是《四美圖》,都作高客長袖的宮裝;另一幅是灶王爺和關聖帝君。兩幅畫上都蓋有“平陽姬家雕郎”的店鋪字樣,足見在宋時人物年畫已具規模。

由於朱元璋提倡過新年要貼春聯,這樣發展下來,年畫也就特別發達起來。今日被保存下來的,還有明萬曆年間最流行的彩色套印的木刻福綠壽三星圖、天官賜福圖等,刻工頗精緻,迄今仍為民間所師法。還有實用的歷畫,如:春牛、灶馬、芒神等;更有歷史故事的“孟母教子”、“岳飛槍挑小梁王”。“牛郎織女”,“白蛇傳”等。至於三國演義水滸等古典文學名著,也被採用作年畫題材。及至明末崇禎間,天津楊柳青的年畫極為馳名,圖畫內容也愈見豐富。

隨著明代中後期版畫的興盛,彩色套印技術的成熟大大促進了木版年畫的繪製與銷行。明清時期可謂是木版年畫的鼎盛期。

清代人才輩出,年畫的題材更加廣泛,除了人物、花卉、山水等藝術作品外,還有“老鼠嫁女”、“王婆罵雞”等諷喻畫,以及用歇後語構成的連環圖畫,予人以一種幽默感。印製方面亦有各種各樣,有木板、有石印、有膠版、有國畫、有水彩、有圖案、有單線平塗。有炭彩、有仿古、有創作,甚至有翻印西洋畫的,例如姑蘇年畫中之“西洋之劇場”就是。
清代末葉開始流行石印及膠版印刷的年畫,盛行“月份牌年畫”,主要集中在上海、天津等城市。

民間年畫是中國民間美術中較大的一個藝術門類,它從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祗信仰逐漸發展為驅邪納祥、祈福禳災和歡樂喜慶、裝飾美化環境的節日風俗活動,表達了民眾的思想情感和嚮往美好生活的願望。民間年畫歷史源遠流長,有著較多的產地,流行也十分廣泛,通俗普及,而且擁有大量的讀者,曾經有過頗為興盛的發展。無論是題材內容、刻印技術,還是藝術風格,都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它不僅對民間美術的其他門類曾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與其他繪畫形成相互融合成為一種成熟的畫種,具有雅俗共賞的特點。

現在,年畫更加成了一種為民眾所喜聞樂見的藝術,無論在題材上,還是在表現手法上都日趨豐富。

特點

天津楊柳青年畫天津楊柳青年畫

民間年畫是中國民間美術中較大的一個藝術門類,它從早期的自然,崇拜和神祗信仰逐漸發展為驅邪納祥、祈福禳災和歡樂喜慶、裝飾美化環境的節日風俗活動,表達了民眾的思想情感和嚮往美好生活的願望。民間年畫歷史源遠流長,有著較多的產地,流行也十分廣泛,通俗普及,而且擁有大量的讀者,曾經有過頗為興盛的發展。無論是題材內容、刻印技術,還是藝術風格,都具有自己鮮明的特色。它不僅對民間美術的其他門類曾產生深遠的影響,而且與其他繪畫形成相互融合成為一種成熟的畫種,具有雅俗共賞的特點。

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和四川綿竹,是中國著名的四大民間木刻年畫產地。 四川綿竹年畫、江蘇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楊家埠的木版年畫在歷史上久負盛名,被譽為中國“年畫四大家”。

蘇州桃花塢年畫始於明代,鼎盛於清朝雍正、乾隆年間。桃花塢年畫,主要有門畫、中畫和屏條等形式,其中門畫可謂集歷代鬥神之大全。桃花塢年畫,系用一版一色的木版套印方法印刷出來,工藝精美,一幅畫要套印四五次至十幾次,有的還要經過“描金”、“掃銀”、“敷粉”等工序。在色彩上,有桃紅、大紅、藍、紫、綠、淡墨、檸檬黃等諸色。在藝術風格上,桃花塢年畫構圖豐富,色調艷麗,裝飾性強,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在人物塑造、刀法及設色上,具有樸實、稚拙、簡練、豐富的民間美術特色,故數百年來一直暢銷于海內外,歐洲許多國家的博物館及藝術館都有收藏。

天津楊柳青年畫始於明代崇禎年間,風行於清代雍正、乾隆、光緒年間。年畫內容多取材於傳統戲曲、美女及胖娃娃等。在藝術風格上,楊柳青年畫構圖豐滿,線條工整,色彩鮮艷,在人物的頭部、臉部等重要部位,多以金色暈染,自成一格。

山東濰坊楊家埠年畫已有500多年的歷史,盛於清代,流行於黃河下游地區。其風格重用原色,想像豐富,線條粗獷而對比有力。

四川綿竹年畫以雕版藝術精湛、藝術情調高昂著稱。其形式多樣,有門畫、斗方、畫條等種類。造型質樸簡練,填色鮮艷悅目。
朱仙鎮木版年畫歷史悠久,堪稱中國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顆明珠。 北宋年間,每逢過年過節,特別是過春節家家戶戶貼鬥神已成為一種風尚,以祈求人壽年豐、吉祥如意、招財進寶、鎮邪除妖。後來北宋沒落、滅亡,開卦幾經戰亂,木版年畫便衰落下來。到了明代,開封年畫雖然又獲復興,但已逐漸轉移到朱仙鎮。明朝末年洪水泛濫,開封被淹沒,百業俱廢,朱仙鎮便成了木版年畫的中心。明、清時期,朱仙鎮就有300多家木版年畫作坊,其作品暢銷各地,於是開封地區的年畫被統稱為“朱仙鎮木版年畫”,影響深遠。 朱仙鎮在河南省開封市城南10公里,雖然是個小鎮,在古代卻名列中國四大古鎮之一。特別是北宋末年岳飛曾率軍在這裡大破兀朮的金兵,朱仙鎮更為國人所知。為紀念岳家軍的功績,在朱仙鎮建有一座規模不小的岳王座,而今朱仙鎮木版年畫社就設在這座古廟之中。

朱仙鎮木版年畫有五大特點:一是線條粗獷,粗細相間;二是形象誇張,頭大身小;三是構圖飽滿,左右對稱;四是色彩艷麗,對比強烈;五是鬥神神碼多,嚴肅端莊。朱仙鎮年畫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神祗畫,如灶君神、天地神等,另一類是鬥神類,朱仙鎮木版年畫中最多的就是鬥神,鬥神中以秦瓊、尉遲敬德兩位武將為主。 那些大大小小的鬥神畫中,兩位武將或衣著不同,或形態各異:步下鞭、馬上鞭、回頭馬鞭、抱鞭、豎刀、披袍等,不下20種樣式。除此之外,還有各種文武鬥神。文鬥神有五子、九蓮燈、福祿壽等;武鬥神常是戲曲中的忠臣義士和各類英雄好漢。不同人的房門常貼不同內容的鬥神:已婚子女輩房門貼“天仙送子”、“連生貴子”、“三娘教子”;中年人房門貼“加官進祿”、“步步蓮生”;老年人房門貼“松鶴延年”和“壽星”之類;少年兒童居室房門貼“五子奪魁”、“劉海戲金蟾”等。

朱仙鎮的木版年畫,不但具有極高的藝術收藏價值,而且極具觀賞價值,許多名人都曾收藏過朱仙鎮的木版年畫,魯迅先生給予其很高的評價:“朱仙鎮的木版年畫很好,雕刻的線條粗健有力,和其他地方的不同,不是細巧雕琢。這些木刻很樸實,不塗脂粉,人物也沒有媚態,顏色很濃重,有鄉土味,具有北方木版年畫的獨有特色。”這是對朱仙鎮木版年畫藝術特色的很好概括。現在上海魯迅紀念館還珍藏著26幅魯迅收藏的朱仙鎮年畫作品。

武強木版年畫武強木版年畫

武強年畫因其產地在河北武強而得名。它是在原始的耕作方式、佛教思想、傳統觀念和古老的民族習慣影響下發展起來的民間鄉土藝術。武強年畫起源於元代以前,明代初期形成規模,到清康熙至嘉慶年間(公元1662年至1820年),進入鼎盛時期。直到清末民初,在武強縣南關有字號可考的畫店仍有144家,其周圍68個村莊裡共有1587個民間作坊從事畫業生產與銷售,從業者達數千人,在外地開設的批發莊有180餘處,最高年銷量達1億對開張,行銷當時大半箇中國。武強年畫業在國家的大力支持下,獲得了長足的發展,成立了武強年畫社;1985年,經河北省文物部門批准,這個久負盛名的“中國木版年畫之鄉”建立了我國第一家年畫專題博物館——武強年畫博物館。1992年和1994年舉辦了兩屆“中國武強年畫藝術節”。1993年12月,文化部正式命名武強為全國的“民間木版年畫之鄉”。
陝西鳳翔南肖村村民邰增科家門前貼的膠印年畫。原來一直從事木板年畫製作的邰增科現已放棄這門手藝。鳳翔木板年畫多年深受西北民眾喜愛,但木板年畫近年受膠印年畫的衝擊,市場極不景氣。如今鳳翔縣從事版畫製作的只剩邰立平、王慧芳夫婦,且至今沒有傳人,版畫工藝面臨失傳。
武強年畫色彩鮮艷,構圖飽滿,線條粗獷,形象誇張。有門畫、窗畫、燈畫、斗方、貢箋、中堂畫、炕圍畫、頂棚畫、囤畫、對聯、條屏等,甚至牛棚馬廄也有專門張貼的年畫。

東豐臺年畫雖傳承楊柳青年畫的特點,但亦受東北、冀東民俗的影響,自成一格。比較起來,在顏色的使用上更為鮮艷,畫面更為粗獷和誇張。另外,版式亦較獨特,有的對吉祥字大膽使用,不惜占據畫面主體;有的為窗格式畫面,將10餘塊畫版拼接套印,渾然一體;還有的再現戲劇情節,可將畫面裱製成16幅條屏等。2004年新春之際,天津民間文史工作者在天津市寧河豐臺鎮一個當年老作坊的後人家中偶然發現一批近百年前的東豐臺木版年畫。這些具有較強視覺衝擊力的老年畫畫面內容寬泛,有天官賜福、鬥神、九鳳朝陽、美人圖、送財童子等。

佛山年畫 以門畫為主,線條剛勁,粗放,用色多為大紅、橘紅、黃、綠、富於南方風情。

製作過程

民間年畫的印製方法大體相同,只有幾個不同地區的做法稍異。一般說來繪刻年畫原版到印刷成畫需四道序:
一、畫師起稿和定稿後,用白描法畫在毛邊或薄綿紙上;
二、刻工將畫師定稿用粉糊反粘在刨平的梨木或杜木板上,留畫稿墨線剔去空白處,完成墨線版;
三、畫師將墨線印出的畫樣,再在畫樣上點出顏色,刻工再按點出的不同顏色,刻制出彩色套印版,一般不超過五塊;
四、刷工將每幅年畫的墨線和套色版準備齊全後,開始將紙數百張壓在刷印畫案的固定位置上,再把畫版仰放在紙的左邊,用手翻紙,蒙在塗勻顏料的畫版上,右手用板刷刷畫版上面的紙,如此一張一張在固定位置上,將紙刷完,然後再換另一顏色版,依樣刷完紙張後,再換一版,直到全部完成一幅畫後邊為止。
刷印色彩的次序是:先印墨線,次黃色,再藍色(藍、黃二色套印呈絕色),紫、橙、大紅、有的最後套印金粉。這樣印製年畫的方法在全國各地作坊中占大多數,只有天津楊柳青作坊印完套色版後,還要由當地畫工開相(即將人物的頭臉用七八道手工敷粉填紅,勾眉畫眼)和補空(沒套印的衣飾等物),才算完活。在蘇州早期仕女娃娃畫和山東濰縣一部分畫中也曾染臉開相,但較簡率。山東高密年畫中有一種“鋪灰畫”。即用炭條勾畫出線稿,再將紙鋪在稿上,炭色即在紙上隱約地現出輪廓,如此可鋪三五張,然後如寫意般的填畫出色彩。最後也要敷粉點唇,畫眼開相。四川綿竹的年畫,只用墨線版印出輪廓,不用色版套印,全憑畫工手繪。有的添補金色團花時,則用捺印法,將花樣刻成圖章型,最後用手捺在畫面上。還有一種漏版印製年畫的方法,過去貴州和河南開封皆承傳此一古法,即用木版印出墨線年畫後,色版不用木板刻制,而用數層紙裱成方形硬厚紙方,浸入融化的黃蠟中,浸透後取出,晾乾,呈半透明的紙板,而後按需要套印的色彩在浸蠟的原紙板上鏤空,一色一版;印色時,將紙版覆在墨線畫坯上,用刷蘸色刷版,即將顏料漏在畫面上。這種方法易污染畫面,現在不傳了。再有就是只用木版印出墨線,或印出後抹一道紅綠色,這種方法常是印製紙馬神像之類用。在四川綿竹和天津楊柳青尚傳宋代“過稿”技法於年畫作坊中。“過稿”是畫師完成一幅畫稿後,即作為底樣,然後用薄粉紙覆在底樣上,重描一遍,如此一而十,十而百,到滿足市場需要為止。此乃北宋劉宗道、杜孩兒等民間畫家傳授而來。四川綿竹和天津楊柳青傳世之“底樣”,尚有不少存於民間,十分珍貴,應繼續訪求。

年畫四大家

蘇州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和四川綿竹山東濰坊楊家埠是中國著名的四大民間木刻年畫產地。 四川綿竹年畫、江蘇桃花塢、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楊家埠的木版年畫在歷史上久負盛名,被譽為中國“年畫四大家”。

蘇州桃花塢

桃花塢木板年畫桃花塢木板年畫

桃花塢木板年畫是中國江南主要的民間木板年畫。桃花塢位於江蘇省蘇州市以北。(桃花塢位於江蘇蘇州閶門內北城下)桃花塢年畫源於宋代的雕版印刷工藝,由繡像圖演變而來,到明代發展成為民間藝術流派,清代雍正、乾隆年間為鼎盛時期,每年出產的桃花塢木版年畫達百萬張以上。太平天國末年,清兵圍攻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生產受到了嚴重的破壞,以後一直萎靡不振。直到20世紀50年代初期,由蘇州市文聯組織藝人恢復生產,後又成立“蘇州桃花塢木版年畫社”,在整舊創新方面,取得了很大進展。

桃花塢年畫,主要有門畫、中畫和屏條等形式,其中門畫可謂集歷代鬥神之大全。桃花塢年畫,系用一版一色的木版套印方法印刷出來,工藝精美,一幅畫要套印四五次至十幾次,有的還要經過“描金”、“掃銀”、“敷粉”等工序。在色彩上,有桃紅、大紅、藍、紫、綠、淡墨、檸檬黃等諸色。在藝術風格上,桃花塢年畫構圖豐富,色調艷麗,裝飾性強,富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在人物塑造、刀法及設色上,具有樸實、稚拙、簡練、豐富的民間美術特色,故數百年來一直暢銷于海內外,歐洲許多國家的博物館及藝術館都有收藏。

桃花塢年畫的印刷兼用著色和彩套版,構圖對稱、豐滿,色彩絢麗,常以紫紅色為主調錶現歡樂氣氛,基本全用套色製作,刻工、色彩和造型具有精細秀雅的江南民間藝術風格,主要表現吉祥喜慶、民俗生活、戲文故事、花鳥蔬果和驅鬼避邪等民間傳統審美內容。民間畫壇稱之為“姑蘇版”。

天津楊柳青

天津楊柳青年畫天津楊柳青年畫

有著600年歷史的楊柳青(位於天津市西20公里)的民間木版年畫產生於元末明初,當時有一名長於雕刻的民間藝人避難來到楊柳青鎮,逢年過節就刻些鬥神、灶王出賣,鎮上的人爭相模仿。到了明永樂年間,大運河重新疏通,南方精緻的紙張、水彩運到了楊柳青,使這裡的繪畫藝術得到發展。楊柳青年畫從清代雍正、乾隆至光緒初期最為風行。楊柳青年畫的畫樣(粉本)有幾千種。到了清代中期全盛時期,楊柳青鎮的戴廉增畫店一年生產的成品就達2000件,每件500張,共達百萬幅。楊柳青年畫繼承宋、元繪畫傳統,吸收了明代木刻版畫、工藝美術、戲劇舞台的形式,採用木版套印和手工彩繪相結合的方法,製作時,先用木版雕出畫面線紋,然後用墨印在上面,套過兩三次單色版後,再以彩筆填繪。既有版味、木味,又有手繪的色彩斑斕與工藝性,因此,民間藝術的韻味濃郁,富於中國氣派。楊柳青年畫創立了鮮明活潑、喜氣吉祥、富有感人題材的獨特風格。在中國版畫史上,楊柳青年畫與南方著名的蘇州桃花塢年畫並稱“南桃北柳”。

楊柳青年畫通過寓意、寫實等多種手法表現人民的美好情感和願望,尤以直接反映各個時期的時事風俗及歷史故事等題材為特點。如年畫《連年有餘》,畫面上的娃娃“童顏佛身,戲姿武架”,懷抱鯉魚,手拿蓮花,取其諧音,寓意生活富足,已成為年畫中的經典,廣為流傳。楊柳青年畫取材內容極為廣泛,諸如歷史故事、神話傳奇、戲曲人物、世俗風情以及山水花鳥等,特別是那些與人民生活密切關聯的題材,以及帶有時事新聞性質的題材等,不僅富有藝術欣賞性,而且具有珍貴的史料研究價值。以這些優秀作品為代表的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相結合的優良傳統,形成楊柳青年畫藝術的主流,一直延續發展至今。楊柳青年畫的藝術特點是多方面的,形成其藝術特點的條件也是多方面的。其中較為顯明突出的則是表現在製作上。楊柳青年畫的製作程式大致是:創稿、分版、刻版、套印、彩繪、裝裱。前期工序與其他木版年畫大致相同。都是依據畫稿刻版套印;而楊柳青年畫的後期製作,卻是花費較多的工序於手工彩繪,把版畫的刀法版味與繪畫的筆觸色調,巧妙地融為一體,使兩種藝術相得益彰。而且還由於彩繪藝人的表現手法不同,同樣一幅楊柳青年畫坯子(未經彩繪處理的墨線或套版的半成品)。可以分別畫成精描細繪的“細活”,和豪放粗獷的“粗活”,藝術風格迥然不同,各俱獨自的藝術價值。

山東濰坊楊家埠

年畫年畫

山東濰坊楊家埠木版年畫興起於明代,全以手工操作並用傳統方式製作,發展初期受到楊柳青年畫的影響,清代達到鼎盛期,楊家埠曾一度出現“畫店百家,畫種過千,畫版上萬”的盛景,產品流布全國各地。其中最大的東大順畫店擁有畫版300多套,年制畫百萬餘張。楊家埠年畫體裁廣泛,想像豐富,重用原色,線條粗獷,風格純樸。楊家埠木版年畫同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並稱中國民間3大木版年畫,始於明代,興於清朝,重喜慶、濃彩、實用,多反映理想、風俗和日常生活,構圖完整勻稱,造型粗壯樸實,線條簡練流暢。根據農民點綴生活環境的實際需要,主要有大門畫、房門畫、福字燈、美人條、站童、爬童、月光等,具有濃厚的民間風味、鄉土氣息和節日氛圍。

楊家埠木版年畫題材廣泛,表現內容豐富多彩,有神像類、鬥神類、美人條、金童子、山水花鳥、戲劇人物、神話傳說等,同時也有反映民間生活、針砭時弊之作,但喜慶吉祥是楊家埠年畫的主題。諸如吉祥如意、歡樂新年、恭喜發財、富貴榮華、年年有餘、安樂昇平等,像親人的祝福、似好友的問候,構成了農民新春祥和歡樂,祈盼富貴平安的特點。“巧畫士農工商,描繪財神菩薩,盡收天下大事,兼圖里巷所聞,不分南北風情,也畫古今軼事”。楊家埠年畫主要內容包括6大類,即過新年、結婚、農忙等風俗類,年年發財、金魚滿堂等大吉大利類,鬥神、財神、壽星、灶王等招福辟邪類,包公上任、三顧茅廬、八仙過海等傳說典故類,打拳賣藝、升官圖等娛樂諷刺類,三陽開泰、開市大雞、四季花鳥等瑞獸祥禽花卉風景類。

楊家埠年畫的製作工藝也別具特色。藝人首先用柳枝木炭條、香灰作畫,名為“朽稿”,在朽稿基礎上再完成正稿,描出線稿,反貼在梨木版上供雕刻,分別雕出線版和色版。再經過調色、夾紙、兌版、處理跑色等,手工印刷。年畫印出來後,還要再手工補點上各種顏色進行簡單描繪,以使年畫顯得自然生動。

四川綿竹年畫

四川綿竹年畫四川綿竹年畫

綿竹年畫以產於竹紙之鄉的四川省綿竹縣而得名。綿竹年畫歷史悠久,它起源於北宋,到明末清初進入繁盛時期。乾隆、嘉慶年間,綿竹全縣有大小年畫作坊300多家,年畫專業人員達1000餘人,年產年畫1200萬多份,產品除運銷兩湖、陝、甘、青及四川各地外,還遠銷印度、日本、越南、緬甸和港澳等國家和地區。2004年初,綿竹年畫老藝人陳興財之孫陳強展示他近期創作的創新年畫“擠金鬥神”。綿竹年畫以彩繪見長,具有濃厚的民族特點和鮮明的地方特色。綿竹年畫構圖講求對稱、完整、飽滿,主次分明,多樣統一;色彩上採用對比手法,設色單純、艷麗,強烈明快,構成紅火、熱烈的藝術效果;線條講求洗鍊、流暢,剛柔結合,疏密有致,具有強烈的節奏感;而誇張、變形、象徵、寓意的造型,更具詼諧活潑的效果。

綿竹年畫的內容極其廣泛,有孔明、張飛等歷史英雄人物,有小說、戲曲的精彩畫面,有武士神像、動物花果等等。其中最有趣的是《耗子嫁女》、《三猴燙豬》、《狗咬財神》、《看官盜壺》等民間傳說。

綿竹年畫分紅貨、黑貨兩大類。紅貨指彩繪年畫,包括門畫、斗方、畫條。其中門畫製作手法多樣:細活有“明展明掛”、“印金”、“鉤金”、“花金”;粗活有“常行”、“水墨”、“填水腳”。畫條,分中堂、條屏、橫推、單條等,供廳堂、居室、走廊及牲畜圈等張貼之用。門畫有大毛、二毛、三毛等大小之分,貼大門、廳門、房門、灶門之用。黑貨,是指以煙墨或硃砂拓印的木版拓片,多為山水、花鳥、神像及名人字畫,此類以中堂、條屏居多。

種類

木板年畫

年畫年畫

起源

楊家埠素以生產木板年畫面著稱,與天津的楊柳青。蘇州的桃花塢並稱為我國民間的三大畫市。楊家埠的木板年畫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據傳起源於明朝嘉靖年間,到清朝康熙,雍正時已相當發達。全村出現了永盛、公茂、吉盛、萬順、廣盛泰等十幾個字號的畫店。到清朝鹹豐、光緒年間,發展到作坊百家。畫種過千。家家雕木刻版,戶戶描繪丹青。傳說,明朝後期有位太監回楊家埠探親,從宮中帶回一幅彩繪鬥神像,鄉親們十分喜歡。當時有個能畫善刻的人,巧妙地把它臨摹下來,雕成木版,塗色印製,使鄉民們也貼上了皇宮的鬥神像。從此,木版年畫在楊家埠逐漸盛行。

特點

楊家埠年畫是濰坊民間藝術的一朵奇葩。多少年來。它以獨特的藝術魅力吸引著廣大民眾。它取材於民間生,而又不拘泥於現實生活,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對表達的內容加以高度概括和形象地誇張。它利用我國傳統的勾線技法,構圖對稱飲滿,線條粗獷,色澤明快,以紅、綠、藍、黃為主,對比強烈,主題突出。畫中人物質樸大方,散發著濃郁的鄉土氣息。

體裁楊家埠年畫體裁廣泛。想像豐富。神荼鬱壘、秦瓊、鍾馗等鬥神肖像,反映了農民寄希望於鬥神的保護,期求合家安樂,<鹿鶴(六合)同春>、<老壽星>、<貓(耄)蝶(耋)戲牡丹>。反映了人們希圖長壽健康的意願,<金魚(玉)滿堂>、<搖錢樹>、<聚寶盆>等。表達了人們發財致富的願望,<男十忙>、<女十忙>等則是把男子,婦女在十個節氣中的活動,概括到一個畫面上,表現了農民辛勤勞動,熱愛生活的場面。有的年畫還寄託著人們肖災祛禍、安居樂業的。總之,楊家埠木板年畫表達了農民們生動複雜的生活理想和願望。

年畫
工藝

楊家埠年畫生產分繪畫、雕刻、印刷、裝裱等幾道工序,每一道工序都極為精細準確。做法是先將畫稿勾出黑線稿,貼到刨平的梨木或棠木板上,雕刻出主線版。待印出主線稿後,再分別不同顏色,刻出色版,套色印刷,最後修版裝裱而成。

平陽木板年畫

源於宋朝平陽(古臨汾)的木板年畫藝術在元、明、清時期得到廣泛發展。宋朝滅亡以後,元代統治者強迫許多印刷工人從南方遷到平陽,使這裡成為印刷工業的中心,從而產生了平陽木板年畫。大部分平陽木板畫是由有此嗜好的農民在業餘時間雕刻印製而成的。取材於當地的習俗和傳說故事,木板畫的內容主要是些花、鳥、魚和歷史人物。採用誇張生動的描寫手法和鮮明的顏色,畫面充滿當地的風味,反映了當地人民健康、勇敢、浪漫的性格。平陽年畫根據不同的用途有不同的種類。有的懸掛在臥室,有的貼在門窗上,有的則用來裝飾廚房或桌子。

雕版年畫,逢年過節在廟會裡面賣,老百姓遊逛之餘,請回個財神年畫,回去貼在堂屋裡,祈求來年平平安安、大吉大利。

撲灰年畫

撲灰年畫是中國民間年畫中的一個古老畫種,始見於明代成化年間(1465-1487年),盛行於清代。主要產地在高密北鄉姜莊、夏莊一帶30多個村莊。 所謂撲灰,即用柳枝燒灰,描線作底版,一次複印多張。藝人繼而在印出的稿上粉臉、手,敷彩,描金,勾線,最後在重點部位塗上明油即成。撲灰年畫技法獨特,以色代墨,線條豪放流暢,寫意味濃,格調明快。撲灰年畫多以仕女、胖娃、戲曲人物、神話故事、山水花卉為題材,深受廣大民眾喜愛,多次在國內外展出。

灘頭年畫

灘頭距邵陽市43公里,距隆回縣33公里,公路在邵陽與隆回接近中界點的地方拐了個彎,由此深入大山深處約10公里,就到了灘頭鎮。灘頭,一個湘西南資水河畔的古老小鎮,漫山遍野的楠竹、清澈見底的溶洞溪水和古樸淳厚的民風,孕育了中國民間工藝美術珍品——灘頭年畫。

灘頭年畫是湖南省唯一的手工木版水印年畫。從明末清初到民國初年,灘頭年畫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美術風格:艷麗、潤澤的色彩,古拙、誇張、飽滿、個性化的造型方法,純正的鄉土材料和獨到的工藝,使作品具有浮雕一般的藝術效果。灘頭年畫從造紙原料的選擇、紙張的製造、刷底,到刻版、七次印刷、七次手繪,一張年畫的生產需要經過二十多道工序。從手工造紙到年畫成品都在一個地方生產,在全國年畫製作中極為鮮見。

灘頭年畫分為神像、寓意吉祥、戲文故事三大類,無論是鬥神、故事或祝福吉祥等內容,都在小小的年畫上演繹得淋漓盡致。《老鼠娶親》、《秦叔寶.尉遲恭》、《和氣致祥》,幾乎每幅年畫都流傳著一個動人的故事,現存的四十多個品種成為見證歷史、傳承文明的重要載體。 

主要出產地

年畫的出產地,一向分成兩大中心:北方是在天津楊柳青和山東濰縣的寒亭;南方是在蘇州桃花塢和廣東的佛山。他們的產量和製作,都各有明朗的風格,而且市場的範圍也很大。這因為,年畫在很長時期以來,一直就是民間所創造、所喜愛的美術作品。雖則年畫在宋代已經具有了雛型的規模;但它的真正形成則在明代,資格最老的要算天津楊柳青的產品。

天津楊柳青年畫

楊柳青(原名古柳口),是在天津正西三十里的一個市鎮,地當大清河的下游,風景宜人,交通便利,全鎮居民經營年畫生意者約占五分之二以上,由明末崇禎年間開業至今,已有三百餘年的悠久歷史。極盛時期是在清光緒十年以前,每年要賣出二千萬份以上,行銷於華北和東北,遠至西北的新疆各地。如齊建隆、戴連增、美利記等字號早年所印的年畫,在內地即已成為珍品,在海外更難得一見。f

山東濰坊寒亭(楊家埠)年畫

其次要說到寒亭年畫,寒亭鎮是山東濰縣城東北約四十里的一塊地方;但年畫的製作並不在寒亭鎮內,而是在寒亭附近的幾個小村莊裡,其中以西楊家埠最為著名,差不多有一百餘家經營年畫,多半只是家庭的副業,專門以此為業的不過幾家,其中以"同順堂"一家為最大,資本雄厚,出品除行銷于山東境內各縣外,南至大江流域,北自東北各省,西則直到鄭州一帶,不可謂之不廣。

寒亭的年畫一共可分為六類:
第一類是神馬像,鬥神、財神、灶王、八仙等是。
第二類是莊稼生活,像春耕圖、秋收圖,過新年圖等是。
第三類是吉祥畫像,富貴滿堂、福祿壽喜、連生貴子等是。
第四類是怡情畫像,漁樵耕讀、春夏秋冬等是。
第五類是故事畫像,廿四孝、梁山伯祝英台等是。
第六類是戲劇畫像,唐僧取經、桃園結義等是。畫中每個人物的表情動作,都有恰如其份的刻劃。

寒亭戲劇畫,多取材於舞台上的扮相,其中又可分為兩種:一種是完全按照舞台上的形態而畫;另一種則是把舞台上的形態加以點綴,例如:戰士便都有騎馬,戰場上則配搭山水樹木,室內也能加上門窗和陳設。但是人物的服裝,仍是模仿舞台上的裝束,尤其是花臉,也都依照演劇的方式來勾抹的。據說寒亭的戲劇畫是得到天津名畫師王壽田不少新的稿本,因此遂一躍而與楊柳青齊名。

上述六類年畫中,以第一類面世為最早;但鬥神、灶王還不能滿足人們藝術欣賞的要求,於是第二類乃至第三類便陸續出籠了。不過寒亭一帶所出的戲畫,看來和楊柳青的出品很相近,只是在色彩上略有變化而已。

江蘇蘇州桃花坊年畫

再次是蘇州桃花塢的年畫,其開業年代約在太平天國以後,當時與天津楊柳青、廣東佛山,是鼎足而三的年畫名產地。除了蘇州各地是它的銷場中心以外,更遠及湖南、湖北和雲南、貴州、閩、贛諸地,若干年來始終如一。此中還出了一位名畫家王鐵珊,他的字型很秀逸,富書卷氣,尤其用山水畫的現實筆法,寫西湖風景,稱為一絕。

桃花塢的年畫,最時興的除了三星圖,天官賜福圖等外,還有滑稽年畫和常識年畫。前者如:"老鼠娶親"、"五鬼鬧判"、"六童鬧彌陀"、"怕老婆"等,皆寓有諷刺意味。後者如:"十二生肖"、"百鳥圖。"、"五倫圖"、"西湖十八景"。"歲寒三友"等,皆足供人查考和欣賞的。它也側重戲畫,如梁山伯與祝英台、秦香蓮、孔雀東南飛、西廂記、秋江、賈寶玉與林黛玉等,都出自名畫家手筆,絕非俗不可耐。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7年6月8日,江蘇省桃花塢木刻年畫博物館獲得國家文化部頒布的首屆文化遺產日獎。

廣東佛山年畫

最後便是廣東佛山的年畫了。佛山原是南海縣一個大鎮,其年畫銷路的最鼎盛時期,是在清末民切之間,以農村為主要銷場,包括廣東、廣西全境,和福建、湖南、貴州一部分地區,並遠至南洋群島。但至中國對日抗戰以前,即逐漸衰落,這原因有四:
①是佛山的商業地位被廣州取而代之;
②是石印代替了傳統的棕刷木版拂印的古老方法;
③是民智漸開、帶有濃厚迷信色彩的神像畫,不能適應大眾需要;
④是農村經濟衰退,購買力薄弱了。

四川綿竹年畫

除了上述南北兩大年畫中心之外,四川的綿竹市也產年畫;但只行銷於四川內和西南若干地區。綿竹年畫的歷史遠在明末時便已開始了,它發展得最蓬勃的時期是在清朝乾嘉(乾隆,嘉慶)年間,當時綿竹經營年畫的成行成市,最興旺時有二三百家年畫店,擁有成萬名的年畫製作工匠。 有兩種原因可能是綿竹年畫發達的原動力:

其一是綿竹曾經出現過大量民間畫工,他們應聘到四川各地從事建築的裝飾、 彩繪和寺院的 雕塑、 壁畫等工作。這些畫工有一定的繪畫造詣,當他們回到故鄉閒居的時候,偶爾技癢,便成了年畫的製作家。
二是綿竹的造紙業,自古以來就很發達,年畫印刷就地取材,份量充足而成本殊輕,該縣擁有一種特產粉尖紙,可以較長時期保持鮮艷色彩而不褪。

由於地區關係,楊柳青和桃花塢的年畫,比較易於吸收外來形式的影響;但綿竹因為地處西陲,過去交通不便,當地的畫工很少受外來影響,因而他們繪製的年畫,更有濃厚的民間氣息,更富粗擴、古拙的趣味。

大抵年畫的製作,木版比石印更富情趣,首先是構圖的設計,設計圖稿要顧到大眾的心理,那些木板的吉祥喜慶年畫,永遠占著行銷的首席地位。
圖稿設計的第二個要點,便是畫工的精拙,凡是線條細緻,調色適宜的,必受大眾歡迎。但圖稿設計,各家有各家的版樣,互不相同,即使同一畫稿,也必設法做出一些差異來,或是姿勢部位稍變,或是線條顏色稍改,總以能表現出工整細緻的為上品。

木版年畫雖為中國的傳統民間藝術;但因木版不易保存太久,用過幾年必需翻刻,翻一次不免失去一部分神采。最初是用木刻套色,之後改用了五彩石印,雖其紙質和顏色都很拙劣,卻代表了民間藝術的樸實形式,而且取價低廉,所以仍能滿足廣大民眾的愛好。

因為印刷技術的突飛猛進, 年畫也跟著出現了新貌。 它利用舊形式, 注入新內容, 所選取的題材, 也多至數百種。 用七彩橡皮版影印, 彩色艷麗,形象鮮明,抗戰前後的新年畫,叫做月份牌,曾經喧賓奪主了一段時期,便是由楊柳青與挑花塢的木刻畫蛻變而來。那時畫人物的推周慕興為巨擘,次為徐詠青的風景畫、謝之光的時裝美人畫,鄭曼陀、杭揮英的仕女畫,都富有時代的氣息,都成為家喻戶曉的名手。

正統的年畫,多數是對開、三開、四開的條屏,而且是採用道林紙彩色印刷,堪與流行的美女月份牌爭雄,於是石印膠版代替了木刻藝術,以後更有了柯式影印術,原有的農村手工副業就不免轉而為城市的輕工業,成為可以大量複印的彩色印刷品。

外國年畫

年畫是東亞的一種民間美術形式。因伴隨著春節趨吉避凶的活動也產生,故名年畫。在朝鮮則稱為歲畫

朝鮮年畫

朝鮮的年畫稱為歲畫,多繪於白紙上,常見有龍、虎等圖案。

越南年畫

越南的年畫以兒童、風俗生活為主,色彩鮮艷,有些繪在木板上。

日本年畫

日本的年畫有浮世繪、水墨畫等形式,浮世繪多以日本神祇如七福神、為題材,水墨畫則常見歲寒三友(松、竹、梅)等。

傳承

外國人對中國年畫卻表現出極大的興趣。海外對中國年畫收藏的興起,源於30年前東南亞華人的富足,新加坡等地的畫廊很早就來祖國大陸收集歷代年畫。海外華人的傳統審美取向,不但滿足了自身的喜慶需求,還帶動了對東方藝術好奇的歐美人的注意。在國際上,有許多圖書館、美術館,如版畫之鄉的荷蘭圖書館、德國萊比錫圖書館,就專門收藏中國年畫。前蘇聯收藏中國的木版年畫最多,其中有一件遼金時代的《四美圖》,那是有記載的目前最早的一幅木版年畫。
現代中國最早注意收藏木版年畫的是魯迅先生。魯迅所藏的開封年畫,現藏於魯迅紀念館中,經中國年畫收藏研究專家考證,這些年畫都是孤品。也是在同時代,上海的王尚義先生收藏了許多老年畫。1949年王尚義移居香港,1964年僑居美國。他去世後,家人將其所藏200餘幅老年畫精品轉讓給英國倫敦中國版畫基金會。在當代,老年畫收藏最多的是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王樹村。王樹村從20世紀40年代開始收藏主要年畫產地的年畫,現有藏品近一萬件,他對年畫的收藏在世界上堪稱第一人。
最近兩年,年畫這種反映民俗文化的藝術品收藏、投資的價值開始凸顯。在收藏品交易市場上,有關年畫的藏品絕大多數是20世紀50年代以後的年畫印刷縮樣。“文革”前的年畫縮樣每冊30元至50元,其後的僅在20元以下,近五年的乾脆就只值三五元一冊。而民國時期的老木版年畫一張就在100元以上,清代的每張可在300元至1500元之間,至於更早的老年畫,其價格就不可估量了。木版年畫在京、滬拍賣場上經常出現,每張價位從500元到3000元不等,但像明代陳老蓮等大畫家的作品尚未露過面。拍賣記錄中,像金梅生、李慕白等老前輩的作品,每一張對開的都要3萬元左右。成冊的木版年畫,折合成每一張畫計算,最高價值可達到5000元。年畫在拍賣場的頻頻亮相,這對引導年畫市場走向繁榮是一個積極的信號。
木版年畫中那些有特殊的歷史內容,最應留心,其增值潛力最大,其他內容的木版年畫可後市看高一線的還有傳統戲曲舞台造型類,2003年北京中國書店春拍場上,專程趕來的歐美“中國通”巨資競買的就是此類。中國古典小說名著如《三國演義》、《紅樓夢》人物故事木版年畫當然也是投資、收藏兩相宜的首選品種。
收藏木版年畫必須辨偽,關鍵的一點是:木版年畫是傳統工藝,以刀代筆,設色用天然顏料;仿印新品是平面油墨印刷,無刀痕,顏料是油制工業品,過艷過亮。傳統年畫用手工宣紙印刷,仿品用機制宣紙,這也是較易辨偽之處。

收藏級年畫分類

1.民國年畫。目前,民國時期的老木版年畫市場上尚可找到,且價位合理,可以大量收藏。此外,民國月份牌是年畫中唯一在市場炒作過的,曾在收藏市場紅火一時。此題材貼近當時生活風尚,美色誘人,風格獨特,中西結合,雅俗共賞,容易得到市場追捧和回響,有廣泛的民眾基礎,有一定收藏價值。
2.解放區年畫。幾年前,在北京海王村舉辦的一場拍賣會上,一組解放區年畫成交價高出底價近10倍,大大出乎人們意料。
3.清代年畫。清代年畫目前較難遇到,需要到各地收藏市場和年畫產地尋找。由於目前年畫收藏的人少,即使是清朝年畫,價格也不高,通常每張數千元到數萬元之間。至於更早的老年畫,其價格就不可估量了。
4.成冊的古代木版年畫。成冊的木版年畫一般較難遇到,據筆者收藏所及,目前山東等地年畫收藏家手上藏有,其中清朝紅船口村“復興永”的戲劇題材和民俗題材年畫,帶藍色布封,一度在藏市出現。這些成冊的古代木版年畫藝術價值很高,並有很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因此潛力無限。
5.特殊歷史內容的老年畫。木版年畫中那些有特殊歷史內容的老年畫,特別是屬查禁品種的,最應留心。此類年畫不僅有藝術價值和審美價值,還有很高的歷史價值和學術價值。這類年畫主要有變法題材如《捉拿康有為》等,表現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的如《女兒習武》等,表現甲午戰爭的如《炮打日本國》等,反映列強侵略和瓜分中國的如《大戰天津圖》《德日爭奪青島圖》等,還有介紹西方新科技在中國套用的如《唐山真跡圖》《上海火車站》《天津馬路圖》等。
6.當代民間年畫精品中應選擇雕版印製皆精的大師級作品。如綿竹年畫大師李方福的大中堂立錘鬥神、張殿英的年畫長卷《農家樂》等,還有做工難度大、民間藝人創新的年畫作品,如高密撲灰年畫、呂蓁立的大幅作品。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的年畫樣稿,比較珍貴罕見,出世量和存世量都僅有一張,也有一定的收藏價值。

中國傳統技藝盤點

民間藝術是勞動者為滿足自己的生活和審美需求而創造的藝術,包括了民間工藝美術、民間音樂、民間舞蹈和戲曲等多種藝術形式,是中華文化的瑰寶。

中國功夫 |剪紙| 針灸 | 按摩 | 中藥 | 茶道 | 刺繡 | 陶藝 | 年畫 | 皮影戲 | 泥塑 | 木刻 | 木雕 | 舞龍 | 戲曲[中國傳統戲劇] | 貼金 | 印染 | 織錦 | 緙絲 | 麵塑 | 木偶戲 | 刻紙 | 剪貼畫 | 刻葫蘆 | 鐵畫 | 石刻線畫 | 玉雕 | 木雕 | 石雕 | 磚雕 | 農民畫 | 竹編 | 漆器 | 紙紮 | 彩燈 | 中國瓷器

春節傳統習俗

春節是中國及其他東亞文化圈地區的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傳統節日,在中國指正月初一,又叫陰曆年。在中國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為高潮。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
傳統習俗
舞獅 舞龍
年畫
壓歲錢 年夜飯
煙火 爆竹 守歲
鬥神 春聯 燈籠
接財神 祭灶 隔年飯 臘祭
傳統食物
年糕
春餅 餃子 美珍香 羅漢齋 發粿
髮菜 油角 粿 蓮子 鴿肉 芋頭糕
蘿蔔糕 七彩魚生 糖果 燒酒雞 馬蹄糕
其他 中國中央電視台春節聯歡晚會 跨年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