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木版年畫

佛山木版年畫

中國華南地區著名的民間木版年畫。因在廣東佛山鎮(今佛山市)生產而得名。佛山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東倚廣州,毗鄰港澳,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佛山木版年畫因在廣東佛山生產而得名,是中國嶺南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它以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淳樸鮮明的藝術風格,成為珠江三角洲地區家家戶戶年節必備之物,在東南亞及世界各國華人聚居地都有一定的影響,是華南地區年畫產地的代表。佛山民間木版年畫,包括門畫(俗稱鬥神)、年畫與神像畫,統稱為年畫。明清兩代,木版年畫進入巔峰時期,並逐步形成了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廣東佛山“四大木版年畫”。

基本信息

文化遺產名稱:佛山木版年畫
所屬地區:廣東·佛山
遺產編號:Ⅶ—9
遺產類別:民間美術
申報日期: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廣東省佛山市
遺產級別:省

簡介

佛山木版年畫佛山木版年畫

華南地區著名的民間木版年畫。因在廣東佛山鎮(今佛山市)生產而得名。佛山市位於廣東省中南部、珠江三角洲腹地,東倚廣州,毗鄰港澳,地理位置十分優越。佛山木版年畫因在廣東佛山生產而得名,是中國嶺南民俗文化的一朵奇葩,它以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淳樸鮮明的藝術風格,成為珠江三角洲地區家家戶戶年節必備之物,在東南亞及世界各國華人聚居地都有一定的影響,是華南地區年畫產地的代表。

佛山民間木版年畫,包括門畫(俗稱鬥神)、年畫與神像畫,統稱為年畫。明清兩代,木版年畫進入巔峰時期,並逐步形成了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山東濰坊、廣東佛山“四大木版年畫”。

始於明代永樂年間,以清乾隆、嘉慶至抗日戰爭前為盛期,銷行及於南洋各地。有原畫、木印及木印工筆三種,大多是門畫。線條剛勁、粗放、簡練,用色多大紅、橘紅、黃、綠等,具有濃郁的民族色彩和地方特點。是全國年畫的主要產地之一。

品種

佛山木版年畫中的主要品種,源於明代永樂年間,清代乾隆、嘉慶年間至民初及抗日戰爭前最為鼎盛,行銷華南、西南各省及南洋各地,與天津楊柳青、山東濰坊、蘇州桃花塢成為我國著名木版年畫四大產區之一。佛山木版門畫可分為工筆、意筆、木版套印、木版印線手繪等。具有構圖豐滿、造型誇張、色彩強烈、線條樸拙渾厚、粗獷簡潔、極富裝飾的獨特風格。其用色以大紅、朱紅(丹色)、黃、綠為主,特別以填丹為佛山門畫所特有(即以丹色作底色),可耐日曬雨淋而不變色。佛山木版門畫內容豐富,根據不同省份和地區、地域特點、習俗和喜好而印製題材和顏色各別的門畫。民眾則按大門、房門等不同地方而張貼不同類型題材的門畫,抒發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

詳細介紹

佛山木版年畫:從歷史中走來

年畫是中國民間古老又傳統的民間藝術品之一。過去每值歲末,人們都有張貼年畫的習俗,以裝飾門戶,增強節日歡樂祥和的氣氛,祝願新年吉慶,驅邪迎祥。年畫一年一換,張貼後供一年欣賞之用,故有“年畫”之稱。中國年畫文化內涵豐富,有很高的文化藝術價值,是中國民眾最為廣泛的年俗文化觀賞品和吉祥掛圖,被稱為農耕時代百姓的“牆上電視”。民間年畫的欣賞使用對象大多為社會底層勞動人民,年畫是他們美化生活、表達情感、懲惡揚善、寄託理想的一種特殊話語。我國民間在歷史上創造的大量經典性年畫作品,洋溢著中華民族的馥鬱氣息,如今已成為中國一些地域乃至整個民族的文化符號。
早在漢代,中國就有貼門畫的習俗,人們把傳說中的鬥神貼在門上,以示驅邪避災,這是年畫的前身。兩宋時稱作“紙畫”,其題材也擴大到表現美好生活、吉祥歡樂及歷史人物題材。明代叫“畫貼”,清代道光年間始稱為“年畫”。民間年畫隨著歷史的發展幾經演變,各地年畫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天津楊柳青、河南開封朱仙鎮、山東高密和濰縣楊家埠、河北武強、江蘇桃花塢、廣東佛山、陝西鳳翔、山西新繹和臨汾、四川綿竹等地都是中國年畫的主要產區。
佛山木版年畫創始於明代年間,歷經清一代的繁榮,是嶺南民間藝術寶庫中的一朵奇葩。它以濃郁的鄉土氣息和淳樸鮮明的藝術風格,成為珠江三角洲地區家家戶戶年節必備之物,在東南亞及世界各國華人聚居地都有一定的影響,是華南地區年畫產地的代表,佛山木版年畫因在廣東佛山生產而得名。“鬥神行,鹹同此行頗盛,男女老幼恆有以鈔寫神相、鬥神、波羅符為業者,在柵下錦瀾等鋪尤多”。清乾隆到抗日戰爭前期為佛山年畫生產的鼎盛時期,店鋪作坊多達200多家,從業者數千人,鼎盛時單鬥神就日產11ooo多對,“家家點染,戶戶丹青”的火紅場面是當時佛山年畫手工業繁盛的寫照,成為佛山重要手工行業。佛山年畫有手繪、木板套印、木印填色三種,以線條粗獷、色彩絢麗、造型簡練、構圖飽滿、裝飾性強為特色。裝飾手法上突破傳統,使用佛山著名特產“銀珠”製成的紅丹作底色,色彩強烈富麗,有“萬年紅”之稱,適合南方日照時間長而經久不褪色的環境;人物衣飾上的花紋用線條流暢的寫金描銀渲染,俗稱“寫花”,極富民間畫的韻味,為其他地區民間年畫所罕見,成為佛山年畫的顯著特徵;在表現手法上÷善於結合當地風俗民情,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格。在形式上,滿足廣大人民民眾多方面的需求,有門畫、神相、榜邊、燈畫、祥符等。佛山年畫線上條處理、造型格調、設色技巧、題材選擇上都具有廣府文化的細膩藝術特徵。
佛山年畫與天津楊柳青、江蘇桃花塢、四川綿竹、山東濰坊各地的民間年畫有著一樣的共性:在題材上,主要有吉祥圖案、辟邪迎祥、民俗民風、戲曲故事、歷史演義故事等。在功能上,主要用於新年或歲時節令裝點環境、渲染氣氛、寄託人們辭舊迎新、接福納祥願望的必備用品。由於年畫是本地土生土長的民間藝術,自娛自樂,反映的是民間生活和民間習俗,蘊含著豐富的民俗文化價值。但由於地域、歷史和經濟發展條件不同,每個地方都形成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會風俗,也由於欣賞習慣、審美趣味、造型觀念的差異而各自有著濃厚、鮮明的地方色彩,各有所長。比如:天津楊柳青擅長戲曲故事、美女、胖娃娃、名勝風物、時事趣聞;江蘇桃花塢以戲文、風俗世事、人生禮儀、農事畫為多;河南朱仙鎮喜用民間傳說、演義小說故事;四川綿竹則多用歷史故事、動物花果等。佛山年畫受嶺南傳統文化影響,並迎合佛山人的審美情趣和生活習慣,以民間信仰神像畫、歲時節令應景畫、禮俗畫居多,為百姓喜聞樂見。
佛山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明清時期享譽嶺南的剪紙、年畫、金花、燈色、扎作、木雕、磚雕、石雕、灰塑等民間工藝,無不與當地民俗民風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處處都反映了廣府民俗事項、民俗心態,而體現得比較全面、深刻的,當數年畫具有代表性。

民俗意蘊深厚

年畫作為一種民間藝術品,其本身就是民俗事項的產物。它的形成發展與諸多民俗活動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繫,受民俗文化的影響,佛山年畫在題材方面或取材於民間傳說,或取材於神靈崇拜,或取材於演義故事,或取材現實生活,無不與民俗文化息息相關,反映出獨特的民俗內涵和審美意識,形象地展示了嶺南人的風尚習俗和人文精神。
(一)廣府民俗活動的有形展現
出秋色、北帝出遊、上元燈宴、提燈會、燒花炮、擺神供、賽龍舟、舞十番、舞龍獅、八音鑼鼓、生菜會、行業師傅誕、鄉飲酒禮……,佛山數百年綿延不絕,多姿多彩的民俗事項豐富了佛山年畫題材,是名副其實的民俗風情與民間藝術的結合體。民俗活動藉助年畫的傳播,不但贏得民間百姓喜愛,還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我們從一些年畫上都不難看到這些“縮影”,儘管只是一個“縮影”,一道“折光”,人們仍可感受昔日醇厚的民風,獨具特色的民俗。
風箏古稱“紙鷂”,是我國起源較早的民間遊藝用品,放風箏是民間較為常見的遊藝活動。清末民初,佛山在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有放紙鷂的習俗,富有特色。“放紙鷂”今天只是一種文體活動,其實它來源於民間避疫去災的民俗事項,人們認為放紙鷂可把災難和病痛放飛,因此深為人民民眾喜愛,古代佛山還有專門的民間組織“放鷂會”。《放紙鷂》這幅年畫繪製了一群天真活潑的孩童在春和景明之日放紙鷂玩耍戲樂的情景,各種形狀、色彩、大小不一的紙鷂比高競翔、爭奇鬥巧,蔚為壯觀,妙似寫生而來,將昔日民間放紙鷂遊藝活動的圖像定格在年畫作品上。
佛山是著名的武術之鄉,明清時期武館林立,習武者眾,民間尚武之風悠久,不少年畫藝人同時也是武術愛好者,他們創作以武術為題材的年畫並不鮮見,是佛山本土民間藝術的一大特色。年畫《比武》描繪了一對稚氣的男童以棍戟交戰,雙方認真比試,難分勝負,這幅年畫反映了當時盛行的習武風氣。可惜今天不少棍戟套路已經失傳。反映武術演示的年畫大都在文革期間被燒毀,據目前所知,有關題材的年畫僅佛山市博物館保存一件,是反映歷史上佛山武術文化珍貴的形象資料。

(二)廣府民俗觀念的形象體現
傳統民間年畫最能反映中國人的內心感情,最能表現中華民族獨特的文化心理。對此,佛山年畫也有充分的體現,它是民俗觀念的形象反映。

1、神靈信仰。粵人自古俗鬼。 《魏書·僚書》謂嶺南之僚民“其俗畏鬼神,尤尚淫祀”。清初屈大均在《廣東新語》也有“粵人尚鬼”而“佛山尤甚”的說法。根深蒂固的泛神靈信仰令神像畫需求量非常大,每年銷售多達十數萬張,在佛山年畫中占有很大比重。神像畫多取自釋道諸神及民間行業神:有水神北帝、天后、龍母、洪聖;財神有玄壇、財帛星君;辟邪鎮宅有鍾馗、關公、包公、主帥、紫薇、齊天大聖;納福迎祥有太上老君、觀音、賓公佛、釋迦牟尼、八仙、和合二仙等;行業神有蠶姑、關公等。幾乎包括中國民間的所有佛道神仙,是佛山年畫的一大特色。隨著歷史的演變,神像畫由原初驅邪禳災的護佑功能逐漸發展為兼有納福迎祥、招財進寶等多種功能的保護神,很大程度上,融合了廣大民眾對未來生活的意原和祈望,也反映了古代嶺南民間神靈信仰習俗和廣府文化的兼容性。
2、看重子嗣。看重子嗣是中國家族觀念的產物。“榴開百子”、“蓮生貴子”、“紅梅多子”、“瓜瓞連綿”等吉祥圖案象徵人丁興旺、子孫繁衍的形象,是民間藝術永恆的主題,也是佛山年畫的主要裝飾紋樣,它直接反映了人們對生命的崇拜。保護兒童無病無災、健康成長的(護生圖》、 《孫悟空坐鎮》 、 《鎮宅神虎》等年畫廣受民間歡迎。這類年畫表現了人們對子孫昌盛、家族興旺的理想追求,這種以血緣系統為核心的文化心理,不僅影響到人們的文化生活習俗,同時也反映到民間年畫的創作觀念上來。
3、祈祥納福。民間年畫有“圖必有意”、“意必吉祥”之說,藉助民間藝術品寄託對未來生活的美好希冀,是中華民族積極向上的人生觀。處於封建社會統治階級奴役和剝削下,老百姓常年累月困守於封閉的文化圈內,過著苦;難貧困的生活,即使他們的生活異常艱難,甚至食不果腹、衣不蔽體,但他們總是對生活充滿信心和希望。在佛山年畫中如《鳳凰牡丹》、《龍鳳呈樣》、《福祿壽全》、《五穀豐登》等大量蘊涵吉祥如意、辟邪納福題材的年畫,伴隨著人們的衣食住行,裝點著人們的生活環境,它代代相傳,歷久不衰,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中華民族繁榮昌盛的潛動力。
4、道德教化。中國是禮儀之邦,中華民族是崇尚倫理道德的民族。佛山年畫的題材不少含有教育人們為善戒惡、尊老愛幼、忠義節孝、家庭和睦等傳統道德的觀念。如《和合童子》、《和氣生財》圖中描繪的“和合二聖”是民間傳說之愛神,是情深義重的象徵,此類年畫就有“和諧好合”、“家庭和睦”的豐富含義,蘊含著中國倫理道德的基本思想。這些題材在今天建設和諧社會中仍有積極的意義。
《天賜黃金》年畫則描繪了財神向人間賜予財寶,畫面書有一行字“天財地寶終歸善”,體現了中國人“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傳統致富觀念。民間年畫遙接古代繪畫“明勸誡,著升沉”這一優良傳統宗旨,年畫的宣傳教化對遵守社會公德、強化道德修養、善化社會風氣,弘揚中華傳統美德確實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裝點民俗活動

民俗活動離不開民間藝術,許多民俗活動都因為民間藝術而增加了色彩氣氛。在漫長的歲月中,佛山年畫是伴隨著勞動人民的日常生活和民俗活動而生存發展的。民間藝術之所以能長期傳承在民間,完全是依賴人民不斷地結合民俗活動和生活需求去進行再創造。它承載著勞動人民的良好願望與希冀,在歷史的長河中經久不息地,一代一代地傳承下來。

新春佳節,一對對鬥神、一張張年畫,帶著百姓對來年美好的期盼走進千家萬戶。民間年畫以喜慶的內容,吉祥的造型,濃烈的色彩,使新年的民俗活動洋溢著歡樂樣和的氣氛。正月十五上元燈開燈宴、中秋佳節是佛山歷史上的傳統節日,家家戶戶都有買燈色、掛燈色的習俗。裝飾其上的就是鬥神行印製的燈畫。“芭蕉仕女”、“明月美人”、“夜戰馬超”、“哪咤鬧海”、“鍾馗出遊”、“娛樂昇平”……,一幅幅生動的木版畫隨著燭光煽輪,徐徐轉動,為傳統的民間節日增添了喜慶熱鬧的氣氛。嫁女娶親是人生大事,俗語有:“大登科狀元及第,小登科洞房花燭”,新房門口張貼一對(天姬送子,狀元及第)寓意天賜貴子,夫妻和美,日後高中狀元,富貴及家。吉祥、明艷的年畫令新人心身愉悅,為喜慶的日子增添了喜氣洋洋的景象。家有孕婦,掛上一幅《護生圖》以保產婦順利分娩,飽含保佑生靈的含義;嬰孩滿月,初為人母要“擔滿月”回娘家報喜。裝有雞鴨家禽、烏醋姜、生果米酒的籮筐上,貼飾取意吉祥、象徵好意頭的年畫,與親朋好友分享添丁的喜悅,接受大家的祝福。農曆七月初七“乞巧節”,未婚姑娘組織的“七姐會”在庭院焚燃香燭,擺上瓜果、慕仙秧及手制工藝品跪拜七姐,午夜時焚化一張木刻年畫《鵲橋會》,向七姐乞求靈巧和智慧,願來日嫁得如意郎君;南海神廟“洪聖王”誕日,珠江三角洲一帶鄉民雲集神廟,以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拜神後,必購買《洪聖廣利王》、《鍾馗》、《紫薇》、《齊天大聖》等神像(俗稱鳳梨符)回家張掛,祈望能鎮宅治邪,保佑家人平安。
在日常生活中,大凡歲時節日、趕集廟會、祖師神誕、安家遷居、升官授職、酬師謝神、道場打醮、生子彌月等民俗活動都有年畫點綴其盛,為豐富多彩的民俗活動增添了絢麗的色彩。

佛山木版年畫佛山木版年畫

廣府民俗研究的重要資源

佛山年畫不以精巧細膩的工藝著稱,不以富麗堂皇的裝飾見長,甚至不入大雅之堂,倒是看起來有點“俗氣”,帶有醇厚質樸的鄉土風味,這正是地方民間文化的特徵和民俗文化的鮮明特點。民間工藝是民間藝人創作意識的物化,由於創作的出發點與觀念意識相通,它真情地保留著從先民那裡傳承下來的嶺南民俗文化元氣,通過這些民間藝術品,可以管中窺豹,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化和豐富多彩的地方民俗
年畫不僅是年節和民俗活動一種五彩繽紛的點綴,還是文化流通、道德教育、審美傳播、信仰傳承的載體。這些特點,是其它畫種難以比擬的,這意味著年畫除了具有美術價值以外,還具有研究歷史、政治、風俗和民眾生活心態及思想追求等方面的形象數據價值,是認識過去人們思維模式和文化心理的一個參照系,所以歷來受到研究者的重視,是我們研究廣府民俗的重要資源。
首先,佛山年畫是底層人民生活史多學科聚焦式畫面的反映,它真實地記錄了當時的民俗民風,飽含著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信息。其題材內容、作品形式、使用材質等都是隨社會經濟發展而變化,因時勢的變動和風俗而改變,憑藉著民眾的感情和想像而發展。某些民俗活動和民俗事項,不少已經隨著歷史的發展消失或失傳了,比如,南獅傳說起源於佛山,醒獅的扎作和表演歷史悠久,由於屬於一種民間自娛自樂、練武強身的遊藝活動,史籍記載幾乎是空白,更沒有留下圖像資料。南獅的形狀、顏色、配置的敲擊樂,醒獅的動作形態、活動場景等相關情況無從考究。在年畫作品中,描繪醒獅的圖像則為我們提供了形象的寶貴資料,對考證、研究佛山著名民間扎作工藝“獅頭”以及醒獅活動及武術文化的發展提供了例證。又如佛山年畫中神像畫相當大宗,不但品種繁雜,銷量也相當驚人,其產生和發展與古代嶺南民間信仰兼收並蓄和多神崇拜的觀念有著密切的關係,是探討嶺南民間信仰歷史發展軌跡的珍貴資料。一些年畫作品還反映了社會變革或人們經濟活動中有意無意表現的時代風尚和社會風俗,如房屋建築、家具擺設、生產用具、交通工具以及人物的服飾裝束等,都給地方民俗研究留下了大量可貴形象資料。廣東是嶺南文化的發祥地,佛山是嶺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廣府文化的中心地之一,傳統的廣府文化意識在佛山年畫中都可以得到體現。
其次,我國民間年畫和民俗研究起步較晚,民間社會的世風世情,過去在正史中比較少見,而年畫是不同歷史時期世俗民風的一面鏡子,在過去沒有錄像、錄音的情況下,無疑是民俗研究重要的圖像資料。為我們今天研究廣府地區社會學經濟學民俗學美學考古學提供了重要的參考價值。這些有形資料可補充民俗史的不足,亦足資今日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研究參考。
佛山木版年畫,記載了一段火熱的民俗歷史,承載著一個時代的民風細節,如一幅幅用白描手法寫就的絢麗多彩的畫卷,向我們述說廣府民俗那風情厚重的歷史,不老的傳說。

溯源

佛山木版年畫佛山木版年畫

早在漢代,中國就有貼門畫的習俗,人們把傳說中的鬥神貼在門上,以示驅邪避災,這是年畫的前身。兩宋時稱作"紙畫",其題材也擴大到表現美好生活、吉祥歡樂及歷史人物題材。明代叫"畫貼",清代道光年間始稱為"年畫"。民間年畫隨著歷史的發展幾經演變,各地年畫形成了自己的獨特風格。

廣東佛山年畫始於宋、元年間,有近700年的歷史,曾與天津的楊柳青、山東濰坊的楊家埠、蘇州的桃花塢並稱"中國四大木版年畫"。佛山在宋代就已經被列為全國四大名鎮之一,經濟文化發達,造紙業、染紙業也有很大的發展,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條件。在宋元時期,廣州、佛山一帶已流行刻繪鬥神的習俗。這類鬥神早期直接在門板上手繪刻畫,後來另置木板繪刻,大量複印,製成木版年畫行銷於市,供人張貼。

佛山木版年畫的生產興盛於清代乾嘉年間,從清乾隆到抗日戰爭前期為佛山年畫生產的鼎盛時期,店鋪作坊多達200多家,從業者數千人,鼎盛時單鬥神就日產1萬多對,"家家點染,戶戶丹青"的火紅場面是當時佛山年畫手工業繁盛的寫照,成為佛山重要手工行業。20世紀30年代後漸次蕭條

佛山門畫生產過去年產100多萬時,城鄉都喜用。1966年後,佛山年畫被斥為"封建迷信品"停止生產。1975年後恢復生產,主要供出口。而今,城市居民貼門畫之俗漸少,而市郊及各縣農村仍存貼門畫俗。

藝術特色

佛山木版年畫佛山木版年畫
佛山木版年畫為當地活動中的一種特殊的形式,反映著佛山本地文化的歷史根源以及佛山傳統民間繪畫和印刷工藝的一些基本情況。其他各地年畫相比,佛山木版年畫吸收了佛山剪紙、銅鑿金花、金漆木雕等傳統工藝的精髓,以紅、綠、黃、黑四色木版套印。用工筆繪彩、勾金粉等技法表現,使畫面更顯富麗堂皇、熠熠生輝。其形象精細、飽滿,線條粗獷、有力,紅彤彤的色彩熱烈艷麗、寓意吉祥,因而,佛山木版年畫又有"萬年紅"的美譽。
佛山年畫使用紅丹、金銀色加強畫面的裝飾效果,紅色表示喜慶和吉利,而紅丹又是佛山著名的地方特產。年畫以紅、桔紅、黃、綠等色來套印,在人物盔甲、袍帶上飾繪金銀圖案紋樣,使神象畫更顯金碧輝煌。佛山年畫線條粗獷,簡練有力,構圖飽滿,富於裝飾,形成獨特的地方風格。
佛山年畫有手繪、木板套印、木印填色三種,以線條粗獷、色彩絢麗、造型簡練、構圖飽滿、裝飾性強為特色。人物衣飾上的花紋用線條流暢的寫金描銀渲染,俗稱"寫花",極富民間畫的韻味,為其他地區民間年畫所罕見,成為佛山年畫的顯著特徵;在表現手法上,善於結合當地風俗民情,具有濃郁的地方風格。佛山年畫線上條處理、造型格調、設色技巧、題材選擇上都具有廣府文化的細膩藝術特徵。
佛山年畫與天津楊柳青、江蘇桃花塢、四川綿竹、山東濰坊各地的民間年畫有著一樣的共性:在題材上,主要有吉祥圖案、辟邪迎祥、民俗民風、戲曲故事、歷史演義故事等。佛山木版門畫內容豐富,根據不同省份和地區、地域特點、習俗和喜好而印製題材和顏色各別的門畫。民眾則按大門、房門等不同地方而張貼不同類型題材的門畫,抒發人們對真善美的追求。
以題材劃分,則有門畫、神像畫和歲時風俗畫三種類型,其主要功用為祭祀、祈福和裝飾環境,體現了人們驅邪納福的願望。佛山木版年畫的題材過去多是"神荼鬱壘"、"秦叔保"、"尉遲恭"、"福祿壽全"、"金錢童子"、"和合二仙"、"天姬送子"、"關公"、"包公"及其他神像、歷史人物、戲曲故事等,內容廣泛,產銷盛極一時。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佛山木版年畫曾隨時代變化,創作了一大批現代題材的新年畫,如"三面紅旗"、"婦女半邊天"等,也很受當時人們的歡迎。
在功能上,主要用於新年或歲時節令裝點環境、渲染氣氛、寄託人們辭舊迎新、接福納祥願望的必備用品。佛山年畫受嶺南傳統文化影響,並迎合佛山人的審美情趣和生活習慣,以民間信仰神像畫、歲時節令應景畫、禮俗畫居多,為百姓喜聞樂見。

傳承意義

佛山木版年畫佛山木版年畫
馮氏世家是廣東佛山僅存的木版年畫代表。一百多年來,馮氏世家從祖父馮均開創"馮均記"的字號,獲得"鬥神均"的美譽,成為民國時期佛山木版年畫的代表。在馮均的年代,佛山做年畫的人很多,現在的普君南路當時叫細巷,窄窄的街道上集中著許多年畫作坊。木版年畫的歷史在"文革"中被打斷,馮均一夜之間忍痛劈碎了兩百多塊雕版,自此之後,佛山木版年畫式微。時至今日,從業者老的已然作古,年輕的紛紛改行。
到如今"鬥神均"的後人-馮炳棠馮錦強父子,仍然在堅持木版年畫的製作。"馮均記"已經成為迄今仍用手工繪製佛山木版年畫的代表,也是目前廣東省唯一一家正宗流派的木版年畫。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廣東省佛山市的馮炳棠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中國民間美術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民間美術是組成各民族美術傳統的重要因素,為一切美術形式的源泉。新石器時代的彩陶藝術,中國戰國秦漢的石雕、陶俑、畫像磚石,其造型、風格均具鮮明的民間藝術特色;魏晉後,士大夫貴族成為畫壇的主導人,但大量的版畫、年畫、雕塑、壁畫則以民間匠師為主,而流行於普通人民之中的剪紙、刺繡、印染、服裝縫製等更是直接來源於民眾之手,並裝飾、美化、豐富了社會生活,表達了人民民眾的心理、願望、信仰和道德觀念,世代相沿且又不斷創新、發展,成為富於民族鄉土特色的優美藝術形式。
楊柳青木版年畫| 武強木版年畫| 桃花塢木版年畫| 漳州木版年畫| 楊家埠木版年畫| 高密撲灰年畫| 朱仙鎮木版年畫| 灘頭木版年畫| 佛山木版年畫| 梁平木版年畫| 綿竹木版年畫| 鳳翔木版年畫| 納西族東巴畫| 藏族唐卡| 衡水內畫 | 顧繡| 蘇繡| 湘繡 | 粵繡| 蜀繡| 苗繡 | 水族馬尾繡| 土族盤繡| 挑花| 慶陽香包繡制| 象牙雕刻| 揚州玉雕| 岫巖玉雕| 阜新瑪瑙雕| 夜光杯雕| 金石篆刻| 青田石雕| 曲陽石雕| 壽山石雕| 惠安石雕| 徽州三雕| 臨夏磚雕| 藏族格薩爾彩繪石刻| 潮州木雕| 寧波朱金漆木雕 | 樂清黃楊木雕| 東陽木雕| 漳州木偶頭雕刻| 萍鄉湘東儺面具 | 竹刻 | 泥塑 | 塔爾寺酥油花| 熱貢藝術 | 燈彩 | 嵊州竹編 | 固安焦氏臉譜| 民間美術| 大悟織錦帶 | 武漢剪紙| 黃岡民間繪畫| 民間剪紙| 黃河澄泥硯 | 景德鎮民窯陶瓷美術| 天津風箏魏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