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繡

顧繡

顧繡,相傳得於宋代宮廷繡技法。顧名世的長子顧箕英之妾繆瑞雲,在閨閣就擅長宋繡,進露香園後有機會見到了不少家族珍藏的宋、元名家字畫,又兼顧家文人雅士往來評點,藝術薰陶,繡畫水平更臻精緻。她在繼承宋繡劈絲、配色、針法等優秀傳統基礎上,把自己的觀察和藝術感受滲透到刺繡創作中,在針法運用、配色和材料選配等方面有不少創新和發展。清姜紹書《無聲詩史》中,稱繆氏刺繡人物“氣韻生動,字亦有法,得其手制者,無不珍襲之”。當時就有“上海顧繡始於繆氏”之說。

基本信息

顧繡顧繡
文化遺產名稱:顧繡
所屬地區:上海·松江區
遺產編號:Ⅶ—17
遺產類別:民間美術
申報日期:2006年
申報人/申報單位:上海市松江區
遺產級別:國家

簡介

顧繡顧繡
顧繡是上海地區工藝品中的瑰麗奇葩。顧繡因源於明代松江府顧名世家而得名。顧名世曾築園於今九畝地露香園路,穿池得一石,有趙文敏手篆“露香池”三字,因以名園(今露香園路,即為紀念此園得名)故世稱其家刺繡,為“露香園顧繡”或“顧氏露香園繡”或簡稱“露香園繡”、“顧繡”。它是以名畫為藍本的"畫繡",以技法精湛、形式典雅、藝術性極高而著稱於世。
明代後期,松江府上海縣露香園顧繡,為高雅的刺繡藝術,對後世影響很深,清代四大名繡皆得益於顧繡。明代顧繡秘笈主要在於作者的文化藝術涵養、題材高雅、畫繡合一、用材精細、針法靈活創新、擇日刺繡與鍥而不捨的精神等六要素。以韓希孟為代表的顧繡傳世實物,文化藝術內涵頗深,皆是文物珍品,被各大博物館所收藏。

民間傳說

顧繡顧繡
顧繡形成於明代萬曆年間,由顧名世家族中的女眷首創,以後逐漸發展為一門純藝術性的閨閣繡。顧名世是嘉靖三十八年進士,官至尚寶司丞,晚年曾在上海縣城西北隅修築一處露香園。在這個江南園林里,顧名世與所有的士大夫一樣,邀一些同好來飲酒射壺、吟詩作畫,順便傳遞朝廷的訊息,顧氏的女眷們則拿出繡品請大家欣賞。所以顧繡有一個很高的起點,她們臨摹的是境界很高的、被文人視作正統的宋元名畫原作,再加上有“華亭派”頭把交椅的董其昌這樣的大藝術家時時指點,親授要訣,據說有些精品還送到京城請皇帝“御覽”,你要她們眼界低下都很難。
從女眷的自身條件看呢,纏了一雙小腳,受禮教約束,大門不出,二門不邁,也不用讀書,那個時候更是無電視可看,無網可上,唯一的消遣就是飛針走線,並有耐心將一根絲線劈成三十二股。還因為繡出來的東西是專供高冠博帶傳覽欣賞的,沒有生產指標,也不用趕工時,所以她們可以花一整年的時間繡一幅帕子大小的畫繡。用藝術家的話來說,只有非功利性的創造才能達到至善至美的程度。不過這話到老百姓口裡就難聽了:吃飽了撐的!
可惜好景不長,顧名世去世了,家道中落,顧家不得不靠女眷們的刺繡維持生計,也就是說從那時起,顧繡被迫走向市場。對顧家來說是家門不幸,但對中華文明而言是一個良機。顧繡從閨閣走向民間,針法外傳,不少民間藝人學會了獨門秘技後,大大豐富了中國刺繡的表現手法。有專家認為,中國四大名繡都從顧繡借鑑了技法。但同時,顧繡卻失去了原有的藝術風格。所以從歷史的經驗來看,趕時間製作並一心想著賣好價錢的人很難出精品力作。

藝術特色

顧繡顧繡

顧繡獨到的刺繡技法主要體現於以下幾個方面.
1、半繡半繪,畫繡結合。顧繡以宋元名畫中的山水、花鳥、人物等傑作為摹本,畫面均是繡繪結合,以繡代畫,這也是它最為獨特之處。如在《群仙祝壽圖軸》中,畫中人物所穿錦裳,是先上底色,後於底色上加繡作錦紋狀的;人物的面部則是先繡後畫的,雲霧則只用畫筆直接用色,而不加繡。這種大膽創新的技法,表現山水、人物尤為生動。

2、針法多變,時創新意。顧繡的針法複雜且多變,一般有齊針、鋪針、打籽針、接針、釘金、單套針、刻鱗針等十餘種針法。

3、間色暈色,補色套色。這種精巧的明繡採用的種種彩繡線,是宋繡中所未見過的正色之外的中間色線。顧繡為了更形象地表現山水人物、蟲魚花鳥等層次豐富的色彩效果,採用景物色澤的老嫩、深淺、濃淡等各種中間色調,進行補色和套色。從而充分地表現原物的天然景色。

"顧繡"從一開始就有別於蘇、粵、湘、蜀四大名繡,它專繡書畫作品,成為獨特藝術。它把宋繡中傳統的針法,與國畫筆法相結合,以針代筆,以線代墨,勾畫暈染,渾然一體,為祖國燦爛的文化藝術增添了異彩。顧繡產品形式除傳統畫繡掛幅外,還有睡衣,浴衣、檯布、枕套、被面、圍巾等品種。顧繡針法多樣,色彩豐富,絲縷分明,質地大都用軟緞、綢料及特麗綸、尼龍、的確良等。

顧繡與晚明風尚

顧繡顧繡

顧家最出名的,並非僅僅是刺繡。還有園林。清代後期託名“顧繡”的作品,都喜歡加一方款識,叫做“露香園繡”。這露香園,便是顧家的宅地。乾隆年間的《上海縣誌》說,顧名世與顧名儒退休後,在上海縣西北蓋起了兩座宅第;顧名儒的宅第在西邊,叫做“萬竹山居”;顧名世在築園時:“穿池得石,有‘露香池’字,遂名”。據說蓋這宅子的時候,在地里挖出一塊石碑來,上面題寫著“露香池”三個字,竟是趙孟的筆跡,顧名世大喜,就這樣將這園子命名為“露香園”。

顧繡產生在露香園內,並非偶然。上海博物館副研究員華慈祥在展覽期間為市民開講座,標題是“顧繡與晚明風尚”,在他看來,顧繡的產生,正是晚明士大夫將生活藝術化的具體體現。

退休的官員回家築園,在當時是風尚。明末吳履震《五茸志逸》記述了松江一帶築園情況:“近世士大夫解組之後,精神大半費於宅第園林,窮工極麗,不遺餘力。”顧氏的露香園就是這樣一處怡情養性的勝地,其建園歷時10年,耗資數萬兩,花園占地40畝,與豫園、日涉園合稱“明代三大名園”。“當時士大夫有閒階層的生活風尚趨向於藝術化,文人流行避俗之風,以耽情詩酒為高致,以琴棋書畫為閒雅,以禽魚竹石為清逸,盛行清客、韻士,有林園之趣、古玩之好和品茗之癖。其中,部分富有的江南士人好游山水,競築園林,追求一種恬淡閒適、悠然自得的藝術化的生活情趣。”華慈祥說。

藝術化的生活自然需要“清韻之物”相配。這清韻之物既要包括一般園林書齋共有的古玩圖書、家具陳設和文房器具,又要有“時玩”。在華慈祥看來,“時玩”就是“Fashion”。

明代之前,達官貴人推崇古玩,但明代的特殊之處在於,文人雅士們並不唯古是好,反而是在古物基礎上有創新的東西才搶手:永樂之剔紅,宣德之銅器,成化之窯器。到了中晚期,能顯示自己品位的“清韻之物”,變為竹刻、紫砂壺、犀角等“有實用性的藝術品”。它們大多被放於文人案頭,顯示自己的藝術修養和生活品位。 而最能顯示自己的品位和修養的,莫過於自己引領風尚,因此最出挑的,就是要有自家獨有的名物。朱啟鈐的《顧繡考》中記錄了一段顧名世對客人的談話:“公(顧名世)微笑曰:……‘長子匯海(顧箕英)承襲先人餘蔭,豪華成習,凡飲食起居,必多方選勝,務在軼群,不同儕偶。園有嘉桃,不減王戎之李;糟疏佐酒,有逾末下鹽豉。家姬刺繡,巧奪天工。露香園及其嘉桃、糟疏、刺繡,乃由座上佳客之揄揚,而名震天下矣。’”可見當時露香園內,“嘉桃、糟疏、刺繡”是顧家自產三大名物。

韓希孟本人,已經是很好的畫家。她的《藻蝦》,由於年代久遠,繡線脫落,卻顯示出底下先畫就的水墨圖畫。她繡這套東西,未必沒存著好強的心,就像丈夫在題跋里說的那樣:“贗鼎餘光,尤令百里地無寒女之嘆。第五彩一眩,工拙亦淆。余內子希孟氏別具苦心,常嗤其太濫。”她苦心孤詣,就是要顯示自家的工巧,比別家的拙。她繡這方冊,繡得極講究,心情不好時不繡,天氣不好時也不繡:“風冥雨晦,弗敢從事;往往天晴雨霽,鳥悅花芬;攝取眼前靈活之氣,刺入吳綾。”每幅作品往往:“覃精運巧,寢寐經營。窮數年之心力矣。”

窮數年之力繡出一套方冊,繡好後便請人來遊園賞玩。顧壽潛在《宋元名跡冊》的題跋中不無得意地提到:“甲戌春……匯作方冊(指《宋元名跡冊》),觀者靡不舌撟手舞也。見所未曾……宗伯董師(董其昌),見而心賞之,詰余:‘技至此乎’?”

顯然,這敘述了一次在露香園中的文人雅集。時間是在崇禎七年(1634)的春天,斯時,韓希孟已完成《宋元名跡冊》的繡制,並將其裝裱成冊。於是,顧氏以園中美景和韓希孟《宋元名跡冊》雅集文士,韓氏的妙技引得董其昌為首的文士瞠目結舌,大呼“技至此乎”!他們一面讚嘆夫人的當今絕技,一面感受宋元名畫的氣韻;一面欣賞著露香園的美麗春景,一面品味園中的方物名產,所謂藝術化的生活風尚就在此時此地。

現狀

顧繡顧繡

目前收藏顧繡最多的是遼寧省博物館,其中印有"韓媛繡"、"韓氏女紅"的繡品有八幅。上海博物館藏有韓希孟的《藻蝦圖》等四幅繡品。此外,江蘇南京博物院、鎮江博物館、蘇州博物館等也收藏有傳世的顧繡,如《杏花村》、《山水三壽》等圖軸。"顧繡"在對外開放的新時代,聲譽遠播海內外,現在"顧繡" 不但能繡制小型作品,而且能繡制大幅複雜的作品。

顧繡是民間繡藝與文人畫結合的產物,從業人員須具備傳統的書畫修養。正因如此,它很難普及,且製作費時耗工。20世紀50年代以後,上海曾辦過不少顧繡廠,現基本都已關閉。受現代工業的影響,大量顧繡仿製品湧入市場,形成對顧繡的衝擊,顧繡之名雖盛而真得"畫繡"真諦者在上海幾乎不復可尋,因此必須要採取措施對這一傳統繡藝進行搶救、保護、整理、挖掘。
 

保護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7年6月5日,經國家文化部確定,上海市松江區的戴明教為該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並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226名代表性傳承人名單。

顧繡的散佚

顧繡顧繡

顧繡所費的絲線、底料均為精選上品,作為臨摹藍本的唐宋字畫,一幅也非常昂貴;而顧氏兒孫“服食起居必多方選勝”。韓希孟之後,顧家便迅速衰落。顧家男子多少將這衰落怪罪在女眷身上,曾憤言:“奈何一旦寄名汝輩十指間,作冷淡生活。”

露香園於明末荒廢,被後人典賣,成為兵營。入清後廢園移為火藥庫。而顧家女子繡品,一度湮沒。到了康熙年間,顧家又出了一個名繡:顧蘭玉。顧蘭玉是顧名世的曾孫女,她嫁給了松江一名讀書人,然而婚後不久,丈夫早死。她24歲守寡,身邊有一個兒子。為了生計,開始用家傳的繡藝為富貴人家繡些活計,同時設帳收徒。清嘉慶《松江府志》記載(1796~1820):“女弟子鹹來就學,時人亦目之為顧繡;顧繡針法外傳,顧繡之名震溢天下。”

但也從這時開始,顧繡開始作為商品出售。一些商家為了推銷自己的繡品,都把自己的繡品稱為“顧繡”。葉夢珠《閱世編》里說:“後以仿效者皆稱顧繡,繡品肆亦以顧繡相標榜,凡蘇屬之繡幾不以顧繡名矣。”

顧繡剛剛商品化時,價值昂貴。所以《紅樓夢》第53回里才說:“凡世宦富貴之家,無此物者甚多。”然而到了清代中葉,仿冒者太多,價值大跌。《閱世編》里記載:“年來價值遞減,全幅七八尺者,不過以一金為上下;絕頂細巧者,不過二三金;若四五尺者,不過五六錢一幅而已。然工巧亦漸不如前,更有空繡,僅以絲綿外圍如墨描狀。”到了後來,刺繡的工人,已經不僅僅是女子,還有男工;再到後來,也不僅僅只繡畫幅,而且繡衣裙了。難怪有人說,顧繡就是絲上的崑曲。

顧繡傳人

顧繡傳人顧繡傳人

目前公認的顧繡第一代傳人是家住上海松江區岳陽街道的戴明教老人。

戴明教,漢族,女,1922年1月出生,現年87歲。1934年至1937年在上海松江“松筠女子職業學校”刺繡班學習,師從宋氏與盛氏,所以她是13歲開始學繡,16歲入松筠女校,師從沈壽之徒宋金鈴學習刺繡。雖然之後抗戰爆發,學校解散,但是這氏顧繡發展史上重要轉折,標誌著顧繡從家族的傳遞轉為社會的傳遞。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戴明教進入松江刺繡合作社,雖中間經歷“文化大革命”的波折卻矢志不渝,七十年代以來,她收徒十餘人,她們被稱為第二代傳人,其中代表者為松江電子儀器廠職工錢月芳。目前她自己有一個顧繡工作室,並且帶了8個姑娘,她們將是顧繡的第三代傳人。

此外戴明教的其他三位弟子也在松江區文化館裡有一個工作室,他們的作品被松江區博物館館藏。

中國刺繡的門類

刺繡是中國優秀的民族傳統工藝之一,刺繡與養蠶,繅絲分不開,所以刺繡,又稱絲繡。經過較長時間的發展,中國刺繡已經形成了較高的工藝水平和獨特的工藝門類。

四大名繡
蘇繡:四大名繡之首 湘繡:以湖南長沙為中心的刺繡品的總稱
粵繡:廣東地區刺繡品的總稱 蜀繡:以四川成都為中心的刺繡品的總稱
地方名繡
京繡:“燕京八絕”之一 魯繡:山東地區代表性刺繡 汴繡:人物最傳神
甌繡:浙江“三雕一繡”工藝之一 杭繡:杭州刺繡,亦稱吉繡 漢繡:以楚繡為基礎
閩繡:福建地區的刺繡品牌 顧繡:顧名世家族的刺繡品 壯繡:壯族刺繡工藝

中國民間美術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民間美術是組成各民族美術傳統的重要因素,為一切美術形式的源泉。新石器時代的彩陶藝術,中國戰國秦漢的石雕、陶俑、畫像磚石,其造型、風格均具鮮明的民間藝術特色;魏晉後,士大夫貴族成為畫壇的主導人,但大量的版畫、年畫、雕塑、壁畫則以民間匠師為主,而流行於普通人民之中的剪紙、刺繡、印染、服裝縫製等更是直接來源於民眾之手,並裝飾、美化、豐富了社會生活,表達了人民民眾的心理、願望、信仰和道德觀念,世代相沿且又不斷創新、發展,成為富於民族鄉土特色的優美藝術形式。
楊柳青木版年畫| 武強木版年畫| 桃花塢木版年畫| 漳州木版年畫| 楊家埠木版年畫| 高密撲灰年畫| 朱仙鎮木版年畫| 灘頭木版年畫| 佛山木版年畫| 梁平木版年畫| 綿竹木版年畫| 鳳翔木版年畫| 納西族東巴畫| 藏族唐卡| 衡水內畫 | 顧繡| 蘇繡| 湘繡 | 粵繡| 蜀繡| 苗繡 | 水族馬尾繡| 土族盤繡| 挑花| 慶陽香包繡制| 象牙雕刻| 揚州玉雕| 岫巖玉雕| 阜新瑪瑙雕| 夜光杯雕| 金石篆刻| 青田石雕| 曲陽石雕| 壽山石雕| 惠安石雕| 徽州三雕| 臨夏磚雕| 藏族格薩爾彩繪石刻| 潮州木雕| 寧波朱金漆木雕 | 樂清黃楊木雕| 東陽木雕| 漳州木偶頭雕刻| 萍鄉湘東儺面具 | 竹刻 | 泥塑 | 塔爾寺酥油花| 熱貢藝術 | 燈彩 | 嵊州竹編 | 固安焦氏臉譜| 民間美術| 大悟織錦帶 | 武漢剪紙| 黃岡民間繪畫| 民間剪紙| 黃河澄泥硯 | 景德鎮民窯陶瓷美術| 天津風箏魏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