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繡

苗繡

苗繡是中國苗族婦女在民間傳承的刺繡技藝。一般套用在袖口、袖套、衣領、後肩、褲腳、裙腰、頭巾、腿套等處,大多採用幾何紋樣,具有花紋布置嚴密,色彩對比強烈,濃厚的地方特色。流傳在貴州省雷山縣、貴陽市、劍河縣等地的苗繡有著不同的形式與風格。苗族的刺繡藝術,是苗族歷史文化中特有的表現形式之一,是苗族婦女勤勞智慧的結晶。2006年被列如中國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基本信息

歷史

苗繡苗繡
苗繡的來源是與傳說里的苗民 南遷聯在一起的,傳說有位叫蘭娟的女首領為了記住遷徒跋涉的路途經歷,想出了用彩線記事的辦法,過黃河繡條黃線,過長江繡條藍線,翻山越嶺也繡個符號標記,待最後抵達可以落腳的聚居地時,從衣領到褲腳已全部繡滿,從此,苗家姑娘出嫁都要穿上一身親手繡制的盛裝,為的是緬懷離去的故土,紀念英勇聰慧的前輩,同時也為了承繼前輩流傳下的這份美麗,不忘祖業,激勵後人。

苗族刺繡有著悠久的歷史。唐代時,東謝苗族是“卉服鳥章”,即在服裝繡上許多花、鳥圖樣。明代時,貴陽苗族喜用彩線挑成“土錦”,“織花布條”,“繡花衣裙”。

清代文獻記載苗族刺繡織錦的很多,如黔東清水江苗族刺的“錦衣”和繡的“苗錦”。清《開化府志》、《廣南府志》、民國《馬關縣誌》、《邱北縣誌》都記載有苗族婦女“能織苗錦”之句。古州苗族刺繡亦多,今榕江縣平永地方一戶苗族農民至21世紀初還保存著兩套乾隆時代的男女服裝,都滿繡彩色花紋。關於貴州、雲南、川南、湖南、廣西各地苗族繡花、織錦,各種史書及地方志多有記載。

苗繡與蘇繡蜀繡湘繡等繡品不同,不是工藝品,而是日用品。苗族姑娘從國小習刺繡,從小的繡品直到成衣,最光彩的就是出嫁時候的盛裝。母親口耳相傳的刺繡技法和傳統紋樣不自覺地延續著苗族的歷史和文明。苗繡的每個小繡片都講述著一個特定的傳說故事和文化內容。比如在一塊手絹大小的繡品上描述著苗族的起源。蚩尤的血變成紅楓葉,蝴蝶在上面產了十二個卵,被雀鳥孵化;其中一顆就是苗族的祖先,祖先帶著苗人餵養牛羊,耕種土地,用火和刀反抗惡龍的掠奪。

傳說中女媧“蛇身人面”,“伏羲龍身牛首”,這些上古的圖騰意向在苗族的繡品上反映得非常明顯,比如看似雙龍戲珠的繡品,中間卻是個人,這人其實就是苗民人祖姜央,而雙龍便是庇護苗民的伏羲與女媧。 因此,有人稱苗族服裝是“化石”,可以窺見漢代中原服飾的影子。這個沒有文字的民族,用針當筆、用彩線為墨,把幾百年的苦難和遷徙的坎坷道路繡在衣裙上。

製作技藝

圖案

苗繡苗繡

苗繡以五色彩線織成,圖形主要是規則的若干基本幾何圖形組成,花草圖案極少。幾何圖案的基本圖形多為方形、棱形、螺形、十字形、之字形等。其他圖案有視為吉祥的麒麟、龍、鳳和常見的蟲、魚、花卉、挑子、石榴等;顏色有大紅、水紅、紫紅、深藍、淺藍、深綠、淺綠、橙黃、深黃等。一般以綢緞作底,繪上或貼上圖案,因此剪紙又成了婦女們必須掌握的一種藝術。

苗族婦女刺繡不打底稿,也不必先描畫草圖,全憑自己天生的悟性,嫻熟的技藝和非凡的記憶力,數著底布上的經緯線挑繡。她們憑藉豐富的想像力,布局謀篇,將一個個單獨的局部的圖形巧妙組合,形成一個豐滿的繡品,達到和諧完美的境地,美觀大方。

繡法

苗族刺繡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和技巧。針法很多,有平繡、辮繡、結繡、纏繡縐繡貼花抽花、打子、堆花等十來種。

1、平繡

流行面很廣,湖南、貴州、雲南、廣西等地的苗族都用此法,其中以黔東的舞陽河、清水江流域及關嶺、文山等地最為突出。

2、凸繡

苗繡苗繡

是在底布上多鋪幾層紙花,使所繡花卉凸出,有立體感。黔東有的喜繡大花,繡成後,再用金線圍著花瓣邊緣綴上,花朵就格外醒目了。城步苗族的刺繡,多以青、藍布作底,繡出五彩花紋。

3、辮繡

是先將八或十二根染色絲線先編成“辮子”,然後將它迴旋滿綴於底布成花。

4、結繡

是插針後,以線在針頭挽數結,然後抽針,如此反覆插滿花結。

5、貼花

是用彩色絲片剪作許多等腰三角形,如葵花米大的小瓣貼在底布上,再在其周圍密繡一圈,紋樣多為幾何圖形。主要流行於爐山丹寨、麻江、雷山等縣的部分地區。

6、堆花

是用緞子剪作花瓣,貼上較小的布殼,邊沿往裡折,再層層堆疊,綴成後,花瓣逐層凸出,就象木雕一樣,主要用作袖花,流行於凱里市翁項一帶。

裝飾部位

苗繡主要用來鑲嵌服裝的衣領、衣襟、衣袖、帕邊、裙腳、護船邊等部位,亦可用它來縫製挎包、錢包等。一件布料價格平平的上衣,一條普通麻布製成的褶裙一旦鑲上了苗繡,便會光彩奪目,身價百倍。

藝術風格

苗繡苗繡

1、色彩鮮艷明快,使人有爽朗熾熱之感。

苗繡中多以紅、綠色為主,輔以其他顏色,而且花紋稠密,色彩更顯艷麗濃烈、富麗堂皇。

2、紋樣造型誇張生動。

苗繡圖案源於生活,但又不是生活的簡單再現。它是苗族婦女在對大自然中的花、鳥、蟲、魚等物象進行認真仔細的觀察和體驗的基礎上,通過藝術的抽象,大膽地進行誇張變形來表現創造者的審美感受和理想。如魚,頭圓、身肥、嘴小、眼大,形象生動可愛。

3、構圖對稱和諧,形態自然。

苗繡最講究對稱美、充實美和艷麗美:所謂對稱美,就是上下左右不論圖形、色彩、空間,都完全要求對稱,無論龍鳳、花草、蟲魚都要求對稱排列,挑繡尤其如此;所謂充實美,就是整個繡品不留空白;所謂艷麗美,就是用色大膽,大紅大綠,鮮亮奪目。

4、不同形態的物象自由組合,情趣盎然。

苗繡不受自然形態和時空的約束,而頗注重情趣的表現。每一個畫面完全憑創作者的想像和情感自由傾瀉,能讓桃花、梅花、菊花共存,讓天地中的動物同生,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較強的藝術感染力。

主要流派

雷山苗繡

雷山苗繡雷山苗繡

流行語貴州省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一帶。雷山苗族服飾製作工藝獨特,形制很有代表性,有些是雷山獨有,有些他處亦有卻主要分布在雷山縣境內。

圖案

雷山苗族刺繡的圖案在形制和造型方面,大量運用各種變形和誇張手法,並大膽使用多維立體造型和型中型的複合手段及比喻、暗喻、借喻、象徵等的表達技巧,體現出別具民族風格的審美情趣。

技法

技法上百花爭鳴,辮繡、平繡、皺繡、堆繡、拼貼、都經常能在雷山苗繡中看到。與形制相關的刺繡工藝亦有其獨特性,如雙針鎖繡、縐繡、辮繡、絲絮貼繡等,儘管別處也有,但就技巧而言,雷山苗繡更具特色,並技法多樣。

紋飾

多數是各種動植物和吉祥之物,除此之外,還有一種極為少見的文字衣,這些文字或是充滿了歡慶祝福、或是沾沾自喜、或是報復遠大、還有的不知所云;更有甚者,青天白日旗和"上中下正"之字號也赫然在目。雷山苗族服飾按結構和風格劃分,主要有長裙、中裙、短裙、超短裙四種,也稱西江型、也蒙型、公統型、大塘型。

套用

雷山苗裝由苗衣,百摺裙、和極副富特色的彩帶裙組成。衣服上的刺繡裝飾位置同台江苗衣一樣,但色澤運用上就比台江的豐富許多。

花溪苗繡

貴陽市花溪苗族挑花技藝在貴州苗族刺繡技藝中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據史書記載:苗族先祖九黎部落原居黃河流域,由於在與外族爭戰中多次敗北,逐漸西遷,部分支系進入今貴州境內,其中一個自稱為“謀”(他族稱之為“花苗”)的支系定居在格洛格桑(今貴陽)。這個苗族支系原先主要用蠟染來裝扮自身,後發現挑花色彩更豐富,表現力也更強,便開始在蠟染圖案底紋上進行挑花,挑花漸從蠟染脫胎,形成獨特的表現手法和藝術語言。

圖案

常見的挑花圖案有豬蹄杈牛蹄杈、牛頭、羊頭、狗頭、冰雪花、刺藜花、浮萍、荷花、稻穗、蕎子花銅鼓燈籠、銀杈、銅錢、太陽青蛙水爬蟲螃蟹燕子、樓閣、田園、橋樑、河流、苗王印等。

主題

花溪苗族挑花技藝具有追念先祖、記錄歷史、表達愛情和美化自身等功用,同時又有很強的裝飾性。用十字繡為基本針法,數紗而繡,不用底稿,反面挑正面看的特殊技法,使整件挑花作品顯得更加美觀精巧。

藝術風格

花溪苗族挑花的藝術風格可分為早、中、晚三個時期,1900年以前為早期,這一時期挑花底布為自織青色麻布,色彩單純雅致,以銀色調為主,白色中點綴有小面積的彩色,構圖嚴謹,圖案有幾何化、程式化的特徵;1900年至1966年以前為中期,這一時期挑花底布仍多為青色麻布,也有少量青色土棉布,色彩熱烈華麗,多以紅色調為主,配以黃、綠、白等色絲線,構圖較前期活潑,圖案更加豐富;1967年以後為晚期,這一時期挑花底布色彩和質地都呈多樣化趨勢,增加了紅、藍、黃、白、黑等色機織布,甚至使用塑膠窗紗和粗麻袋布做底布,挑繡用的彩線除了蠶絲線又增加了十字線和毛線,構圖更加自由,圖案更加多樣化,有的藝人還開始摹仿現代織物上的寫實圖案製作挑花。

套用

由於苗族沒有文字,花溪苗族挑花成了本民族歷史和傳說的載體,獨特的挑花貫首服也成為這支苗族的識別標記和象徵。挑花在花溪苗族的日常生活、節日慶典及擇偶婚喪宗教等儀式中得到廣泛的運用,有著很強的實用價值。花溪苗族婦女在製作挑花時,不但注重繼承本民族的藝術傳統,而且還善於發揮想像力,大膽地進行再創作,幾乎找不到兩幅完全雷同的作品,使得挑花有著較強的藝術性和獨創性,廣大美術家和收藏家對之極為珍愛,國內外博物館也多有收藏。

劍河苗繡

苗族錫繡苗族錫繡

劍河縣苗族錫繡主要分布於貴州省劍河縣境內的南寨、敏洞、觀么等鄉鎮,至21世紀初已流傳了五六百年。

製作

苗族錫繡以藏青色棉織布為載體,先用棉紡線在布上按傳統圖案穿線挑花,然後將金屬錫絲條繡綴於圖案中,再用黑、紅、藍、綠四色蠶絲線在圖案空隙處繡成彩色的花朵。銀白色的錫絲繡在藏青色布料上,對比鮮明,明亮耀眼,光澤度好,質感強烈,使布料看上去酷似銀質,與銀帽、銀耳環、銀項圈、銀鎖鏈、銀手鐲相配,極其華麗高貴。

收藏價值

錫繡工藝獨特,手工精細,圖案清晰,做工複雜,用料特殊,具有極高的鑑賞和收藏價值。苗族錫繡與其他民族刺繡的不同之處在於,它不是用蠶絲線而是用金屬錫絲條在藏青棉布挑花圖案上刺繡而成,其核心圖案猶如一座迷宮,變化莫測,耐人尋味,寓意深刻,充滿強烈的神秘意味。

傳承保護

苗繡苗繡

到20世紀後期,隨著人們審美觀念和趣味的不斷變化,民族服裝的市場越來越小,苗族青年人中,穿著本民族服裝的人越來越少。在此情勢下,苗繡藝人的數量日漸減少。苗繡的傳統工藝就過去而言,整體水平確實略有下降,

2006年5月20日,該遺產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在政府層面確定了多名苗繡非遺傳承人,對他們進行政策方面的扶持,截至2011年,貴州省已有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項目進駐中、國小,越來越多的中、國小課堂上增加了具有當地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課程。

2012年5月,貴州苗族服飾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最後衝刺階段。貴州苗學會副會長楊德培認為,苗族的文化背景使得苗族女性可以天馬行空地創造出任意繡樣,這種完全無束縛的藝術創作,不僅是苗族服飾“申遺”的法寶,也是苗繡在其他地方只能被複製不能被創新的主因。

中國民間美術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民間美術是組成各民族美術傳統的重要因素,為一切美術形式的源泉。新石器時代的彩陶藝術,中國戰國秦漢的石雕、陶俑、畫像磚石,其造型、風格均具鮮明的民間藝術特色;魏晉後,士大夫貴族成為畫壇的主導人,但大量的版畫、年畫、雕塑、壁畫則以民間匠師為主,而流行於普通人民之中的剪紙、刺繡、印染、服裝縫製等更是直接來源於民眾之手,並裝飾、美化、豐富了社會生活,表達了人民民眾的心理、願望、信仰和道德觀念,世代相沿且又不斷創新、發展,成為富於民族鄉土特色的優美藝術形式。
楊柳青木版年畫| 武強木版年畫| 桃花塢木版年畫| 漳州木版年畫| 楊家埠木版年畫| 高密撲灰年畫| 朱仙鎮木版年畫| 灘頭木版年畫| 佛山木版年畫| 梁平木版年畫| 綿竹木版年畫| 鳳翔木版年畫| 納西族東巴畫| 藏族唐卡| 衡水內畫 | 顧繡| 蘇繡| 湘繡 | 粵繡| 蜀繡| 苗繡 | 水族馬尾繡| 土族盤繡| 挑花| 慶陽香包繡制| 象牙雕刻| 揚州玉雕| 岫巖玉雕| 阜新瑪瑙雕| 夜光杯雕| 金石篆刻| 青田石雕| 曲陽石雕| 壽山石雕| 惠安石雕| 徽州三雕| 臨夏磚雕| 藏族格薩爾彩繪石刻| 潮州木雕| 寧波朱金漆木雕 | 樂清黃楊木雕| 東陽木雕| 漳州木偶頭雕刻| 萍鄉湘東儺面具 | 竹刻 | 泥塑 | 塔爾寺酥油花| 熱貢藝術 | 燈彩 | 嵊州竹編 | 固安焦氏臉譜| 民間美術| 大悟織錦帶 | 武漢剪紙| 黃岡民間繪畫| 民間剪紙| 黃河澄泥硯 | 景德鎮民窯陶瓷美術| 天津風箏魏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