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山縣

雷山縣

雷山縣,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東經107°55′~108°22′和北緯26°02′~26°34′之間,東臨台江、劍河、榕江縣,南抵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縣,西連丹寨縣,北與凱里市接壤。距省府貴陽184公里,距州府凱里42公里。雷山縣以苗族為主的民族風情濃郁、古樸典雅,富有極其深遠的文化內涵,被譽之為苗族的民族文化中心。2004年,雷山被中央電視台等媒體評為“全國十大最好玩的地方”。2008年,雷山被評為“貴州十大影響力風景名勝區”和“中國苗族銀飾之鄉”稱號。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明洪武年,設鎮遠、清浪、銅鼓、五開、偏橋、古州、清平、興隆8衛。

永樂十一年(1413年),廢思州等宣慰司,置思州、鎮遠、黎平、新化4府,隸屬貴州布政使司。

宣德九年(1434年),撤新化府併入黎平府。

正統九年(1444年),置施秉、永從2縣。

弘治七年(1494年),置麻哈州及清平縣,十一年(1498年),置鎮遠縣。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置天柱縣,二十八年(1600年),置黃平州。

清康熙年間,鎮遠、偏橋、清平3衛分別併入鎮遠、施秉、清平縣,興隆衛併入黃平州。清雍正七年(1729年),置丹江廳駐丹江(今老丹江),屬都勻府。

同治十一年(1872年),遷丹江廳駐肇慶堡(今縣城)。

民國二年(1913年),改丹江廳為丹江縣,屬黔中道。民國三十年(1941年),撤銷丹江縣,併入台拱、八寨兩縣。民國三十三年(1944年),設定雷山設治局,屬第一行政督察區。

1950年,雷山設治局改為雷山縣至今。

地理環境

位置環境

雷山縣,位於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西南部,東經107°55′~108°22′和北緯26°02′~26°34′之間,東臨台江、劍河、榕江縣,南抵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的三都水族自治縣,西連丹寨縣,北與凱里市接壤。雷山縣總面積1218.5平方千米。本數據來源於百度地圖,最終結果以百度地圖數據為準。

地貌特徵

雷山縣地處雲貴高原湘、桂丘陵盆地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勢東北高,西南低。雷公山最高,海拔2178.8米,最低處海拔480米。

氣候特徵

雷縣境內屬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大部分地區年均氣溫14℃-15℃之間,最高氣溫35.6℃,最低氣溫零下8.9℃。年降雨量1310毫米,年平均相對濕度80%。無霜期240-250天,年均降水量1375毫米,年均日照1225小時。

行政區劃

雷山縣轄5個鎮、2個鄉、1個民族鄉:丹江鎮、西江鎮、永樂鎮、郎德鎮、望豐鄉、大塘鎮、方祥鄉、達地水族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全縣總 人口162009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丹江鎮30343、西江鎮20922、永樂鎮22496、郎德鎮8842、望豐鄉12994、大塘鎮21929、達地水族鄉9184、方祥鄉5294。

自然資源

水資源

雷山縣地處貴州的暴雨中心,雷山縣有大小溪流216條,總長647公里,年均徑流量5.3億立方米,可開發水能資源1.56萬千瓦。雷山縣境內水資源十分豐富,流域面積1218平方公里,水力理論蘊藏量為6.8萬千瓦。

土地資源

雷山具林地面積占雷山縣總面積的19.07%,草地面積占總面積的28%。雷山縣跨黃紅壤、黃壤、黃棕壤、山地灌叢土四個土帶,含7個土類,33個土屬,77個土種。

生物資源

雷山縣有2000餘種生物物種,含國家珍稀保護動植物資源50餘種。雷山縣內有黑熊、麝羊等23種二類保護動物和天麻、杜仲等200多種名貴野生中藥材,有“天然綠色聚寶盆”之稱。

人口民族

2012年末,雷山縣總人口153031人。縣境內世居苗、漢、水、侗、瑤、彝等6個民族,苗族人口占總人口的84.78%,其中少數民族人口占92.32%。

經濟概況

綜合

雷山縣是國家新階段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2013年,雷山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7.47億元,實現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2.59億元,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23.45億元,財政總收入2.81億元,農民人均純收5343元,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9億元,雷山縣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21.3億元。

第一產業

2012年,雷山縣全年糧食總產量4.44萬噸,同比2011年增長23.2%。新建高標準無性系茶園1萬畝,完成低產及幼齡茶園改造2萬畝,完成無公害茶葉一體化認證面積2萬畝。雷山縣茶青產量5848噸,同比2011年增長30.1%,茶葉產品產量1387噸,同比2011年增長32.72%,實現茶業綜合產值5.05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33%。雷山縣肉類總產量6853噸,水產品產量680噸,果品產量5194噸,天麻產量350噸。雷山縣現有州級重點茶葉龍頭企業4家,山野菜龍頭企業1家,實現經濟總收入2114.8萬元,帶動農戶3100戶1.26萬人;新增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32個,新增入社社員441戶,帶動農戶943戶3700餘人。

第二產業

2012年,雷山縣完成烏開工業小區第一期基礎設施建設,啟動烏開工業小區和紅屯堡特色工業小區標準廠房建設。累計為企業兌現和協調貸款資金2.9億元。招商引資全年簽約項目60個,引進工業企業16家。2012年,雷山縣全部工業增加值完成2.28億元,同比20111年增長22.58%。

第三產業

2011年,雷山縣接待遊客達350萬人次,是2006年的16倍,年均增長78.5%;旅遊綜合收入達20.3億元,是2006年的30倍,年均增長90.3%。2012年1至5月期間,雷山縣接待遊客182.3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18.94億元,同比分別增長106.83%和310.09%。

2012年,雷山縣共接待遊客601萬人次,同比2011年增長70.1%,實現旅遊綜合收入35.9億元,同比2011年增長120.5%。

社會事業

城鎮建設

2012年,雷山縣完成縣城污水收集處理維修改造工程;完成縣城大十字片區房屋立面民族特色包裝和銅鼓廣場、教廠壩片區、縣城水體景觀等亮化美化提升工程建設;完成達地鄉民族文化廣場、道路硬化工程和永樂供水工程等項目建設;啟動縣城郎當河口至陶堯城鎮主幹道、丹江鎮省級示範小城鎮、西江安置新村等項目建設;啟動實施凱里至雷山高速公路控制性工程黃里坳隧道建設;完成塔石至達地通鄉油路和黃里坳至烏東旅遊公路建設;完成通村油路建設50公里。完成固魯110KV變電站等城鄉電網工程建設。

教育事業

截至2014年6月,雷山縣中國小、幼稚園共94所,教職工1629人,專任教師1520人。2010年1月至2014年6月,雷山縣爭取或籌措資金24643.8萬元,完成教學樓建設28560.93平方米,完成學生宿舍樓建設15512.48平方米,完成教師周轉房和公租房項目建設831套,新建和改擴建學校食堂67個。

文化事業

2012年,雷山縣完成10個文化活動示範基地和11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習基地建設,西江博物館、郎德上寨民俗博物館等實現免費開放。雷山苗族歌舞成功到國家大劇院、中央電視台、釣魚台國賓館等進行展演。西江被列為“國家文化產業示範基地”,控拜、上郎德、格頭苗寨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錄。

衛生事業

2012年,雷山縣完成縣醫院醫技綜合樓和望豐等4個鄉鎮衛生院配套設施建設。全面實施鄉鎮衛生院綜合改革,率先在全州推行縣級醫院實施基本藥物制度,新農合參合率達96.08%。全國餐飲服務食品安全示範縣創建工作順利通過評估驗收。完成創建“全國計畫生育優質服務先進縣”考核評估,雷山縣人口出生率為10.45‰,同比2011年下降1.27個千分點,人口自然增長率為1.78‰,低於州責任目標3.72個千分點,實現了計生“雙降”目標任務。

社會保障

雷山風情雷山風情

2012年,雷山縣累計投入資金2億元,基本完成2011年“十大民生工程”建

設。累計發放城鄉低保、各類救災救助、資助補助資金6540萬元,發放救濟糧279萬公斤。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和城鄉居民養老保險參保率分別達92.44%和95.86%,累計發放養老金960萬元。累計投入資金1.46億元,完成農村危房改造4359戶,啟動保障性住房建設643套。新增就業1920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2%以內。

民族文化

錦雞舞

錦雞舞錦雞舞

錦雞舞是苗族蘆笙舞中別具一格的一種民間傳統舞蹈,發源於貴州省

黔東南的丹寨縣和雷山縣境內,主要流傳於苗族"旮弄"支系中穿錦雞服飾的錦雞苗族,比如丹寨縣片區的排調、也改、加配、黨早、麻鳥、羊先、羊告、也都、雅灰、送隴、烏灣、孔慶等苗寨,和雷山縣片區的獨南、烏的、橋港、新橋、掌批、排里、掌雷、南八、略顯、略果、岩寨、桃江、乾腦、南腦、等苗寨。

古瓢舞

雷山縣雷山縣

古瓢舞是以瓢琴為伴奏的一種舞蹈,在雷山達地鄉也蒙、背略、達勒等地苗寨逢年過節都跳這種舞蹈。古

瓢舞多為男性在前邊拉古瓢琴,姑娘們踩著琴聲,雙手呈抱圓形擺動並扭腰、搖胯、步伐輕盈、身上佩戴的銀飾隨著身姿的擺動而叮噹作響,悅耳動聽,別有情趣.古瓢舞與蘆笙舞有些相似,有二步、四步、五步,向右轉一圈循環有序,所以,可同時拉古瓢琴、吹蘆笙在同一蘆笙場上翩翩起舞,緩緩趨步向前,舞姿優美,發人生情。 簡單而純樸的古瓢琴和古瓢舞源於苗民久遠的歷史生活,其文化底蘊透露出苗族古老文化深厚信息。2002年9月貴州電視台《發現貴州》欄目組一行前往雷山也蒙村采拍了專題片,專題片播出後,使藏在苗嶺深山的苗族古瓢舞像一朵絢麗的花朵綻放出誘人的幽香,很快引起專家、學者的極大關注。

銅鼓舞

雷山縣雷山縣

銅鼓舞是敲擊銅鼓時踩著鼓點節奏跳的舞.擊鼓的方法是:把銅鼓置於寬敞的鼓柱中央,用繩將鼓側的兩

支耳朵系好懸掛於鼓柱挑手杭吊起來,然後鼓手右手持鼓糙擊鼓面,左手持小木棒擊鼓胭部,可發出兩種音響,有的還需另一人手提木桶大小的助音桶(俗稱回音桶),桶口對鼓胭同時,一人擊,一人來回地“接調”、“送調”,使鼓音雄渾遠遠傳揚。銅鼓舞由於苗族支系不一,鼓點不同,其舞姿也各異。“銅鼓舞傳承地”掌坳村仍保留有11種鼓點舞步,新橋村和郎德上寨各有異彩,舞姿經長久積累和創新改進,形成集鼓、跳、聲音、歌於一體,獨具熱烈奔放,古樸、莊重、豁達的特點。 跳銅鼓舞和跳蘆笙舞有的同時進行,舞者男、女、老、少圍成一圈又一圈,苗族姑娘們穿著節日盛裝,臉眉施以淡妝,佩戴的銀首飾熠熠生輝,光彩奪目。在低沉渾厚的銅鼓敲擊聲和清脆悅耳的蘆笙吹奏聲中,步履輕盈,緩急有序,婀娜多姿。

蘆笙舞

雷山縣雷山縣

蘆笙舞是苗族獨有的民族民間舞蹈。比較常見的是《祝嘎勒》。由三、五、七、九支大中小型蘆笙,用同

一曲調吹奏,並由蘆笙頭或蘆笙手吹笙領舞,然後是穿盛裝的姑娘、中年婦女、年邁老嫗圍圈牽手跟著跳,隨著蘆笙的曲調,操著統一的步伐,徐徐向前移動。較其它的苗族地區來說,雷山蘆笙舞則有兩個特點:第一是突破了女子不吹蘆笙的傳統習俗,女蘆笙好手比比皆是;第二是突破非重大節日不吹蘆笙的禁忌,在任何時候都可以聽到優美的蘆笙曲,看到歡快的蘆笙舞。早在50年代,便有南猛青年楊炳芳把雷山蘆笙曲吹響在莫斯科世界青年聯歡節晚會上。

人文概況

短裙苗長裙苗

短裙苗即短裙苗族,長裙苗即長裙苗族,這是生活在雷山最為主要的兩個苗族支系。苗族同胞是中華三祖(炎帝、黃帝、蚩尤)之一蚩尤的後代,這已是專家學者的共識,短裙苗和長裙苗只是苗族上百個支系中的兩支。她們的名稱來自族群婦女的穿著。(苗族服裝的主要色調不盡一致,所謂“白苗”、“黑苗”、“花苗”、“漢苗”等就是依據所著服色或服式而來的自稱或他稱,也有根據婦女的裙樣,稱為“長裙苗”和“短裙苗”的)。在雷公山片區,短裙苗主要生活在雷山大塘的新橋、獨南、烏的、掌批、橋港、桃江、掌雷、略果等,而長裙苗主要集中在雷山西江千戶苗寨、朗德鎮、方祥鄉、望豐鄉等片區。與長裙苗有所區別,短裙苗春夏秋冬四季都身著短裙,神秘而誘惑。在苗族的上百個支系中,短裙苗同胞居住得比較高,因此,被大山的圍困和周圍強勢文化的包圍,他們成了弱勢群體,不但文化得不到尊重,短裙還被作為嘲笑的對象或視之為落後、愚昧不化的象徵。經歷了無數次水與火、風與雨的考驗,雖然山寨在崇山之中顯得有些偏僻、封閉,但封閉的只是地域,而不是人的心靈。他們超前的穿著打扮已經與當今人類優異品格接軌,是世界性的時尚。

雷公山森林公園

雷公山,是黔東南苗族侗族的文化象徵,更是雷山各族人民的文化圖騰,廣義上是苗族的母親山。

雷公山,苗嶺之巔,為貴州苗嶺山脈東段總稱,主峰海拔2178.8米,雷山縣因此得名(雷公山位於雷山縣城東北面,距縣城30公里)。雷公山,史稱“牛皮大箐”,苗語稱“方別勒”,意為雷公居住的地方,雷公山自然保護區群峰起伏,由冷塘山、烏東山、野草坡、木姜坳、雷公坪、冷竹山、貓鼻嶺、九洞山等11座海拔1800米以上的山峰組成,地跨雷山、台江、劍河、榕江四縣,總面積71萬畝,其中雷山縣轄區52.7萬畝,占保護區總面積的74.23%,占雷山縣總面積的29.08%。

雷公山頂年均氣溫只有9攝氏度。雷公山全境垂直氣候差異明顯,四季分明,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雨量充沛。年平均氣溫為14-15攝氏度,“冬暖夏涼”是其主要的氣候特徵。登臨峰頂,可以觀日出、佛光、雲海......

《雷公山》文學期刊

《雷公山》文學刊物由雷山縣文聯於上世紀八十年代創辦,使一批莘莘學子和懷著文學夢想的青年走入文學殿堂,展翅高飛。後因種種原因,《雷公山》在出版20期後停刊。2013年3月,在省州文聯的關心和中共雷山縣委、縣人民政府支持下,雷山縣文學藝術聯合會第二次代表大會決定《雷公山》文學刊物以季刊復刊,由中共雷山縣委宣傳部主管,雷山縣文聯主辦。

《雷公山》復刊第一期開闢有苗疆文人、苗鄉故事、詩詞歌賦、苗疆散文、蚩尤家園、校園藝苑等欄目,刊發反映雷山及苗族社會生活、歷史文化、旅遊風光、民族風情等方面的文學、藝術、文化作品。《雷公山》文學季刊的復刊,為增強雷山文藝愛好者的聯繫與交流、催生雷山嶄新厚實、優秀震撼文藝作品的誕生,促進雷山文藝和民族文化的繁榮發展提供了一個嶄新平台。

《勤風》校園文學雜誌

《勤風》校園文學雜誌由雷山縣民族中學勤風文學社創始人兼首任社長李江富於2011年10月發起創辦,起初為學生社團雜誌,《勤風》雜誌第二期後入為雷山民族中學校刊,雷山民族中學主辦、勤風文學社承辦。《勤風》雜誌是雷山縣第一本校園文學雜誌。

風景名勝

郎德上寨

雷山郎德上寨,是一個苗族村寨,距凱里市區29公里,距縣政府雷山7公里,是貴州省東線民族風情游的重點村寨之一。這是一個有百戶人家的苗族村寨。郎德上寨系苗語“能兌昂糾”的意譯,“能兌”即歐兌河下游之意,村以河名,“昂糾”即上寨,郎德上寨因屬郎德地片上方,故名。寨內苗民的服飾以長裙為特徵,所以又稱為“長裙苗”。在這裡除了可以欣賞到苗族獨有的木吊腳樓建築外,還可以欣賞到寨民表演的攔路酒歌、盛裝苗舞、蘆笙舞、八抬蘆笙舞等等節目。郎德鎮具有著得天獨厚的民族旅遊資源,鎮內有享譽海內外的“中國民間歌舞藝術之鄉”、“全國百座露天博物館”和“蘆笙之鄉”。郎德上寨古建築群被列為我國第五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村寨背山面水,古木參天,遊人光臨時都會受到熱情接待。接待方式十分特別,他們身著節日盛裝,唱起動人的敬酒歌,向客人敬獻醇香的攔路酒,以“阻攔”客人進寨的特殊方式迎接客人,攔路少則三道,最後多達十二道,進了寨門,首先要到銅鼓坪上跳舞,先是節奏慢的“踩銅鼓”,後則是節奏明快“青年蘆笙舞”,來此觀光的遊客往往會情不自禁地跟著跳起來。

活動結束後,遊客可隨意在村中漫遊,客人無論路過誰家門口,都會被熱情邀至家中。為方便遊客來此參觀參觀、考察,這裡還建有別具一格的民族民俗文物陳列室。

西江旅遊

西江,是苗族的名稱“雞講”漢譯而來的。在明朝時曾設立雞講司。西江是苗族聚居、人煙稠密的千戶苗族大寨,有一千名戶,5300多人,8個自然村連成二片,有侯、宋、李、楊、陳、唐、蔣、毛、董、梁、顧、龍12姓。全寨以農業為主,兼營林業。男子勤勞耕作,婦女能繡善織。西江位於雷山縣城北面,離縣城37千米,四周群山環抱,層巒疊嶂,一條小溪從雷公坪流來,穿寨而過。房前屋後為叢叢翠竹和紅楓掩映。幢幢吊腳木樓依山而建,層層梯田順著山勢緊連雲天。

西江苗寨的房屋均是杉木結構,依山傍水,次第升高相連。有平房、樓房、半邊吊腳樓房等式樣,用青瓦或杉木皮蓋頂。基腳用青石塊、鵝卵石壘砌。木樓最大的五間,一般為三間搭一廂閣,均是三層樓。第一層存放農具,關養牲畜、儲肥;第三層存放穀子或其他農作物;第二層住人,設有堂屋、灶房、臥房、客房。堂屋中央擺著一張木製花邊長桌,為迎客宴席之用。堂屋前為曲形木條欄桿,供夏天乘涼和休息。木樓前左右板壁上雕刻有各種花鳥圖案,門窗用小木條裝成花邊圖案。房屋具獨特的民族風格,既美觀大方,又舒適清爽。房前屋後的不遠處,建有晾禾架和穀倉。房與房之間的路用青石鋪砌連通,並有排水溝;有的人家房前屋後還用小鵝卵石砌鋪。

西江千戶苗寨

西江千戶苗寨,位於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雷山縣東北部的雷公山麓,距離縣城36km,距離黔東南州州府凱里35km,距離省會貴陽市約260km。由十餘個依山而建的自然村寨相連成片,是目前中國乃至全世界最大的苗族聚居村寨。西江有遠近聞明的銀匠村,苗族銀飾全為手工製作,其工藝具有極高水平。西江是一個保存苗族“原始生態”文化完整的地方,是領略和認識中國苗族漫長歷史與發展的首選之地。西江牯藏節、苗年,聞名四海,西江千戶苗寨,一座露天博物館,展覽著一部苗族發展的史詩,成為觀賞和研究苗族傳統文化的大看台。

1982年,西江被省人民政府列為貴州東線民族風情旅遊景點,1992年被列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004年被列為全省首期村鎮保護和建設項目5個重點民族村鎮之一,2005年11月“中國民族博物館西江千戶苗寨館”在此掛牌,西江千戶苗寨的旅遊知名度不斷提高,前來觀光旅遊的遊客日益增多。西江千戶苗寨的後發優勢開始顯現,為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產業結構調整、升級帶來了新的契機。西江的苗族是以“西”氏族為主的多支苗族經過多次遷徙融合後形成的統一體。自從2007年余秋雨的到來和2008年貴州第三屆旅發大會在這裡隆重召開,西江的名字傳遍天下,旅遊業開始蓬勃發展。西江模式也成為旅遊業界的一個典範。

獨南短裙苗寨

獨南短裙苗寨,也叫獨南苗寨,官方名字為獨南村,原名叫同南,而在神話傳說和古歌兀朮中的名字為野河略,黔東南州雷山縣第一任縣長楊昌倫(並連任六屆)和中國第一位用漢語寫作的短裙苗族青年詩人、知名記者南往耶就出生於此。短裙苗族聚居村寨,位於貴州省雷山縣西南邊緣,地處牛欄、烏的、也耶、烏傑等四個村寨交界處,與丹寨縣接壤,全村轄黨古、作谷、同南三個自然寨,共九個村民組,現有300戶,總人口1200人,全系苗族中的短裙苗。獨南苗寨每年農曆五月的粽粑節是方圓幾百里苗族村寨最神秘的民族節日,也是獨南苗寨最獨特的民族節日,而且是唯有獨南苗寨的短裙苗族兒女才能過的節日,有相當的規矩,區別與任何地方的苗族村寨。獨南苗寨民風淳樸,外界人士涉足較少,是雷山縣境內保存最完好的一塊未受污染的生態文化淨地。

格頭村

禿杉,世界古生物的一種,是全球珍惜瀕危樹種。所幸,在貴州省雷山縣國家級森林公園的東南山麓中的格頭村還保存著人類唯一的一片神秘的禿杉林。因此這裡的禿杉也被人們稱為格頭禿杉群落。這裡的禿杉成片生長,是目前中國乃至世界上保存最完好,數量最多,原生性最強的一片,因此格頭村有“禿杉之鄉”的美譽。禿杉是世界珍貴樹種,其樹型高大挺拔,樹幹通直,高達30---50米,樹姿端挺秀,遠觀或近望,都給人以“萬木之王”的感覺。格頭禿杉群落面積大、分布廣,具有極好的觀賞價值和重要的科研價值。這片禿杉給這個本來就古樸的小山村增添了神秘。這裡除了名貴的禿杉外,還有多種珍惜生物種,這裡有山、有水、有樹、有森林,還有古樸的民風,這裡無不另外的給飽受都市喧囂每位客人散發著她那原始、古樸的氣味.......

烏響苗寨

烏響苗寨素有“牛王之村”、“詩人的故鄉”等美譽,是雷山縣西部一個重點村寨。全寨350戶人家,十五個村民小組,總人口3000人,全是苗族,是一個典型的苗族村寨。苗語稱這幽雅的地方為“歐響”,烏響是“歐響”的譯音,這裡的苗族人民能歌善舞,婦女擅長桃花、刺繡,她們能織出精美的花帶和絢麗多彩的錦緞。這裡著名的節日有一年一度的五岔路爬坡節、吃新節、苗年節,以及十三一度的苗族牯藏節,這裡有飄逸的蘆笙舞,輕揚的飛歌、圓潤婉轉的木葉歌,還有動人心扉的情歌、酒歌以及驚心動魄的鬥牛場面。每逢節日,凱里、丹寨、雷山等八方遊客紛紛而至,熱鬧非凡。每值節慶,這裡身著盛裝的苗家青年,銀鈴叮噹,顧翩起舞,歡快地吹起了蘆笙。親朋好友進寨時,要喝迎客酒,送別時要喝送客酒。每逢這一時刻,場上歡歌不斷,讓人流連忘返。苗族青年作家李金福和李江富就出生於烏響苗寨。

松濤陣陣,河水潺潺。沿著一條平坦、整潔的鄉村公路,記者慕名來到雷山縣丹江鎮貓貓河村採訪。在村口,傳統苗家寨門邊的“美人靠”一塵不染,倚坐其上,沐浴著田野里飄來的稻香,村支書餘勇將村里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如何做好村容整潔的事娓娓道來:“我們村之所以能夠搞得這么乾淨,關鍵是靠‘兩大法寶’——沼氣建設和村規民約。

貓貓河苗寨

為了保護生態和解決民眾的燃料困難,在上世紀80年代中期,村里在有關部門的支持下,推行了新型節柴灶。1991年又在縣林業局幫助下,率先在全縣建起了17口沼氣池,目前全村已有84戶以沼氣為燃料。村民陸志祥告訴記者:“使用沼氣後,柴草使用少,豬牛糞便也不再到處亂流,森林自然就得到保護,村里也乾淨了許多。”

“村內進寨三條公路,不許任何人建房占路和挑梁占路,違者責令拆除。”

“不準在進寨路上曬東西,違者付違約金30元。”

“亂倒垃圾付違約金20元。”

……

沿著鵝卵石和水泥鋪就的一條村內串戶路行走,不時會在一些農戶的板壁上看到寫有以上內容的村規民約。“這是去年10月3日,我們全村按照苗族傳統的議榔方式盟訂的。”作為正在公示的“第二批全國創建文明村鎮工作先進村鎮”村的支書,餘勇可謂站得高看得遠:“沼氣使用是從技術上為村容整潔提供了一定保證,而村規民約則是制度上來保證村容整潔。”保持良好的衛生基本成為了村民們的自覺行為。

近兩年來,該村還把新農村建設中實現村容整潔的要求與“整髒治亂”結合起來,利用課堂教育、辦黑板報、廣播與遠程教育宣傳、專人督查等形式,開展村容治理,保證了3條村道,3公里長的排污溝,1.5公里的村公路和各戶衛生責任區的整潔與暢通。

“村色靚麗人善良,貓貓河村美名揚”。該村先後被評為全省衛生村寨、全省愛國衛生先進單位等稱號,慕名前來的遊客也不斷增多。目前,村裡有13戶辦起了“農家樂”,2002年以來每年接待遊客1000多人。“現在村民們建新房就像比賽一樣。”餘勇的一句樸實的話語,道出了村民們對新生活、新形象的追求。

連結:省內各試點村通過修建新居,治理院落環境,制訂村規民約,大力倡導講文明、樹新風、改陋習,強化環境衛生的整治,“髒亂差”現象有明顯改觀,村容村貌和人居環境明顯提高。加上環境衛生的治理美化,文化娛樂場所的修建,村規民約的配套管理,使之舊貌變新顏,呈現出一派社會主義新農村欣欣向榮的景象。

著名活動

賽事簡介:貴州環雷公山超100公里跑國際挑戰賽(Gui Zhou,Tour of Lei Gong Mountain International 100km Ultra Trail Challenge)在素有“公園之省”、“百節之鄉”、“人類疲憊心靈的最後家園”之稱的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舉行。賽程總長超過100公里,分為“三天三地三段”進行比賽,2012年貴州環雷公山超100公里跑國際挑戰賽將於11月9日至11日,在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凱里市、雷山縣、鎮遠古鎮三地舉辦。

(一)單日比賽名次獎(男、女):中國籍選手獲下述獎勵均發等值人民幣

名次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四名 第五名 第六名 第七名 第八名
獎金(美元) 400 300 300 200 200 200 200 200
獎品 冠軍服 亞軍服 季軍服 成績證書+紀念品

(二)3日比賽總成績獎(男、女):中國籍選手獲下述獎勵均發等值人民幣

名次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第四名 第五名 第六名 第七名 第八名
獎金(美元) 20000 10000 6000 5000 4000 3000 2000 1000
獎品 獎牌+證書+紀念品

雷山縣的苗年文化周已經成功舉辦了五屆,已經成長和成熟為宣傳推介雷山 民族風情旅遊的一個亮點,第六屆苗年文化周活動又將在2006年11月10日-16日舉辦。為了更好地保護和傳承民族民間文化,在新一年的苗年文化周活動期間,雷山縣委、縣人民政府積極引入市場機制,採取政府引導,文化搭台,企業唱戲的方式,以“五大亮點”提升苗年文化周旅遊品牌形象,為全縣“十一五”規劃開局之年打下良好的基礎。

一、宣傳報導有提升。以2005年“雷山苗族服飾”、“雷山苗族鼓藏節”、“雷山苗族蘆笙文化”、“雷山苗族銀飾工藝”、“西江千戶苗寨吊腳樓藝術”等5個項目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為契機,雷山縣抓住機遇,在全國第一個“文化遺產日”期間,登台北京,就少數民族地區民族文化保護與旅遊發展工作與到會的專家學者進行了很好的交流與合作,為雷山的民族民間文化工作及走向市場工作再次作了一個全面的宣傳和探討;積極引入貴陽天翼傳媒公司,全面改版苗年文化周,嘗試以市場機制帶動文化產業結構的調整,突出文化產業化運作,對外強化重點宣傳,對內突出特色優勢,從接待型旅遊宣傳模式轉向市場化投入運作模式,從政府引導積極轉向民間主導。對外繼續以提升雷山知名度,強化中國苗族文化中心知名品牌,抓重點宣傳促銷,抓旅遊推薦展銷的同時,對內積極營造過苗年的氛圍,尤其在縣城關及幾個主要的景區景點、重點鄉鎮和村寨,過苗年特有的風俗習慣保留完好,並做好整髒治亂,倡導穿民族服飾、唱苗族 古歌、展文化內涵,以嶄新的精神面貌迎接著苗年文化周的到來;積極對接國內外各大旅行社組團工作,

二、開幕儀式有看點。文化周期間,開幕式將在縣城關舉行,並主要以四個場次的演出,展示百鼓齊奏,百笙齊鳴頌太平盛世,輔之以苗俗的大集粹,以苗族文化中的鼓藏文化、歌舞文化元素,在多彩雷山中唱響《大苗山》、《歡樂的苗年》等近幾年創作出的優秀歌曲,體現出一個民族由悲愴到歡樂的漫長歷史、由低沉達高潮的情緒演繹,表達了苗族人民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氣節。

三、音樂製作有舉措。為了做好開幕式上的音樂製作,針對前幾屆苗年文化周開幕式音樂製作上的經驗教訓,苗年文化周組委會還與音樂人提早對接,從整個節目的表演方式、節奏控制上,努力挖掘民族元素,採用最好的人才、最好的器材、最好的錄製方式,使音樂與開幕式上的歌舞節目形成互動,以最大限度地展現苗族特有的音樂元素、文化因子,使得整個節目充分表現出了民族精神面貌和表達出了民族性格特徵。

四、民間賽事有大獎。有鬥牛、斗鳥、民間歌舞等不同形式。天翼傳媒公司承諾的獎金總額就高達5萬元以上。

五、鄉鎮表演有創新。西江千戶苗寨、郎德等旅遊開發比較早的村寨苗俗婚俗表演立刻登場,這使得來到雷山的遊客在較短的時間內,將同時領略和感受各種不同的苗族禮儀風俗表演,將能夠參與和體驗苗族民眾過苗年時候身心的放鬆和內心的陶醉。基本達到了政府引導、民間主導、企業投入的目的,屆時雷山縣的廣大人民民眾都會歡天喜地過著苗年,享受著太平盛世和本民族節日裡的歡悅。

旅遊榮譽

雷山縣主要旅遊風景區有中國民間藝術之鄉、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郎德上寨,中國苗族第一寨“西江千戶苗寨”,銅鼓發源地掌坳村,中國最美的苗寨烏東、百年水上糧倉新橋村等一批民族旅遊村寨,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森林公園雷公山,響水岩瀑布,高岩大峽谷等風景名勝區和雷公坪“點將台”、格頭“秀眉營”等歷史遺蹟。 1997年,郎德鎮被國家文化部授予“中國民間藝術之鄉”稱號。

2001年,郎德上寨古建築群被命名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同年,雷公山經國家林業部批准建立“雷公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2000年,雷山縣丹江鎮貓貓河村獲得榮譽“全國文明衛生村”的稱號。

2002年,雷公山獲國家林業局批准建立“雷公山國家森林公園”。

2004年,雷山被中央電視台等媒體評為“全國十大最好玩的地方”。

2005年,國家民族博物館批准雷山縣創立“中國苗族文化研究中心”,成立“中國民族博物館西江千戶苗寨館”。

2007年,西江鎮被批准列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同年,西江千戶苗寨與郎德上寨被中國國土經濟學會評為“中國景觀村落”、烏東村被中評為“中國經典村落景觀”。

2008年,雷山被評為“貴州十大影響力風景名勝區”和“中國苗族銀飾之鄉”稱號。

2008年12月30日,貴州省人民政府以黔府函〔2008〕233號批覆了《雷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該規劃主要分布在雷山縣的丹江鎮、西江鎮、郎德鎮和大塘鄉的行政區域內,總體面積63平方公里。

2009年4月25日至27日,在世界旅遊精英博鰲峰會上,雷山縣被授予“中國旅遊王牌目的地”榮譽稱號。

被中國傳統文化促進會等機構評為“中國最美的小城”;被中國精選國際旅遊品牌推廣盛會評為“中國最佳魅力旅遊名縣”。

近幾年,雷山縣加大旅遊開發力度,建起了西江、上郎德、下郎德、貓貓河、掌坳、排卡、新橋、大固魯、小固魯、大塘等一批民族旅遊村寨,初步形成了響水岩、雷公山頂、猴子岩、雷公坪、格頭禿杉群落等風景旅遊區,新修了雷公山旅遊公路,修建了雷山賓館、建鑫賓館、新世紀賓館、響水岩賓館等旅遊接待設施。雷山正以嶄新的風貌,迎接中外遊客,八方來賓。

數詞

雷山,指數字十二,因為雷山小過=12

組詞:雷山吉他,雷山噴火器

貴州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貴州省簡稱貴,別稱黔,省會貴陽市。全省轄:4個地級市、2個地區、3個自治州;10個市轄區、9個縣級市、56個縣、11個自治縣、2個特區
地級市地區自治州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特區
貴陽市烏當區 | 南明區 | 雲岩區 | 花溪區 | 白雲區 | 小河區 | 清鎮市 | 開陽縣 | 息烽縣 | 修文縣 | 金陽新區*
六盤水市鐘山區 | 六枝特區 | 盤縣 | 水城縣
遵義市紅花崗區| 匯川區 | 赤水市 | 仁懷市 | 遵義縣 | 綏陽縣 | 桐梓縣 | 習水縣 | 鳳岡縣 | 正安縣 | 餘慶縣 | 湄潭縣 |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 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安順市西秀區 | 普定縣 | 平壩縣 | 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 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 | 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銅仁地區銅仁市 | 德江縣 | 江口縣 | 思南縣 | 石阡縣 | 玉屏侗族自治縣 | 松桃苗族自治縣 |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 沿河土家族自治縣 | 萬山特區
畢節地區畢節市 | 黔西縣 | 大方縣 | 織金縣 | 金沙縣 | 赫章縣 | 納雍縣 | 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 | 望謨縣 | 興仁縣 | 普安縣 | 冊亨縣 | 晴隆縣 | 貞豐縣 | 安龍縣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里市 | 施秉縣 | 從江縣 | 錦屏縣 | 鎮遠縣 | 麻江縣 | 台江縣 | 天柱縣 | 黃平縣 | 榕江縣 | 劍河縣 | 三穗縣 | 雷山縣 | 黎平縣 | 岑鞏縣 | 丹寨縣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市 | 福泉市 | 貴定縣 | 惠水縣 | 羅甸縣 | 甕安縣 | 荔波縣 | 龍里縣 | 平塘縣 | 長順縣 | 獨山縣 | 三都水族自治縣
註:帶“*”屬於地方設立的縣級行政或經濟管理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