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縣

荔波縣

荔波縣,隸屬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於貴州省南部。東北與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從江縣、榕江縣接壤,東南與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環江縣、南丹縣毗鄰,西與獨山縣相連,北與三都水族自治縣交界。面積2431.8平方千米,人口18萬人(2016年)。荔波縣轄1街道5鎮2鄉,境內有樟江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和國家級茂蘭自然保護區, 2015年全縣生產總值45.3億元,比2014年增長13.3%。

基本信息

歷史沿革

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荔波於為象郡毋斂縣地。

唐太宗貞觀三年(公元629年),置婆覽縣(治後水婆,即今三都恆豐,原屬荔波);唐玄宗開元元年(公元713年)至天寶三年(公元744年),改置勞州和莪州(勞州即今撈村鄉,莪州在縣城附近);

宋太祖開寶三年(公元970年),置羈糜荔波州;

元世祖至元元年(公元1265年),荔波為蒙、皮、雷三土司領地割據。

明太祖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統一蒙、皮、雷三土司領地,荔波併入廣西思恩縣;洪武十七年(公元1384年)置荔波縣,屬廣西慶遠府;孝宗弘治七年(公元1494年),撤荔波縣,置方村、蒙村、窘來村三巡檢司,易十六埲為十六里,改屬廣西河池州;武宗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荔波改司設縣,仍屬河池州;神宗萬曆元年(公元1573年),縣治設在喇軫村(今時來舊縣),改屬貴州都勻司;萬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重定荔波、南丹地界,立石碑定縣界。

荔波縣薰衣草花海荔波縣薰衣草花海

順治元年(公元1644年),荔波縣屬貴州;順治十六年(公元1659年),縣治里襖村(今方村鄉)改屬廣西慶遠府;雍正十年(公元1732年)荔波縣改屬貴州都勻府;乾隆二年(公元1737年)縣治遷蒙石里全亨村(今縣城),並設荔波營,乾隆五年(公元1740年)置游擊署、守備署、千總署。

民國時期,荔波縣直隸貴州省長公署,先後屬貴州第十一、第八和第十二行政督察專員公署(均駐獨山)。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1949年12月6日,中國人民解放軍解放荔波。1950年2月4日成立荔波縣人民政府。1949年12月至1951年屬獨山地區專員公署。1952年以後,屬都勻地區專員公署。1956年8月,都勻地區專員公署改建為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仍轄荔波縣。1959年3月,荔波合併到獨山縣。1961年6月16日,恢復荔波縣建制,隸屬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

行政區劃

區劃沿革2012年,荔波縣轄6鎮11鄉(其中3個水族鄉、2個瑤族鄉),98個村:玉屏鎮,朝陽鎮,甲良鎮,茂蘭鎮,立化鎮,佳榮鎮,翁昂鄉,撈村鄉,駕歐鄉,洞塘鄉播堯鄉方村鄉,水利水族鄉,水堯水族鄉,永康水族鄉,瑤山瑤族鄉,瑤麓瑤族鄉。縣政府駐玉屏鎮。 2013年1月10日,撤銷荔波縣駕歐鄉,設立小七孔鎮。 同年,撤銷玉屏鎮,設立玉屏街道;撤銷播堯鄉,設立播堯鎮。

2014年4月14日,撤銷荔波縣玉屏街道、甲良鎮、茂蘭鎮、立化鎮、小七孔鎮、播堯鎮、方村鄉、撈村鄉、洞塘鄉、翁昂鄉、瑤山瑤族鄉、瑤麓瑤族鄉、水利水族鄉、水堯水族鄉、永康水族鄉等15個鄉(鎮、街道)建制,設定新的玉屏街道、甲良鎮、茂蘭鎮、小七孔鎮、瑤山瑤族鄉、黎明關水族鄉:

玉屏街道:轄原玉屏街道、水利水族鄉和水堯水族鄉,街道辦事處駐城西社區;

甲良鎮:轄原甲良鎮、方村鄉,鎮人民政府駐甲良村;

茂蘭鎮:轄原茂蘭鎮、立化鎮、瑤麓瑤族鄉,鎮人民政府駐堯朝村;

小七孔鎮:轄原小七孔鎮、播堯鎮,鎮人民政府駐和平村;

瑤山瑤族鄉:轄原瑤山瑤族鄉、撈村鄉,鄉人民政府駐拉片村;

黎明關水族鄉:轄原永康水族鄉、洞塘鄉、翁昂鄉,鄉人民政府駐拉內村。

區劃詳情

2014年8月,荔波縣轄1個街道、5個鎮、2個鄉(其中1個水族鄉、1個瑤族鄉):玉屏街道、朝陽鎮、佳榮鎮、甲良鎮、茂蘭鎮、小七孔鎮、瑤山瑤族鄉、黎明關水族鄉。縣政府駐玉屏街道。

地理環境

位置境域

荔波縣位置圖荔波縣位置圖
荔波縣,地處黔南邊陲,位於東經107°37′至108°18′,北緯25°7′至25°9′之間。東北與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的從江縣、榕江縣接壤,東南與廣西壯族自治區的環江縣、南丹縣毗鄰。西與獨山縣相連,北與三都水族自治縣交界。面積2431.8平方千米。

氣候

荔波縣屬於中亞熱帶季風濕潤氣候區。氣溫分布的總趨勢是南高北低。地勢每升高100米,氣溫大致下降0.55℃;河谷地帶比同高度的山地,東西向槽谷比南北向槽谷,南坡比北坡,封閉型谷盆地比同高坡地氣溫高。全縣年平均氣溫18.3℃。全縣常年最熱月為7月,最冷月為1月。7月平均氣溫為27.0℃以下,極端最高氣溫不超過40.0℃;1月平均氣溫各地均在5.5℃以上,極端最低氣溫在-10.0℃以上。

荔波縣內霜期少,無霜期在270天以上。平均初霜日期和平均終霜期分別在12月中旬及2月上旬。縣境內冬季降雪較少,且多為冰粒,其次為雪花,平均每年降雪日數在一個月左右。冰雹在荔波也較少出現,一般一年1-2次,大部分出現在3-5月,且都為小冰雹,降雹的時間短,範圍也不大。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6-8月各月雨量在2000毫米以上,占全年總雨量的50%左右;冬季(12-2月)僅占全年總雨量的5%左右;秋季(9-11月)占15%左右;春季(3-5月)海洋季風逐漸增強,降水占全年雨量的30%左右,但3月份降水量只有50毫米左右,4月份增至100毫米以上。常年於4月下旬進入雨季,4-10月份水量占全年總降水量的81%。10月份以後,海洋季風減弱,逐漸為南下的大陸季風取代,降水量顯著減少。

地形地貌

荔波地處貴州廣西兩省區的交界處,地形聚集了貴州高原和廣西丘陵的綜合優勢,既有高山,也有丘陵,屬於喀斯特地形地貌。

水文

荔波境內河流均屬龍江水系歸珠江流域。全縣較大的河流水系有:打狗河水系(包括樟江幹流和方村河支流)、三岔河水系和甲料河水系。全縣集雨面積大於20平方千米,或河道長於10千米的河流共30條。縣內河道總長1048千米,其中各河流主河道長483.95千米,河道密度0.47千米/平方千米。全縣總面積中屬上述三條水系的縣內流域面積為2375.1平方千米。

自然資源

礦藏資源

荔波縣境內主要礦產有:煤炭、鐵、鉛鋅、碳酸鈣、方解石、石灰石、白雲岩等,分46個礦點。其中以煤炭分布最廣,儲量最多。另外還有冰洲石、矽、銅、水晶以及貴重金屬異常反映現象。

1、煤炭,包括煙煤和無煙煤兩種。縣境內大部分地區都有煤系地層和煤層分布。

2、鐵礦,主要有赤鐵礦、菱鐵礦和褐鐵礦。前兩者為沉積型,後者為風化淋濾表生礦產。

赤鐵礦,貯存於下石炭統祥擺組和下二疊梁山組。有水條、拉槽、水利、水慶4個礦點,屬高矽、高鋁、貧鐵礦石,尚難利用。

菱鐵礦,礦體貯存於下石炭統擺佐級炭岩中。含鐵45-60%,為高品位礦石,估算儲量278萬噸。

褐鐵礦,分赤鐵礦風化的褐鐵礦、煤系中黃鐵礦氧化的褐鐵礦和鉛鋅金屬氧化的鐵帽型褐鐵礦,縣境內多有分布。儲量8394.52萬噸(未審批)。

3、鉛鋅礦,縣境東北部為廣西白城鉛鋅含礦帶延伸部。

4、矽石礦,翁昂矽石礦,產於下石炭統馬坪組、中石炭統黃龍組和上二疊統茅口組灰岩,質量上乘,資源豐富,除作水泥石灰石外,尚有電石和制鹼灰岩。

5、白雲岩,產於中石炭統黃龍組,經地質部門調查,礦床特點質優、量大,未開發,礦石品質高鎂低矽磷,少鉀鈉,很具開採前景。

6、方解石,尚未開發。

7、縣境內陶土有一定開採價值。

水資源

荔波河流落差大,水能理論蘊藏量34.9萬千瓦,可開發量24.43萬千瓦,截止2010年已開發4670千瓦,占可開發量1.34%。

生物資源

荔波常用的材林樹種有42科126種。其中經濟林樹種有11科17種;灌木林樹種13科23種;竹類1科14種;水果樹種有5科114種;另外引進樹種8科11種。

主要用材林種有:杉木、南方紅豆杉、貴州惠花杉、馬尾松、廣東五針松、黃松、黃枝油杉、羅漢松;柏木、側柏、福建柏;香樟、臭樟、尾葉樟、大葉樟、黃樟;潤楠、貴州潤楠、黔貴潤楠;細葉香桂、州桂、月桂、香葉樹、檫木;楓香、啊丁楓、半楓荷、馬蹄荷、繼木、紅苞木、四州臘瓣花;青槓櫟、麻櫟、貴州烤飯承青槓、巴東櫟、紅稠、小紅烤、蒴烤、水青槓、甜楮烤;香椿、苦楝、州楝;榆樹、光皮舉、糙葉木、朴樹;臭椿;厚朴、深山含笑、闊瓣白蘭花、長梗木連、鵝掌楸;掌葉木、小葉欒樹、複葉欒樹、傘花木;冬青、小果冬青;皂莢、香槐、紅豆樹、山合歡;楸樹、壽樹、柴樹、紫威;貴州鵝耳櫪、光皮樺、早冬瓜;梧桐;紫花泡桐、白花泡桐、毛泡桐;化香野核桃黃杞楓楊重柳、響葉楊;桑樹、岩桑、榕樹、斜葉榕;木荷、銀木荷、紅花茶、舟炳茶;山柳、欏木;重陽木、粗康柴、園葉烏桕;九里香;虎皮楠;馬尾樹、女貞、桂花;刺楸、脫皮龍;山桐子;香子樹、梔子花;網脈山龍眼;魚尾葵;大果香園;猴板栗;拐棗樹;黃連木、清香木、南酸棗;中華械、飛鵝械、紅翅械、青窄械。經濟林樹種有:木姜子、毛葉木姜子、山蒼子、核桃;構樹;油桐、千年桐、烏桕;漆樹木;鹽膚木;油茶;棕櫚;花椒;杜仲;十大功勞;白臘。

灌木樹種有:馬桑;溪畔杜鵑;羊蹄甲、雲實、黃檀;毛葉榕;救軍糧、薅秧泡、金櫻子、刺梨;三葉五加、五葉五加;大葉黃楊、細葉黃楊;臭牡丹;六月雪;黑野花椒;白櫟;百合花。

竹類有:泡竹、白竹、苦竹、南竹、吊絲竹金竹大節竹、簡竹、四方竹、紫竹、實心竹、射文竹。水果樹種有:桃、李、梨、杏、枇杷、花紅、酸梅、黃果、桔子、柚子;楊梅、石榴;楊梅豆;獼猴桃。引進樹種有:銀華、大葉桉、細葉桉、檸檬桉、喜樹、柳杉、相思樹、北京楊、油橄欖、葡萄桐。

人口民族

人口

2016年,荔波縣人口18萬人,非農業人口1.36萬人。

民族

2016年,荔波縣少數民族人口占總人口的92.7%,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有布依族、水族、瑤族、苗族等。布依族是縣第一大民族,占全縣總人口的65%。

經濟

綜述

2015年,荔波縣生產總值達45.3億元,是2010年的2.56倍;其中三次產業增加值分別完成8.76億元、12.92億元、23.62億元,比2014年增長6.7%、12.6%、15.5%;財政總收入完成5.55億元,比2014年增長6.01%,其中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完成3.1億元,比2014年增長14.45%;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9.88億元,比2014年增長11.6%;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53.26億元、35.99億元,比2014年增長23.41%、15.11%。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達13.01億元,是2010年的3.37倍;固定資產投資達68.37億元,是2010年的4.05倍;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達9.88億元,是2010年的2.07倍;財政總收入達5.55億元,是2010年的1.99倍;金融機構存貸款餘額分別達53.26億元、35.99億元,是2010年的2.77、3.91倍。

第一產業

2015年荔波縣創建省級高效農業示範園區3個,完成園區總產值27.81億元,有機、綠色和無公害農產品種植面積比重達25%,糧經作物種植面積比例由45︰55調整為32︰68,有序推進土地流轉17.7萬畝,新增經果林面積7.34萬畝,年均增長10.1%,規模養殖場達309個,新增龍頭企業22個、家庭農場63個、專業合作社162個,分別比2014年增長90%、126%、83.1%。

第二產業

2015年荔波縣煤炭產銷量累計完成269萬噸,完成全縣產業園區發展規劃編制,“一園兩區”基礎設施完成投資4.3億元,產業項目完成投資5.8億元,入駐園區企業15家,實現產值20.5億元。駕播、瑤慶、小七孔返鄉創業園等園區進駐企業15家,產值達11.1億元。全縣9家“六證”齊全煤礦完成產銷量37.56萬噸。扶持微型企業400戶,民營企業、個體工商戶分別達1242家、8393戶。規模企業達19家,規模工業增加值完成13.01億元,比2014年增長12.7%。

第三產業

2012年荔波縣全年共接待遊客79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05億元,同比2011年分別增長47.2%、218.4%,樟江景區門票收入5785萬元,比2011年淨增1372萬元,增長31.09%。專項扶貧資金到位4540萬元,信貸貼息扶貧資金3700萬元,減少貧困人口9857人。投資2150萬元完成23248戶廣播電視網路覆蓋工程。
2015年荔波縣旅遊接待人次從322.4萬人次增加到1000.23萬人次,年均增長25.4%,旅遊總收入從26.02億元增加到67.47億元,年均增長21%,樟江景區門票收入從4430萬元增加到1.13億元,年均增長20.6%。

交通

貴南高鐵貫穿全境,在朝陽鎮設荔波站

荔波地處黔桂交界處,西有獨山至荔波二級柏油路,至獨山接貴新高等級公路達貴陽,行程僅需4.5小時。東有荔波至環江縣德勝,達柳州的一級公路,行程約需6個小時。北有四級公路經三都達凱里,里程205千米。南有荔波至南丹達南寧公路,里程410千米。小七孔景區距貴州麻尾火車站35公里。西南航空公司支線荔波機場建在縣城東,距縣城僅13千米。全縣公路通車裡程1001千米,其中2010年新建和改造48.1千米。

社會事業

教育事業

2012年,荔波縣共有學校三所,荔波高級中學一期項目和縣中等職業技術學校實驗樓建成投入使用。

醫療衛生

2015年,荔波縣新建(改造)10個鄉鎮衛生院、16個村級衛生室,5年來累計發放城鄉低保金1.84億元,惠及20.58萬人次;救災救濟款(物)3712.77萬元,惠及13.97萬人次;城鄉醫療救助金2793.87萬元,惠及20.9萬人次。全縣基本社會保險、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數分別達11.17萬人、16.78萬人,基本社會保險參保覆蓋率達90.77%以上,新農合參合率達97.7%。城鎮新增就業8344人,有效轉移農村勞動力7.79萬人次,城鎮登記失業率穩定在3%以內。

基礎設施

2015年,荔波縣建成通村油(水泥)路265公里,94%的建制村通客運車輛。全縣減貧人口1.15萬人,14個貧困村出列。完成改圈8978個、改廁11404座。駕荔高速、小七孔大道、環景區公路、國道243朝陽至腳村坳、省道312石灰坳至甲良等公路建成通車。8個鄉鎮文化站及公共電子閱覽室、104個農家書屋、67個農民健身場所相繼完成。完成保障性住房建設2520套、農村危房改造3118戶、小康房118戶,482套廉租房、3403套公租房、1686戶棚戶區及13007戶農村危房完成建設。甲良、茂蘭、佳榮3所鄉鎮敬老院建成並投入使用,天怡健康養老中心、播堯敬老院完成主體工程。6個小水電站、10個病險水庫除險加固、120處農村飲水安全項目全面完工,有效解決16.91萬人飲水安全問題。新建(改造)山塘水庫17座、攔河堰11座、渠道183.09公里,完成河道治理21.74公里。

歷史文化

民俗文化

吊腳樓,瑤族人居室的基本象徵,據說已有100餘年歷史,在菇類村懂蒙組全是這種樓房,100多年過去,懂蒙仍然保留了完整的吊腳樓建築。瑤族服飾,白褲瑤男女穿的衣服,都是白褲瑤婦女自己開荒種棉花,自紡、自織、自縫、自繪、自蠟染、自繡而成。用粘膏樹脂來畫衣裙,下裝則是絢麗多彩的百褶裙。男子的便裝衣服皆黑布平領,黑腰帶,褲子純白大褲襠。[9]

名優特產

荔波風豬

採用四十至六十天的奶膘豬仔,刮毛去五臟後,加灑八角、茴香花椒、草果、桂皮、山奈、生薑等佐料及精鹽醃製風乾而成,故名風豬。產品遠銷歐洲、印度、日本和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

水蕨菜

水蕨菜生於蔭涼潮濕的河谷里,荔波水蕨菜主產於王蒙、朝陽、玉屏、撈村一帶。水蕨菜在沃土可長至一尺余長,但通常情形僅五寸左右。水蕨菜味甜、鮮嫩。普通蕨菜味苦,口感粗。且可食部分僅為蕨芽。但水蕨菜通株可食。

風景名勝

聯山灣

荔波縣風景荔波縣風景
聯山灣位於貴州省荔波縣駕歐鄉,是布依族群居區,以小七孔景區和大七孔景區為依託,以鄉村田園風光和布依族農耕文化為特色。

梅原

世界自然遺產地貴州省荔波茂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自然生長著2萬多畝梅林。

文化

荔波縣中國小藝術節荔波縣中國小藝術節

荔波縣歷史悠久,山川秀麗,人傑地靈。在2000多年的歷史長河中,世居於這塊神奇土地的勤勞智慧的各族人民,在生產生活中,創造出了豐富多彩的文化和濃郁的民族風情,給後人留下了寶貴的財富。

荔波由於地處華南十萬大山之中,在封建時代,經濟發展較遲,教育起步較晚,較長時期屬於邊遠落後之地。直到清嘉慶二十三年(公元1818年)始設義學。光緒元年(公元1875年)開建義塾,地方子弟方受教化。乾隆庚子年(公元1780年)縣內破天荒地出現第一位舉人(陳克謙)。爾後中斷九十九年後到光緒五年(公元1879年),才繼出4位舉人。

從清嘉慶至宣統的115年間,荔波又湧現貢生59人,其中拔貢10人、恩貢24人、歲貢25人。此外還有不少秀才。清代著名的“西南大儒”鄭珍(公元1806—1864年),鹹豐五年(公元1855年)到荔波任訓導,對荔波文化影響甚大。他和荔波的貢生、秀才們,留下了一批詩作流傳於世。

旅遊

荔波縣的旅遊資源十分豐富,國家級茂蘭喀斯特原始森林保護區占全縣1/6的面積,以獨特的生態環境資源和珍貴的科研價值,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國際人與生物圈保護區網路”。國家級荔波樟江風景名勝區和濃郁的民族風情以原始、古樸、神奇、多姿多彩而著稱,主要有四大景區:水春河峽谷景區、樟江田園風光景區、大七孔景區、小七孔景區。整個景區目前已開發57個景點,經專家考證達到世界級的6個,國家級的25個。

荔波山水融林、洞、湖、瀑為一體,具有奇、險、靜、幽的特點,是貴州景區特點的高度濃縮。荔波境內居住著布依、水、苗、瑤等多種民族,獨具魅力、濃郁而又古樸的民族風情,具有較高的科研價值和參觀價值,豐富了旅遊多元化的格局。 荔波縣城內樟江園廣場旁的樟江部落,占地31.34畝,融吃、住、行、游、購、娛樂、文化體驗和會議需求為一體的綜合體驗式民族文化風情區,其中有夜郎美食街、民族風情酒吧、民族風情茶樓、民族手工藝品區、貴州土特產區、原生態表演廣場。通過樟江部落這個視窗,將布依族、水族、苗族、瑤族的深厚民族文化傳統,藝術化地展現出來。

主要景區

小七孔景區

小七孔古橋位於景區之首,景區之名由橋而得小七孔古橋位於景區之首,景區之名由橋而得

小七孔指的是一座七孔橋,它在古代是貴州和廣西的交界處,走過小七孔橋,你便腳踏兩省了。小七孔的景點都是沿山路分布的,最好的遊覽方法便是坐著當地農民趕著的驢車漫步其中。尤其美的是這裡的水,雖然是一條長長的河,間隔不久便會有很大的落差,看上去是由一個接一個的小瀑布組成。有時落差間隔很小,一層層的瀑布便連成了一片,白花花的水簾從綠色的石頭上流過,流入清澈見底的河流當中,其間還有許多水靈靈的水草,且不說如此的美景,就是這一路上的水聲也足以讓人心曠神怡了。

小七孔風景區以精巧、秀美、古樸、幽靜著稱,景區移步換景,布局緊湊。有著名的七孔古橋、68級響水河瀑布、拉雅瀑布、龜背山原始森林、野豬林漏斗森林、天鍾洞臥龍河生態長廊等景點,更有掩映在森林之中的鴛鴦湖。鴛鴦湖秒大小兩個天然湖泊相連而成,大小湖這間有長約700米的“水上林蔭”,兩岸秀木枝蔓成棚。湖區濃蔭四匝,水鳥相呼,境界幽絕。置身其間,有如仙境。

小七孔有一奇景——鴛鴦湖,鴛鴦湖湖水如油,碧綠而凝重。因湖中有兩棵並排參天的大樹而得名,這兩顆大樹半截在水中,枝葉則在上方交握,雌樹纖巧秀麗,雄樹則兩三人才能環抱過來,雄壯挺拔。湖面幽靜,水道四通八達,不小心還會迷路,不過湖中經常會有領路的船隻行走,一旦迷路只需靜靜等待救援即可。湖的四周由各種顏色的植物組成,密密高高地包了好幾層,在湖中蕩舟有一種與世隔絕的感覺。綠色當中還摻雜著紅色、粉色的花朵,在陽光下美麗而溫暖。

大七孔景區

大七孔景區位於荔波縣南部,距縣城25公里。因王蒙鄉孟塘村附近的打狗河(又名孟塘河)上有一座七個孔大橋而得名。此橋高7米、寬4.5米、長35米,橫跨東西。修建於清道光二十年(公元1847年),落成於三十年(公元1850)年,後因橋被洪水沖毀一孔,交通中斷。清光緒三年(公元1877年)重修復改名雙溪橋。是解放前荔波縣境內第一大石拱橋,現今通向“小七孔”的公路經過橋上,是旅遊區的重要橋樑和景物之一。

大七孔景區有如下景點:

山神峽:打狗河兩岸懸崖峭壁,形成天然峽谷,逆行前行1公里,左岸有座寬、高100多米的峭崖直衝雲霄,堆堆鍾乳奇異,叢叢翠林閃彩,像斑斕的彩畫帖在絕壁之上。它的中央有由下斜著向上排列成“一”字型的3個洞穴,深邃黝黑。其中最大的一個岩洞口,也是最高的一個洞口,這裡危岸層疊,峭壁矗立,視線狹窄,仰望天空一線。人們在這裡如大聲說話,兩岸絕壁上就有沙石桌球落下,飛沙走石。
天生橋:方村河伏流出露不遠,有一橫跨河兩岸的天然巨岩,是喀斯特是貌奇觀之一,谷稱天生橋,又謂仙人橋。高60米,厚10多米,橋孔寬20多米,河水流過橋後,還形成2米多高的大瀑布。仰觀橋孔下,只見巨型鍾乳懸掛,橋腳、橋側的裂隙石縫長出綠石草叢灌木,藤蘿花卉纏裹橋身,真是滿目琳琅、五顏六色的天然大彩橋。橋下瀑前水激浪涌,小船不能靠近,到此必須停船,把船扛在肩上攀登危岩,超過瀑布,又才能逆流行舟在暗河峽谷之中。
地峨峽:是方村河進入暗河道前的一段明流,是一處寬不過50米,高100多米的深幽河谷。兩岸懸崖峭壁上生長各種奇樹異草,漲水期河流洶湧澎湃,枯水時節潺潺細流。人沿峽谷行走,往往有驚無險,因為峭壁上可進入暗河的小徑旁有密密的小樹擋著,行人不用擔心會掉下河去,步入此景情趣無窮。地峨宮:駕歐鄉板潭村乾引(布依語乾即洞)內的地下龍宮和地下大湖。湖中有沙灘,沙灘上有棵大樹直立,如定海神針。湖邊暗河出水處形成20米高的大瀑布。
頂天杉:在峨宮喀斯特地表高山頂上,生長著一棵珍稀的三尖杉大樹,蒼勁古雅,巍然挺立,樹高20米,冠幅20米,胸圍3.5米,胸徑1.2米,樹皮粗厚成鱗,宛如巨虬,枝幹婆娑,如大傘蓋。最奇妙處在於此樹能生長在生存環境極其嚴酷的喀斯特山的頂峰而如此粗壯。
笑天河:是方村河伏流後又出現的一段明流。落差48米,河中銀浪滔滔,濤聲隆隆,震撼山谷,有如笑天,故得此名。水出自王蒙鄉聾頂村高山岩溶地帶的亂石堆中,奔流500多米後再伏流至天生橋露出。這段河床陡、水流急,從高處鳥瞰,極富有原始野趣。
地峨宮大洞口:這是方村河(淇江)流經地峨峽進入地峨宮暗河的落水洞口,外面看去是一個100多米高的大洞口,從洞側小路進入洞內可以看到洞內景物,有水洞、有旱洞,進洞口處如大蘑菇似的堆積物一層疊一層,河水一入穴就有一個落水洞,大部分河水翻騰而去。少部分水流又從洞底進入,形成層層暗河,景物有千姿百態,令人驚嘆不已。
哈蟆塘:哈蟆塘圓徑數10米。塘岸雜草荊棘交錯叢生,塘內沼澤地里棲息著稀有的大樹蛙、虎紋蛙、當地土蛙和石蟾蛙。在這裡隨時可以遇見蛙的天敵——蛇。如眼鏡王蛇、金環蛇、銀環蛇、橫紋斜鱗蛇、三角鐵頭蛇以及多種多樣式奇怪的毒蛇。夏季雨後,群蛙齊奏,長鳴短噪,交織一片,構成一首歡樂的交響曲,蕩漾在這林谷凹地里,哈蟆塘由此而出名。

飲食

荔波也有許多具有地方特色的風味食品,其中臭酸、牛骨酸、筍果酸、瑤老漢、魚包韭菜、米片、米花等最具有代表性。“瑤老漢”在當地又稱酸肉,主要將豬肉與小米、花椒、鹽、米酒攪拌放入壇內醃製而成;荔波風豬:以獨特工藝醃製,掛在通風陰涼處風乾而成。

特產

瑤族蠟染

瑤族蠟染瑤族蠟染

瑤山蠟染工藝古樸而獨特。瑤家婦女人人懂刺繡和蠟染。她們穿的絢麗的衣服和裙子,其花紋圖案都是自染自繡。

瑤山蠟染是取一種名叫“弄歌吊”的樹上的膠,摻適量的水牛油煎熬,兌上草木灰製成灰黑色的“染障”(名“木席”)。染布時將“木席”置鍋里,加微火融化,以銅片蠟刀蘸上“木席”汁,繪在白布上,“木席”冷卻凝固後,將繪好花紋的白布放入藍靛(一種土染料)里染色。有“木席”之處,藍靛不上色,反之則全部染成蘭色。洗去“木席”之後。蘭布上的白色花紋便顯現出來了。

荔波涼蓆

分布:荔波縣的洞塘、九安、永康、堯所等鄉盛產綿竹,是編織涼蓆的優質原料。

歷史:荔波涼蓆始於清朝道光年間,距今已有100多年的歷史。

典故:相傳很早以前,當地有一個叫姚煥奎的人,他上山砍柴,忘記了帶繩子,正在發愁無法捆柴 的時候,看到對面山上有一片綿竹林,於是他去砍了一根綿竹,破成若干細蔑絲,扭成繩用 以捆柴,這時他發現細篾絲柔軟如麻,堅韌不斷。從此,姚煥奎經常用綿竹捆柴或捆綁別的 東西。後來,當地不少人知道了綿竹的這種用途,也去砍竹破篾扭繩使用。經過逐漸發展, 人們又用它編織草鞋,竹籃等。

特點:利用竹青竹簧的自然花紋和天然光澤精心編制而成,它最大特點是精緻 美觀,樸素大方, 光滑柔軟,能夠折迭,便於隨身攜帶。

民俗

瑤族的洞葬瑤族的洞葬

荔波是一個少數民族聚居縣。世居於這塊秀美土地上的布依、水、苗、瑤、漢等民族,長期和睦相處共同創造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和古樸濃郁的民族風情。長期以來,民族的花燈表演、山歌對唱、吹筆管、打刷把、賽龍舟、爬刀山、跳蘆笙舞、陀螺賽、打獵舞等,至今仍很好地傳承。熱烈 詼諧的布依族婚禮中的唱“朗外”,盛大非凡的水族“卯坡”對歌,自由純樸的苗族婚戀,古樸神秘的瑤族鑿壁談婚和搶腰帶,令人倍感新奇,樂於探究尋趣。

瑤族的洞葬

荔波境內的三支瑤族,古時都實行洞葬,臨近解放時白褲瑤改洞葬為土葬。瑤麓青褲瑤仍然保留洞葬習俗至今。瑤麓死了人,喪家要舉行“砍牛”祭祀活動。這是堪與西班牙鬥牛相媲美的壯舉。喪家的女婿在圍觀眾人的吶喊喝彩聲中與牛搏鬥,當眾殺死犧牲品。這是十分熱鬧而壯觀的場面。

月夜接親

身著瑤族盛裝的瑤家女子身著瑤族盛裝的瑤家女子

各民族接親多在白天,而瑤麓鄉的青褲瑤接親卻在夜間進行。深夜動身去接,天亮之前要接到男家。青褲瑤接親還有兩個顯著特點,一是毋須龐大的接親隊伍,只新郎獨自去接;二是節儉。新郎到女家去,只須為新娘帶去一套新衣裳和一雙新草鞋就行了。甚至新衣服都可以免去,但新鞋是少不了的。據說這標誌著新娘從此告別父母和少女生涯,開始走向新生活。

岳父母招待嬌客的飯菜也簡單。半夜,新郎趕到新娘家,雙雙吃一頓“告別飯”,就匆匆上路了。小夫妻一路走,一路唱起情深意濃的戀歌。新娘一到男家,早已守候在男方內親中的一名姑娘便飛奔到碓房,舂響空碓。歡樂的碓聲響徹瑤寨的夜空,鄉親們便知道新人已經進寨了,紛紛披衣下床,前往男家祝賀。

笑打親家

瑤山鄉的白褲瑤人,每嫁走一位姑娘,新娘家的女人們“恨”男方接親隊伍“搶”走了她們的好姑娘,總要揮動粉拳,笑“打”親家。新郎家接親隊伍進寨後,女方寨里的女人們便準備好整筐整筐的涼粉果和一些野果松球之類,埋伏在寨口。一俟接親隊伍出寨,女人們便“怒罵”著,雨點般地朝接親隊伍砸涼粉果和野果。射擊的重點,是“全權代表”。東西砸完了,女人們還不解“恨”,便乾脆挽袖上陣,粉拳笑捶接親人。

接親隊伍一邊躲閃一邊招架,一邊擇路而逃,情形十分“狼狽”。雙方拉拉扯扯,又笑又鬧,煞是有趣,接親隊伍逃出里把路了,女方寨子的人才以不追窮寇的氣概,歡笑著鳴金回寨。

主要節日

水族卯節

卯節荔波人民卯節

卯節,水語稱“借卯”,意為吃卯,這是荔波水族人的節氣。

卯節的日期是依據水族曆法來推算的。具體的日期雖不固定,但有個選擇的原則,即在水歷九、十月(陰曆五、六月)內的卯日分四批過節。水歷十月,水書稱為“綠色生命最旺盛的時節”,辛卯日被稱為“最順遂的日子”,是過節的上吉日。水族人認為,過節逢辛卯就預示風調雨順,人壽年豐。與此相反,丁卯日被視為凶日,是過節的忌日。

過節逢丁卯日會招致旱象蟲災與瘟疫。卯節的分批在很古的時候就約定俗成。水家節日歌唱道:“第一卯/水利的卯,第二卯/洞坨的卯,第三卯/水扒浦卯,第四卯/九阡卯。九阡寬/吃卯殿後”。頭三批卯節在荔波境內,第四批卯節,除三都的九阡、水各、周覃外,荔波的岜鮮、水維、永康等鄉的水族人,也在這最後一批卯日過節。

卯節的起源來自一個神話故事。傳說遠古時候一支水族的祖先來到荔波定居,禾苗忽遭嚴重蟲災,人們束手無策,眼看顆粒無收。這是,水書先生陸鐸從天而降,指示人們掃積屋內煙塵撒在禾苗上,終於除去了害蟲。人們慶勝利,聚而歡歌,代代沿襲便形成了卯節。

著名人物

鄧恩銘(1901-1931),原名鄧恩明,字仲堯,貴州荔波人,中共一大代表,山東中共黨組織的創始人。

楊家騮(1905-1937),字季良。貴州荔波方村鄉交進村人,被國民政府追贈為陸軍少將。

貴州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貴州省簡稱貴,別稱黔,省會貴陽市。全省轄:4個地級市、2個地區、3個自治州;10個市轄區、9個縣級市、56個縣、11個自治縣、2個特區
地級市地區自治州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特區
貴陽市烏當區 | 南明區 | 雲岩區 | 花溪區 | 白雲區 | 小河區 | 清鎮市 | 開陽縣 | 息烽縣 | 修文縣 | 金陽新區*
六盤水市鐘山區 | 六枝特區 | 盤縣 | 水城縣
遵義市紅花崗區| 匯川區 | 赤水市 | 仁懷市 | 遵義縣 | 綏陽縣 | 桐梓縣 | 習水縣 | 鳳岡縣 | 正安縣 | 餘慶縣 | 湄潭縣 |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 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安順市西秀區 | 普定縣 | 平壩縣 | 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 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 | 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銅仁地區銅仁市 | 德江縣 | 江口縣 | 思南縣 | 石阡縣 | 玉屏侗族自治縣 | 松桃苗族自治縣 |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 沿河土家族自治縣 | 萬山特區
畢節地區畢節市 | 黔西縣 | 大方縣 | 織金縣 | 金沙縣 | 赫章縣 | 納雍縣 | 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 | 望謨縣 | 興仁縣 | 普安縣 | 冊亨縣 | 晴隆縣 | 貞豐縣 | 安龍縣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里市 | 施秉縣 | 從江縣 | 錦屏縣 | 鎮遠縣 | 麻江縣 | 台江縣 | 天柱縣 | 黃平縣 | 榕江縣 | 劍河縣 | 三穗縣 | 雷山縣 | 黎平縣 | 岑鞏縣 | 丹寨縣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市 | 福泉市 | 貴定縣 | 惠水縣 | 羅甸縣 | 甕安縣 | 荔波縣 | 龍里縣 | 平塘縣 | 長順縣 | 獨山縣 | 三都水族自治縣
註:帶“*”屬於地方設立的縣級行政或經濟管理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