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縣

盤縣

盤縣,隸屬中國涼都六盤水市,是貴州西大門,地處滇、黔、桂三省結合部,具體位置在東經104°17‘46“-104°57’46”;北緯25°19‘36“-26°17’36”之間。東鄰普安,南接興義,西連雲南省富源、宣威,北鄰水城。全境南北長107公里,東西寬66公里,總面積4056平方公里。有著獨特的區位、交通、資源和大企業集中等優勢,被譽為“滇黔鎖鑰”、“川黔要塞”、“金三角”及世界古銀杏之鄉—中國金色妥樂。該縣歷史文化悠久,民族風情深厚,自古即為商賈雲集之所,財富物豐之地。境內有古人類文明遺址——盤縣大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貴州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紅二六軍團盤縣會議會址,有古銀杏、大洞竹海、坡上草原3個省級風景名勝區。優越的自然生態環境,獨特的旅遊景觀資源,豐富的歷史文化底蘊,榮獲“全國最美生態旅遊示範縣”和“美麗中國示範縣”稱號。同時是貴州省首個列入全國百強縣行列之一。

基本信息

概況

盤縣位於貴州西部、六盤水市西南部,地處滇、黔、桂三省結合部,素有“滇黔咽喉”之稱,東鄰普安縣,南接興義市,西接雲南省富源縣、宣威縣、北連水城縣。全境南北長107公里,東西寬66公里,總面積4056平方公里。全縣轄37個鄉鎮、450個行政村、52個社區居委會。總人口118萬人,其中少數民族人口19.2萬人,有漢、彝、苗、回、白、布依等27個民族;農業人口96萬人。縣人民政府駐地原在城關鎮, 1999年遷址紅果新縣城。

交通便利,區位優勢突出。境內320國道和在建的GZ65國道橫貫東西,212省道縱貫南北,貴昆鐵路盤西支線、南昆鐵路水柏鐵路在紅果交匯,是貴州西部乃至西南地區的重要陸路交通樞紐。

礦產資源豐富,煤電產業發展迅速。境內已探明的礦產資源有黃金等20多種,其中煤炭資源以儲量大、品種全、質量優、埋藏淺、易開採等特點著稱,現已探明儲量105億噸,遠景儲量380億噸,為全省儲量的15%,占全市儲量的60%左右,是全省乃至全國重點產煤縣之一。境內有盤江煤電(集團)有限公司、盤縣發電廠等國有大中型企業,有在建的西南地區裝機容量最大火電廠盤南電廠、年產1000萬噸的響水煤礦和年產240萬噸的松河煤礦。依託煤炭資源優勢,盤縣將建成貴州乃至西南地區重要的能源和煤化工基地,建成國家“西電東送”和“黔電送粵”的重要電源輸送點。

山川秀麗,氣候宜人。有可直接利用的宜林宜牧荒坡378.5萬畝,森林覆蓋率31.1%,為農業、林業、畜牧業的發展創造了獨特的優勢。盤縣地處雲貴高原中部過渡地帶,是珠江水系南北盤江支流的分水嶺,地勢西南高,中南部隆起,東部和南部較低,平均海拔1700米,最高海拔2865米,最低海拔735米,相對高差2130米,立體氣候明顯,適宜多種動植物生長。盤縣屬亞熱帶高原季風氣候區,年均降雨量1400多毫米,年平均氣溫15.2℃,冬無嚴寒,夏無酷暑,是涼都·六盤水的重要組成部分。

盤縣盤縣
歷史悠久,民族風情濃郁。自古即為商賈雲集之所,財富物豐之地,古風尤在,古蹟尚存。境內有遠古人類文明遺址—盤縣大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貴州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盤縣會議會址,有大洞竹海、妥樂古銀杏、坡上草原3個省級風景名勝區,有碧雲洞丹霞山、古城樓等多個自然、人文景觀,有彝族火把節回族古爾邦節布依族查白歌節等民族節日,吸引著八方遊客。

進入新世紀以來,盤縣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綜合實力明顯增強。2003年,縣委、縣政府提出了到2010年把盤縣建設成為中國煤電大縣、貴州畜牧大縣、珠江上游重要生態屏障的經濟可持續發展“三大戰略”目標,2005年提出在“十一五”期內實現“五個基本”,並切實組織實施。2006年,全縣地區生產總值完成101.01億元,同比增長18.6%;固定資產投資總額完成53.17億元,同比增長18.72%;財政總收入17.79億元,同比增長36.88%,其中地方財政收入6.12億元,比上年增長36.03%,綜合實力躋身貴州經濟強縣第6位、中國西部百強縣(市)第30位、全國中小城市投資潛力百強第29位,實現了“十一五”發展的良好開局,這為全縣的經濟社會進一步健康持續穩定快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當前,在縣委、縣政府的領導下,全縣人民正在為實現“十一五”宏偉目標、構建和諧盤縣、實現盤縣經濟社會發展的歷史性跨越而努力奮鬥。 

行政區劃 

盤縣轄20個鎮、6個鄉、11個民族鄉:紅果鎮城關鎮板橋鎮水塘鎮民主鎮大山鎮保田鎮老廠鎮瑪依鎮石橋鎮平關鎮響水鎮火鋪鎮樂民鎮西沖鎮斷江鎮盤江鎮柏果鎮灑基鎮、劉官、忠義鄉、新民鄉普田回族鄉珠東鄉兩河鄉滑石鄉雞場坪彝族鄉松河彝族鄉坪地彝族鄉四格彝族鄉淤泥彝族鄉普古彝族苗族鄉舊營白族彝族苗族鄉羊場布依族白族苗族鄉保基苗族彝族鄉英武鄉馬場彝族苗族鄉。 

歷史沿革

清宣統元年(1909年)置盤州廳。1914年改縣。據《興義府志》:“(古盤州)因(盤)江以命名也。”1966年置盤縣特區。

1999年2月28日,民政部(民發[1999]16號)批覆同意撤銷盤縣特區,設立盤縣,以原盤縣特區的行政區域為盤縣的行政區域。將盤縣人民政府駐地由原盤縣特區人民政府駐地城關鎮遷至紅果鎮。

盤縣盤縣
2000年,盤縣轄20個鎮、6個鄉、11個民族鄉。 根據第五次人口普查數據:總人口1070802人,其中各鄉鎮人口(人): 紅果鎮 72385 平關鎮 24672 火鋪鎮 25947 斷江鎮 36106 盤江鎮 29603 柏果鎮 71241 灑基鎮 23393 劉官鎮 30304 馬依鎮 16923 老廠鎮 24120 城關鎮 44017 響水鎮 24577 樂民鎮 47175 石橋鎮 19986 板橋鎮 43804 西沖鎮 21056 保田鎮 19729 大山鎮 34298 民主鎮 30675 水塘鎮 33334 兩河鄉 18600 坪地彝族鄉 33068 四格彝族鄉 21027 松河彝族鄉 24599 雞場坪彝族鄉 38047 滑石鄉 25428 羊場布依族白族苗族鄉 31545 舊營白族彝族苗族鄉 25014 保基苗族彝族鄉 13318 淤泥彝族鄉 26709 普古彝族苗族鄉 22000 英武鄉 17843 珠東鄉 22829 新民鄉 34153 普田回族鄉 12256 忠義鄉 17771 馬場彝族苗族鄉 13250  

2001年,盤縣轄20個鎮、17個鄉(其中11個民族鄉),46個居委會、747個村委會。年末總人口114.30萬人,少數民族人口19.2萬人,非農業人口17.54萬人。

2002年,盤縣轄20個鎮、17個鄉(其中11個民族鄉),46個居委會、747個村委會。年末總人口115.42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7.76萬人,少數民族人口19.2萬人。

2003年,盤縣轄20個鎮、17個鄉(其中11個民族鄉),747個村委會、52個居委會。年末總人口116.44萬人,其中非農業人口17.93萬人;少數民族人口19.2萬人。

旅遊資源

江南八小佛教名山--丹霞山景區

丹霞山坐落在盤縣水塘鎮附近的群峰之中,海拔1896米,從外形看是一座圓錐狀的山峰拔地而起,形似鶴立雞群,據傳漢時有霞氣在上空鶴形,故名“丹霞山”,此山獨自高聳,氣勢雄奇,四周林木蔥鬱,一片翠綠環繞。

盤縣盤縣丹霞山
在山南側石壁上,有一模糊摩崖,史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4月某日,雷轟絕壁留下“天北丹山”四字丹書,後人傳為神書,今遺址尚存。 明代著名地理學家徐霞客曾於崇禎十一年(1638)年5月初一親臨丹霞山考察,初三日飯後下山,在《遊記》中記述到:“越脊南,始見西南一峰特聳,形如天柱,而有殿宇冠其上…… 而南岡則環脊一而西,逐矗然起丹霞之柱焉…… 由岡而西,躋級登峰,級緣峰西石崖,其上甚峻,已而崖間懸密蔭,無復西日之煉,直躋半里,始及山門。其門西北向,而四周籠罩山頂。時僧方種豆壠坂間,門閉莫入".

《遊記》里還詳實地記錄了山脈的走向,河流的源頭及歸宿,交通行政區劃等,描述了山僧的勤勞創業精神和寺廟慈建樹,經濟及生活等概況。詩人壟正熙把丹霞山的高和秀寫成世外桃源。詩云:“萬山捧出一峰孤,高插雲霄景象珠。飛閣欲傾風起撼,好花齊放鳥驚呼,人居樹梢如天上,我坐峰顛想畫圖。勝境吾鄉夸第一,何須方外覓蓬壺”。站在丹霞山頂,方圓數十里盡收眼底,微風拂面,令人心曠神怡。

現在丹霞山每天旅遊人流如梭,已成為盤縣一枝獨秀的旅遊聖地。

盤縣高原草場風景名勝區景區
高原草場風景名勝區景區

高原草場風景名勝區位於盤縣特區北部的四格、坪地兩個彝族鄉與水城縣交界處,含高原草場、格所河峽谷、沙河溶洞景區,有長布草場、長海子湖、沙河溶洞、牛棚梁子等眾多高品景觀。

高原草場平均海拔2400米,草場總面積1.2萬畝,其中人工改良草場4000畝,現有毛1060隻,黑白花雜交183頭,是全省12個現代化草地畜牧示範點之一。同時也是中國內外遊人欣賞高原風光的理想之地,草場的最高峰牛棚梁子,海拔達2700多米,素稱盤縣群峰之冠。

盤縣大洞遺址景區

中國級文物保護單位--盤縣大洞位於珠東鄉十里村,距縣城49公里。原為人旨教洞窟,光緒《普安直隸廳志》 記其“光明宏闊,無幽暗之苦,地平坦,中建佛寺三間,由寺層盤曲而上,一石乳高聳而頂平,上建觀音閣。折而下,石壁迫來,側身而蟹行則大洞在焉”。後成為鄉民熬硝之所。而洞中堆積如山的古生物化石,被他們隨意扔棄或砸碎餵豬或肥田。七十年代,被地質工作者發現。

1990年,六盤水市有關部門將幾件從盤縣大洞洞口堆積物中採集的石製品送請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該所古人類研究室黃慰文主任等認為,這幾件製作精良的石製品上顯示的修理台面技術痕跡清楚而標準,而這種技術一向被認為是西方同期文化所專有,隨即派出地質學家袁振新等進行實地踏勘,在大洞採集到十多件石製品和大批哺乳動物化石,包括東方劍齒象中國犀巨貘等幾個滅絕種類。

1992年4月,經國家文物局批准,對盤縣大洞進行了21天的試掘清理,收穫驚人,面積為12平方米,出土石製品700餘件,化石標本500餘件,包括人牙化石一枚和數十種哺乳動物及少量鳥類、魚類等化石。盤縣大洞幾次發掘成果,引起中國內外考古學界越來越大的驚喜和重視。特別是大洞遺址的文化遺物和原始生活面保存了棄置時的狀態,包含豐富的潛在信息。大洞的第四世紀堆積豐富而保存完好,為建立華南第四紀洞穴堆積標準刮面提供了理想條件。

1993年對盤縣大洞進行了正式發掘,獲得4顆古人類牙化石、2,000餘件石器製品和近萬件動物化石,以及一批灰燼、灰屑、燒骨等古人類文明遺物。盤縣大洞是更新世洞穴,在此發掘的舊石器時代中期古人類遺址,舉世罕見。1993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中,盤縣大洞遺址名列榜首,被中國內外專家認為是中國洞穴古人類遺址的重大發現,盤縣大洞的發掘在世界古人類早期遺址中也屬罕見,是一個能為多學科綜合研究並具重大科研價值的理想場所,其規模、文化堆積物年代,考古材料的品種數量方面,可以與北京周口店媲美。

歷史

盤縣有人類出現,據史可考可以追溯到距今約有30萬年的舊石器時代。盤縣古為夜郎地,漢屬宛溫。晉隸寧州,劉宋時置西安縣,南齊稱西寧縣。唐初為訓州地,貞觀八年(公元634年)置盤州,天寶後至宋代為於矢部(齊彌部)地。元初置普安路。後升招討司,繼改宣撫司,復為普安路。
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年)衛府並設,改普安路為普安府,另置普山府(土府),土流二知府與衛同地分治。後普山府廢,普安衛升軍民指揮使司(後變廢,復稱衛)。永樂元年(公元1043年)設普安安撫司,十三年(公元1415年)安撫司廢,改置普安州。萬曆十四年(公元1586年),遷普安州與普安衛同城而治。清順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析州屬三營三里地置普安縣,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裁普安衛併入普安州。嘉慶十四年(公元1809年)升普安州為直隸州,十六年改普安州為普安直隸廳。宣統元年(公元1909年)改盤州廳。民國2年(公元1913年)改盤縣。
1949年12月20日解放,1950年4月成立縣人民政府,隸屬興仁專區。1952年12月4日興仁專區改為興義專區,盤縣隸屬關係改屬為興義專區。1956年7月18日,興義專區撤銷,與安順專區合併,盤縣歸屬安順專區。1965年8月17日,恢復興義專區,盤縣復歸屬興義專區。
1965年11月29日,在盤縣境內設立盤縣礦區人民委員會,受煤炭工業部和貴州省人民委員會雙重領導,盤縣仍歸屬興義專區。1966年2月22日,礦區改為特區。1970年12月2日,原盤縣特區與盤縣合併為盤縣特區,歸六盤水地區領導,行使縣一級職權。1978年12月18日,六盤水地區改設為六盤水市後,盤縣特區歸六盤水市領導。1999年2月28日,盤縣特區更名為盤縣,隸屬關係不變。

地理

地貌

全境地勢西北高,東部和南部較低,中南部降起。北部的牛棚梁子主峰海拔2865米,東北部的格所河谷海拔735米。相對高差2130米。由於地勢的間隙抬升和南北盤江支流的切割,形成了境內層巒疊嶂,山高谷深的高原山地地貌。山地面積占總面積的82.4%,丘陵地占9.2%,壩地占2.4%。宜林宜牧土地373.5萬畝(量算畝,下同),占土地總面積的61.3%,宜耕地面積145.5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23.9%。其中較好的耕地僅4.7萬畝,占耕地面積的10%,多分布在海拔1000—1900米之間。

氣候

區境屬亞熱帶氣候,冬無嚴寒,夏無酷暑,年平均氣溫為13.5C°,歷年極端最高氣溫為31.2C°,極端最低氣溫為11.2C°。最熱月7月均溫為20.2C°,最冷月1月均溫為5.1C°,最熱月與最冷月溫差15C°,年均無霜期271天,日照時數1593小時;年均降水量1390毫米,雨熱基本同季。5—10月的降雨量占年降雨量的88%,適宜於動植物的繁衍生長。亦時常出現局部性倒春寒、冰雹、洪澇、秋綿雨等災害性天氣。

人口

2012年全年城鄉居民低保戶數115718戶,其中:城鎮21500戶,農村94218戶。城鄉居民低保人數213680人,其中:城鎮41659人,農村172021人。發放低保金25639.38萬元,其中:城鎮9228.43萬元,農村16410.95萬元。
2011年,人口出生率為10.44‰,自然增長率4.15‰,出生人口性別比109.19,符合政策生育率96.89%,實現了“三降一升”目標。年末公安戶籍總戶數為40.64萬戶,年末總人口118.75萬人,比上年末增加7625人。2011年,城鎮新增就業人數11152人,城鎮登記失業人數3248人,城鎮登記失業率4.03%。

經濟

綜述

2013年,全年生產總值完成361.72億元,同比增長17.9%;其中一產、二產、三產分別達23.62億元、255.09億元、82.96億元,同比分別增長6.4%、17.9%、20.6%。財政總收入完成68.52億元,增長4.64%,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新體制)完成44.91億元,較上年同口徑增長18.79%。農民人均純收入達5828元,同比增長15.2%。入選2013年度中國縣域經濟與縣域基本競爭力百強縣市87位,成為貴州省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入選全國百強的縣(市、區);在全省經濟發展增比進位綜合評比中預排名第2。

工業

2013年全縣工業產值達515.69億元,增長22%。工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60%。園區建設有序推進,紅果經濟開發區、盤北經濟開發區、盤南工業園區共完成基礎設施投資25.98億元。

農業

2013年全年糧食總產量達31.27萬噸,同比增產8.66萬噸,實現恢復性增長;肉類總產量達7.12萬噸,增長12.1%。九大產業加快發展。農業現代化快速推進,湧現出了平關鎮石腦村、勝境村和劉官鎮小屯村等一批示範亮點村,啟動建設了保田、滑石等農業產業科技園區。龍頭企業逐步發展壯大,培育省、市級產業化龍頭企業9個,建立專業合作經濟組織81個,農業生產組織化程度明顯增強。

交通

盤縣交通便利,320國道、國家高速公路G60鎮勝段橫穿東西,212省道和在建的水盤高速公路縱貫南北,“一橫一縱一環線”公路網和100分鐘縣域經濟圈基本建成,長(沙)昆(明)快速鐵路客運專線、畢(節)水(城)興(義)高速公路加快建設,貴(陽)昆(昆)鐵路盤西支線、南(寧)昆(明)鐵路、水(城)紅(果)鐵路在盤縣縣城紅果交匯,已成為貴州省西部重要陸路交通樞紐,商貿物流發展快速。

政治

縣委領導

縣委書記:付國祥
縣委副書記:鄧志宏雷邦元
縣委常委:支成平宿剛段芳楊強王帆楊顯龍鄒立宏
縣委辦公室主任:金良武

縣人大領導

人大主任:謝承厚
人大副主任:葉曉堯方奇政杜國輝徐衛星吳彥忠歐陽廷宏龍琳
人大辦公室主任:鄧永清

政府領導

縣長:鄧志宏
常務副縣長:楊顯龍
副縣長:鄒立宏張毅曹麗桂希統
縣政府辦公室主任:黃昌達

縣政協領導

縣政協主席:張禮各
縣政協副主席:鄧文張忠陽陳長江王文峰張進忠黃建勛龍劍鋒胡開然
縣政協秘書長:馬忠益

教育

盤縣一中(學校地址盤縣城關鎮貴州省省級示範性高中二類)
盤縣二中(學校地址盤縣城關鎮貴州省省級示範性高中三類)
盤縣三中(學校地址盤縣城關鎮)
盤縣四中(學校地址盤縣盤江鎮)
盤縣五中(學校地址盤縣板橋鎮)
盤縣六中(學校地址盤縣雞場坪鄉)
盤縣華夏中學(盤縣七中)(學校地址盤縣紅果鎮)
盤縣八中(學校地址盤縣紅果鎮)
盤縣九中(學校地址盤縣紅果鎮沙坡)
盤縣十中(盤江高中)(學校地址盤縣板橋鎮)
盤縣十一中(學校地址盤縣紅果鎮亦資街道辦事處)
盤縣十二中(學校地址盤縣火鋪鎮)
國中
盤縣八中
盤縣各鄉鎮中學
教師培訓
盤縣教師進修學校(全國示範性縣級培訓機構)

名人

蔣宗魯字道父,明朝普安衛(今貴州盤縣)人。明世宗嘉靖十六年(公元1537年)舉人,次年進士。歷官濬縣知縣、刑部主事、雲南臨沅兵備副使、河南按察使、右布政使、副都御史巡撫雲南。還著有《詩文集》、《治浚款議疏草》等,均已失傳。
邵元善字台山,明朝普安州(今貴州盤縣)人。明世宗嘉靖二十二年(公元1543年)舉人。授峨縣知縣,升民部司徒郎,又被謫通州判,改涿州知州。
邵元哲明朝貴州普安州(今貴州盤縣)人,明世宗嘉靖三十三年(公元1554年)舉人,次年進士。明神宗萬曆年間任淮安府知府。
邵元吉字黃裳,明朝貴州普安州(今貴州盤縣)人,為重慶府同知邵華譜之子,淮安知府邵元哲之兄。性孝友,博通經史。元高中三十一年(公元1552年)舉人,元哲中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進士。《黔詩紀略》錄有元吉的詩二首。
蔣傑字美若,號象岩,明朝普安衛(今貴州盤縣)人。明朝宗萬曆十六年(公元1588年)舉人,次年進士。曾任廣東副使,文採風流,雅有時譽,是當時有名的四大書法家之一。
王柞遠字無近,明朝貴州普安衛(今貴州盤縣)人。明神宗萬曆三十一年(公元1603年)舉人。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進士。選庶吉士,授檢討,充經筵講官,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侍讀學士、協理詹事府事掌院事,轉吏部左侍郎,晉尚書
孟本淳(?-1663),明朝貴州普安州(今貴州盤縣)人。幼讀書尚氣節,有勇力,年二十時見天下大亂,棄儒從戎,積功至總兵管。
張道藩(1899—1968),字衛之,貴州盤縣人(城關鎮張家坡)。歷任廣東省政府秘書,貴州省黨務指導員,國民黨中央組織部秘書,南京市政府秘書長,國立青島大學教務長(1930.4-1930.10.18),浙江省政府委員兼教育廳長,中央組織部副部長,交通部常務次長中央執行委員,內政部常務次長,“國民大會”選舉事務副總幹事,教育部常務次長,中央社會部副部長,中央政治學校校務主任,教育長,中央宣傳部長,海外部長,第一屆“立法委員”

貴州省縣級以上行政區劃

概況貴州省簡稱貴,別稱黔,省會貴陽市。全省轄:4個地級市、2個地區、3個自治州;10個市轄區、9個縣級市、56個縣、11個自治縣、2個特區
地級市地區自治州市轄區縣級市自治縣特區
貴陽市烏當區 | 南明區 | 雲岩區 | 花溪區 | 白雲區 | 小河區 | 清鎮市 | 開陽縣 | 息烽縣 | 修文縣 | 金陽新區*
六盤水市鐘山區 | 六枝特區 | 盤縣 | 水城縣
遵義市紅花崗區| 匯川區 | 赤水市 | 仁懷市 | 遵義縣 | 綏陽縣 | 桐梓縣 | 習水縣 | 鳳岡縣 | 正安縣 | 餘慶縣 | 湄潭縣 | 道真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 務川仡佬族苗族自治縣
安順市西秀區 | 普定縣 | 平壩縣 | 鎮寧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 紫雲苗族布依族自治縣 | 關嶺布依族苗族自治縣
銅仁地區銅仁市 | 德江縣 | 江口縣 | 思南縣 | 石阡縣 | 玉屏侗族自治縣 | 松桃苗族自治縣 | 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 沿河土家族自治縣 | 萬山特區
畢節地區畢節市 | 黔西縣 | 大方縣 | 織金縣 | 金沙縣 | 赫章縣 | 納雍縣 | 威寧彝族回族苗族自治縣
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興義市 | 望謨縣 | 興仁縣 | 普安縣 | 冊亨縣 | 晴隆縣 | 貞豐縣 | 安龍縣
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凱里市 | 施秉縣 | 從江縣 | 錦屏縣 | 鎮遠縣 | 麻江縣 | 台江縣 | 天柱縣 | 黃平縣 | 榕江縣 | 劍河縣 | 三穗縣 | 雷山縣 | 黎平縣 | 岑鞏縣 | 丹寨縣
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都勻市 | 福泉市 | 貴定縣 | 惠水縣 | 羅甸縣 | 甕安縣 | 荔波縣 | 龍里縣 | 平塘縣 | 長順縣 | 獨山縣 | 三都水族自治縣
註:帶“*”屬於地方設立的縣級行政或經濟管理區,並非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在冊的行政區。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