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縣

宣威縣

宣威縣是雲南人口最多的縣級市。貴昆鐵路和326國道縱貫市境,是出省入滇的重要門戶。氣候溫和,土壤肥沃,資源豐富,是雲南旱糧、烤菸、商品豬、建材、能源、化工生產基地,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市之一。宣威火腿馳名中外,被譽為“雲腿之鄉”。是鄧小平同志的夫人卓琳老家。

基本信息

地理位置

宣威縣在曲靖市的位置宣威縣在曲靖市的位置

宣威市位於雲南省東北部,位於東經103°35′30〃至104°40′50〃、北緯25°53′30〃至26°44′50〃之間,東西最大跨距102千米,南北最大縱距91千米。東與貴州省盤縣接壤,南與富源縣、霑益縣相連,西與會澤縣隔牛欄江相望,北至東北與貴州省威寧、水城縣山水相依,總面積6069.88平方千米,約占雲南省總面積的15.8%。市區距曲靖市政府駐地102千米,距省會昆明240千米。

氣候

宣威市氣候溫和宣威市氣候溫和

宣威地處雲南高原東北部,高山深谷縱橫交錯,海拔高差大,夏秋和冬春分別受海洋性和大陸性氣團影響,形成北亞熱帶、南溫帶、中溫帶多種氣候帶並存的低緯高原季風氣候。其主要特點:冬無嚴寒,夏無酷署,年溫差小,日溫差大,四季不分明;冬春乾旱,夏秋濕潤,降水集中,乾濕分明,年變率大;光照充足,積溫偏低,區域差異大。

多年平均氣溫13.4℃,最高年平均溫14.6℃,最低年平均溫12.7℃,年際相差1.9℃。多年平均日照2018.5小時,日照百分率為47%。日照最多年為2369.1小時,最少1805.1小時,極差564小時;最多月是3月229.9小時,最少月是9月126.2小時。

宣威降水空間分布差異較大。東南部到東北部年降水1200~1400毫米;冷涼山區在1600毫米以上;西部地區年降水850~1000毫米;西北部1000~1200毫米。以宣威城為中心的壩區,多年平均降水量為975.2毫米,其降水的時間分布不均勻,全年分為明顯的乾、濕兩季。每年11月~次年5月中旬,主要受大陸性氣團控制,氣溫低、晴天多、光照足、蒸發大、降水少,其間降水為164.3毫米,占全年總降水量的16.8%,為乾季,故冬春多旱。每年5月下旬~10月,受西南季風和東南季風影響,濕度大、雲量多、日照少,降水猛增,其間平均降水量815.7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83.2%,尤其集中在6~7月,平均降水405毫米,故6~7月多洪澇災害。年降水量最多的為1304.8毫米,最少的657.4毫米。

宣威多偏南風,年均風速3.9米/秒。由於宣威海拔較高,且山脈多呈南北走向,故多大風。宣威平均每年有霜日38.7天,最多年61天,最少年23天。平均初霜期11月4日,終霜期3月30日。平均每年降雪10.6天,最多年降雪27天,最少年1天。

全市氣象災害較多,常見的有乾旱、洪澇、低溫、霜凍、冰雹、風災、雷電等。

自然概貌

宣威風景宣威風景

宣威地處雲南高原東北部,為雲南高原向貴州高原過渡的斜坡地帶。地勢西北高,東南低。境內最高點為東山主峰滑石板,海拔2868米,最低點清水河與木冬河交匯處的臘龍岔河,海拔920米,相對高差1948米。橫亘市境的山脈屬烏蒙山系,分兩支穿境而過。西部和中北部為烏蒙山的中列山系,呈東北—西南走向。嶺脊海拔一般在2300-2400米。除黎山少數地段相對高差較大外,多數地段具有較齊的山峰線和較平緩的山頂面,屬地形坡度小(15~25度),相對高差不大(200~300米)的淺切割山地。這一嶺脊構成了長江與珠江兩大水系地分水嶺。東部為烏蒙山東列山系,海拔一般在2500米以上,最高峰2868米,嶺脊高程變化稍大,相對高差500~700米,多屬中切割山地,山體大部分由碳酸鹽岩構成,下部陡峭,坡度30~35度。兩列山嶺之間是一塊略向東南傾斜的高原面,其上形成了較多的小盆地,如榕城、板橋、落水、述迤、迤谷、格宜、寶山等壩子。東山以東為雲南高原向貴州高原過渡的斜坡地帶,受北盤江上游支流的切割。西部高原面被牛欄江及支流分割下切,沿岸多高山峽谷,山體坡度大,而山頂較平緩,分布有一些斷陷湖盆和溶蝕湖盆,較大的有關營、窯上、響宗、得海等海子。 境內河流以老官營梁子、分水嶺、公雞山嶺脊為界,分屬長江水系和珠江水系。主幹流有西南的小江屬長江水系,北、東北的可渡河及南、東南的革香河屬珠江水系。天然河川徑流量24億立方米。

歷史

宣威歷史悠久,早在新時器時代,就有人類在這塊土地上生存繁衍,辛勤耕耘。秦以前屬古夜郎轄地。秦朝統一後,開通五尺道。西漢武帝建元六年(公元135年),設郁鄔縣(今宣威)。東漢,並郁鄔縣入漢陽縣(今貴州威寧、水城)。蜀漢時復置郁鄔縣,改屬建寧郡(今曲靖)。唐代,大理國置磨彌殿部,其地域含今宣威、霑益、富源之境。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立雲南中書行省,建立路、府、州、縣,霑益州隸曲靖路,領交水(今霑益)、羅山(今富源)、石樑(今宣威東北部)三縣,州治石堡山西(後遷今宣威河東營)。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曲靖路為曲靖府,霑益州隸曲靖府,沿用彝族安姓土司世襲土知州,州治今宣威河東營,同時廢除州領三縣。同年,於土府腹地(今宣威城)設烏撒衛後三所,隸貴州都司。洪武十六年,築後三所土城,增設流官知州,僑居後三所內,開始土、流官合治。同時,設霑益(今宣威城)、倘塘、可渡三站,並交水、羅山、石樑三縣及越州歸霑益州管轄。後所軍屯鋪堡地面由烏撒衛管轄,隸四川布政使司,霑益州仍隸雲南曲靖府。明天啟二年(1622),烏撒土官安效良攻占霑益城,後三所守將棄城投交水。翠年,參將尹啟易報雲南撫按批准暫移州治於交水,土知州仍居河東營。清順治十六年(1659),經略洪承疇至滇,定移霑益州治於交水,本境稱舊州。清雍正四年(1726),雲貴總督鄂爾泰以土官叛服無常為由,參革霑益州土知州安於蕃,將安擒赴省城,請旨定罪。十月派人丈量土司所轄田畝。五年七月,取原宣威關之名設宣威州,裁原土司安於蕃所轄各營火地面自高坡頂以上屬霑益,以下屬宣威。宣威州之名沿至民國元年(1912)。民國2年裁州設縣,改宣威州為宣威縣,隸屬雲南省第二區督察專員公署。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仍為宣威縣,隸曲靖地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1954年6月30日,經中央人民政府內務部批准,改宣威縣為榕峰縣。1959年11月30日,經國務院批准,恢復宣威縣名。1994年2月18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宣威縣,改設宣威市(縣級市)。

行政

公路公路

2005年,宣威市轄4個街道、14個鎮、8個鄉、24個社區(居委會)、331個村委會,25個社區,即宛水街道、西寧街道、雙龍街道、虹橋街道、來賓鎮、倘塘鎮、田壩鎮、板橋鎮、羊場鎮、格宜鎮、龍場鎮、海岱鎮、落水鎮、務德鎮、龍潭鎮、寶山鎮、東山鎮、熱水鎮、得綠鄉、普立鄉、西澤鄉、楊柳鄉、雙河鄉、樂豐鄉、文興鄉、阿都鄉。全市總戶數322.2376萬戶,總人口141.1295萬人。其中:農業人口127.578萬人、非農業人口13.5515萬人;少數民族人口90165萬人,其中彝族6.4055萬人、回族1.8508萬人、苗族0.3756萬人、壯族1663人、白族612人;男74.5956萬人,女66.5339萬人。人口自然增長率8.20‰,人口密度每平方千米224人。

經濟發展

宣威火腿宣威火腿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共宣威縣委、宣威縣人民政府成功地領導宣威人民先後進行了減租退押、征糧剿匪、鎮壓反革命、土地改革、三反五反、對農業手工業和私營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宣威社會經濟各項事業發展較快,人民生活不斷改善。1957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達4925萬元(1952年不變價),比1952年增109.9%,5年間,年均遞增16%。1958~1960年,宣威也和全國一樣,工業交通大幹快上,農田水利建設遍地開花,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快,但由於急躁冒進,指標過高,違背了客觀規律,造成人、財、物力的極大浪費和國民經濟比例的嚴重失調。

1961~1965年,在調整整頓和不斷糾正失誤中,國民經濟基本走上健康發展的軌道。1965年,全工農業總產值達6057萬元(1957年不變價),比1962年增23%。“文革”時期,工農業生產遭到嚴重干擾破壞,國民經濟和各項事業在干擾與反干擾中徘徊前進。1975年全縣工農業總產值13090萬元(1970年不變價),比1965年增116.1%。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黨的工作重點由長期以來的“以階級鬥爭為綱”轉移到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上來。中共宣威縣委、縣人民政府抓住機遇,結合本地實際,先後進行了以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為主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及以工業、商業、財稅為主的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和機構改革,建立了省級經濟開發區,制定了優惠政策,內引外聯,使宣威的國民經濟和社會各項事業得到快速發展,人民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不斷提高。2000年轄區內實現現價國內生產總值294930萬元,比1995年的185656萬元增長 58%。

宣威是著名的雲腿之鄉,特有的水土、氣候為火腿醃製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宣威火腿造型獨特,營養豐富,為華夏三大名腿之一,生產歷史優待久。1923年,浦在廷兄弟食品罐頭公司研製生產的火腿罐頭在廣州舉辦的全國地方名特產品賽會上倍受青睞,孫中山先生欣然題詞“飲和食德”,並贈優美獎章。自此,宣威火腿名聲大震,產品遠銷港澳、東南亞、歐洲等地。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隨著人民生活的不斷提高,生豬飼養、出欄肥豬逐年增多,充足的原料為火腿工業的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為充分發揮這一優勢,先後研製生產了“宣字牌” 洗腿、精腿、金錢腿和片、塊等軟硬包裝系列精加工產品及無霉火腿,上市後倍受歡迎。火腿工業的發展有力地促進和生豬飼養,使宣威發展成為全省、全國的商品豬生產基地縣(市)。

1992年成立宣威火腿企業(集團)公司後,宣威火腿的生產、加工走上了規模化、集約化的道路。2000年,全市出欄肥豬980944頭,國營集體、個體宣威火腿經營戶共銷售原腿7460噸、火腿系列產品1300噸,銷售總產值達1.12億元。宣威火腿系列產品先後榮獲全國營養食品“熊貓杯”金獎、全國春夏市場最受歡迎商品“金奔馬”獎和首屆中國食品博覽會金獎等殊榮共32項,產品走俏國內外市場,供不應求。

宣威歷來以農業為主。1950年後,經過土地改革和農業合作化,大興水利,改良土壤,推廣良種,落實科技措施,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特別是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推行農村經濟體制改革,調整了產業結構,農業生產發展較快。2000年全市糧食總產47.3億公斤,被列為雲南旱糧生產基地縣(市)。烤菸是農民家族和地方財政的重要財源,2000年種植27.5萬畝,收購菸葉63.9萬擔,實現產值3億元,被列為全國41個烤菸基地縣(市),並連續4年被評為全國烤菸生產收購工作先進縣(市)。森林覆蓋率達39.16%,已建成板栗、蘋果柑桔、桃、梨、茶葉、油桐、漆樹等乾鮮水果及經濟林木基地近132276畝,被列為雲南森林資源林政管理試點示範縣(市)。

注重發展農業注重發展農業

宣威資源豐富。水資源年徑流量24億立方米,其中地表水徑流量12.42億立方米,水能蘊藏量105.97萬千瓦。煤炭探明儲量21.億噸,鐵礦儲量0.億噸,錳礦441.萬噸,銅、鋅、伊利石、高嶺土、膨潤土、石灰石、建築砂、瓷土粘土等藏量較豐,極富開採價值。豐富的自然資源為興辦工業提供了有利條件。1950年後,地方工業企業紛紛上馬。到1960年全縣工業總產值達1837萬元,比1952年的335.萬元增4.7倍。從50年代後期到70年代中期,中央、省、地相繼在宣威興建了羊場煤礦、來賓煤礦、宣威發電廠、雲南溶濟廠、宣威水泥廠、宣威煤機廠、雲南鑄造廠、雲南鑄造二廠、雲南氮肥廠、田壩煤礦、中村煤礦、宣威磷肥廠及粉煤灰廠等工業企業,帶動了宣威地方工業的發展。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宣威工業得到長足發展,國有、集體、個體工業企業齊頭並進,鄉鎮企業導軍突起,發展迅速,逐步形成了以電力、煤炭、化工、機械、建築建材、冶金、縫紉、印刷、食品加工、家具製造為主的工業生產格局。宣威成為雲南的煤炭、化工、能源、建材生產基地和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市)之一。2000年轄區內有工業企業2543個,其中市屬企業2533個。全年實現現價工業總產值242430萬元,市屬工業總產值達143751萬元。

宣威交通便捷,基礎設施較為完善。自秦開通五尺驛道後,一直是出入滇境的重要通道。貴昆電氣化鐵路、326國道縱貫市境,城鄉公路縱橫交錯。2000年,全市通車裡程由1949年的101.3公里發展到3636公里,民用汽車10616輛,客運周轉量達56838萬人公里,貨運周轉量達34379萬噸公里。隨著程倥電話、行動電話的開通,一個以現代通訊為主體,多功能、多手段、高效靈活、使用便捷、四通八達的通訊網路已經建成。2000年數字程控電話裝機總容量69232門,實裝話機34380部;移動通信用戶20597個。市區建設規劃32平方公里,已建成13平方公里。居民住宅區、集貿市場、商場、車站、學校、醫院、影院、文化娛樂和體育運動場所等布局趨於合理,供水、排水、照明、綠化等配套設施較為完善,鄉村面貌相應改觀,城鄉居民的工作條件和生活環境明顯改善。

宣威歷來是滇東北及黔西南的物資集散地,有輻射500多萬人口的大市場,已建成以城市為中心、鄉(鎮)集市為網路、專業市場為依託的70餘個商貿市場、7227個批發零售網點,從業人員達2.萬人,2000年社會商品零售總額達 107767萬元。 宣威經濟雖然發展較快,但地方工業相對滯後,豐富的資源、便利的交通、良好的區位等優勢尚未充分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前景仍十分廣闊。

教育現狀

城區教育現狀

宣威一中宣威一中

1、國小教育

全市城區四街道有國小27所,在校學生數22654人。中心城區內有四所國小,即雙龍一小、宛水一小、宛水二小、西寧一小。雙龍一小有教學班37個,學生數3400人,平均班額高達91.9人;宛水一小有教學班32個,學生數1996人,平均班額62.4人;宛水二小有教學班35個,學生數2687人,平均班額 76.8人;西寧一小有教學班36個,學生數2952人,平均班額82人。四年國小共有140個教學班,學生數11035人,平均班額78.8人,最大班額110人。

2、國中教育

全市城區四街道有初級中學3所,即榕城中學、靖外中學、虹橋中學,共有53個教學班,在校學生4067人,平均班額76.7人。中心城區內僅有一所純初級中學(即榕城中學),現有22個教學班,學生數1995人,平均班額90.7人;城區內有6所完中,均設有國中部。市一中國中部現有15個班,學生1490人,平均班額99.3人;市五中國中部現有19個班,學生1736人,平均班額91.4人;市六中國中部現有18個班,學生1538人,平均班額85.4人;市七中國中部現有18個班,學生1252人,平均班額69.5人;市八中國中部現有11個班,學生652人,平均班額59.2人;市民中國中部現有11個班,學生823人,平均班額74.8人。中心城區6所完中國中部共有92個教學班,學生7491人,平均班額81.4人,最大班額128人。

3、高中教育

城區現有高中6所,省一級完中4所,高中階段教育實現了量的增加和質的提高。高中教育規模迅速擴大,2007年普高招生10862人,高中階段毛入學率達78%。2003—2006年的高考上線人數一年一個新台階,今年突破了萬人大關。2004年至2008年5年間,高考上線人數依次為5331人、8293人、8818人、9826人、10509人;高考成績連續16年保持曲靖市第一名。高考上線人數在全省人口中的比例也處於遙遙領先的位置,我市人口約占全省人口的2.9%,高考上線人數占全省的7.1%;全省每萬人普通高中在校生180人,我市為250人;全省每萬人高考上線人數30人,我市為75人。這些都是我市教育事業蓬勃發展的重要標誌,但同時擴大高中規模後也給帶來不小的欠帳。

4、中等職業學校教育

城區現有中等職業技術學校6所,其中公辦3所(曲靖市宣威第一職業技術學校、宣威師範學校、宣威市教師進修學校),民辦3所(宣威三明職業中專、宣威電腦職業中專、宣威東山寺武術學校),教職工461人,學生9254人。近年來,在市委、市人政府的高度重視和正確領導下,在上級教育主管部門的關心支持下,在有關部門的積極配合下,經過廣大教職員工的辛勤努力,全市職業教育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為宣威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培養了數以萬計的中、初級人才,為提高勞動者素質作出了積極貢獻,多次受到省、市的表彰獎勵和各級領導的高度肯定。但由於辦學較為分散,專業設定重複,設施設備簡陋,招生吸引力不強,已難適應工業強市對職業人才的需求。

存在的困難

注重全面發展注重全面發展

1、大班額現象突出。隨著城市的發展,城區人口的快速增長,城區辦學質量不斷提升,使得中心城區學生近年以700人/年左右的人數遞增,現有的辦學規模、辦學條件遠遠不能滿足人民民眾子女接受教育的要求。

2、教育欠帳突出。雖然市委、政府逐年加大教育投入,但遠遠不能滿足教育快速發展的需要,欠帳大,教育面臨著還帳與發展的雙重壓力,有數據:一中欠帳1353萬元,五中欠帳1244.92萬元,六中欠帳102萬元,七中欠帳2300萬元,八中欠帳3253萬元,民中欠帳587萬元,一職中欠帳1300萬元,師範欠帳350萬元。

3、學校安全任務重,壓力大。一是大班額現象潛在嚴重的安全隱患;二是學校生活用房嚴重不足,教師多數在校外分散居住(如八中5000餘學生住宿,但教師全部在外分散居住);三是校園周邊環境複雜,網咖、閒雜人員、交通、賣“三無食品”的小商小販均給學校的安全帶來了安全隱患。

4、城區外來人口子女入學劇增現象突出。隨著城市化發展,外來經商辦廠人員和進城務工的農民逐年增多,其子女就讀中國小的逐年增多。初步統計,城區國小接收外來子女有6515人,其中省外711人;國中共接收2400人,其中省外160人,其計8915人。外來人口子女就學給城區中國小加大了承載負荷。

5、職業教育發展面臨諸多困難。就目前宣威教育而言,普高擴招已到極限,應著力發展職業教育,職業教育的現狀是:(1)辦學條件嚴重不足,如宣威師範、一職中招生在擴大,現有教室、宿舍擁擠不堪;(2)職業學校現有實習培訓基地、學校設備和教師配套等影響了專業人才的培養,制約了職業學校的發展。

名勝古蹟

文化遺址

侯氏宗祠侯氏宗祠

宣威有文化遺址10處、古建築15座、墓葬碑刻18處、館藏文物7種、風景名勝7個,既有市(縣級文物保護,也有省級文物保護)。

一、格宜尖角洞新石器時期遺址,經省、曲靖市、宣威市三級考古鑑定確定;

二、潁川營遺址,在宣威城東古城村,明徵南大將軍傅友德(潁川侯)築;

三、烏撒衛後三所城牆,在宣威城東嶽家巷東口,現存部分殘牆,建於明洪武十六年(1383);

四、可渡關關址,位於楊柳鄉可渡村,明洪武初年建;

五、可渡古驛道,位於雲貴兩省交界的可渡河兩岸,長約10千米,石板鋪成,始建於秦;

六、可渡古炮台,位於楊柳鄉可渡村旁,明傅友德築;

七、宣威關遺址,在宣威城下堡街、西門街交叉口,明代築,清道光後期毀於大火;

八、上營古堡遺址,在宣威城西北上營村,清嘉慶年間由繆御齋倡建;

九、諸葛營遺址,在宣威城東河東營村,三國蜀將李恢建;

十、紅九軍團駐地舊址,在板橋一中(原板橋國小)校園內,1935年4月26日下午,紅軍長征過宣威,紅九軍團在此設指揮部。

古建築

可度古驛道可度古驛道

一、霑益州土知州家廟,在宣威城東河東營村,明洪武十六年建;

二、倘可巡檢署,在倘塘鎮倘塘村,清雍正十一年在原倘塘驛丞署的基礎上改建而成;

三、松鶴寺,即東山寺,建於明初,系佛、道兩教合一的建築群;

四、善慶寺,位於市印刷廠內,建於明代;

五、三台洞,在城西35千米的西澤河谷斷岩上,建於清乾隆十六年(1751);

六、觀音閣,位於城西南25千米多樂國小內,建於民國19年(1930);

七、來賓石塔,位於城北15千米的來賓村南,1912年建,屬風水塔;

八、侯氏宗祠,在城西南灰硐村,建於民國初年;

九、魏金階莊園,在城東南50千米的兔場村,民國19年建,是宣威較有特色的私人莊園;

十、四里座大橋,在田壩新民革香河上,清同治時建木橋,光緒時改建石橋,民國10年毀於兵災,13年重建;

十一、可渡石橋,在楊柳鄉可渡村北的可渡河上,1916年建;

十二、文廟大成殿,在宣威一中,建於清雍正七年(1729),道光十七年(1837)重建;

十三、榕城書院,在宣威二中,前身為明倫堂,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改建為書院;

十四、浦在廷故居,位於城內,建於民國初年;十五、朝陽洞,在落水黃路,寺廟建於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

墓葬碑刻

東山公園東山公園

主要有螃蟹坡梁堆墓、顧家堆梁堆墓、耿興祖孫合葬墓、繆良玉繆文龍父子墓、李將軍夫婦墓、按於蕃墓、王世雄墓、耿讓墓、清世祖教條生員臥碑、《重修玄武祖師殿序》碑、《耿屯合堡受長發害老少形魂之總墓》碑、免差碑、楊福禎《誥封碑敘》碑、《成章季子紹堯家言》碑、“飛虹佇鶴”石刻、“高山流水”、“水流雲在”石刻、水營山墓闕。

館藏文物

主要有南園硯、玉壺春瓷壺、李仰亭《風雨歸舟圖》、康熙銅鐘、徐人龍字幅、照鶴葡萄畫、民國要人題詞冊等。  

風景名勝

主要有東山公園(省級旅遊景點)、宛水公園、天生橋(雙河)、來賓龍洞、廟山森林公園、大響水、榕峰日出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尋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